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11节

087-医方集解-第11节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大 
第传 
药汤 
不贻结 

表里之剂第五
水解散
属性:(《肘后》) 
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麻黄(四两) 桂心 甘草(炙) 白芍(二两) 大黄 黄芩(三两)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麻黄能开腠发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黄芩以清上中之热,大黄以 
泻中下之热,甘草、白芍能调胃而和中。盖天行温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 
同, 

表里之剂第五
防风通圣散
属性:(河间) 
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头 
目昏 
便赤涩,疮疡(音羊)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螈 ,惊狂谵妄,丹斑 
瘾疹(憎寒壮热,邪在表也;头眩目赤,风热上攻也;耳鸣口苦,邪在少阳也;便秘痔漏, 
热结大腑也;小便赤涩,热蓄膀胱也;疮疡痈肿,气血怫郁也;丹斑瘾疹,风热在胃也;手 
足螈 、惊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炒) 白术 山栀(炒黑) 大 
黄( 
加生姜、葱白煎 
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 
从汗 
风 
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 
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 
伤表, 
本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 
;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风至宝丹(喻嘉言曰∶此中风门中不易之专方 
也)。本方除大黄、芒硝,名双解散(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 
连翘、石 

表里之剂第五
葛根黄连黄芩汤
属性:(仲景) 
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发 
热头痛,恶风自汗,所谓桂枝证也。此邪在表而反下之,虚其肠胃,表邪乘虚入里,遂协热 
而利 
致, 
葛根(半斤) 甘草(炙)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先煮葛根,内诸药煎(或 
加姜枣)。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 
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 
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 
也。 

表里之剂第五
三黄石膏汤
属性: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狂叫欲走,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 
汗;或已经汗下,过经不解,三焦大热,谵狂鼻衄,身目俱黄,六脉洪数;及阳毒发斑(陶 
节庵曰 
石膏(两半) 黄芩 黄连 黄柏(七钱) 栀子(三十个) 麻黄 淡豉(二合。) 
每服一两 
此足太阳、手少阳药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内则表未除,欲发表则里又急,故以黄芩 
泻上 
表邪 

表里之剂第五
五积散
属性:(《局方》) 
治少阴伤寒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 
腹痛,寒热往来;香港脚肿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妇人经水不调(上证皆寒湿为病也)。 
白芷 陈皮 浓朴(六分)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八分) 苍术 枳壳(七 
分) 
又法除桂、芷、枳壳、陈皮,余药慢火炒,摊冷,入桂芷同煎,名熟料五积散(用炒者,助 
其温散也)。有汗去苍术、麻黄,气虚去枳桔,加人参、白术,腹痛挟气加吴茱萸,胃寒加 
煨姜,阴证伤寒、肢冷虚汗加附子 
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里止痛,苍术、 
浓朴 
梗利 
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本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王海 
藏曰∶ 
半夏 
方, 
通之 
沉迟 
误 
便是浮阴,急与五积散一服,通解表里之寒。若内有沉寒,必须姜附温之,若作热治而用凉 
药,则渴愈甚而躁愈急,岂得生乎。此取脉不取证也。按∶伤寒有舍证取脉者,又有舍脉取 
证者)。 
本方合人参败毒散,名五积交加散。治寒湿身体重痛,腰脚酸疼。 

表里之剂第五
麻黄白术汤
属性:(东垣) 
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身重如山,喘促无力,吐痰唾沫,发 
热时躁,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小腹急痛(东垣曰∶此宿 
有湿热伏于荣血之中,木火乘于阳道,为上盛,短气喘促,为阴火伤气,四肢痿弱,为肾水 
不足, 
青皮 陈皮 黄连(酒炒) 黄柏(酒炒) 甘草(炙) 升麻(二分) 柴胡 桂枝 人 
参 
分) 白豆蔻 
此足三阳、三阴通治之剂也。前证盖因表里俱伤,阳气抑不得升,故风火湿热郁而为病 
也。桂枝、麻黄解表祛风,升麻、柴胡升阳散火,黄连、黄柏燥湿清热,而黄柏又能补肾滋 
阴, 
吴萸 
尝有 
吴萸 
与五 

表里之剂第五
参苏饮
属性:(《元戎》) 
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运嘈烦,伤风泄泻;及伤寒已汗发热 
不止(发热头痛,外感也;咳嗽痰壅、呕逆泄泻,内伤也;已汗而热不止,阴虚也)。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七钱半) 陈皮(去白) 甘草 枳 
壳( 
火,去人 
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 
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溢饮身重注痛者,亦 
宜此方和解之。刘宗浓曰∶此出少阳柴胡例药,治感冒异气挟痰饮之病。本方云前胡葛根自 
能解肌 
谓参 
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尤能治虚热及吐衄便血,乃虚实表里兼治之剂,然不可过)。 
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姜枣煎,名芎苏饮《澹疗》∶治伤风寒,外有发热 
头痛恶寒,内有咳嗽吐痰气涌(此或肺有实热,故去人参,加川芎,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也)。 

表里之剂第五
香苏饮
属性:(《局方》)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内经》曰∶卑下之地,春 
气常在。故东南卑湿之区,风气柔弱,易伤风寒,俗称感冒,受邪肤浅之名也。由鼻而入, 
在于上部,客于皮肤,故无六经形证,惟发热头痛而已;胸满嗳气恶食,则兼内伤也。轻为 
感冒, 
香附(炒) 紫苏(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七分。)加姜、葱煎。伤食 
加消导药 
汗加麻黄、干姜,伤风 
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 
(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表里之剂第五
茵陈丸
属性:(《外台》) 
治时气、瘴气,黄病, 疟,赤白痢等证。 
茵陈 栀子 鳖甲(炙) 芒硝(二两) 大黄(五两) 常山 杏仁(炒。三两) 巴 
豆(一 
应,再服 
此足太阳、太阴、阳明、厥阴药也。栀子、淡豉,栀豉汤也;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 
可以解肌;大黄、芒硝,承气汤也,可以荡热去实;合茵陈可以利湿退黄(三药名茵陈汤, 
治黄正药),加巴豆大热以祛脏腑积寒,加鳖甲滋阴以退血分寒热。此方备汗吐下三法,故 
能统治诸 


和解之剂第六
属性:邪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若在半表半里,则从中治,宜和解。故仲景于少阳 
证,而以汗吐下三者为戒也。昔贤云∶或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然有当 
和解 
剂, 

和解之剂第六
小柴胡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 
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 
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半表半里,阴出 
与阳争,阴胜则寒;阳入与阴争,阳胜则热;阳不足则先寒,阴不足则先热。又曰∶太阳行 
身之后,属膀胱寒水,为表;阳明行身之前,属胃燥金,为表之里;邪在于中,近后膀胱水 
则寒,近前阳明燥则热也。寒热有定时者为疟,无定时者为往来寒热,以热在表而浅,邪恶 
正故畏寒,寒已复热,此邪未并于表里,故寒热微而无定时也。半表半里,属足少阳胆脉, 
行于两胁,手少阳三焦之脉络心包,风邪干之,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或攻胸胁,故又胸 
胁痛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在里则烦而闷乱,邪自表而方传里,故默默静也。经曰∶阳入 
之阴则静,邪在表则能食,入里则不能食,今在表里之间,故但不欲食,未至于不能食也。 
邪在表则不烦不呕,在里则烦呕,表方传里,故心烦喜呕也。里虚协热,故或渴或利,或腹 
中痛;里有停饮,故悸而小便不利;少阳胆脉络于耳,故耳聋;胆气上溢,故口苦;胆与肝 
皆属木,故脉弦;春月时嗽,少阳当令之时也。血室,冲脉也,男女皆有之,妇人伤寒七八 
日,邪当传里,值经水适来,则邪不入腑,乘虚而入血室;或经水适断,表邪乘虚亦入血室, 
热与血搏结而不行,致有寒热如疟,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在男子则下血谵语,皆为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与男子无异,惟热入血室、妊娠伤寒为不同也。小柴胡在经主气,在脏主血,故 
更能入血室。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曰∶伤寒五六日, 
发热而呕,医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愈。或湿 
热在半表半里而发黄者,仍与小柴胡汤和其表里,虽杂证不能外也;亦治伤寒五六日,头汗 
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细者,为阳微结仲景曰∶汗出为阳微,假 
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有汗, 
故知非少阴也。按∶三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程郊倩曰∶热虽结而不甚也,以 
有微恶寒之半表在,至于脉沉,虽似里阴,则又有头汗出之证以别之,凡脉细、脉沉、脉紧 
,皆阳热郁结之证,无关少阴也,可见阳气一结,不但阳证似阴,阳脉亦似阴矣)。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呕逆加生姜、陈皮(生姜散逆,陈皮顺气);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以荡郁热); 
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生津);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解肌);咳嗽 
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咳为气逆肺寒,五味敛肺,干姜散寒。戴元礼曰∶少阳 
有嗽无喘,有喘,非少阳也;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虚烦加竹叶、粳米(竹 
叶凉心,粳米和胃);齿燥无津加石膏(齿燥属阳明火,石膏清胃止渴);痰多加栝蒌、贝母 
(能去热痰);腹痛去黄芩,加芍药(黄芩寒中,芍药合甘草和里);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 
蛎(大枣甘令人满,牡蛎咸能软坚);胁下痛加青皮、芍药(胁为肝胆之部,痛属肝火,二 
药平肝);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经曰∶太阳证饮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 
下故悸,水蓄不行,故小便不利,黄芩苦,反坚肾,茯苓淡,能利水);本经头痛加川芎(入 
肝活血,散郁除风);发黄加茵陈(利湿)。 
此足少阳药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 
景曰∶少阳中风,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曰∶伤寒脉弦细,头 
痛发 
语)。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柴胡味苦微寒, 
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阳不足则阴凑之,故发寒, 
用黄芩降阴气,使不陷入阳中,则不寒;阴不足则阳凑之,故发热,用柴胡升阳气,使不陷 
入阴中,则不热。又曰∶柴胡、黄芩之苦寒以退热,半夏、生姜之辛温以退寒,人参、大枣、 
甘草之甘温以助正气);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 
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二药固太阴,使木邪不致克土,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