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2节

演讲论辩技巧-第2节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同你作出称赞有何相干呢?大有关系。你有着在别人身上表演那种奇
迹的能力。在你给他的自我形象增加光彩时,你使得他乐意喜爱你并与你合
作。

在一则经典的忠告里,切斯将菲尔德爵士建议他的儿子以尼韦努公爵为
榜样:“你会发现,他通过先使人们喜欢他们自己来使得人们喜欢他。”

称赞的确可产生很大的效果。一位派到一所被人戏称为“冰箱”的教堂
的新牧师决定不去批评他的教众们对待生人的那种冷淡。相反,他开始在布
道坛上欢迎参观者并告诉其教徒们他们是如何地友好。他不断地按自己的意
愿展示出这座教堂的形象,给他的教众们一个与之相符的名声。教众们感化
了。他说:“赞扬将冰冷的成员化作了热心肠的人们。”

在作出称赞时,真诚是至关重要的。它使得称赞具备了力度。在一天辛
勤工作之后回家的男士,当看到他的孩子们把脸贴在窗子上盼望着他时,他
会用他们那静默但却金子般的情意浇灌他的灵魂。

称赞有助于磨去日常接触中的棱棱角角。这一点没有比在婚姻生活中更
真的了。然而也许是家里称赞的价值比之在别处更少得到欣赏。能机敏地在
合适的时候说些令人鼓舞的话的丈夫或妻子已掌握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最重要
的条件之一。

孩子尤其渴求称赞、肯定和欣赏。一位年轻的母亲向她的牧师讲了一件
令人心碎的事:

“我的儿子常淘气,我不得不责骂他。可是有一天他表现特别好。那天
晚上,我把他安顿在床上后准备下楼时,我听见他在哭泣。我发现他把头埋
在了枕头里。他抽泣着问:‘妈咪,我今天难道不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吗?’”

“这个问题象把刀一样刺进了我的身体。”那位母亲说道,“他做错事
时,我快快地纠正他。然而当他循规蹈矩的时候,我却疏忽了。我竟一句夸


奖的话都没说就把他放上了床!”

费点心在你孩子身上找点什么来称赞,你会发现他的才能与态度会得到
改善。通过表扬来鼓励是使得人们尽其所能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正如艺术家从给人以美当中找到快乐一样,任何掌握了称赞的艺术的人
会发现,它使得称赞者和被称赞者同样感到幸福。“花儿将其芳香的部分留
在了精心培植它们的手中。”此话乃真的之见。

(张宏)


简捷睿智

——富有时代感的言语交际风格

几年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文件中给健康人下了“四快”的新
定义,其中有一个“快”是“语快”。“语快”并非仅仅指“快人快语”,
更指答对时简捷睿智,反应迅捷。

答对时的“语快”是富有魅力的艺术性语言。在紧张激烈的谈判桌旁,
在纷扰的人事纠葛中,你轻松自如的快接快对会显示出你的干练,你的洒脱,
你的超凡的机智和敏锐。你的脱口而出的精言妙语,会产生一种令人刮目相
看的“磁力效应”。

快语答对是极富时代特点的表达风格。曾与许多人作过近百场“快语答
对”式的交谈的刘吉同志说:“思辨的时代正呼唤着对答如流的人才。”“精
采的对话应该具备‘短平快’的特色。”

“短平快”——一语道出快语答对的特点。

“短”:句式短小精悍,干净利落,句句说在点子上。例如有人问李瑞
环同志:“你对群众有何看法?”李答:“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敬,群众
最可怜,群众最可畏。”句句中肯的排比短语,何其简洁,何其准确,何其
爽朗!

“平”:语态平稳,活泼轻快,语意平中显巧、见奇。据报载,周恩来
曾接待过一位叫苏兹贝格的美国作者。这位记者因缺乏远见和勇气将这次采
访延误了20 多年。接见时他谢绝了总理敬的烟,但记者的妻子伸手接过去。
总理立即笑道:“妇女抽烟而男人不抽烟,这世道确实变了。”不显山,不
露水,一句漫不经心的平淡之语,却巧妙地蕴藉着言外之意。

“快”:以动制动,接对轻捷,一触即发,即兴而成。据说美国前总统
尼克松1972 年访华期间,登长城时因腿病只上了三个台阶就驻足不前了。这
时偏有个记者趋前诘问:“总统先生,何不登上最高峰?”尼克松笑了笑,
突然来了个“高点强攻”式的应急答对:“昨天我与毛泽东的会见已经是最
高峰了,何必再来一次最高峰呢?”举步维艰的总统先生用一触即发的俏皮
话摆脱了困境。

常言道:“水无常形,言无定路。”在动态语境中的“短平快”式的快
语答对,是令人钦羡、神往的言语文际艺术,也是一种“语智”的流露。“语
智”是独特的言语智能,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智慧的全部。即使你很聪慧,但
是,“佳子弟多有说不出口底苦”(清·王筠《教童子法》)。我们应该注
意总结接对规律,归纳常见接对方式。例如:

1。克己适彼,线性接引。作为最基本的交际方式,对话应尽快创设一个
和谐的“心理场”。只要对方说得有点道理,就把握住内在接引线索,来个
“克己适彼”,在相辅相成的配合、补充过程中,逐步形成共识。
2。变通顺承,机敏转接。即先承接对方语意,以维持和谐的交际气氛,
然后灵活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答对中的“接近艺术”。
3。长话短说,直陈己见。不必害怕连珠炮式的诘问。对方语言的震波会
使你的思维兴奋起来,你要及时捕捉脑子里“跳”出来的灵感的火花;不必
修饰,不作推敲,用短句,说实话,干脆利落,直截了当。这种坦诚的快语
答对往往很有灵气,富有个性色彩。而且你说得短促有力,对方思考时间就
少了,你就有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可能性。

4。引申问句,模糊应对。如果诘问突兀,又不便正面回答,可对问句作
一点引申,稍稍修正其语意指向,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话作出应对。例
如,有记者问张学良将军:“此次离台,是不是准备回大陆东北老家看看?”
张答:“军人处处为家。我91 岁了,在有生之年,哪儿都想去一去。”第一
句是针对“老家”一说的引申答对,第二句模糊地表示,不排斥到包括“东
北老家”在内的地方“去一去”的可能性。
5。以简驭繁,一语中的。快语答时常以直觉思辨大跨度地超越思维的逻
辑流程,用一句击中要害的话代替冗繁的解释和说明。郑板桥说:“删繁就
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说明,化简是一种创新。一语中的快语答
对,常会收到惊世骇俗的表达效果。
6。避实就虚,迂回曲对。在不便宜白应对或不宜反唇相讥时,可绕开话
题的焦点,用曲折迁移的方式表达语意。例如,有人问一位战地诗人:“你
真的不觉得雷锋精神已经过时?”诗人回答:“当你被车子撞倒在地不能动
弹,别人嘲笑着走了过去,而我却上前背你进医院,你会想到雷锋精神过时
了吗?”
7。适度冲撞,顺贬反诘。别人咄咄逼人的诘难使你很难堪,权宜之计是
“顺贬”。但要控制其“冲撞效应”的力度,做到既得理又不失和。有个工
厂竟选厂长,一位年轻的竞选人对一位年届50 的对手说:“你该回家尽享天
伦之乐了。这一大把年纪,当厂长也力不从心!” 50 岁的对手答:“我这
把年纪有人讲是成熟,是经验丰富。至于回家抱孙子,还放不下这份心。不
过我也不想嘲笑有些年轻人说话做事太毛糙。”柔中有刚的顺贬反诘,可以
使对方无言以对。
8。类比设喻,怪问智答。由于语情语境的限制,一两句话“抵挡”不住
刁钻古怪的诘问,可以快速设喻、类比,这往往可收一言九鼎之效。有个外
国记者问作家刘绍棠:“中共很伟大,为什么一点儿自由化也容纳不了?”
刘答:“虽然我体壮如牛,叫我吞一个苍蝇,我不!”他让别人在不言而喻
的领悟中,将“本象”和“类象”联结起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9。别解语词,岔答诘难。对方出言不逊,使你猝不及防而受窘,这时不
妨抓住对方问句中外延模糊的用语,将其“岔”到对己有利的方面来作出回
答。例如,鲁迅在原北京女师大校董会上为学生的爱国行为辩护时,校长打
断他的话,说:“学校是有钱人办的,应该听听有钱人的高见。”鲁迅立即
从兜里掏出一块银币,砰然放在桌上说:“我有钱,我可以说话!”他顺手
牵羊地别解“有钱”这个概念,剥离洁难语意,变被动为主动,是很高明的
答对策略。
10。即兴幽默,宽松洒脱。这是很常见的谐趣答对方式,轻松活泼,被看
作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契诃夫说:“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这种人即使额高七寸——聪明绝顶,也算不上真有智慧。”据说毛泽东同志
在转战陕北时洗脸洗脚用一条破毛巾,警卫员说他“上下不分”要领条新的。
毛泽东说:“分开就不平等了。现在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分开脚会有意
见。”——可以这样说,只要有了“趣味思维方式”,幽默答对,俯拾皆是。
当然,快语答对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快,要察言观色,因人而言,因时而
言,顾及对方的心理承受力,防止形成“对峙效应”。因此,必须注意调节
快语答对的节奏。可以将“热接”(答句紧接问句)、“冷接”(答句“慢
半拍”)交替组合起来,快中有慢,慢中显快,这样错落有致,方可显示出


快语答对特有的风采。

第二,要心力专注。即使外表漫不经心,内心的注意指向不可涣散。历
史上曹植七步成诗,是令人惊叹的高难度快速答对。但后来唐代的史青竟说:
“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诗。”果然他当堂五步和诗一首。而
后来柳公权又创三步成诗的记录。口才是捷辩之才。要相信“人的思维是了
不起的,只要专注,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马克·吐温语)。

第三,要轻松自信,有时不妨以嬉戏对待变幻莫测的现实话题,这样,
你语言智慧的变通性、广阔性、流畅性就会显示出来。幽默善辩的美国原总
统里根,为什么在争取连任与蒙代尔的首次辩论中狼狈地败下阵来?因为他
要口中念念有词地默记若干数字、资料,他处于戒备状态,紧张拘谨,笨嘴
拙舌。“他成了另外一个从未见过的里根!”“那场辩论简直是一场噩梦!”
(南希·里根《轮到我了》)后来里根抛开约束他的文字材料,恢复了幽默
诙谐的答对风格,于是轻松地取得了后几场辩论的胜利。可见,轻松自信能
打开心智的枷锁,使你进入活泼轻松的创造境界,这时你的多姿多采的妙接
妙对就会脱口而出了。

(应天常)


道声“你好”有讲究

在现代文明社会,“你好”这话实在是用得太频繁了,只要存在人际关
系,几乎任何人都要有意无意地说到它。也许正是太容易太频繁的缘故,许
多人便觉得它索然无味。其实,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道声“你好”,对良好
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协调有着不容量疑的交际价值。

首先,“你好”是礼貌的反映。尽管现代交际中“轻礼节、重情趣”的
趋势越来越明朗,但是以礼待人仍然是一般人的基本信条和人际交往中最起
码的准则。在交际中,“你好”之所以百用不厌,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礼貌
语言已早为人们普遍认可。它虽然简单,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可以反映交际
者的礼貌修养水平。无论是对生人,还是对熟人,无论是对点头之交,还是
对莫逆之交,见面时,亲切地道声“你好”,都会使你显得温文而雅、彬彬
有礼。一个懂礼貌的人,总是会把“你好”当作见面礼慷慨地送给他所见过
的任何人,从而给人们留下热情开朗、知书达礼的美好印象。

其次,“你好”是问候的方式。结识新朋友,或者见到老朋友,见面时,
总不免要问候几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交际习惯。有些人相见时,总喜欢问
人家“吃饭没有”或“到哪里去”,这种已成习惯的问候方式,的确有些单
调别扭,而且在同外国人交际时还容易引起误会。我们觉得,道声“你好”
就是最理想的见面问候方式。这两个字眼,因为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对方的深
情问候和良好祝愿,因此更容易为被问候者所接受。

再次,“你好”是招呼的表示。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在很多时候,
“你好”还有打招呼的含义。在路上碰到熟人或不认识的人,由于没有时间
或没有必要停下来交谈,为了不致失礼和难堪,人们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