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6096-读小说,写小说  >

第46节

6096-读小说,写小说 -第46节

小说: 6096-读小说,写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分子一生致力于说出存在的意义,幻想着使存在达到敞开、澄明、透亮的至境,并闪耀出诗性的光芒!    
    这是存在的难题,这是道德的困境,甚至还可以扩大到是战争的困境,是自由的困境,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困境,是人类追求统一的困境。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困境,“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阿多诺的一句被反复引用的名句,它说明什么呢?奥斯维辛的主犯、纳粹军官艾希曼在接受审判时辩解说,他不过是在执行命令,而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因此他个人是无罪的。他说的没有道理吗?绝大多数的纳粹不都是普通的“正常人”吗?如果道德不能对他们个人发问,那么道德只是一个集群的约束摆设吗?    
    多看几个人的分析吧?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以“行为没有了内在的道德价值”,“道德评价完全外在于行动本身”来解释了纳粹从个体到集群的行为动机,并把它称之为现代性“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或者是该死的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技术手段和官僚机器下的产物;阿伦特则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中说艾希曼所犯下的是“平庸之罪”,他的平庸在于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外在的声音能唤醒他的良心,但由“这种平庸所造成的浩劫要比所有邪恶本能汇聚起来所产生的灾难还要可怕”,因为它很平均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当无数麻木的普通人参与,才可能“通向奥斯维辛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的难以想象的“残暴与邪恶”——它不过是以现代文明的“冷漠与平庸”表现出来的。    
    还有一位犹太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把她的经历写成了《法兰西组曲》,她一方面深信唯有深固的道德拥有可以唤醒历史的积极力量,一方面却又创造了一个“爱上敌人”的露西尔,她一点一点地陷入了道德的深潭,还不止是她,她爱上的德国军官也以友好的姿态走进法国人的家庭,道德状况更加复杂难辨……    
    中国人也在不断反思日本军国主义暴行,因为我们经历了跟犹太人近似的命运。广东学者单世联在《奥斯纳粹之后的写作》是这样分析的:如果我们说辛德勒感天地动的义举是基于一个邪念的背景,这绝不是对辛德勒的不公,……辛德勒的恶的一方面也与善俱生,尽管这不是不可原谅的,却绝不是善所能涵盖的,《辛德勒的名单》卓越地表现了当代道德的含混性与困境。    
    科技越发达,我们面临的困境就越多,比如今天的克隆,它一定会在方方面面改变人类的深层文化机制,传统的伦理道德更是很不够用了。昆德拉的感慨说:“如果我们想在走出这个世纪的时刻不像进入它时那么傻,那就应当放弃方便的道德主义审判,并思索这些丑闻,一直思考到底,那怕它会使我们对于什么是人的全部肯定受到质疑。”同为小说大家的卡尔维诺却没有选择抨击传统伦理道德。刘小枫对此的解释是:“这倒不是因为传统伦理无需抨击,而是因为,他觉得昆德拉在这个世纪末的特别时刻已经审判了传统的‘道德主义审判’,传统道德被视为‘丑闻’,对此他觉得已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所以,他的‘备忘录’干脆从昆德拉推荐的‘轻逸’德性开始讲起。”    
    对现代叙事纬语考虑精深的刘小枫通过昆德拉把道德问题和小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善恶分明的道德法则消逝了,善恶相对、模糊的道德还是有的。只要人在这世界中扎堆,就不免磨擦出善恶、不免有道德的事要发生。昆德拉希望‘小说成为精神的最高综合’,……要达到这种‘最高综合’,首先得克服传统的宗法式道德信念。在《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讲了许多小说家讲的故事,编织了复叙事的纬语,还大讲小说家前辈们的私事,无非想说明,小说家绝不仅仅讲故事,也身体力行一种自由的信念伦理。昆德拉回顾克服传统的宗法式道德信念的历史过程,同时就在描述自由主义小说伦理的形成过程:在中古时代最后的四百年,宗法式的价值观坠落了,小说从这一过程中诞生,开始探察个人面对道德相对和模糊处境的可能性”。    
    在刘小枫看来,昆德拉是认识到了现代文明本质的大师,他在他的小说里实践的也是要“将道德判断延期”,使“小说叙事首先以吊销旧的道德归罪为己任”。“由于小说领地是真正人的生存可能性的领域,通过幽默的叙事,小说家就从道德法官手中夺过了生存领域的拥有权”。所以,要是在小说里不由自主地又去实行原来的那一套道德说教,无疑是一次很大的倒退。小说已经没多少人看了,小说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领地,它当然不能轻易地被放弃了。    
    在小说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许都不清楚道德的概念,黑格尔说:一个德行好的正派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道德的人,因为他奉行那些道德原则并不是自觉的,心甘情愿的,他屈服于一种社会的普遍性的要求,而缺乏个人的自然欲望,只有把良心与道德原则统一起来的人,才算是道德的人。    
    道德主要是通过内心来作用于一个人的,它最终也是为个体服务的,最初是被上帝唤醒并以此跟上帝对话的,如果我们都活在被强制之中,或是被动地接受一种宣言,只要是在丧失了个性的前提之下,那么是很容易发生类似纳粹那种群众性暴行,并进而在道德问题上纠结混杂的。为此,我平常对类似行政命令上街搞卫生这样的事情是很小心地保持着自己的清醒的。    
    马克·吐温把整个人类——极为公正地包括自己在内——看作是一种最低级的动物,有人问他是否敢把人和耗子放在同一个水平上,他严肃地答道:我不……那样对耗子是不公平的。“人和狗的主要区别在于——如果你捡到一条狗把它养肥,它是不会咬你的,你到达天堂时,把狗请放在门外,天堂是凭印象办事的,如果是论功行赏的话,你就得待在门外,而让你的狗儿进去了”。泰戈尔也说,当人是野兽时,他一定比野兽更坏。人是动物,但还不是野兽,他还没达到野兽的道德水平,野兽出于饥饿才行凶,人是出于仇恨而杀人。    
    道德是和意义连在一起的,小说里不再有道德问题,也早不再有意义问题,最后让我们记住刘小枫的总结:“寻求意义的人生必然导致归罪的人生,因为,所要寻求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的身体能够拥有的东西,难免成为捆束人身的道德绳索。道德归罪就是用道德绳索捆束人身,其正当性依据就是寻求意义的人生。……要克服道德归罪,必须抛弃寻求有意义的人生这一道德形而上学的律令。”


六、小说的本质时间

    《围城》结束时说: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我当年的现代文学讲师给我说,这个结尾好极了,很有象征意义。一座围城,就是一个圆形的时空,指针还落了伍,但你不能说这只钟不准,算起来,它在某一刻反而是最准确的。我说,你解释得不错,可是,这不是钱钟书的文字传达给你的,是你反复诠释后强加给他的。因为他结尾的那几行字就是说明文字,很一般的小说文字,配不上你的解释。    
    但我记住了老师的话,敏感到只要是对时间有感触的小说写法就有点现代意味。我一直迷恋小说的现代意味,从标点符号到语言,都迷。因为关注,所以自己也有意无意对时间很关注。我一度甚至断言,好的文学作品里最重要的东西都是时间。因为缺少时间,因为错过了时间。因为偶然性的原因,因为瞬间决定,因为一切人类可能犯的迷糊错误,悲剧就铸成了,文学就永恒了。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在大多数爱情或抒情诗中,离了时间、生与死、稍纵即逝的机缘,就没有什么让我们挂念的了。而好的小说总是要营造一个时间极限似的,没有这个极限,我就不会认为这是好东西了。因为这个极限,我得以一次次进入小说里的世界和人物,我的青春期大致都活在这类有效的时间刻度里,为少年维特想自杀,为斯佳丽茶饭不思,等等,都是想跟他们一道结束于某个时间,结束了,也就永恒了。    
    时间的确是收割机,任什么都被它收割了去。因为对时间的担心,人类总是要止不住地想把时间留住,用记忆机器把它冷冻起来,这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勉力为之的可悲命运。    
    作为欧洲遗产的小说,一开始就对时间多有关注。但丁就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凝缩为一个个别时刻,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选取了一个时刻,并以这个特殊的时刻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人的全部特征和他全部的生活。    
    以小说而想追回时间的努力集中地出现在《追忆似水年华》,在这部繁复的小说里,普鲁思特的叙事把一个人兴奋的现在时间带入无时间的生存晕眩。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叙述技巧,借助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追仿试图找回失去的时间。这是一个不断扩充的世界,由每个人物依次占有的许多时空组成,时空维度无限地繁密。根据经验,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个类似“小玛德莱娜”点心的瞬间时间,也就是纯粹时间。我们珍藏着它,就为的是在某一刹那,它会被激活,会把我们的所有记忆照亮,我们阅读别人的作品,沉浸在别人的时间里,其实也是无意间想把自己灵魂的个人时间和宏伟时间之间的断层弥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相信自己能从中去占有一些别人的时间,我们以非理性的方式参与到了小说里,不断地修复,加工,想把小说里的时间或是空间替换为自己的时间。这还是源于那个想实现对时间的占有的永恒努力。甚至,当我们读着一段倒叙也会激动一番,因为我们忘记了那其实只是一种赤裸裸地追回时间的幻觉,但它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更想从里边获得心灵的慰藉。阅读现代小说的难度在于这是一场跟作家的拉锯战,但读着读着就忘记了这是个游戏而陷了进去,以至于当作家不断地中断现在的叙述,又往前去追述一番时,我们的修复能力好像也得着多大的便宜似的又追回了点时间。 《百年孤独》也是时间的宫殿,从一开始,它就将过去、现在、将来,将顺叙、倒叙、预叙结合在了一个句子里,显示了一种哲学化的时间。这是对现代性的最高概括。它的织体是如此迅捷富丽,以至于你只能一口气读下去,梅勒曾感叹说他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写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尾巴。《百年孤独》的结尾也是历来备受称赞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史,再也不会在拉美的土地上重演”,它完成的是一个时间的链扣,使得小说的时间凝固并且周转起来。    
    谈时间谈得最多的是博尔赫斯,基本上只需要把他的言论引述一下就可以了。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颤抖的、严峻的问题,也许也是抽象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是由时间做成的。造成我们的物质就是时间。    
    否认时间的继续,否认“我”、否认宇宙,这都是表面上绝望的表现和神秘的安慰。我们的命运并不因为它不是真实的而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的命运之所以可怕正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时间是造成我的物质。时间是吞噬我的河流,而我正是这河流;时间是摧毁我的老虎,而我正是这老虎;时间是焚烧我的火焰,而我正是这火焰。世界的可悲在于它是真实的;我之所以可悲正因为我是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汉学家阿尔贝向俞琛解释他的曾祖崔朋的时间迷宫:    
    《小径分叉的花园》是崔朋所设想的一幅宇宙的图画,它没有完成,然而并非虚假。您的祖先跟牛顿和叔本华不同。他不相信时间的一致,时间的绝对。他相信时间的无限连续,相信正在扩展着、正在变化着的分散、集中、平行的时间的网。这张时间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我们并不存在于这种时间的大多数里,在某一些里,您存在,而我不存在,在另一些里,我存在,而您不存在,在再一些里,您我都存在。    
    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的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博尔赫斯在《八十自述》里回忆说:“一次在城南靠近宪法火车站的地方,我莫名其妙地感到我超越了时间。我努力捕捉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