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上) >

第13节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上)-第13节

小说: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60'。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61',亦复不少,
顾安得令威复来'62',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注释】

'1'淮阳:县名,在河南省东部。
'2'冠绝当时:超越同时之人。冠,第一名,首屈一指。绝,超越。'3'
所如不偶:所向不遇。不偶,犹言数奇,指命运不好,遇合不佳。'4'名场:
指求取功名的科举考场。
'5'即官署,受灯火:谓留住县衙,得到照明等学习费用的资助。灯火,
此指照明费用。
'6'科试:也称科考。乡试之前,备省学政到所辖府,州,考试生员,称
为科试。科试成绩一、二等的生员,册送参加乡试,称录科;被录送的生员
称科举生员。
'7'游扬:随处称扬。学使:即提督学政,又称提学使、提学、学院、学
台、学政等,是明清时代掌理一省学校、科举的长官。
'8'领冠军:指科试获第一名。领,取得。
'9'闱后:指秋闱(即乡试)之后。各省乡试在仲秋八月举行,因称秋闱。
闱,科举考场,又称贡院。
'10'击节称叹:击节原义是用手指击拊为节拍,以寻按乐曲的韵律节
奏;后常借以形容对诗文的赞叹、激赏。
'11'时数:时运。数,命定的遭遇。
'12'文章憎命,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意思是好文章会妨害好命运。
'13'铩(sh à厦)羽:鸟羽摧落;比喻乡试受挫落榜。《淮南子·览冥训》:。。 
“飞鸟铩翼,走兽废脚。”《说文》:“铩,残也。”
'14'嗒(tā塔)丧:沮丧;失魂落魄。《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
嗒焉似丧其偶。”
'15'考满:是明清两代对政府官员的考绩办法之一。这里指对外官的考
绩,即由吏部考功司主持的“大计”。清顺治初期,外宫三年大计;顺治后
期,定外宫三年考满议叙例。康熙元年,内外官考绩皆用三年考满制。其制,
外宫大计以寅、已、申、亥岁,四品以下官员以五等议叙(一等称职者记录,
二等称职者赏赉,平常者留任,不及者降调,不称职者革职)。详《清史稿·选
举志六·考绩》。
'16'杜门:闭门。此指不与外界交往。杜,堵塞。
'17'寝疾,卧病;病倒在床。
'18'遗(w èi卫)问:馈赠所需,慰问疾病。遗,赠予。
'19'百裹,百剂。裹,指药包。
'20'解任:解职,卸任。
'21'病革(jī亟)难遽瘥(ch ài差),病重难望速愈。革,同“亟”。
瘥,病愈。
'22'犬马病,对自己疾病的谦称。
'23'夫子:先生,老师。旧时县学生员称本县县令为老师、老父师,自
称学生、门生。
'24'从杖履:犹言随侍左右。古礼老人五十得拄杖。又唯尊者得脱履于
户内,晚辈有代为捉杖纳履的责任,所以“从杖履”是敬老事尊之词。《礼
记·曲礼》:“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
'25'束装,整顿行装。戒旦:意思是警戒黎明贪睡,早起及时出发。《文

选》赵景真《与嵇茂齐书》:“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26'文艺:指“闱
墨”之类供科举士子揣摩研习的八股范文。

'27'期(jī基)岁:满一年。
'28'入邑庠:成为县学生员,俗称秀才。邑庠,县学。
'29'所拟举子业,指叶生平日为应付科举考试而习作的八股文。拟,谓
拟题习作。举子业,又称四书文,即八股文。
'30'闱中七题,明、清乡试、会试的头场试题大都是七题,其中“四书
义”三题,“五经义”四题。这里“七题”指乡试的头场试题。头场成绩即
能决定能否录取,二、三场成绩只作参考,所以再昌因头场七题作得好而取
中亚魁。
'31'亚魁:乡试第二名。第一名称乡魁、乡元或解元。
'32'出馀绪:拿出本人才学的微末部分。馀绪,微末,残馀。馀绪,义
同绪馀。《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士苴以为
天下。”
'33'黄钟长弃:比喻贤才被长期埋没。《楚辞·卜居》:“黄钟长弃,
瓦釜雷鸣。”黄钟,古乐中的正乐,比喻德才俱优的人。
'34'非战之罪:《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该下战败后曾说:“此天
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叶生借喻自己半生沦落,功名未就,是命运使然,
而非文章庸劣。
'35'“何必”二句:意思是说,不必取得科举功名,才算作发迹走运。
宋代王禹偁《寄砀山主簿朱九龄》诗:“忽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学最少年;
利市遥琅装桌偅缌髅中春旒恪!卑桌偅恢种实叵该艿陌紫牟迹柚
士子取得科举功名前所着的白衣。取得科举功名后,就脱去白衣,改穿遥
(官服)了。利市,语出《周易·说卦》:“为近利,市三倍。”本指由贸
易获得利润;后来比喻发迹、走运,俗称“发利市”。
'36'岁试:各省提学使干三年任期内到所辖府、州考试一次生员课业,
以六等定优劣,谓之岁试。在外地的生员须回原籍参加岁试,所以丁公劝叶
生归省。归省,本义是回乡探望父母,这里实指回乡应试。
'37'生惨然不乐,底本无“生”字,据铸雪斋抄本补。
'38'纳粟:明清设国子监于京城,国子监生员称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
不必参加岁试。自明景泰(1450—1456)以后,准许生员向朝廷纳粟,享受
监生待遇;后代循例纳粟(实际用银子)人监的生员,又称例监。
'39'捷南宫:指会试中式,即考中进士。明、清举人考进士,会试是决
定性的一轮考试。南宫,汉代把尚书省比作南方列宿,称之为南宫。宋、明
以来则称礼部为南宫。会计由礼部主持,因称会试中式为捷南宫。捷,谓获
胜、取中。
'40'部中主政:明清于中央六部各设主事若干员。主政是主事的别称,
职位低于员外郎。据下文所言“差南河典务”,“部”当指工部。
'41'人北闱: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乡试。明代在顺大府(北京)和应天
府(南京)各设国子监,两处乡试应考生员多为国子监生,因而分别称为北
闱和南闱。清代无南闱,而顺天乡试初仍习称北闱。
'42' 领乡荐:指考中举人。唐制,参加进士考试者,例由地方长官(刺
史、府尹)考试荐举,称为乡举或乡荐。后代因称乡试中式者为领乡荐,或
简称领荐。

'43'差南河典务:奉派到南河河道办理公务。清初自顺治元年至康熙四
十四年前,河道总督所辖的江南省河道,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民江以北的
黄河、运河水系,时称南河。《清会典》卷四十七“工部·都水清吏司:掌
天下河渠关梁川途之政令,凡坛庙殿廷之供具皆掌焉。”
'44'奋迹云霄:致身云路;谓一举成名,前程远大。此即指中举人
'45'锦还为快:衣锦还乡,堪称快事。《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
故乡,如衣锦夜行。”
'46'卜窀穸(zhū 
n—Xī谆夕):选择墓地:指安葬。窀穸,墓穴。'47'
怃然惆怅:此据铸雪斋抄本。底本“惆”误作“筹”。怃然,失意的样子。
'48'脱委:蜕落在地。脱,通“蜕”。委,丢弃,掉落。
'49'结驷:拴马。
'50'游泮:进学;成为秀才。泮,指泮宫,周代诸侯所设的学校。代指
府、州、县设各类官学。
'51'“同心倩女”二句:意思是,知心的情侣,可以离魂相随。唐陈玄
祐《离魂记》:张倩女与表兄王宙相恋,遭父亲梗阻,倩女离魂追随王宙出
走。五年后夫妇同回娘家,倩女的离魂才与床上病体合而为一。
'52'“千里良朋”二句:是说,真挚的友谊,可使远隔的良朋梦中往会。
《文选》沈约《别范安成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李善注引《韩
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
寻。但行至中道,便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按,此殷引文,不见
于今本《韩非子》)这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53'“而况”四句:承接“同心倩女”四句:领起下文科场失意的感慨。
意思是,又何况应举文章是我辈读书人精心结撰缮写;它是否能遇真赏,正
决定着我们命运的穷通呢!茧丝,比喻文章章句妥贴。本《文心雕龙·章句》:
“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绪,即丝)。蝇迹,即蝇头细字。陆游《读
书诗》之二:“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比喻文章缮写工整。
学士,学子、读书人;与隔句“我曹”互立足义,意为“我辈读书人”。呕
心肝,用唐代诗人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写李贺作诗构思极苦,其
母叹息说:“是儿要当呕出心肝乃已尔!”流水高山,用伯牙“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的琴曲(见《吕氏春秋·本味》)比喻高雅绝俗、不易被人赏
识的作品,通,沟通。性命,品性和命运。作者认为,文章是作者性格、品
质的表现,它的遭遇如何,则决定作者的命运穷通,所以说文章沟通性、命。
'54'“行踪”二句:经历之处,总难遇合,只能空自对影愁叹。行踪:
踪迹所到之处。落落,孤单落寞的样子。左思《咏史诗》:“落落穷巷士,
抱影守空庐。”对影,身与影相对,形容孤单。李白《月下独酌》:“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5'“傲骨”二句: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怜。嶙
峋,用山石突兀形容傲骨坚挺。搔头,失意无计的样子。杜甫《梦李白二首》: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自爱、自惜、自珍。又,《诗·邶风·静女》: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方言》注引作“薆”,义为隐蔽,则搔首自爱,
谓抑志自持,不失其节。
'56'“叹面目”二句:意思是,自叹穷厄困顿,招致势利小人的嘲侮。
面目,指服饰容止等外观表现。酸涩,寒酸拘执,不舒展洒脱。来,招致。
鬼物揶揄,比喻势利小人的奚落。《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晋阳秋》:

晋代罗友为桓温掾吏,不得意。一日,桓温设宴送人赴郡守任,罗到席最晚。
桓温问他,他回答说:“民首旦出门,于中途逢一鬼,大见揶揄,云:‘吾
但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耶?’”

'57'“频居”四句:意思是说,多次落榜的人,从人身到文章,都被世
俗讥贬得毫无是处,频居康了之中,多次处于落榜境地。宋范正敏《遯斋闲
览》:唐代柳冕应举,多忌讳,尤忌“落”字,至称安乐为安康。榜出,令
仆探名,还报曰:“秀才康(落榜)了也!”又据宋范公偁《过庭录》:宋
代孙山滑稽多才,偕乡人子同赴举,榜发,乡人子落榜,孙山名居榜末。乡
人问其子得失,孙山说“解名(榜文名单)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后因又称落榜为“名落孙山”。
'58'“古今”四句:大意是说,古往今来,因种种原因而悲愤痛哭的人
很多,只有怀宝受诬的卞和像你;举世贤愚倒置,能识俊才的伯乐在当今又
是谁人!卞和惟尔,意思是只有你的处境类似卞和。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得璞于楚山中,献之厉王、武王,皆以为诳,刖其左右足!文王立,卞和抱
璞哭楚山下,王使人理其璞,得美玉。见《韩非子·和氏》。逸群之物,超
群的骏马。伯乐伊谁!谁是伯乐。伯乐,春秋秦国人,与秦穆公同时,姓孙
名阳。其事略见于《庄子·马蹄》、《楚辞·怀沙》、《战国策·楚策》等
记载。伯乐善相马,后代因以喻善于识才的人。《汉书·贾谊传》载,贾谊
曾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屈原《九章·怀沙》有“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伯乐既没,骥焉程兮。”这四句概括了这些病愤之言。
'59'“抱刺”四句:意思是,当道无爱才之人,不值得干渴!反侧展望,
四海茫茫,竟无以容身。《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平原祢衡传》:
“衡字正平。建安初,自荆州北游许都。。时年二十四。是时许都虽新建,
尚饶士人。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而无所适。”又《占诗十九首》:“置
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此综取其词成句。赵翼《陔馀丛考》:“古人通
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
曰刺。”刺,即后代的名帖、名片。明清时用红纸书写名帖,用于拜谒,又
称拜帖。灭字,字迹磨灭。
'60'“人生”三句:仍是作者痛愤之言,大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大
可不必认真、清醒,只须闭眼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一切听天由命。合
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