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者 2006 >

第24节

读者 2006-第24节

小说: 读者 20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今,她和他的故事仍被传为佳话,惟有他最好的朋友对他始终耿耿于怀,每次相聚总忘不了调侃他:“本来是怕你总是没事就闷在屋里抱着口琴吹那曲老掉牙的《茉莉花》吹出病来,才强拉你陪我去相亲的,没想到白送你个媳妇,不蹭你们家的饭蹭谁的饭?”

  摘自《读者》2006年第3期 
 

   
   

一段情 
雪小禅

  她是个坏女人。这几乎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事实。坏到什么程度呢,十六七岁就早孕,然后被学校开除。

  因为有几分姿色,她后来嫁给了一个司机。司机也老实,她便欺负他,和人私通。

  遇到他的时候,她已年老色衰,徐娘半老。不,这还不算完,她命硬,已经克死了两任丈夫,并且都给他们戴过绿帽子。而他则是一个未婚男人,因为家庭穷苦而耽搁了,等到兄弟姐妹都成了亲,他已经35岁了。

  她长他5岁,媒人来说媒时,提起她的过去,说只要你不介意,我可以给你说说。

  他说我不介意。他有什么——一个修自行车的店铺而已,人又生得难看。她的风流是出了名的,而他的木讷也是出了名的,谁也不会相信他会娶她,谁也不会相信她会嫁给他,但那年的腊月,鞭炮响了,他们结婚了。

  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丈夫生了一个,一儿一女。他笑呵呵地说,看我多幸福,还没怎么着就一儿一女了,并不介意别人的眼光。

  她仍旧是懒馋,爱打麻将,跑到四邻八舍说是非。和男人眉来眼去,这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老了,没有人要她了,可她还是去招惹男人。

  有人去告诉他,他木讷着脸说她,你要是没事就在家里呆着呗。他没有恼,她先恼了,你说我?呆在家中,我还不闷死!去串个门子怎么了?总之,一肚子的委屈,他没有再说下去,还是去剥瓜子,这是他最爱做的事——给她剥瓜子。

  她最爱的零食是瓜子,一边吃着瓜子一边骂:“以后,你少管我,窝囊废!”

  她爱骂人,一骂一溜一溜的,他嘿嘿地笑着听,并不还言。连儿女都听不下去了,嫌她骂得寒碜。她说:“老娘混到这一步,还不是因为你们两个兔崽子,如果不是你们,我不会嫁给个修车夫!”

  但他还是那样疼她,即使进了门凉锅冷灶,他也不嫌,家里有个女人总是好的。他做饭,拣她爱吃的做;做熟了,一遍遍到邻居家去喊。她总嫌他喊:“催死呢,还差两圈!”两圈打完了,菜凉了,他端下去热,一边热一边说:“别老去打牌了,打一小会儿就得了呗,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你看你的胃,又疼了吧!”

  她胃疼的时候,他灌个热水袋放在她肚子上,左手拉着她的右手,有个女人真好,这身子是温热的,虽然不知道疼他,可到底是有女人了。

  她也有对他好的时候,骂他贱骨头,八辈子没见过女人。他就嘻嘻笑着,“我就是没见过女人,还没见过这么俊的女人。”

  这时候,女人就笑了,她去照镜子,果然照着一张桃花脸,但却是老桃花脸了。她已经40岁了,真的老了,年轻的时候打情骂俏,没干什么正经事,到如今找了个知冷知热的人,值了。

  前两个男人,为了她的轻浮,打她骂她,她没有改过来,结果司机喝多撞死了,第二个去游泳掉到河里淹死了。因为长期打打闹闹,他们死时,她只觉得少了个给她挣钱的,甚至没有哭没有闹。人们都说她心硬,说最毒不过妇人心,她磕着瓜子说,哼,谁让我长得美。

  如今美人迟暮了,但她依旧是美。坐在巷子口和人打牌聊天,大雨天,他推着自己的车篷跑回家,有人说:“你男人回来了,快去烧壶热水给他暖暖身子。”她却磕着瓜子说,“打完了这圈再说。”

  连一双儿女都觉得她有些可恨了,可男人说,让你妈玩吧,她心里可郁闷啊。她听了,侧过脸去,眼睛有些微微湿润,知道这男人是真心疼她了。

  不久,男人觉得心口疼,一直疼到上气不接下气。

  去医院查,心脏坏了,要做搭桥手术。她听了,泼妇似的坐在地上骂,“挨千刀的啊,你怎么得这个病,这不是要我死吗?我的命怎么这么苦这么硬啊?”到现在,她想的还是她自己。

  钱是不够的。她趁男人不在家,把自行车铺卖了,三万多块,还是不够。她去找亲戚借,因为名声坏了,没人借给她,怕她说谎话,于是她一狠心,重拾起年轻时学的本事——唱大鼓。

  她怕人知道,于是买了火车票远走,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地唱,如果你在街头看到一个唱大鼓的女人,那就是她了。她不年轻了,45岁了,浓妆艳抹,穿着粗制滥造的旗袍,一句一句地唱着,《黛玉思春》、《宝黛初会》,很艳情的大鼓,一块一块地挣。

  长到45岁,这是她第一次为一个男人挣钱,不,这不是挣钱,这是挣命呢!

  一年之后,她唱够了做手术的钱。

  等她回来时,所有人都发现她黑了瘦了,很多人都以为她跟别的男人跑了。这样的女人,看着自己的男人不行了就跟别人跑呗,很正常。

  很多人都这样看她,只有他不这样看她,他说:“她会回来的。”

  她真的回来了,带着好多钱,跑到他跟前说:“做手术的钱咱有了,不是我和男人睡来的,是我给你挣来的。”

  这次哭的是他,他哽咽着,抚摸着她有了白发的头,说:“疯丫头,怎么学会疼人了?”一直,他把她当孩子,一个爱玩爱闹的孩子,甚至她的轻薄他也没有嫌,他相信,自己会感动她的,会让她爱上的。

  手术做得不成功,半年之后,他去了。临走之前,他拉着她的手说:“下辈子,我还娶你,即使你看不上我,但谁让我喜欢你呢,所以,我前面等着你去了。”

  她扑到他身上大哭,“死鬼啊死鬼,你真忍心啊……”声音如杜鹃啼血,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但他到底去了。

  都以为她还会再嫁,都以为她还会再说再笑再招摇着打牌去,但所有的人全想错了。从此,她布衣布食,吃斋念佛,不再东家串西家串,把从前的自行车铺又开了张,自己做生意,供两个孩子上学。

  她的心里,从此就只有这个男人,他给了她一段情,一段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如果人有这样一段情,是可以让人活一辈子的。

  摘自《读者》2006年第3期 
 

 
   

优雅地老去 
'美'。安德鲁。韦尔

  我发现,把衰老看作一个从你在母体里就开始的持续而必然的过程是很有用的。无论你处于这个过程的哪个阶段,一定要认识到怎样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享有健康和快乐。这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基本目标。 20 岁时对你来说合理的生活方式很可能到了 50 岁就不再合理了。

  我们可以掩盖衰老过程的外在迹象,或者无视这个过程,竭力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都在发生生理变化这个事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并努力适应不可避免的衰老,在任何年龄都尽可能保持在本阶段所能达到的最健康的状态。在我看来,否认和试图抗拒衰老只能适得其反,这意味着你不能理解和接受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态度会阻碍人们“优雅地衰老”。

  关爱身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意义也不相同。例如,对青少年和 20 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意外事故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这往往是由于莽撞或冒险的行为所致,例如不戴头盔骑摩托车,头朝下跳入水中,或者滥用毒品和酗酒。

  这个阶段所养成的习惯——尤其是烟瘾——可能会显著增加以后患慢性病的风险。 30 岁到 50 岁的男性往往因竞技运动或锻炼不当而受伤, 50 岁到 70 岁的男性却通常有运动不足的问题。“健康地衰老”的秘诀之一是学会如何评估各种行为的风险。

  你能采取很多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定期查体。但有两点预防措施需要特别强调:一是不要吸烟,二是控制体重。

  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楚,节食除了短期效果之外别无它用。根据定义,节食是一种早晚会结束的食物疗法,届时人们减掉的体重几乎总是会去而复返。我呼吁人们遵循一种能增加“健康衰老”可能性的食谱。这绝不是以减肥为目的的节食计划,也不是只持续一段时间的饮食方案,而是一整套健康生活方式中关于营养摄取的那个方面。

  是否需要服用营养素补充药物,现在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总认为营养素补充药物不能替代那些含有这些营养的食物。仅营养素补充药物能弥补你在饮食上的缺陷,而且在与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上,它们也是天然治疗物质的最佳补充。

  很少运动却能健康地衰老,这样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很小。我知道的所有健康老人以前几乎都一直热衷于运动,而且很多人现在仍然热衷。他们散步、跳舞、打高尔夫、举重、练瑜伽或者打太极拳。

  抚摸是保持最佳健康状态的基本要求之一。不能受到抚摸,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不能正常发育。这种需要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但年纪大的人受到有利于健康的身体接触的机会往往减少了。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是定期接受按摩。

  生活充满了压力,一贯如此。彻底消除压力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的生活中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某人的关系、工作、健康问题——你可以而且能够采取行动减轻这些压力。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观压力,你都可以试着启用所谓的放松疗法。它有很多方式:呼吸疗法、练习瑜伽、进行机能反馈训练、浮在水中或抚摸心爱的猫或狗。

  另外,精神的健康也非常重要。促进精神健康的方法之一是写一份道德遗嘱。通常意义上的遗嘱主要考虑如何分配你死后留下的物质财富。但道德遗嘱则与非物质财富有关:你希望留给别人的价值观和经验教训。

  我认为建议你开始写自己的道德遗嘱是结束这篇文章最好的方式。无论你年龄多大,这会让你留心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中提炼你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然后你可以将这份遗嘱收起来,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时回顾并作出适当的修改。它可能成为你留给家人的宝贵遗产,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对现实生活中你本人的作用。

  衰老不仅给你造成挑战,也会让你收获良多。要优雅地老去,我们必须不再否认逐渐衰老这一事实,学习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让我们的身心在生命各个阶段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优雅地衰老的第一步是客观公正地看待生命的过程,并正确理解它。

  摘自《读者》2006年第3期 
 

 
   

纸篓里的老鼠 
王悦 编译

  史蒂夫·莫里斯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萨吉诺城,幼年随父母搬到底特律。他和班上的同学比,很“特殊”,因为他双目失明。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特殊”意味着被嘲笑,被冷落。小史蒂夫一度生活在重重自卑中,直到他遇见了本尼迪斯太太。

  在史蒂夫记忆中,小学老师本尼迪斯太太是颗永不消逝的启明星。她让史蒂夫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教他勇于做个与众不同的人。本尼迪斯太太无疑是个睿智的人,她意识到光靠说教没法让9岁的顽童理解深奥的人生哲理。于是,她请来了一个“助手”。在“助手”的帮助下,女教师给史蒂夫上了一节难忘的人生课。他生命的乐章从此奏响。

  故事发生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本尼迪斯太太正准备上课:“安静,大家坐好,打开你们的历史书……”小学生们不安分地在凳子上扭动着,多数心不在焉。只有小史蒂夫默默无语。上堂课是体育课,孩子们刚从操场上回来,多数人还惦记着玩过的游戏,当然还有史蒂夫的洋相。

  “今天天气真棒,我知道你们宁愿在外面玩游戏,”女教师脸上露出微笑,“可是如果不学习,你们就只能一辈子做游戏。”

  “安妮,”老师提问,“亚伯拉罕·林肯是什么人?”

  安妮局促地低下头:“他……他有大胡子。”教室里爆发出一陈笑声。

  “史蒂夫,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本尼迪斯太太说。

  “林肯先生是美国第16任总统。”史蒂夫的回答清晰准确,毫不犹豫。他一向是个优等生,但学习好无法减弱史蒂夫的自卑感。除非意识到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才能,否则史蒂夫将永远生活在自怨自艾中。

  “回答正确,”本尼迪斯太太满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