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

第168节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168节

小说: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  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2期









公正是最大的动力
  作者:一冰

  詹姆斯是上世纪初一位经济学家,有段时间他在研究企业激发员工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他走访了一些企业,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把薪酬作为激发员工的第一动力。对那些能力大的、业绩突出的人才施以重金。还有少数的企业管理者除对员工进行特制奖励外,还进行花样百出的精神奖励。但人人都不否认,薪水应该是最大的动力。

  就在詹姆斯要进行论文的写作时,有一天,他应邀到一家企业去讲学,遇到了一个熟人。这位熟人原来在另一家著名的企业工作,但不知怎么却到了这里,一定是这里重金把他挖来的。詹姆斯因为经常跟企业打交道,所以认识很多人。这些人才就在那些企业里跳来跳去,他见得多了。

  不料,在与这位熟人的交流中,他得知这里的薪水只相当于那家著名企业的三分之一时,不由大吃了一惊。问起跳槽的原因,熟人很愉快地说:“因为这里更公正!”他解释说,他到地很多企业,很多庸庸碌碌的人,却居于高位,对那些有才干的人指手画脚;那些有才干的人一开始也许是为了生存而姑息迁就,时间一长心中就会忿忿不平:为什么他什么也不会却比我的薪水拿得多?为什么我们干得一样多他却比我拿得多?他的能力不如我却为什么跟我享受一样的待遇?为什么我要养活那些无知的家伙?……如此等等的不公正就会消磨掉人才的斗志,或者会促使人才离开。

  听了他的话,詹姆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去后他就写出了一本轰动世界、流传很广的书:《公正是最大的动力》。在书中他这样写道: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和目标。公正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不公正则是对心灵的一种践踏,是对文明的一种挑衅,是对社会的一种罪行。所以坚持公正的管理和处世原则,是每一个人都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2期









华菲大街136号
  ◎古古 编译

  从小到大,亨利对书籍的渴望从来没有中断过,他梦想能成为一位作家。可即便这样,这位纽约大学的研究生,还是没能逃脱被解雇的厄运,成为了一名搬运工。

  一天中午,亨利百无聊赖地翻着桌子上一张用来包裹工具的旧报纸,上面一个布丁大小的广告吸引了他:“好书从不会折旧,我们之所以折价出售,是因为它值得更多人分享。”这个位于英国伦敦华菲大街136号的马克书店以极低的价钱出售旧书,亨利的眼睛开始炯炯发光——他一直对英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决定邮购!

  亨利把残破的报纸带回了家,忐忑地把邮费和自己的索书单按照地址投递了出去,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封信。在信中,他自嘲地说:“现在,我总是左肩背着水泥袋,右肩背着大木箱,不知哪个肩膀能担负起自己的未来……”

  两个星期后,邮递员带来了来自伦敦的包裹单。亨利激动地取回哪一摞珍贵的旧书,每一本都让他爱不释手。特别是书里夹着那封意味深长的回信,更让他激动的久久难以平静:“肩膀上再重的负担也不能影响你担负起自己的未来,因为理想要用心来担负……”信的署名是马克。

  就这样,亨利和马克先生开始了关于书的通信。

  在马克先生的鼓励下,亨利开始了文学创作。伦敦和纽约距离那么遥远,可马克先生对亨利的体察和关怀却如此真切,马克先生的存在使亨利不再怨天尤人。

  曾经有几次,亨利凑足了路费,想飞去伦敦拜谒自己心中的圣地——华菲大街136号,却总是不能成行。有时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安排不允许,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马克先生出差旅行,或者装修书店。这样的通信转眼就持续了二十年。

  二十年后的亨利,已经是一家先锋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他一天比一天更热切地盼望能够亲手推开华菲大街136号的门,和亲爱的马克先生畅谈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终于有一天,亨利获得了一次到伦敦出差的机会。他没有把自己的伦敦之行事先通知马克,他决定给马克一个惊喜。

  亨利沿着华菲大街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好像怕打扰了自己与马克先生二十年友情的宁静。他带着当年那张刊登着马克书店广告的残破报纸,和马克先生寄给他的一些书,数着每一栋建筑前的门牌号:“……104、108……136!”136号!就是这个在亨利的信和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门牌号,可能在亨利的目光找到它的那一瞬间,他脸上喜悦的表情突然凝固了——136号门牌旁,挂着一家咖啡店的招牌,而且不是马克书店!

  亨利不知道是自己的记忆出了错,还是伦敦的城市系统出了错,他疑惑地推开咖啡店的门,问服务生知不知道有一家马克书店,旁边一位拖地的老妈妈回答了亨利的问话:“这里就是马克书店,不过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我以前就在马克书店干活。”亨利愣住了,他结结巴巴地问:“那马克先生呢?”老妈妈伤感地耸了耸肩:“就是因为他去世,书店才会关门啊,马克先生可真是一个好人……”

  亨利慌慌张张地从背包里拿出那张印有广告的旧报纸:“可是……如果马克先生已经去世了三十多年,那么这则广告从何而来?”老妈妈盯着那张残破泛黄、没有日期的报纸看了很久,然后喃喃地说:“凯特,他可是我们那时候的大明星,他死了也有30多年了吧……”

  亨利的目光转向报纸上广告边的那条报道,那条死在30多年前的某个大明星的讣告终于道出了这则广告的秘密——这不过是一则旧报纸上的过期广告。

  亨利的脑子轰的一片空白。那是谁与他通信二十年之久,还不断寄书给他呢?亨利艰难地控制着自己的平衡,走向大门。就在他身后响起了:“亨利,你晃的很厉害,是肩上的水泥袋和大木箱太沉了吗?”

  亨利转过身,收款台后面的那个女人用她湖蓝色的眼睛静静地微笑着望着他那一瞬间,亨利好像明白了什么,那个女人站起来,向他伸出了手:“嗨,我是珍妮。”

  这个开咖啡馆的女人,在第一次接到一个落魄青年写给马克书店的信的时候,为了帮他重树信心,跑遍了伦敦的旧书市场,有时还把高价买进的书低价卖给他,鼓励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这份真诚的坚持使一个已经关闭地马克书店为了一个大洋彼岸的落魄青年重新开张,一开就是二十年。

  一年之后,华菲大街136号出现了一家马克书店,和30多年前的那家马克书店一样,它用低廉的价钱向爱书的人们出售珍贵的旧版书籍,如果你幸运的话,也许还会收到书店主人的亲笔信函,署名是亨利和珍妮……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2期









尽力而为还不够
  作者:蒋光宇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则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摘自《读者》2005年22期









可以依靠的肩头
  作者:秋水无痕

  她爱他,但不能确定是否会嫁给他,似乎,嫁给他有些不甘心,因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除非买彩票中大奖,他不可能给她非常富足的生活,他知道她的想法,也并不要求她什么,只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