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

第100节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100节

小说: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的时代。于是人类不得不转变方向,用改变作物的抗虫性、调整种植格局和生态管理的办法,来控制虫害和发展农林牧业,至今问题仍未真正解决。DDT在许多国家早已禁用了,而在我国却是屡禁不绝。人类要真正认识这个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至于控制水害的问题,人类的认识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这要从鲧禹治水说起,这个故事真实到什么程度,可以留待历史学家去考证,但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治水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鲧以堵治水,失败了,因为他违反自然规律;禹以导治水,成功了,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当代治理河流,无论中外,仍然是这两条路线,即主要是工程治水,还是生态治水。工程治水的主要标志是筑堤筑坝,强调人的行为,用“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生态治水的主要标志是保护森林,保护湿地,强调尊重自然,用“自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主张生态治水,并不排斥工程治水。都江堰也算一“坝”,谁反对呢?河狸在筑坝拦水,人类也在筑坝拦水,过去在做,现在在做,以后还会做。河狸能量小,啃树筑坝即使对自然有所破坏,自然也有能力修复,而人类筑坝是越筑越多,越筑越大,越筑越高,而且是跑马占地,不给任何河流以任何喘息。你要提个意见,他们便把问题推向极端:“环保主义者就是反对所有的修坝。”对这句话我提三个意见,第一、我不同意用“环保主义者”这个词,正如我不会称呼这些人士为“水利主义者”一样;第二、反对无节制地筑坝并不只是关注环保的人,它包括各方面人士,其中就有一些有良知有历史责任感的水利工作者。第三、我们从来不反对所有的筑坝,在什么地方筑坝?什么地方不筑坝?筑多少?筑高坝还是低坝?是有原则区别的;同样的道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并不是原封不动。人类要改善生活,社会要前进,大自然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原封不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么动?是根据主观的愿望“以人为本”来动,还是根据客观的规律“以生态为本”来动。何先生说要权衡轻重,我看重在后者,不在前者。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是重中之重。河流是流动的,是有生命的,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河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人类文明大都诞生于大河两岸,并非偶然;而文明的衰落,却又与大河流域生态的破坏息息相关。沿黄河流域的历代古都西安(镐京)、长安、开封(汴京)、洛阳便是一例。古看黄河,今看长江,当长江变成“黄河”的时候,黄河又开始断流了。中国在五十年之间,已经建设了八万多座水坝,其中大坝的数量已经接近世界大坝总数的一半,如果我们再把全国的江河都变成梯级水库,完全改变了山河的自然格局,就会将所有河流流域的生态破坏殆尽,有河无流,污染和淤塞频频告急,再加上堤坝老化和病险的速度相当快,面对着残破山河中这一堆堆水泥垃圾,我们的子孙又将如何收拾?我想一个从客观、从全局、从历史、从绿水青山和子孙后代着眼的人,是不会不考虑这些问题的。

    人类对待自然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态度,有人划分为四个阶段:畏惧自然——崇尚自然——藐视自然——尊重自然。这样划分不一定准确,但它基本反映了人类的一个认识过程,我相信尊重自然是一个进步,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种认识的过程中,引发人们要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究竟应该是以主观为本,还是以客观为本?以某些人某些集团为本,还是以整体人类为本?以一两代人的利益为本,还是以千秋万代和万物一体为本?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正因为如此,才逐渐形成了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态度的转变——从藐视自然到尊重自然,因此我们才宣扬生态伦理,宣扬爱心,宣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的已故妻子——一个钟爱自然和执著环保的美国人,说过一句感染过很多人的话:“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是好人。”我相信,这句朴素的话表达了一种深远的天人交汇的精神力量。而“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把爱心扩展到大自然没有可操作性”的说法是不可取的。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人间至爱
  作者:遭迎春

  我的一个朋友正在恋爱。她觉得天空比以前更蓝了,莫扎特的音乐会让她感动得流泪,还瘦了15磅,身材看起来跟封面女郎一样。她兴奋地叫道:“我又年轻了。”朋友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刚刚陷入的这场爱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爱情。

  结婚15年了,我丈夫斯科特胖了15磅,由于长期劳累的工作和嗜好糖果,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他曾是一位马拉松赛跑选手,但现在只在他上班的医院大厅里跑几圈还行,前额也开始秃了。然而我们之间仍然保持着浪漫的感情,餐桌上他给我一个特殊的眼神,我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希望付完帐后立刻回家,一叙欢情爱意。

  朋友问我:“是什么使你们能保持这样浪漫的爱情?”我罗列了一大堆显而易见的理由:爱情承诺、共同兴趣、无私奉献、相貌相宜、相互沟通。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

  我们现在仍然经常相互逗乐,快乐的心情油然而生。昨天,斯科特把橡皮筋从一卷报纸上取下来,用报纸轻轻地拍我一下,结果我们就打闹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上个星期六,在杂货店里,我们分摊了购物清单,便开始比赛各自买东西,看谁先到达付款处,就连洗碗也是件快乐的事情。总之,只要在一起我们就开心。

  我们经常会给对方惊喜。有一次我一回到家便发现前门有一张便条,按照便条的指示,我又找到下一张,接着又一张,一直找到壁橱边,打开壁橱门,我终于寻到了“宝藏”:斯科特端着一个“金锅”(我煮饭的锅)和一包礼物。有时我会在镜子上给他留一个便条,把小礼物藏在他的枕头下。

  我们之间能相互理解。我理解他为什么要和他的那些朋友一起打篮球;他也理解,为什么每年我必须离开家,丢下孩子和他到姐姐家去住几天。在那里我可以不停地谈天说笑。

  我们一起分担家庭的忧愁,分担父母的责任,而且一起分享各自的想法。上个月,他开会回来送我一本很厚的历史小说,虽然他比较喜欢惊险小说和科幻小说,但他在飞机上读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他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我读完之后,我们能相互交流看法,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能相互谅解。在宴会上当我大声喧哗窘态百出时,他原谅我;他在股市上输掉了我们部分的积蓄,我会抱着他,安慰他说:“没关系,不就是点钱吗!”

  我们总是心有灵犀。上星期他走进门时,一脸愁容,一定是工作很累了。他和孩子们玩了一会儿,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告诉我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中风了,她丈夫站在床边,抚摩她的手。回忆这场景事,他流泪了。他不知该怎么告诉这对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夫妇,他的老伴可能再也无法恢复了。我也流泪了,为这位老妇人的病而流泪;为有人结婚四十多年还生活在一起而流泪;也为丈夫从医这么多年,见过了那么多临死的病人,还会感动、会关心而流泪。

  我们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上个星期二,一个朋友到我家来,告诉我她担心她患病的丈夫撑不住了。星期三,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吃中饭,她刚离婚,试图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星期四,邻居打电话来说,她公公由于患老年痴呆症,脾气变得古怪。星期五,儿时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的母亲死了,我挂了电话,心想:“这个星期真是太糟糕了。”做完祈祷,我到楼下去办点事。透过模糊的泪眼,我看见窗外盎然开放的黄橘花。儿子和他的伙伴在地下室玩,我听到他们欢快的笑声。回到车道上,看见一个邻居家正在举行婚礼,身着白色婚纱披着头巾的新娘,将手中的花束扔向欢呼的朋友们。那天晚上,我和丈夫说起这一切,我们相互鼓励对方接受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相信欢乐终要战胜忧伤。我们要共同生活下去。

  我们互相了解对方。我知道斯科特总是把衣服放到洗衣篮外面,他总是迟到,从是把盒子里最后一块巧克力都吃完。他也了解我总是把枕头放到头上睡;我常常忘记带钥匙把大家锁在门外,我也爱把最后一块巧克力都吃完。

  我想我们的爱能持久,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起很自在。其实天没有更篮,音乐还是那熟悉的曲调,我们也没有觉得更年轻了。我们已经饱经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一切使我们不断成熟、明智和走向衰老,并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忆。

  我想我们都懂得了爱的真谛是什么。结婚时,我曾请人在送给斯科特的结婚戒指上刻了一行罗伯特·勃朗宁的诗句:“白头偕老。”我们一直铭记在心。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瑞士的真正魅力
  ○刘林森 编译

  人们早就注意到,瑞士这个人口仅700万的小国拥有无穷的魅力。瑞士没有海洋,它的远洋船队按实力却居世界前列;它不出产可可豆,却生产出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它的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也就两个北京大小,而且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放牧和耕种,其余时间都是冬季,但却拥有世界上质量最高的乳制品。

  很有自知之明

  显然,瑞士人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如何根据国情获得财富,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瑞士是富有预见性和创新能力的国家,知道在当今时代,欲达到上述目的,唯一的途径是走科学强国之路。而且瑞士人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在世界范围内,瑞士在开发智力、申报专利、研究与发展领域均名列前茅。也就是说,瑞士国家虽小,但科技发明、大学与企业的科研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为她参与21 世纪的全面竞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瑞士属于为数不多能够充分认识智力投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的国家之一。长期努力的结果是:瑞士每年申报的人均专利最多。数目超过法国、日本和英国;按绝对数也仅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

  瑞士是世界上按人均计算科研费用最高的国家。每年瑞士投入的科研费用高达100 亿瑞士法郎。而政府的投入仅占总额的1/4,其它投资来自企业界。如化工医药行业、电子技术部门和机械行业都自行投资从事科研活动。另外,瑞士企业界每年投入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也高达80 亿瑞士法郎。

  世界上不少著名的公司,由于看好瑞士的科研基础,纷纷在瑞士设立各种研究中心。如美国巴特利研究所和IBM等。仅IBM 在瑞士的中心就汇集了众多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由于瑞士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其它著名的国际企业也在瑞士设立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研究中心,涉及医药业、精密仪器、微电子技术。

  重视智力投资和科研使瑞士在世界众多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用尖端技术领域增长率表示的创新能力统计,在10 项尖端技术领域,瑞士在其中的7个领域保持着最高的增长率。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瑞士名列第一,机器人方面居第二。如果按人均比例计算瑞士获得诺贝尔奖者比例在世界上最高。凭借着如此发达的科技知识和手段,瑞士已为其参与21 世纪全球科技和工业大竞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拥有最佳的机遇。

  以“诺浩”称霸世界

  瑞士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许多人都知道瑞士生产的钟表、精密机床,是世界上金融服务最周到的国家;是旅游胜地,有“欧洲花园”之称。但是,瑞士企业“诺浩”多,却鲜为人知。

  “诺浩”为英文Know-how的音译,中文意思是“专门技能”或“技术诀窍”。在西方国家,“诺浩”被视为“王牌技术”的象征,谁拥有“诺浩”多,就说明谁的“王牌技术”多。因此,许多企业以拥有众多“诺浩”而自豪,就犹如企业有名牌产品一样。在许多情况下,“诺浩”的价值远高于名牌产品。这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技术常常可以被仿造和窃取,而要盗取“诺浩”却不那么容易。所以,许多西方企业视“诺浩”为绝密,很少申请专利,更不外传。

  瑞士是个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因此,该国很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