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10节

087-医方集解-第10节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曾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入胸中,证虽满闷,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半表半里 
之间,只须小柴胡加枳桔以治,未效则以小柴胡对小陷胸一服豁然。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 
陷胸汤,以分浅深,从缓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过下则伤元气也。崔行功 
曰∶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汤。不瘥者,此下后虚逆,气已不理, 
毒复上攻,当用枳实理中丸,先理其气,次调诸疾,用之如神。《活人》云∶误下未成结胸 
者,急频与理中汤,自然解了,盖理中治中焦故也。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宜侯日数足, 
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药之下未是也。其水结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 
主之;又有血结胸证,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善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黄汤。 
刘心山曰∶结胸痞满,多由痰饮凝结心胸,故陷胸、泻心用甘遂、半夏、栝蒌、枳实、旋复 
之类,皆为 

攻里之剂第四
小陷胸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误下,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及痰热塞胸(前证上下俱硬,此 
则正在心下;前证痛不可近,此则按之则痛。结胸,脉沉紧,或寸浮关沉,或脉浮滑,知热 
未深,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大者一枚。) 
此足少阳药也。黄连之苦寒以泄热,栝蒌之寒润以涤垢,半夏之辛温以散结。结胸多由 
痰热结聚,故用三物以除痰去热也(王海藏曰∶大陷胸汤,太阳本药也;大陷胸丸,阳明药 
也;小 

攻里之剂第四
大陷胸丸
属性:(仲景) 
治伤寒结胸,项强如柔痉状(有汗为柔痉。胸膈实满,故项强而不能俯,项属太阳部位)。 
大黄(八两) 芒硝 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合研。取如弹丸一枚。 
别捣甘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大黄之苦寒以泄热,芒硝之咸寒以软坚,杏仁之苦甘以降气,葶 
苈、甘遂取其行水而直达,白蜜取其润滑而甘缓。 

攻里之剂第四
十枣汤
属性:(仲景)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头痛,心下痞 ,引胁下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解而里未和,邪热内蓄,有伏饮者(下利呕逆,里受邪也; 
汗出不 
逆,呕 
攻与结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先煮枣去渣,内前药末,强人服 
一钱,虚人五分。或枣肉为丸。病不除者,再服,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此足太阳药也。芫花、大戟之辛苦以逐水饮;甘遂苦寒,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 
为用;三药过峻,故用大枣之甘以缓之,益土所以胜水,使邪从二便而出也(十枣汤、小青 
龙汤主水气干呕;桂枝汤主太阳汗出干呕;姜附汤主少阴下利干呕;吴茱萸汤主厥阴吐涎沫 
干呕。王海藏曰∶表有水用小青龙,里有水用十枣。或问十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皆属饮家,俱有头痛项强之证,何也。张兼善曰∶太阳经多血少气,病患表热微渴,恣饮水 
浆,为水多气弱,不能施化,本经血气,因而凝滞,致有头痛项强之患,不须攻表,但宜逐 
饮,饮尽则自安。杜壬曰∶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汗出短气,是痰 
膈也, 
本方除大枣,加大黄、黑丑、轻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间)∶治壮实人风痰郁热, 
支 
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再加二丸,快利则止(加牵牛、大黄、大泻气血之湿;加轻粉,无 
窍不入,以去痰积。虚人不可轻用)。本方各五钱,加黄柏(三两酒炒)、大黄(煨两半), 
粥丸,名小胃丹( 

攻里之剂第四
三物备急丸
属性:(《千金》) 
治食停肠胃,冷热不调,腹胀气急,痛满欲死;及中恶客忤,卒暴诸病(食滞肠胃,上 
焦 
巴豆霜 大黄 干姜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中恶口噤者,折齿灌之。崔氏 
干姜易桂枝,名备急散。 
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干姜 
辛 

攻里之剂第四
砂丸
属性:(《本事》) 
治一切积聚痰饮,心胁引痛。 
砂 巴豆(去油) 三棱 干姜 白芷(五钱) 木香 青皮 胡椒(二钱半) 大 
黄干 
大黄末, 
此治肉积、气积、血积通剂也。 砂化肉食 砂性大热,能烂五金,本草言其能化人心 
为血 
肉蔻 
多辛 
不峻。用醋者,酸以收之也(《玉机微义》曰∶方中因白芷散水行气,故更言治痰饮也。洁 
古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 
坚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干漆、 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得药则暂快, 
药过则 
如满 

攻里之剂第四
木香槟榔丸
属性:(子和) 
治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或泻泄下利,里急后重,食疟实积(胸腹痞满泻痢, 
由于饮 
有因 
物结 
治。脉洪大而实为里实,宜下;若脉浮大,慎不可下)。 
木香 槟榔 青皮(醋炒) 陈皮(去白) 枳壳(炒) 黄柏(酒炒) 黄连(茱萸 
汤炒) 三 
芒硝水丸。量人 
珠》无三棱、陈皮,名木香导气丸)。 
此手足阳明药也。湿热在三焦气分,木香、香附行气之药,能通三焦、解六郁;陈皮理 
上焦肺气,青皮平下焦肝气(泻痢多由肝木克脾土),枳壳宽肠而利气,而黑丑、槟榔又下 
气之最速者也,气行则无痞满后重之患矣。疟痢由于湿热郁积,气血不和,黄柏、黄连燥湿 
清热之药,三棱能破血中气滞,莪术能破气中血滞,大黄、芒硝血分之药,能除血中伏热, 
通行积滞,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湿热积滞去,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盖宿垢不净,清阳 
终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荡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实积,不可轻投。加当归者,润燥以 
和其血也(《纲目》曰∶此戴人经验方也。善治下虚上实,抑火升水,流湿润燥,推陈致新, 
散郁破结,活血通经,及肺痿喘嗽,胸膈不利,脾湿黄胆,宿食不消,妇人调和气血,小儿 
惊疳积热,皆可量轻重用之。滑伯仁曰∶肠胃,阳明燥金也,下焦,少阳相火也,后重之用 
木香、槟 

攻里之剂第四
枳实导滞丸
属性:(东垣)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痞闷不安,腹内硬痛,积滞泄泻。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神曲(炒。五钱) 白 
术(土炒)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饮食伤滞,作痛成积,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积滞不尽,病终不 
除 
之 
温而消之。芩连、大黄,苦寒太甚,恐其伤胃,故又以白术之甘温,补土而固中也。 

攻里之剂第四
倒仓法
属性:(丹溪) 
黄牡牛肉(肥嫩者)二三十斤。切碎洗净,用长流水、桑柴火煮糜烂,滤去渣,取净汁, 
再 
每饮 
出物可尽,病根乃止(连进之,急则逆上而吐多,缓则顺下而利多,视病之上下而为缓急)。 
吐利后必渴,不得与汤,其小便必长,取以饮之,名轮回酒,非惟止渴,兼涤余垢。行后倦 
卧觉饥,先与米饮,次与稀粥,三日后方与浓粥、软饭、菜羹,调养半月一月,精神焕发, 
沉悉 
霞天膏∶即照前法,每肉十二斤,可熬膏一斤,瓷罐盛之。夏月水浸,可留三日;寒天 
久留生霉(音梅),用重汤煮。入煎剂,调服;入丸剂,每三分加曲一分,煮糊,或同蜜炼。 
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朱丹溪曰∶牛,坤土也,黄,土之色也,以顺为德而法健为 
功者,牡之用也;肉,胃之药也,液,无形之物也,积聚久则形质成,根据附肠胃回薄曲折之 
处, 
陈 
发之乐乎 
非吐下药 

攻里之剂第四
蜜煎导法
属性:(仲景) 
治阳明证,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胃实自汗,小便复利,此为津液内竭,非热结也, 
若与下药,则液愈耗矣,虽大便硬,不可攻之,宜用外导之法)。 
蜂蜜。用铜器微火熬,频搅勿令焦,候凝如饴,捻作挺子,头锐如指,糁皂角末少许, 
乘热纳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时去之(加盐少许亦可,盐能润燥软坚)。 
此手阳明药也。蜜能润肠,热能行气,皂能通窍。经曰∶表解无证者,胃虽实忌攻,故 
外导而通之,不欲以苦寒伤胃也(徐忠可曰∶此为大便不行而别无所苦者设也。结胸痞满脏 
结,胃 

攻里之剂第四
猪胆导法
属性:(仲景) 
治证同前。 
猪胆(一枚)。取汁,入醋少许,用竹筒长三四寸,以一半纳谷道中,将胆汁灌入肛中, 
顷 
此手阳明药也。便秘者,属燥属热,自汗者,为亡津液,当小便不利,今反利,是热犹 
未实,故不可攻,猪胆汁寒胜热、滑润燥、苦能降,醋酸善入,故能引入大肠通之也(津液 
枯者宜蜜导,热邪盛者宜胆导,如冷秘者,削酱姜亦能导之。海藏法用蜜煎盐相合,或草乌 
末相合 


表里之剂第五
属性: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 
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 
故采 

表里之剂第五
大柴胡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 
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 
阳明证也),心下痞 ,呕而下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证未除,里证又 
急,脉洪或沉实弦数者(表证未除者,发热、头痛、胁痛、寒热仍在也;里证又急者,痞硬、 
燥渴、谵狂、便秘也。脉沉实为在里,弦数者邪在少阳也,洪者邪在阳明也。其呕而下利者, 
何亦用之?张兼善曰∶里虚者便虽难而勿攻,里实者虽吐利而可下,心烦喜呕,里热已甚, 
结于胃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黄芩 芍药(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擘) 枳实 
柴胡汤也。崔氏 
此足少阳、阳明药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 
;芍药安脾敛阴(能泻肝火,使木不克土);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 
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周扬俊曰∶仲景于太阳入膀胱腑证, 
则有五苓散;少阳兼阳明腑证,则有大柴胡汤;皆表里两解之法也。昂按∶此乃少阳阳明, 
故加减小柴胡、小承气而为一方,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证则当下,宜小承气汤,轻则 
大柴胡汤。或问大柴胡汤泻也,桂枝人参汤补也,何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张兼善曰∶下之 
早因作痞者,里虚协热而利也,以表里不解,故用桂枝人参解表和里;若伤寒发热,汗出不 
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此为实,故当以大柴胡下之。陶节庵曰∶伤寒邪热传里,须 
看热气浅深用药∶三焦俱伤,则痞满燥实坚全见,宜大承气汤;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 
宜调胃承气汤,加甘草和中,去枳朴者,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邪在上焦,则痞而实,宜小 
承气汤,去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若表证未除,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则用大柴胡汤 
通表里而缓治之。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盖恐硝性躁急, 
故不轻 

表里之剂第五
柴胡加芒硝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知医以丸药下之 
,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加芒硝汤主之(伤寒十三日,为再 
传 
小柴胡汤(见和解门)加芒硝六两 
此少阳、阳明药也。表证误下,邪热乘虚入胃,以致下利而满呕,潮热之证犹在伤寒潮 
热,为胃实,故宜下,故仍与柴胡汤以解少阳,加芒硝以荡胃热,亦与大柴胡两解同意。 

表里之剂第五
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仲景) 
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腹满大实痛者(腹胀虽属太阴,若里证尚浅,腹满时痛,犹宜 
和 
桂枝汤见发表门,加大黄一两,芍药三两。 
此足太阳、太阴药也。误下而作结胸,则邪在上,仍属太阳,今腹满而大实痛,则邪已 
入太 
又曰 
景之 
加大 
第传 
药汤 
不贻结 

表里之剂第五
水解散
属性:(《肘后》) 
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麻黄(四两) 桂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