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14节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4节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谅和徐寿辉的动机不见于史料;有人猜想,陈友谅想保持他的行动自由, 
  徐寿辉则是对湖北南部的邹普胜及其支持者有所抱怨。无论如何,徐寿辉是 
  在1359年末出人意外地把汉阳留给了他的卫士和随从,往下游航行而去。陈 
  友谅在九江接待了他,但是在他进了城门以后却把他的卫队拦在城外。徐寿 
  辉被拘禁了起来;陈友谅自称汉王,并胁迫湖南和湖北的其他天完领袖承认 
  他的权力,尽管四川的明玉珍仍置身事外。到了1359年,陈友谅已经控制或 
  者正力图控制的地盘,人口在1363年已逾1400万;他的政权 (汉)因此在 
  潜力上比朱元璋 (明)或者张士诚(吴)都大。可是,陈友谅在巩固地方政 
  权方面比别人要落后一年或两年,而且他的权力是许多地方军官将领单纯地 
  出于恐惧而勉强地承认的。陈友谅需要不断取得新胜利来使人保持敬畏之 
  心,但这又使他很难把他的广大领土统一于一个号令之下。① 

                       中国北方的红巾军,1355—1359年 

① 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355—1435 年》'146'  (斯坦福,1982 年),第25—31 页。 

… Page 50…

       脱脱罢官以后元朝军队的瓦解,使得华北平原上的红巾军又重新活动起 
  来。1355年,刘福通在毫州拥韩林儿为复辟的宋朝的皇帝。这个叛乱运动受 
  分崩离析的元朝军事制度中力量还强大的各部分的冲击差不多有两年之久。 
  从实际权力来说,刘福通仍然是红巾军的主要领袖;在1356年1月,由于元 
  军的压力他被迫把宋都向西南迁移了100英里,迁到了安丰(今寿县附近)。 
  到了1357年,元军已无坚强的保卫者可言,因为脱脱的组织已经崩溃,其后 
  14世纪60年代有势力的北方割据者尚需要时间加强他们的地位。在这个间 
  歇期间,红巾军驰骋于华北。刘福通带领他的主力军围困了开封,而其他红 
  巾军则攻占了山东,并侵入了陕西和山西。一支人马北上到元朝京城,焚烧 
  了上都的夏宫,后来又侵入满洲。开封本城在1358年中期陷落,红巾军在开 
  封城内做了一年的宋王朝中兴的美梦。 
       红巾军之所以取得这些引人注目的胜利,是由于有一段时期的军事真 
  空,又由于元朝故意不修复城垣。红巾军表明他们没有能力建立可以立足的 
  地方的或地区性的政权;这种政权应该在他们的华北平原诸城市以整修了的 
  城垣来加强防御力量,像在华南所出现的情况那样。北方的红巾军过于长久 
  地保持其流寇思想,不大想维护纪律,或建立治安和一个稳定的行政制度。 
  他们特别具有反儒教的宗教根源,这是一个障碍,但可以用维护秩序的公开 
  承诺来克服;朱元璋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尽管事实上文人阶级是 
  在很晚的时候和半心半意的情况下才接受他的。 
       1359年,华北平原的红巾军突然瓦解,因为察罕帖木儿新兴的民兵军队 
  给他们以重创。察罕和他的童年朋友李思齐在红巾军发难之后已在河南兴办 
  民兵军队。紧接着1357年红巾军的主要攻击之后,他们把红巾军逐出了陕 
  西,并且就地加强了他们的权力。1359年,察罕向东推进,通过潼关,又返 
  回了华北平原。夏天,他在战场上打败了刘福通,把他赶进了开封城内。刘 
  福通在开封坚持了三个月,后来在9月份突围,并偕韩林儿和数百名士兵逃 
  往安丰。开封变成了察罕未来扩充地盘的总部。由于察罕的下一个目标是山 
  东,1363年以前宋朝廷得以在安徽西部的一个小小府城安丰苟延一时。可 
  是,1359年以后红巾军帝国仍有一定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正在扩张中的朱元 
  璋地区性政权还在名义上归附于它。红巾军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这就是在 
  华北平原取得统治地位,而且在1355年到1359年的关键性年代中吸引了元 
  政府的注意力;正是在这个关键年代中长江的诸地区性政权日趋成熟。① 

                                  朱元璋的兴起 

       从1353年起,朱元璋在濠州政权内取得了领导权,这使他从前的庇护人 
  郭子兴黯然失色。1355年,即郭子兴死的一年,朱元璋跨过长江,并且在长 
  江南岸地带征服了一个地区性权力基地。在这个原型的明政权兴起的同时又 
  出现了朱元璋的两个主要对手,即陈友谅和张士诚。虽然保留的史料比别人 
  更为详细,朱元璋兴起的故事在元明之际的过渡时期在各种类型武人的经历 
  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元军对1352—1353年冬季的濠州之围一旦被解除,濠州领导内部重新爆 

① 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31—33 页。 

… Page 51…

发了内江。彭大之死使赵均用成了最强有力的领袖;郭子兴和朱元璋从此以 
后与其余的领导人严重地不和。赵均用带了郭子兴和他的人马东进去淮水攻 
击盱眙,希望最终能恢复他原先在江苏北部徐州的基地。与此同时,赵均用 
已派遣朱元璋南下,希望他会毁灭自己,从而使赵均用能刺杀郭子兴。反之, 
朱元璋夺取了定远,征募那里的降兵入伍,并且继续攻打长江北岸附近的滁 
州。他现在带的队伍有两万多人。他通过某种方式传话给郭子兴,郭子兴于 
是从赵均用的军队中抽出他的一万人马,来滁州会合朱元璋。郭子兴是朱元 
璋的岳丈和老庇护人,而且在红巾军政权的体系中比朱元璋的地位高,但是 
元朱璋指挥着更多人马。 
     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朱元璋想更向南推进,并且拿下长江上的和州;像 
此时的张士诚那样,他也希望离开荒芜的淮河流域,而到江南寻求安全和机 
会。郭子兴在1355年初同意了这个战略计划,但是他派了他自己的人去攻打 
和州。朱元璋于是派他的幼年朋友汤和率军赴援;汤和在一场不流血的突然 
行动中控制了和州。元军进行反击,并封锁和州达三个月之久。在他们撤退 
之后,朱元璋让当时逃离北方战斗的孙德崖进了和州城。孙德崖是郭子兴在 
濠州时期的宿敌,所以这个行动增加了郭子兴的不快。郭子兴正死于此时, 
这可能防止了他们两人之间的一场公开的冲突。由于这个时期的军事组织带 
有世袭的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性质,毫州的宋朝朝廷为了对郭子兴的姻兄弟张 
天佑的访问作出反应,便正式地明确郭子兴的长子为继承人,而以张天佑为 
第一副手,朱元璋为第二副手。关于第二年的史料,可能是为了有利于朱元 
璋而作了变动,说朱元璋已在郭子兴死后立即掌握了全军军权。大部分军队 
事实上由他征募而来,也都听令于他而不顾混乱的红巾军政权的具体的办事 
程序如何。据称,朱元璋是渡过长江和袭取南京这一关键性决策的负责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要弄一支军队过江,在南岸建立起一个地区性根据地; 
这里在 1355年仍一直未受到战火的洗礼。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一支舰 
队。巢湖叛军的水师现在受制于左君弼:此人跟湖北的天完叛军联合在一起, 
而且现在控制了安徽中部的庐州地区。巢湖水军的俞通海于1355年7月初来 
和州拜访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冒着一定程度的生命危险去回访了他。当舰队 
离开巢湖的时候,多数船只跟随了赵普胜(双刀赵):此人最终投奔了陈友 
谅,并在1359年在安庆被害。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船只由俞、廖两家率领, 
投奔了和州的朱元璋。 
     7月末,这支水陆联合军队离开了和州,渡长江,在采石登陆。他们向 
南进发,夺取了太平城(今当涂)。元军的地方指挥官陈野先企图夺回太平 
城,但他本人被俘,并向朱元璋投诚。两个月以后,郭子兴的长子及其忠诚 
的追随者和陈野先的军队一起拔营去攻打南京。陈野先在关键时刻出卖了他 
们,郭子兴的儿子及姻兄弟均被杀,而陈野先本人不久也被神秘地杀害。朱 
元璋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不清楚,但其结果是加强了他的权力。 
     郭子兴的长子和继承人同郭子兴的姻兄弟张天佑——即毫州宋朝廷官制 
中的副元帅,现在已双双死去。此后不久,朱元璋以破坏军纪罪处死了郭子 
兴的次子。这种种事态的发展提高了朱元璋在他的军队中的权力,但是直到 
1363年大胜利之后,他才感到他的将领们的挑战对他已没有威胁了。他的大 
多数将领仍然矢忠于韩林儿,效忠于红巾军运动的宗教约言,甚至在 1363 
年以后也是这样。朱元璋必须步步小心谨慎。与此同时,他从太平地区扩充 
了他所控制的地盘。1356年3月,他的军队在采石打败了蛮子海牙的元军长 

… Page 52…

  江舟师。朱元璋现在认为他已强大到能再次试图攻打南京了。当他的军队到 
  达南京近郊时,蒙军指挥官陈兆先(他是从已故之叔陈野先手中继承军权的) 
  率3。6万人投降。南京戍军不足,现在很难防守,只经过一天的激战,朱元 
  璋的军队便在4月10日突进了城内。大部分守军投降。朱元璋把此城从集庆 
  改名为应天府,此名称一直通用于明、清两代。(从此时起,朱元璋的政权 
  将称为“明”,虽然它要到1368年才正式定它为国号。) 
       南京曾经是一个帝王古都:它是公元220年到589年统治中国南方的六 
  朝和十国时代的南唐作行将终结的帝王梦之地,其统治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如 
  以苏州和杭州为中心的地区,它的战略位置也不像附近的扬州那样令人满 
  意。它的北面和西面为长江,它的东面有俯瞰城内的紫金山,襟带江山,形 
  势险要,因此它赢得了一个艰难时期的强大要塞的美名。3世纪初年,曹操 
  和其他北方统治者曾经经常扎营于长江北岸,但南京总是逃过了陷于敌手的 
  命运。南京在14世纪有50万人口,因此它是一个很大的战利品,使得朱元 
  璋在表面上给人印象深刻的红巾军帝国内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① 
       中国从前从未被以南京地区为基础的力量所征服过,但是,朱元璋在 
  1356年却没有什么理由要把问题看得这么远。元王朝的前江南御史台变成了 
  他作为江南行中书省首脑的官邸。他开始以他自己的权力来任命和提升文武 
  官员,班爵禄,赐官印,但他在1367年以前还是用的红巾军正朔。7月28 
  日,他又建立了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他自任他的行省大小的政权里面这两 
  个文、武机关的首脑。可是,明行政机构的大部分这时还是军事性质的。朱 
  元璋的军队现在已接近10万人员的大关;他的二十几位原来的伙伴以及数目 
  较小一些的巢湖领袖,都纷纷晋升为方面军的将领。这些方面军称为“翼”, 
  是仿照元朝非正规军的标准编制。南京自己军队的组成有八个翼,而在其他 
  每一个被攻克的府城通常都有另一个翼;它们的元帅这时全面行使军政大 
  权。② 
       在1356年的其余时间和1357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明政权向苏州扩 
  充,打击了张士诚的领土野心。明军夺取了镇江、常州、长兴、江阴和常熟, 
  最后夺取了扬州。徐达指挥了其中大多数战役。明军在长江三角洲的扩张以 
  夺取扬州告一段落。从这时起直到1366年的明军大反攻为止,明和吴两国之 
  间在江苏的边界一直比较稳定,双方都深沟高垒,重兵把守,无论何时都能 
  够抵御敌方的围城战役。 
       安徽南部和浙江仍然是有待征服。朱元璋在1357年5月12日亲自统军 
  攻占了宁国。据称,在这次战斗中有10万敌军投降,并加入了明军。三个月 
  以后,明军由胡大海带领攻占了徽州;又在11月13月,常遇春攻占了池州。 
  池州之捷是导致朱元璋和陈友谅准备大战的一系列事件的开端,但是就此时 
  而言,明军已经赢得了对于安徽南部的控制权。 
       1358年,胡大海全权率军去征讨浙江。邓俞攻占了严州。胡大海的主力 
  在11月份封锁了金华这个内陆的主要城市;金华一直坚持到1359年1月。 
  朱元璋于1359年11月亲自来金华统兵,于12月成立了浙东行中书省。1359 

① 关于明代南京的特殊地位的讨论,见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 (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6 年), 

特别是第51—5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