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第15节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5节

小说: 剑桥中国明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关于明代南京的特殊地位的讨论,见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 (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6 年), 

特别是第51—55 页。 
② 泰勒: 《明王朝的社会根源》'506',载《华裔学志》,22,1  (1963 年),第1—78 页;以及德雷尔: 

 《明初政治史》'146',第33—39 页。这两书都讨论了此时原型的明国家的组织问题。 

… Page 53…

年12月3日,胡大海从元军石抹宜孙手中夺取了处州。这样就在元帝国的后 
继诸国中间完成了分割浙江的形势。明军这时不得不满足于占有四个比较贫 
困的内陆的府,另外四个北部沿海的富饶的府则仍在张士诚紧紧控制之下, 
虽然明军的将领常遇春曾企图突袭杭州,但未成功。方国珍和他的舰队继续 
控制着浙江的东部海岸。 
     到1360年伊始,朱元璋的明政权拥有江苏的一部分、长江以南的整个安 
徽,再加上浙江内陆部分。这些领土在1363年约拥有人口780万;但张士诚 
的吴和陈友谅的汉在潜力上都比他大。在1360年以前,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 
政权都以打击元朝的非正规军和一城一地的地方势力 (像开始时的濠州政权 
那样)来扩张自己的地盘。一般说来,元朝的地方势力彼此不能合力同心, 
因此不能阻止这三个大军事头目滚雪球般的扩张行为。可是1360年以后,在 
中国南方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再进行这样的扩张了。汉、明和吴之间已把三峡 
以下长江流域的盆地瓜分完了。中国南方所余的大部分地方则受制于一些较 
小的地方割据者,例如上面已经提到的方国珍和明玉珍 (四川),以及陈友 
定 (福建)、广州地区的何真和云南的蒙古王公把匝剌瓦尔密——这后面三 
个人都是元朝的忠实干将。这五个人主要建立了行省大小的政权,其力量不 
足与那些大的政权争衡,但能力战去保卫自己的领土。每一个小一些的政权 
都坚不可摧,除非某一个大政权倾全力来征战,但这又会遭到其他两个大政 
权之忌而不被容许。这三个大政权的人口对比也使得其中的一个更不可能摧 
毁另外两个。中国这时似乎朝着能使人联想起10世纪时的情况发展,那时在 
南方是地方割据的均势局面,北方的军阀们则在为争夺帝号而战。 

… Page 54…

                         明…汉之战,1360—1363年 

       明…汉战争的决战高潮从1360年延续到1363年,它打破了长江流域的均 
  势。朱元璋出乎意料的胜利使他能吞并陈友谅的领土,并收编了他余下的人 
  马。这就使得明军有了数量上的优势以制胜吴,而并灭了吴又进而使明军能 
  在1368年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张。除此之外,朱元璋于1363年在鄱阳湖的 
  决定性胜利使他有了他需要的威望和崇高形象来克服他自己政权内部的离心 
  倾向;而这种倾向是当时全中国军人性格的特点。因此,朱元璋必须率领他 
  的军队在一场主要出于军事考虑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但是这场斗争也解决了 
  红巾军两个继承人之间的争端),从而使拥有明确制度和政策的明帝国得以 
  建立。他的主要对手陈友谅也受到这种种类似的约束。 
       自从1351年的叛乱爆发以后,军事争夺的条件大大起了变化。从社会上 
  和组织上来说,1360年及其以后各地的军队仍然是前此时期被迫离乡背井的 
  农民,但是在作战上他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1360年,城垣已经普遍修 
  复,要攻克一座城池只有靠长期的封锁或伤亡很大的攻势才行。城池——特 
  别是那些州府城池或建制更高的城池——仍然是主要的军事目标。每一座城 
  池都统治着它四周的乡村;在这个时期,仅仅依托农村的部队必然被驱来赶 
  去,弄得疲惫不堪和直至毁灭,除非他们能夺取一座城市为根据地。然而, 
  不管是围城还是野战,正在运用大部队进行,而他们的运输和供应的最方便 
  的方式莫如利用长江纵横交错的水网上的船只。渔民和其他浮家泛宅的社团 
  在爆发起义时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到了 1360年,真正的战斗舰队发展起来 
  了。它们不仅运送军队去围城,也彼此在水上打仗,不让敌人取得水上通道。 
  ① 

                               1360年陈友谅袭击南京 

       1360年陈友谅把他个人的内陆水军拿来做赌本(这水军是他个人权力所 
  系的命根子),企图拿下南京,一举摧毁朱元璋的势力。按照史料的暗示, 
  陈友谅是鲁莽灭裂地进行攻击的,但是应该注意,陈友谅在他的同时代人中 
  是最能认识内陆水军的潜力的;迅速地移动部队,搞战略性的突然袭击,是 
  使用他的强大得多的内河舰队的最好的办法。对于陈友谅来说不幸的是,他 
  在南京中了埋伏,使他损失了很多士兵和大部分船只。朱元璋通过夺取陈友 
  谅的一支完整的舰队而扩大了自己的水师,这就使得他在此后的两年中主宰 
  着长江中游的水域。其经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陈友谅在害死了赵普胜以后,便做好准备马上要向东扩张,侵入安徽南 
  部的明政权的领土。明军的间谍使南京对陈友谅的动向了如指掌。据猜测, 
  这些谍报分子就是来自那些不满于赵普胜被杀的巢湖分遣舰队中的人;否则 
  就不好解释为什么明军的谍报在1360年总是那么详尽无遗,而在后来又是那 

① 关于对这些背景因素的讨论,见德雷尔:《1363 年的鄱阳湖之战》'147',载《中国的兵法》,费正清和 

小基尔曼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74 年),第202—242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39— 
52 页;泰勒:《卫所制的元代渊源》'507',载《明代政府研究的七篇论文》'263',贺凯编(纽约,1969 
年),第23—40 页。 

… Page 55…

么的不灵。当明军在常遇春带领下攻克池州的时候(1359年11月),陈友 
谅计划来一次突袭以收复它。朱元璋得知这消息后派徐达前往池州,并命常 
遇春放弃他在杭州前面的炫耀武力的行动 (这次行动已持续三个月而毫无结 
果)去与徐达会合。这两位明军将领伏击了入侵者,并捉了3000俘虏;常遇 
春杀了他们的大多数人;并派回少数几个人去向陈友谅报告军情。 
     这个报告激怒了陈友谅,促使他要用手头的部队去攻打明军。它达到10 
万人马,是一支很大的部队,但没有超过明的南京军队,而且它只代表陈友 
谅领土上整个军事潜力的一部分。陈友谅的舰队向下游行驶,并于1360年6 
月11日抵达太平。指挥3000名守军的明军将领花云拒不投降。陈友谅的士 
兵向面向陆地的城垣进攻了三天,都迄无成效。陈友谅于是想用他舰队中的 
更大船只来突击面江的城墙:即叫他的士兵从高高的船尾去攀登城墙。只要 
攀上了城墙,他们就能轻易地制服弱小的明方守军。花云被俘,但拒绝降顺, 
壮烈牺牲。陈友谅很欣喜他的胜利;这种战法可通用于整个长江水域。他继 
续往下游航行,于6月16日命令他的舰队泊锚于采石码头;这里是明军在 
1355年过江的地方。他在这里把天完的傀儡皇帝徐寿辉打死,自己称帝,建 
立汉王朝。登极的仪式是在一个为此目的征用的庙宇的庭院中举行的,但被 
一场夏季暴雨所打断。新皇帝派了一个使节去见张士诚,请他从背后夹击南 
京;陈友谅则准备自己率舰开往南京。 
     明军领袖获悉太平已于6月18日失陷。他们的士兵固然和汉军的士兵一 
样多,但他们的水军只有人家的1/10,从1355年以来他们的大多数扩张都 
在陆上进行。汉军能够在江上随意航行,攻打像太平那样的沿江城市,其中 
包括扬州(运河上的江北城市)、镇江和江阴(靠近吴的边界)。如果明军 
在陆地上追击他们,明军就会冒消耗力量和遭受汉军攻击的危险。朱元璋的 
将领们提出了孤注一掷的建议:有人建议陆上进军太平,另有人建议放弃南 
京,坚守城东的紫金山。 

     朱元璋否决了这些建议而实施李善长和康茂才所拟的一个计划,其中包 
括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康茂才在1356年投降 
朱元璋以前曾在陈友谅军中服过役;他有一个做两面间谍的仆人:此人一面 
向陈友谅报告军情,一面又把汉军的动态带回到明营。很显然,他只忠于康 
茂才。康茂才利用他带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并将把从长江到南京西城墙 
的三叉江上的木制江东桥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 
下。这仆人带回了陈友谅的口头允诺,据史料说,朱元璋为此命令李善长连 
夜重造了一座石桥。这样,朱元璋就有意地破坏了他自己的计划,但是他已 
经算计出了陈友谅在康茂才如果不倒戈时的应变计划,因而这就使得有可能 
进行一次更具决定意义的伏击。 
     朱元璋预先在大胜关埋伏了杨靖,在江东桥埋伏了康茂才,在新河河口 
埋伏了赵德胜:这三支人马是防止汉舰通过沿南京西面城墙流到长江的那些 
狭窄的河港网络驶抵南京城墙。他们把些尖头的“莲花”桩打到岸上,防止 
敌船运兵登陆。当江东桥的埋伏正在实施的时候,陈友谅的幼弟陈友仁已经 
统率一万人马往下游驶来。他在新河口之北的龙湾登陆,袭击并俘获了驻守 
在城正北方的邵荣的明军。他于是竖立了栅栏,等待大军的到来。 
     龙湾是比江东桥好得多的一个伏击的地方,因为龙湾和新河之间的一片 
开阔地可以使大多数汉军上岸,而设伏的明军仍能借平原之北的石灰山作屏 

… Page 56…

蔽,如果进行得顺利,随时可以在后面打击汉军,还可以切断它与长江的联 
系。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康茂才的倒戈没有兑现,陈友谅会在龙湾上 
岸。他派了常遇春带三万人去石灰山静候伏击,让徐达兵团等在南京的南城 
外面,如果必要他从这里可以驰援杨靖和康茂才,然后朱元璋自己带领预备 
队驻扎在城墙西北处当时称为卢龙山(人们通常称为狮子山)的地方;他在 
这里俯瞰长江和整个战区。朱元璋下令,挥动红旗表示敌军的到来,从他的 
卢龙山驻地挥动黄旗时则是命令石灰山的部队出击。明军水军被派往下游, 
陆军则到达指定地点,等待天亮。 
     6月23日晨,陈友谅率舰队向下游行驶,攻打大胜关。这里的港汊因太 
窄而不能用,特别是在对付杨靖的坚强抵抗时更是这样。陈友谅突然停止行 
动,向江东桥驶去。他看到这桥是石头的,康茂才也没有来接应他。他怕江 
东桥这里有埋伏,就向长江返航,并直驶龙湾。汉军在龙湾弃舟登陆,在平 
原上整队。朱元璋在卢龙山顶上把他们看得一清二楚。他下令他的士兵吃好 
喝好和休息好,准备战斗。 
     下午的天气闷热不堪;当一阵雷暴来时,朱元璋挥动红旗,让他的军队 
向北跨过平原,直指汉军栅栏。汉军的反应是向他们开过来,离开了长江; 
陈友谅正在抓住另一支貌似孤立的明军部队不放。当暴雨停止的时候,朱元 
璋命令击鼓进攻,然后又命令举起黄旗。朱元璋和冯胜的军队攻进汉军后卫, 
迅速打赢了这一仗;汉军阵线七零八落,它的士兵纷纷逃命。那些逃到江边 
的兵卒发现已经退潮,他们的许多船只已搁浅在泥滩上。 
     明军因此俘获了 100艘大舶和数百条小船,可能占汉军舰队的半数以 
上。这些船只使明军在1361年和1362年的长江战争中稍稍占有优势。陈友 
谅及其大多数人马挤进那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他们多数人逃到九江, 
尽管有明军跟踪追击。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虏;这 
些俘虏中的多数人是赵普胜的部下,他们都高兴地又同朱元璋部下的老战友 
们会合在一起了。陈友谅在江西的地位因他的失败和他个人部队的损失而受 
动摇。主动权转到了明军手里。在龙湾战斗尚在进行的时候,胡大海从浙江 
进犯江西,夺取并守住了广信府府城。这个行动打开了明军在陆路攻占江西 
全境的前景。 

                   朱元璋企图征服江西,1361—1362年 

     朱元璋由于仍在全神贯注于同张士诚的长期冲突,他一直等候到了1361 
年年中才试图利用1360年对陈友谅的胜利。1361年朱元璋向上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