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者 2006 >

第126节

读者 2006-第126节

小说: 读者 20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瞬间,我感觉到我的内心深处猛地汹涌出一股酸酸的东西,它强烈得使我的眼睛发涩。我把信轻轻地叠好,心怀虔诚地把画有五个圈的信还到他的手里,我说:“爱情真是个好滋味。兄弟。”

  我看见夕阳的最后一抹红晕抹红了他的脸,他红色的脸上挂满了爱情的滋味。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2期P50 
 

   
   

爱心传承 
岑大明

  浓烈的故园之恋

  深夜;重峦叠嶂的关山黑漆漆的;只有一处小山包上闪烁着火光。火光里;一位黑不溜秋的汉子;正满头大汗地往土窑里不停地送柴草……这个正在烧砖瓦的汉子就是查必祥。已经连续烧了六天六夜;还有一天一夜就可封窑了。夜;越来越深;浓黑的窑烟呛得查必祥不停地咳嗽…… 

  忽然;一声痛苦的闷哼惊醒了梦乡中的女儿;查连敏翻身下床;火速奔到屋后的瓦窑。她惊呆了:父亲因实在太困倦;扑进了火里;左手整个手掌全是火泡;疼痛难耐的父亲正用冷水往手上淋…… 

  查连敏的母亲也赶来了;拿来了盐水给他涂抹后;准备扶他回家休息。他甩开妻子说:“养伤重要;还是孩子读书重要?这个时候我怎能离开瓦窑?”说着就要继续烧窑。查连敏知道父亲一向倔强;这个时候劝他回屋等于徒劳;她对父亲说:“爸;我留下来帮你;你在旁边休息指导把关;我来烧窑!”查必祥这才默默地点头。不知过了多久;查必祥靠在瓦窑边的土埂上睡着了。 

  这个难忘的夜晚;是1987年的一个秋夜;连同父亲深深地定格在了查连敏的脑海。那时;查连敏的父亲47岁;是个月薪30元的民办教师。 

  贵州省安龙县永和镇(现万峰湖镇)拉然沟村;村前是咆哮的南盘江;村后是巍巍的关山;阻隔了这一带上百名孩子求学的愿望。查必祥7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镇上的姑父家就近上学;好不容易上完初中;因家里穷;只能回到关山种地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成为关山一带惟一的“文化人”。 

  查必祥劳作之余;常坐在土丘上;望着山里失学的孩子一群群地当“放牛娃”;不禁黯然神伤。转眼到了1975年秋天;他的女儿查连敏7岁了;到了入学的年龄;可是到哪儿上学呢?到镇上有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女儿根本吃不消。几夜辗转难眠之后;一个梦想在查必祥的心里升起:自己办学;让女儿和山里的孩子都能上学! 

  村头有一间闲置的猪圈;查必祥将它打扫干净后作为教室;没有课桌;他搬来石头垒起来;再搭上木板便是。女儿是他的第一个学生;后来陆续有家长送孩子来入学;开学第一周后就有了二十多个孩子;他就在潮湿阴暗拥挤的猪圈里给孩子们上课。 

  寒来暑往;查必祥在那猪圈里把女儿和数十名山里的孩子送出了大山。1987年;猪圈房已破烂不堪、摇摇欲坠。查必祥决定自己动手修建学校。他不分白天黑夜;发疯似的挖泥做坯、筑窑烧砖…… 

  没有工匠钱;查必祥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拗地卖掉家里那匹赶场、搞生产驮东西用的骡子。 

  在门前的一块自留地上;查必祥每天和工匠们一起忙到天黑……因过度劳累;他患上了痨病。查连敏看在眼里;心里有说不出的疼;她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对办学这么痴情;别人都不管的事自己要揽来管?经过多天的辛劳;3间九十多平方米的瓦木结构校舍终于耸立起来了;学生又雀跃般地蜂拥而来;人数从23人增加到八十多人。 

  查必祥每天天没亮就到地里干农活;再赶回来给孩子们上课;一至六年级;他采用复式教学;上了一个年级又去上另一个年级;每个年级每天五节课;他一节也不少。 

  有一次;因为过度劳累;查必祥昏倒在讲台上。查连敏把父亲扶起来;又给他喂了点开水;他才渐渐地醒了过来;可是他苏醒过来后;又挣扎着上讲台。 

  查连敏拉住父亲;忍不住嚷了起来:“爸呀!你都累成这样了;该休息了;这山里的教育;就靠你一人能扛得起来吗?”查必祥甩开女儿的手说:“闺女呀;爸爸这一生就只有一个心愿;让山里更多的孩子能上学;这样我心里才会踏实些呀!”父亲转身走上讲台;望着他头上渐渐增多的白发;查连敏心底的疼痛与无奈化成的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从此父亲那白发苍苍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上…… 

  悲壮的爱心接力

  1991年;查连敏快要师范毕业了;父亲对她说:“小敏;我们关山条件不好;教师不愿来;爸爸也老了;你毕业后;就回来帮爸爸一把吧!”父亲那求助的目光令她阵阵揪心——关山太艰苦了;十年寒窗苦读;目的就是冲出关山“远走高飞”;而现在父亲却要把自己召回关山;这可怎么办呀? 

  毕业后;查连敏被分配到万峰湖镇中心小学。这里无论教学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关山强百倍。但是父亲的哀求;她又如何拒绝?她揣着到镇中心小学的报到证;心事重重地走在回村的山路上。此时;一个个与她父亲有关的画面从她眼前闪过—— 

  父亲不分白天黑夜;发疯似的平整地基;筑窑烧砖;砍自家的树木建校;几次晕倒在工地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父亲一笔一划地为没钱买课本的孩子誊写课文;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了;皱纹爬上了他的眼角和额头;粉笔灰染白了他的青丝;却依然是那么执著…… 

  “爸爸呀!你在山里搭上了一辈子;难道还要女儿再搭一辈子吗?”查连敏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喃喃自语;走一程泪水洒了一程……山风迎面袭来;她一咬牙;将报到证撕成碎片;扔下深深的山谷…… 

  9月1日;查连敏和父亲到镇上背来了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便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她的父亲多年的苦心耕耘;已使本村儿童基本入学;但关山挡住的坡桑、六郎、大山等布依村寨;由于“重男轻女”的历史原因;村民们都不愿送女孩念书。查连敏第一次走上讲台;望着台下清一色的男孩子;她感到有些失落和心痛。 

  9月2日;查连敏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动员女童入学。查连敏迎着晨曦出门;翻了几个山头;来到了坡桑村张仕靖家;那间简陋的窝棚里;挤着大大小小从8岁到12岁的3个女孩;她们都没有上过学。查连敏到地里问孩子们的母亲:“怎么不送孩子上学呢?”对方回答说:“你看这家里还能供她们上学吗?能保住她们的哥哥上学就算不错了!长大后就嫁出去了。”查连敏说:“让她们去上学吧;我不收杂费;书钱我给她们掏;不读书怎么能行?”临走时她又对三个女孩说:“你们明天就去上学啊!” 

  第二天凌晨5点钟左右;查连敏还没起床;就听见院子里有孩子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她开门一看;门口挤在一团的是张仕靖的3个女儿。看见查连敏;年龄最大的张美怯生生地问:“老师;我们是来上学的;你要我们吗?”原来;她们家没有钟表;怕上学迟到;几个孩子天没亮就起床赶来了。望着眼前求学心切的3个孩子;查连敏的心里非常感动;她抚摸着孩子们被山风吹得蓬乱的头发说:“老师全都收下了!”孩子们欢呼起来。 

  开学了;白天要上课;查连敏劝学只能在晚上了。去劝学的山路在深山老林里蜿蜒;几里没有人烟;夜里常有各种野兽出没;查连敏一路上走得胆战心惊……每晚劝学回来;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 

  查连敏的父亲看到女儿晚上在山里来来去去;实在放心不下;提出与她一道前往。却被查连敏拒绝了:“你年纪大了;加上眼睛不好;女儿一人去就行了。”深夜;为给正在路上的女儿壮胆;父亲干脆出门接应;“唉嗨;唉嗨”地对着大山大声地喊;喊山声如天籁之音在群山里回荡…… 

  历经四十多个晚上的艰辛劝学;查连敏共劝回失学女孩51人。可是;有三十多名学生家离学校太远;每天早上上学要打着火把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这实在是苦了这群八九岁的孩子;加上山路崎岖凶险;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很不安全。查连敏和父亲商量后;腾出自家的三间屋子作宿舍;又砍了自家的树木做成木床;让孩子们在家里住宿;她的家顿时成了一个近四十口人的大家庭。 

  每天天没亮;查连敏就起床给孩子们生火做饭。上完课安排孩子们写作业;她又帮孩子们洗衣……查连敏简直成了三十多个孩子名副其实的“编外妈妈”。 

  凄美的人间大爱

  查连敏整天为孩子忙碌;几乎把男友给忘了。男友家住县城;毕业后分配到城郊的一所小学任教。可是查连敏毕业回到乡下;三个多月过去了;都没有她的音信。男友找到关山民小时;查连敏正在生火给孩子们做晚餐;浓烟熏得她睁不开眼。目睹此景;男友心疼地说:“谁叫你来这里受这么大的苦?”查连敏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抬起头来张着嘴却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夜里;冷月当空;一对恋人在门前的土埂上坐着;莽莽的关山死一般的沉静。沉默了一阵后;男友说:“调出山吧;调出去后我们就结婚;调动的事由我去摆平!”查连敏沉默不语;只摇头。片刻;她哽咽着说:“你看;这么多孩子;多可怜呀;我怎么能走呢?”男友长长地叹气;说:“看来我们只有分手了。”第二天早上;男友不辞而别。 

  之后;查连敏整日茶饭不思;夜里常常跑到屋后偷偷哭泣。查必祥看出了女儿的心事;走过去对女儿说:“你明天去找他吧;学校有我撑着呢。”她扑进父亲的怀里哭着说:“你身体不好;这么多学生你怎么教得下来;我也不忍心离开他们呀!” 

  查连敏把爱给了山里的孩子。山里不通电;学生晚上“放羊”;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她花了一千多元钱建起沼气池;在教室里装上了沼气灯;让孩子们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晚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她授业解惑;学生用水要到两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她又出资七百多元;安上了自来水;她还出资购买录音机、充电机、电瓶;长期坚持课间操和升旗仪式。每天清晨;在校园里;总会看到一面鲜红的国旗在一百多名孩子的注目中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冉冉升起…… 

  爱心静静地流淌;岁月悄悄地流逝;查连敏人生的年轮已辗过27个春秋;眼看快要错过爱情的季节;双亲为她急得团团转。但是急又有什么用呢?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查连敏铁了心不出山;在择偶上她干脆只认一条:只要能到关山同她办学就行了!1997年初;爱情再度垂青于她;在镇政府工作的张进向她求爱了;张进虽然不能满足查连敏的惟一条件;但他向她发誓:“我保证支持你在关山办学;决不拖你的后腿!”面对张进的誓言;查连敏向他打开了心扉;年底两人举办了婚礼;次年查连敏生下了可爱的女儿。 

  婚后;家安在镇上;但查连敏几乎顾不了家;每周日下午;她得背上女儿赶到关山;直到下周五上完课后;才背着女儿回到镇上与丈夫住上一天。 

  查连敏和张进都是工薪阶层;每月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只有一千多元;丈夫一直想筹钱买一套宽敞点的住房;可是有点积蓄就被查连敏“挪用”到学生身上去了;丈夫为此常数落她。每当这时;查连敏就哭着说:“看到孩子们上不了学;我心里难过呀!”丈夫只得作罢。 

  2002年;查必祥十多年前修建的教室成了危房;不能再上课了。为了不让山里的孩子失学;父女俩决定重建教室。在他们的努力和乡亲们的帮助下;3年后;两楼一底的教学楼终于盖起来了。 

  2006年3月1日;178名学生全部搬进了新教室。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数十名孩子各自手握着一把从山里采来的红红绿绿的野花;一起涌向查连敏……“妈妈!妈妈!”在这些熟悉的孩子和簇拥的野花中;查连敏8岁的女儿手里举着一把野花也向她挤过来;她抱起女儿;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查连敏把15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关山的孩子;父亲的故园情结已在她的血脉里传承;她用心血和汗水为关山的孩子们托起金色的希望:父女俩先后将五百多名关山的孩子送出了大山。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2期P44 
 

   

安详,优良的生命质地 
张廷春

  安详是一种优良的生命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怀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一种永恒。如果用一句话作赞语,我以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详。 

  人们喜欢用怡然、笃定、包容、 恬淡、清明、平和等词汇来形容安详。的确一个人假如拥有安详平静的气质,表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洞悉人生的真相,明了自然法则及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