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青海 >

第3节

青海-第3节

小说: 青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稼)、黄(土地)、黑(地下宝藏)等色。穿从膝部有一指宽的白条相隔、上蓝下黑的裤子(未婚女子有上蓝下红),穿绣花长统靴。男子戴白色织锦镶边毡帽,穿开衩长袍或大襟短装,外套镶宽边坎肩,有多层绣图案假领,系墨绿色腰带,穿后跟绣花白袜子和转云双梁鞋。他们绚丽而充满欢乐色彩的服饰,给自己的民族赢得了“彩虹民族”的美誉。    
    4撒拉族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县甘都等地。古称★“撒拉回回”★,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对撒拉族的称谓多达十几种。建国后定名撒拉族。    
    关于撒拉族的来历和形成,除流传一些口头传说外,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故一向众说纷纭。一些研究者经过考证和研究,初步确认在13世纪——元代时,古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后裔,从撒马尔汗经长途跋涉,迁移到青海省的东部,与周围汉、藏、回、蒙古等族融合,渐渐形成今天的撒拉族。所以撒拉族在人种划分上是白种人,这是他们比较特殊的地方。    
    撒拉族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语文。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生活中有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撒拉族居住在黄河谷地,主要从事农业以及园艺业、商业和饮食业。    
    撒拉族人家的住房既不同于青海汉族的四合院,也不同于土族的庄廓,向阳的一面为平顶式住房,门面上雕有各种花纹图案,庭院内喜种花椒、核桃、杏、梨、苹果、葡萄、辣椒、黄瓜等植物。夏秋季节到循化县撒拉族人家做客,宜人的庭院,香气扑鼻的果子树,会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关于★禁忌★,你应该记住,撒拉族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与回族的风俗相同,不再赘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撒拉族宰牛羊时,旁人忌说“杀”,应说“宰”;撒拉族人家若有人去世应说“定了”,忌说“死了”。到清真寺参观时,一般不要进入礼拜堂,若想进去,应征得教长、阿訇的同意,并要脱去鞋子;在寺内不要吸烟、唱歌、或大声喧哗,更不要翻阅经典等。    
    4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省东部也有分布。蒙古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青海的蒙族多数居住在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高山草原,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饲养马、骆驼。    
    蒙古族牧民现在大多已经改游牧为冬夏2季轮牧,夏季居住毡房,也就是★蒙古包★,冬季则到定居的平房居住。蒙古包由木、竹或铁制的可折叠的支架(哈纳)和圆形围架支撑,周围及顶端裹以羊毛白毡,包内上方奉有佛龛,中央为锅灶,两侧为箱柜、粮食及卧榻,一般长者坐上方,男人居左,女人居右。在包内的其它★礼仪★与在藏包内相似。尤其不能向火盆内泼水,不能在火盆上烤鞋袜,不能跨越主人的衣物、枕头、火盆、桌子。蒙古族亦忌食马、驴、骡,一定要尊重印有经文的纸,蒙古包内的佛像、经典、法器不能乱摸动。另外吃饭时要等主人招呼,不可自己先动手。    
    蒙古族家中有病人时,也会在门前挂一红布条,或放一堆烟火,远方客人必须进屋,或家人外归时,要从火堆上跨过去才行。    
    3宗教    
    至今青海仍然是旅行者心目中一片神秘原始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走过,融入当地朝拜、祈愿、诵经的虔诚的人潮,也是一次生命和心灵的朝觐。青海省众多少数民族皆有自己的信仰,信教人数约有200万左右。宗教类别、派别很多。主要有★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道教★等。同时在东部和东南地区还有一些★苯教★的寺庙和信徒。    
    青海省的藏族、土族、蒙古族都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僧侣众多,教派繁杂,存有一大批代表着某些古老教派的寺院。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就有湟中塔尔寺、乐都瞿昙寺、互助佑宁寺、同仁隆务寺、化隆夏琼寺、循化文都寺、尖扎阿琼南宗寺、玛沁拉加寺、玉树结古寺、文成公主庙等,另如循化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同仁热贡佛教艺术、玉树新寨嘛尼石城、泽和日寺石经墙等佛教文化遗址也是青海之旅的重要目的地。    
    青海省的回族和撒拉族,则全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原意为〃和平〃,也含有〃安宁〃、〃顺从〃之意。在青海已有700多年的传布历史,主要和南丝绸之路的通商,波斯商人东进中土,以及历朝历代东部到西部的经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有关。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基本属于★逊尼派★,较著名的清真寺有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寺等,在回族、撒拉族居住的村镇,都设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总数有1500余座。    
    西宁北禅寺、大通娘娘山、湟中南朔山都是道教胜地;从格尔木出发顺青藏公路南下,在昆仑山地区的玉虚峰附近能看到大量的道教传播的痕迹,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西王母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海省先后批准开放的★天主教堂★有西宁朝阳天主教堂、湟中黑嘴天主教堂、大通城关天主教堂和互助大泉圣母堂4座。    
    同时在青海省还有★汉传佛教★、★基督教★和★其它一些原始宗教★类别存在,在以后的各区旅游景点章节中,将会对一些著名寺院和宗教文化现象有具体的介绍。    
    


第一部分第6章藏传佛教

    背景资料: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我国藏族地区后,发展演变,与藏族地区固有的苯教互相排斥和融合,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流派。七世纪前后,佛教从中原、印度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松赞干布修大、小昭寺,并迎请高僧译经,后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寂护和莲花生兴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佛教在吐蕃得到广泛传播。藏传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随着吐蕃势力的东进,也传入青海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致使部分西藏僧人逃到青海,青海更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主要发祥地。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中央政权都非常扶持青海的藏传佛教势力,使得藏传佛教在青海不断发展。被清朝册封的大国师甚至可自由出入皇宫,如章嘉活佛,地位就仅次于达赖、班禅。    
    青海的藏传佛教教派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宁玛派,藏语意为古、旧,以其遵循前弘期旧密咒而得名。又因该派僧人戴红僧帽,俗称红教,★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一般僧人可娶妻生子,参加普通生产生活,今天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黄南以及东部农业区一些县的边沿地区。果洛州57座寺院中有52座属于这一派。★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靛蓝三色花条,俗称花教。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该派在西藏地方占据统治地位,元朝和明朝前期在青海颇为盛行。一些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寺院,其前身都属萨迦派,如同仁的隆务寺、 乐都的瞿昙寺、互助的佑宁寺等。信徒主要集中在玉树、果洛 、黄南地区。★噶举派★,俗称白教,形成于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分两大系,即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香巴噶举已基本断了传承,现在流传的主要是塔布噶举及其各支系。噶举派的法主要为现密大手印法。现在玉树有70余座寺院,影响较大。噶举派在国外有不少信众,在玉树结古、囊谦等地常可以看到前来访问学习的国外信徒。★格鲁派★之“格鲁”,藏语意为善规,因该派僧人严守戒律而得名。又因该派僧人用黄色帽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俗称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诞生地塔尔寺如今已经成为信徒朝拜和旅行者争相瞻仰的圣地。清代以来,格鲁派的达赖、班禅成为藏区最有权威的宗教领袖,格鲁派发展成为一个以寺院经济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集团势力,寺院遍布藏区,是最有影响的宗教派别。至上世纪80年代,青海八成左右寺院属格鲁派。    
    青海的许多寺院,既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又是国家历史文物的宝库。如塔尔寺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闻名世界;隆务寺的〃热贡〃艺术,堪称一奇;佑宁寺等寺院,在经院教育的制度下,也培养出了不少高僧。著名巨著《甘珠尔》和《丹珠尔》饱含医药、历算、工巧等方面内容,对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藏传佛教寺院,主要建筑有经堂、佛殿、札仓(学院),活佛住地、佛塔、僧舍等,大寺院还设有印经院,所选地址多在风景秀丽的吉祥宝地。藏传佛教建筑美轮美奂,佛殿顶脊宝瓶、火焰掌、金鹿法轮、经幢等装饰物华贵流彩。殿堂内佛像的雕塑方法大异于汉传佛教,堆绣、唐卡、酥油花以及浩繁的经典盒匣琳琅满目,富丽堂皇,充满神秘和宗教威严感。    
    寺院在一年中要举行数次内容、规模不同的盛大法会,亦称观经会,表演法王舞、金刚舞等,还有晒大佛的活动,是旅行者参观朝觐的最佳时节。    
    3艺术    
    青海有“歌之故乡,舞之海洋”的美誉,在浓烈的高原阳光和快乐的少数民族同胞快乐的身影当中,旅行者总是能感受到美妙清新的文化艺术气息。这些扎根于土地,扎根于民族的文艺形式和历史和宗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着无比的生命力。    
    4《格萨尔》青海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又名《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名震世界的英雄史诗。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全书结构雄浑,气势非凡。流畅的叙事和浓烈的抒情紧紧交织。超自然的神力和现实的人生相互辉映,充分显示着高原藏民族的风采魅力。语言精美生动,大量运用格言和谚语,深具哲理和生活经验,世代由牧区的说唱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仍可整理出120余部,100多万诗行,2000万余字,比世界五大史诗的总和还要长。被世人称为藏族语言的宝库,和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值得青海人民自豪的是,史诗中所描绘的“花花岭国”就是黄河源头两岸广大藏族人民的聚居区,而岭国国王格萨尔大王的宫殿就在果洛州达日县境内,后来几经历史沧桑,毁坏殆尽,而青海正是这部伟大史诗产生的故乡。    
    4花儿在青海,随时随地都能够听到花儿,花儿是古老的民间歌谣,是誉满中外的西北之魂;青海之魂……花儿又称“少年”,民间都是在山野中演唱,被称为“漫少年”,声调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起源于男女情歌,内容有叙事,也有抒情;可以独唱或者合唱。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驰名的★“花儿会” ★。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 “花儿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乐都瞿昙寺(农历六月十五)、民和县峡门(农历六月十五)、互助县五峰山(农历六月初六)、丹麻(农历六月十五)、大通老爷山(农历六月初六)等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对歌赛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式”,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憾山川,扣人心弦,昼夜不息。参加的群众个个身着盛装,神采奕奕。有人把“花儿”叫做“高原人民的精神百科全书”。你要是赶得上,会是不错的收获。    
    花絮:花儿    
    花儿在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心目中是难登大雅之堂和伤风败俗的行为。但是视“花儿”如生命的人们,在“花儿”中发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呐喊,在大胆、野性的山野气息中,勇敢地追求着自由和爱情。有花儿唱到:“‘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烟洞的山上兵来了,刀杀了众百(之)姓了;手拿着大棒打来了,要“花儿”不要命了。”这些生长在山野自然中的歌,寄托了青海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火热情怀,他们唱到:“黄河曲曲九道弯,弯弯里都有浪翻;河湟上下你来看,哪一个不唱‘少年’。”    
    


第一部分第7章民间曲艺

    4民间曲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