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外交风云亲历记 >

第26节

外交风云亲历记-第26节

小说: 外交风云亲历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已过去20年了,居然有人有兴趣把旧事重提,而且编造谎言,真是荒唐至极。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诽谤,是法律所不容许的。20年前的事,虽然我不可能淡忘,但不想再重话当时。现在我醒悟了,我必须把旧事说清楚。当然,每个人写回忆录都带有自己的看法观点,记忆也不可能绝对准确,但历史事实却是不容篡改的。    
    “文化大革命”中期,也就是1972年,曾发生过一件事,这件事在北京可以说是街谈巷议,无人不知,在全国甚至国外也广有传闻,那就是江青与《红都女皇》事件。    
    当时的传说是,毛泽东看了由香港出版的一本《红都女皇》,大发脾气,批评了江青,而且江青也就从此“失宠”了。在国内,我们许多人都曾听说过,“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曾多次批评江青和“四人帮”,但那是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四人帮”违背了原则,而绝不是因为一本《红都女皇》。这些情况到现在当然都已真相大白。当时在香港确实出版过一本名为《红都女皇》的书,“文革”以后我阅读过。书中极力吹捧江青,而许多事实都子虚乌有。稍微知道江青的人都会认为那不过是胡吹乱捧,不是事实。书的写作水平及文字都拙劣得很,在内地很少见。    
    无独有偶,在与此差不多时间里,美国有一位女副教授,名洛克珊·维特克(以下简称维特克),她于1972年夏季访问中国,访问期间曾采访过江青,谈话时间先后长达60多小时。她回到美国以后,曾多次发表有关江青或中国问题的谈话,于1977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江青同志》。维特克的这本书与《红都女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但直至如今关于这件事仍然是非颠倒,有些人甚至造谣生事,这令我始料未及。    
    


第六部分第65节:旧事重提(2)

    维特克来中国访问期间,特别是与江青的所有接触,我作为主要陪见人(另外还有6人)都是参加了的。当时我的职务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是由外交部领导决定派去工作的。本来,外交部干部被指派去陪见外宾是很普通的事情,而这次陪见却不那样寻常,直至如今还闹出些是是非非来。既然如此,我深感有必要就我所知道的情况,把这段历史事实清理一番,记录下来,以便留给有兴趣的后人们查证或研究。    
    关于维特克女士,在她访华之前我与她素不相识。我在叙述这段故事的时候,只就当时的观察,客观地描述而已。    
    1984年间,《中国建设》杂志预备在美国刊行英文版,为此在纽约曼哈顿“一碟盐”餐馆举行招待会,出席的多是中美有关人士,那一天我遇到维特克,几乎认出她了。她却上前来与我打招呼,并把她新结婚的丈夫介绍给我。因为当时客人很多,我无法与她周旋。她一定要与我谈话,还提出说:采访江青的材料很宝,想要写一本传记小说。我回答她:你不是已经出了一本书吗?并诚恳告诉她    
    ,江青的谈话大多不真实,那些东西没有什么真正的历史价值。她要了我的名片说是要到华盛顿来见我,并要我帮助她再写本书。她曾几次给大使馆打电话找我,但我认为没有必要与她再发生任何瓜葛所以回避她。我听说她为此还向使馆工作人员大发脾气。到底她所得到的有关江青的是什么材料,竟使她20年后还如此喋喋不休?我如今写下的文字将会使读者了解一切,这些文字能说明我为什么要在20年后旧事重提。    
    1964年秋,组织已决定将我调离文艺部门到外交部工作。那时国务院文化部正积极筹办举行一次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这固然是由于建国后戏曲改革到一定阶段的必要,而更直接的原因是阶级斗争又到了一个新起点:毛泽东主席批评文化部是才子佳人部、帝王将相死人部,文艺界各个协会都跌到了修正主义边缘,如不改正会变成裴多菲俱乐部。这是向整个文艺界敲响警钟。在前些年就已提出各种地方戏曲,包括京剧都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也必须紧密配合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斗争。事实上,全国各地方戏曲剧种也都在不断涌现出当代现实题材的剧目,只有京剧的步子慢些。所以文化部在国务院的支持和督促下,决定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各省、市京剧院团也都在争排现代戏。我当时正在筹办京剧会演办公室工作,主要是了解督促各京剧团的排练情况和审查剧目质量。文艺部门把我留下,说是等到会演完毕以后再去外交部报到。    
    第一届全国京剧会演原决定在1963年秋末举行。准备工作很紧张,各地报来的剧目要审阅,已排练成熟的剧目要去看彩排,参加会演工作的人员都很忙碌。在北有两出戏是比较好的,一是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由院长张东川挂帅改编剧本,阿甲任总导演,李少春和杜近芳主演。这出戏是1958年大放卫星的时候,由哈尔滨京剧院首演的,名为《自有后来人》。中国京剧院根据这个剧目重新改编,整理重排。我们曾不止一次去看过排练,都认为很不错。另一个是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由马长礼和赵燕侠改编排练,这原本是沪剧,后改名为《沙家浜》。    
    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人都到了中国京剧院的排练场地人民剧场,看他们分段排和连排。大约10点钟,周扬带着一个穿灰色毛服,戴金丝眼镜,头上顶着没有帽徽的军帽的人昂首阔步走了进来,后边还有数名警卫员。正排着的戏立刻停止了。    
    很多人都站立起来,不知道来了何许人等。这时周扬向大家介绍:今晚江青同志来看望大家了,她非常关心京剧革命,也就是京剧现代戏,你们中不少人都认识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惊讶得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江青已经有许多年不在文艺界公开露面了。不知道是谁,带头鼓掌欢迎,于是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江青先把头上的帽子脱了,露出一头乌黑锃亮的短发,然后扫视一遍在场人员,脸上露出一点笑容说:“你们辛苦了,很好,很好,毛主席也很关心京剧改革。我也很关心,以后会常常来和大家一起搞改革……”她嘻嘻笑了一声,大家又稀稀拉拉地鼓了一次掌。    
    这是自1950年以后,我第一次见到江青。那天晚上她用眼光扫视了全场,可能没有看到我,我当然更没有必要前去和她拉什么关系。我的直觉是,江青变了,变得雄赳赳气昂昂,没有平视她面前的任何人。    
    


第六部分第66节:旧事重提(3)

    时间推移到1950年9月30日晚上,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国务院举行了一次国庆招待会。我记得是在北京饭店旧楼大厅,主要来宾是外国使节和一些外国友好人士。建国之初和我国建交的国家不多,主要是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所以中国主人比外国客人多。这次宴会毛泽东主席作主人,江青则作为毛泽东夫人正式露面。她穿了一件深蓝色丝绒长旗袍,在那个年代是很显眼的。而且她年轻漂亮,周旋于中外客人之间,颇有些悠闲风度。我那时是陪苏联驻天津总领事夫妇来出席这次晚宴的。这种场面我是第一次参加。我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觉得做个旁观者看看人群还蛮有意思的。忽听得从不远处传来一叫声,我抬起眼睛一看,原来是江青向我伸过手来。我赶忙立起,很不好意思,连声答应。她带着笑责问:“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怎么就不过来打个招呼呢?”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看见你了,但你有那么多客人要应酬,我怎能过去打扰呢?真对不起,有两三年不见了,你身体显得更好了。”她说:“打仗的苦日子刚过,好个屁。”她无拘无束地笑着。这时周恩来总理走过来,也笑着说:“原来你们还是老相识啊。”“不是你把她从延安带走的吗?那时她还是个小鬼,也是机灵鬼。”江青这么说。    
    那是1947年3月,国共和谈完全破裂,董必武同志率领南京和上海中共代表团办事处的所有人员,最后一批返回延安。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已处于被重重围困的极度困难的环境中,还请这批在国统区坚持到最后的同志吃了一顿饭,江青也在座,她穿着一身灰布军服,对大家都和和气气的。看见我也在座,还来慰问了几句。    
    把时间再往前推移。1938年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不久,原来在上海、武汉各地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开始纷纷来到抗日革命根据地延安,江青这时也已经到了延安。为了纪念抗战一周年,这批人聚集在一起,由王震之等执笔写了一个多幕话剧《流寇队长》。主演的有崔嵬、孙维世、江青等。我那时是鲁艺的学生,在这次演出中我管服装兼跑龙套。就在那时候,我认识了江青。也就在那时候,我开始风闻有关她30年代在上海的历史。据江青自己介绍,她到延安之初,先是在党校学习,以后因为组织分配,才到了鲁艺,是女生学习辅导员,介乎学生与教师之间。我在鲁艺第一期学生中,年纪是最小的,江青到鲁艺后常常是和院长、老师们在一起,不常和学生们接近。在《流寇队长》中,她扮演的是农村的一个暗娼,绰号“大红鞋”,很风骚,勾引那个流寇大队长。据说是她自己特别挑演这个角色的。虽说她已到了延安,还是有点明星派头。记得首场演出时,幕间她要换一次服装。我在舞台一角管着服装,忽听江青大声叫唤:“我下一场的衣服呢?谁在管服装,快拿来。”我听她一声叫喊,立刻把她该换的一件大红棉袄送到她面前,并帮着她更换。这时她倒笑嘻嘻地说:“原来是你呀,真像个小东西。”这以后她见到我常常有说有笑,还说要帮助我念台词、教我表演什么的。    
    以后江青又觉得在延安演话剧没意思,因为许多老革命、老干部并不喜欢看话剧,而喜欢看京剧,她就想改行演京剧。本来她从未认真演过京戏,只会哼哼两句,这时她下了决心要演。她开玩笑说要拜阿甲为师,后来也真是阿甲他们教会她演京戏的。到了1938年春节前,阿甲他们几个会唱会演会拉琴的,预备演一场京戏《打渔杀家》,这出传统京剧剧目稍加修改还有点革命的意思。江青参加了这次演出,演桂英儿,阿甲为衬托她,扮演老肖恩。在延安这也算首次演出革命京戏。彩排那天,康生来看戏,这也是少有的事,可能他早与江青认识,看完以后便大加赞扬,并声称毛泽东主席特别喜欢看京戏,等正式演出时,他要请毛泽东来看,江青十分高兴。平常江青偶尔和我闲谈,她是很崇拜英雄人物的。她曾说过一句话,给我留下极深刻的记忆: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她如果不能成为英雄,也要成为英雄的终生伴侣。也许她曾想过,自己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跟着英雄的丈夫伟大起来吧。    
    《打渔杀家》正式演出时,康生果然请了毛泽东主席一起来看戏。他们坐在前排,康生频频鼓掌叫好。演出完毕时毛泽东和康生到后台接见演员,当然特别接见了江青。    
    过后不久,江青就在鲁艺消失了,再也不见她到鲁艺来了。接着流传着各种新闻,最引人注意的是,江青在杨家岭和毛泽东住在一起了。在鲁艺,这种传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动。因为在鲁艺,不少从上海来的同志对江青30年代在上海的事情都知道一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六部分第67节:旧事重提(4)

    大概是6月的一个星期天,延安的天湛蓝的,晴空万里,我觉得只有在延安才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蓝天。我洗完衣服,在窑洞前靠在两张木板凳上,一边看书一边晒太阳,这是让人最舒畅的享受了。忽然听见山下喊我的声音,接着跑上来一位小战士,要我到杨家岭去一趟,说是到了那里就知道了,我只好跟着去了。杨家岭是当时中央领导住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去过。来到一个窑洞门前,小战士喊了报告,就把我引进去了。原来是江青在里边,她坐在一张木桌前,让我也在一条板凳上坐下,显得满亲热地问这问那。说是几个月不到我们那儿了,大家对她有什么说法,其他几个学校又说她些什么。我告诉她,没听见什么特别的,只是老见不到她了,大家有些奇怪而已。    
    她突然地站起来说:今天你在这里吃午饭吧,请你吃炒土豆丝(这在当时的延安是好菜了,学生是吃不到的),还让你见见主席。说完走出窑洞,把我一个人留在那里。这时我才抬头张望。窑洞里像其他人家一样,仅有一张木桌和两条板凳。土炕上铺了较大的褥子,还有一条军被和军毯。地上有个没有生火的炭盘,还有个瓦罐和水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