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者2006合订本 >

第26节

读者2006合订本-第26节

小说: 读者2006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的一切举止中都包含着美。年轻人身上有生气勃勃的美,精神焕发的健康体魄也很美。打个比方说,年轻人的美就像春天,而在老人身上,美则具有秋天素雅淡泊的韵味。总之,可以说,所有人类孜孜不倦的建设都是美的,而消极怠惰是丑陋的。佛学有一句名言,叫“自体显照”,我想:只要充分发挥生命中原有的力量,一个人就能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年龄的真正的美。
  许多人认为,美人和青春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再漂亮的女人,只要上了年纪,就不能称之为美人了,这是个常识。但是,所谓女人的美,当然是不同的,有十几岁的美,有三十几岁的美,也有五十几岁的美。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美,并让它充分显示出来,这不正是女性必要的修养重点吗?
  所谓美也是在与丑的对比中才显示出来的。丑包含在“生活是痛苦”的思想中,包含在相互对立、憎恶的动物性情感中。战争也好,对立的哲学也好,都是这样产生的。有些人随便批评攻击他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时他是最丑的。有些女人因为吃醋攻击别人的弱点,揭开别人的疮疤,或者对小广播之类特别起劲,这种女人是最丑的。真正的美包含在富有人性的积极情感中。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你都十分谦虚、十分尊重,并怀着善意理解对方,这时你就有了美。只要热情地唤起人类共同的深厚情感,你就能创造出这样的美,好好培育这样的美,它就会变成崇高。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2期P19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edby读者家园2006…2007空格制作于2006。06。16《读者》2006年第12期
  丢失的硬币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吉凤山
  我走在上班的路上;听见一个小女孩跟我说:“叔叔,帮我拿一下好吗?”一瞄,眼前这个小女孩,虽然我叫不上名字,但知道她和我住一条巷子。小女孩说着,将手中的东西递到我面前,是一瓶纯净水和一枚一元的硬币。她说:“我系一下鞋带。”接过两件东西,我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小女孩系鞋带,一边将那枚硬币在手中抛着玩。我问小女孩:“怎么只带一元钱啊?”女孩说:“老师让我们每人交一元钱。”
  这个时候,我一不小心,硬币从手中滑落,蹦蹦跳跳落入了下水道。
  我想从衣袋里掏一元钱的硬币还小女孩,可身上没有硬币。当小女孩系好鞋带抬起头来,我只得将一张10元的票子递给她。
  小女孩伸手刚要接,却又缩了回去:“我刚才让你拿的是一元钱的硬币啊。”我说:“你刚才那枚硬币,叔叔不小心掉入下水道了。”小女孩说:“怪不得我刚才听见丁丁当当的声音呢。”小女孩犹犹豫豫地接过钱:“那我先带上你的钱,放学回来再把9元钱还给你。”
  晚上,响起敲门声,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小女孩和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小女孩指着男子说:“叔叔,他是我爸爸,我们是来还你钱的。”
  我赶紧将他们让进屋说:“你们真是太认真了。”
  “哪能欠帐不还呢?”小女孩的爸爸掏出几张纸币递向我,手伸在半道上却停住了,直盯着我的身后看。“这都是你的东西?”他问。我顺着他的目光转过身去,原来他看到的是柜子上放着的那些陶瓷制品。我点点头:“对,我喜欢收藏一些小古董。”
  听我这么一说,小女孩的爸爸将手缩了回去:“这钱我不给你了。”我一愣,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说:“我本来就没要你给嘛。”
  他又说:“这9元钱不但不给你,你还得给我钱。”我以为他是开玩笑,便也笑着问他:“为什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小“豆腐块”说:“我今天看到这张报纸,上面有个广告,你自己看看吧。”我接过报纸一看,这是一则“收藏硬币发发发”的小广告,上面写着:一枚特殊年份出厂的硬币,收藏价可达千元。
  “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就别装糊涂了。”他走到我身后,拿起一件青花瓷器,在手中把玩,“不是我上门看到这些东西,还不知道你是干这行的。我女儿的那枚硬币,根本没掉进下水道,而是被你私吞了,一转身,你就能赚大钱吧。”
  我想跟他解释,他一摆手:“你不用再说了,给钱吧。”我有点生气地问他要多少钱。他坚定地说:“给我500元。”
  这时,小女孩拉着她爸爸的衣襟说:“爸爸,叔叔没有骗我们,我当时还听见硬币掉进下水道的声音,叔叔没有骗我们。”
  那男人勃然大怒道:“大人的事情,你不懂,少掺和。”
  小女孩恐惧地低下头,不说话了。
  又是一番口舌,我感觉到再争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便拿出500元钱,递给男人。他迫不及待地揣着钱,领女儿走出大门。我听见男人教训小女孩:“傻丫头,看到爸爸没有诬陷好人吧。他要是心里没有鬼,能那么痛快地给咱们500元钱?”小女孩委屈地说:“爸,你就是冤枉叔叔了,我听见了那硬币掉进下水道的声音。”又是一声怒喝,父女俩的争辩声渐渐远去。
  第二天,我来到办公室,翻看报纸,一个消息让我吃一惊:昨天晚上,一个小女孩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用铁撬撬开窨井盖,钻到下水道中。由于下水道年久失修,沼气的浓度很大,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新闻的最后还提醒家长,要看管好自家的孩子,不能让他们出入危险的场地。
  新闻还配了小女孩死亡时的照片…她正是早上我遇到的那个女孩,她的小手里捂着一枚一元钱的硬币。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女孩失去最宝贵的生命,是那枚硬币,还是成年人卑劣的心理?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2期P20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edby读者家园2006…2007空格制作于2006。06。16《读者》2006年第12期
  秋海棠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何其芳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蜒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幽辉。
  寂寞的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栏干畔。
  夜的颜色,海上的水雾一样的,香炉里氤氲的烟一样的颜色,似尚未染上她沉思的领域。她仍垂手低头的,没有动。但,一缕银的声音从阶角漏出来了,尖锐,碎圆,带着一点阴湿,仿佛从石砌的小穴里用力的挤出,珍珠似的滚在饱和着水泽的绿苔上,而又露似的消失了。没有继续,没有赓和。孤独的早秋的蟋蟀啊。
  她抬起头。
  刚才引起她凄凉之感的菊花的黄色已消隐了,鱼缸里虽仍矗立着假山石庞然的黑影,已不辨它玲珑的峰穴和上面苍翠的普洱草。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她更偏起头仰望。
  景泰蓝的天空给高耸的梧桐勾绘出团圆的大叶,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粒粒星,怀疑是白色的小花朵从天使的手指间洒出来,而遂宝石似的凝固的嵌在天空里了。但仍闪跳着,发射着晶莹的光,且从冰样的天空里,它们的清芬无声的霰雪一样飘堕。
  银河是斜斜的横着。天上的爱情也有隔离吗?黑羽的灵鹊是有福了,年年给相思的牛女架起一度会晤之桥。
  她的怀念呢,如迷途的鸟漂流在这叹息的夜之海里,或种记忆,或种希冀如红色的丝缠结在足趾间,轻翅因疲劳而渐沉重,望不见一发青葱的岛屿:能不对这辽远的无望的旅程倦厌吗?
  她的头又无力的垂下了。
  如想得到扶持似的,她素白的手抚上了石阑干。一缕寒冷如纤细的褐色的小蛇从她指尖直爬入心的深处,徐徐的纡旋的蜷伏成一环,尖瘦的尾如因得到温暖的休憩所而翘颤。阶下,一片梧叶悄然下堕,她肩头随着微微耸动,衣角拂着阑干的石棱发出冷的轻响,疑惑是她的灵魂那么无声的坠入黑暗里去了。
  她的手又梦幻的抚上鬓发。于是,盘郁在心头的酸辛热热的上升,大颗的泪从眼里滑到美丽的睫毛尖,凝成玲珑的粒,圆的光亮,如青草上的白露,没有微风的撼摇就静静的、不可重拾的坠下……
  就在这铺满了绿苔,不见砌痕的阶下,秋海棠茁长出来了。两瓣圆圆的鼓着如玫瑰颊间的酒祸,两瓣长长的伸张着如羡慕昆虫们飞游的翅,叶面是绿的,时背是红的,随生着茸茸的浅毛,朱色的茎斜斜的从石阑干的础下击出,如擎出一个古代的甜美的故事。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2期P21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Poweredby读者家园2006…2007空格制作于2006。06。16《读者》2006年第12期
  陈丹青:“退步”为了向前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作者:陶潜
  一年前,媒体曝光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5年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丹青的辞职报告。当时,被艺术类考生普遍视为畏途的英语和政治考试,已经让陈丹青连续4年招不到一合乎要求的硕士生了.辞职事件,让这位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大概和他曾经做过自由画家并有过多年域外游学经历有关,陈丹青直主张学艺术的人应该自由并自然地面对艺术这件事。在他看来,艺术学习是由无数具体而微的过程组成的,无休止的问,画布上的实践,观念上、感觉上、心理上的探讨……都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要素。“所谓的艺术教学其实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是在不断的交谈之中,提出问题,期待启示……”陈丹青说。
  面对标准化、数字化、程序化的学院教学体制,陈丹青只能在自已的教学感想中发出“一声叹息”: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去年他的《退步集》出版,收录了陈丹青在清华美院的一些美术作品评议和关干艺术教育的言论。陈丹青不能认同现行人文教育体制,一再炮轰并提出意见,而不管愤怒中陈丹青的言辞有多么激烈,他对于艺术教育改革所寄予的希望、对于艺术青年的爱护和期待值得敬重.
  
  为什么辞职
  27年前,陈丹青远比今日千万名青年学子“幸运”:当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切实贯彻“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那年,陈丹青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他在外语考卷上写下“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离开考场。由于当时全国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颁发学位证书,所以博导陈丹青至今没有学位,只有小学毕业证和研究生毕业证。
  对于艺术学院开设“美术学博士生学位”,陈丹青问什么是美术学博士生?什么是考量并检测艺术博士生令人信服的标准?由谁界分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最后,谁有资格当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这些问题;身为“博导”的他,始终没能找到答案。有一点他倒是很清楚外语不及格,毕业论文不满8万字,断然拿不到博士学位。他注意到:当下学院的种种学位只是谋饭碗的手段。对此他表示非常理解,因为他理解中国的现实。而当网友问他你想带怎样的博士生?”他答到:“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在他每年重复填写的表格中,陈丹青从来都拒绝填写“科研项目”,并在文章中公开咒骂:“‘科研’,一个外行词语,竟公然霸占着艺术学院的教学表格。这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蔑!”2002年,学院发给教师每人一张“学术体系评价报告”调查问询表,陈丹青为此写了一份《个人意见书》。他写道:
  “只要出现‘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等等辞令,我就不会填写类似的表格,这类辞令与人文艺术及其相关教育无涉,在这些辞令构成的话语文本中,我们无法辨认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因此我不要进入这一‘话语圈套’。”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基于30多年的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