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746-微雨独行(节选) >

第6节

4746-微雨独行(节选)-第6节

小说: 4746-微雨独行(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到指令后,法国兵立刻派一个人爬到树上,先找到两个教堂的尖顶作参照点,然后将测量的数据输入电脑,根据电脑计算的结果调整角度,进行射击;随后,根据第一次射击的偏差再校准角度,第二次射击时就把目标击中,耗时X分钟。德国人不一样,他们看准了大致的方向就射击,然后不断地前进、射击、调整偏差,最后几乎毁掉了整个用于演习的树林,才把目标击中。不过一算时间,他们比法国人用得要少。    
    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预备、瞄准、射击”和“预备、射击、瞄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术思路。毫无疑问,前者是理性和稳妥的做法;后者感性但速度快。客观而言,两种思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之分,但我认为从做企业的角度看,“预备、射击、瞄准”即德国人运用的方法收效更好。    
    因为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经常谈到成本,但更多人只知道看得见的经营成本,而往往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机会成本”。很多情况下,待你深思熟虑过后,所谓的机会早已离你远去。如果说暂时的经营成本增加,那只是暂时减少你短期的利润;但如果没有扼住“机会成本”的咽喉,你将会失去未来。在那个时候,你再谈成本已毫无意义。    
    有时候在月下漫步,任清风徐来,感受都市的繁华与喧闹,我会想:假如当时我不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创业,我现在或许还守在洞庭湖边,养鱼耕地;假如当时我不是努力地追新闻、写报道,暨南大学的大门后来也决不会为我而敞开……    
    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其实“走”何尝不就是运动?树挪死,人挪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民谚俗语,其实早就把运动便有机会的道理讲得十分形象而且透彻了。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交友不易(1)

    交友不易    
    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忍受孤独,一种是神仙,一种是野兽。这句话的毛病在于,所说的这两种人,实际上都不是人,神仙不是人,野兽更不是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谁都不可能一生短缺了友情的滋养,若没有真心实意的朋友施以援手,谁也别想在人生的长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合格的朋友应胜任多重角色:一是“分忧者”,二是“同乐者”,三是“共进者”。《周易·系辞上》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培根在《论人生》中对友情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友谊在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在没有友情的人群中生活,那种苦闷正如一句拉丁语所说的‘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人们的面目犹如一张图案,人们的语言不过是一片噪声;得不到友谊的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其性格不属于人而属于兽的。”    
    由此看来,真诚的朋友和良好的友谊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生命长河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然而,究竟怎样选择朋友却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解答的一道重要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圣人孔子的三句话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二是“未知其人,先观其友”;三是“勿友不如己者”。    
    人生的过程说到底也就是不断结交朋友,而又不断地选择朋友的过程。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有时办公室给我印好几盒名片,不到半年时间总会用去个七七八八,相应地也能得到新朋友交换回来的上百张新名片。可是交往下来,两年三载之后,再打开名片簿,这其中留下印象的却没有几个。还有在我的朋友圈子内,确实有那么几个“玩家”,喝酒、打牌、唱歌跳舞无所不能,且一旦开始似乎永无结束,什么家庭责任、商业经营、急事难事等均可抛向九霄云外,不玩个天昏地暗酩酊大醉决不收兵。圈子内遇上我等稍稍有抵御能力的朋友,或没开始时就能鼓足勇气,断然说“不”,或在进行过半时抽身走人,倒也雾里看花、时聚时散,方能保持原则、保全自我。圈子中一些修炼不到、意志薄弱,总想维护所谓的“面子”而该断不断的朋友,都活活地被圈中这几位玩家朋友拉下水做“垫背的”,玩了个半死。有的百万身家,因整天陪吃陪喝,只有出项没有进项,不到三年五载又回复到零;有的事业刚有些起步,前景看好,因抵御不了诱惑,抹不开老同乡、老朋友、老同学的面子,一味地“三陪”(陪吃、陪喝、陪玩)而荒废了事业,种下去稻子收获的却是秕谷。等待明白,却悔之晚矣。因为失去的机遇不再重来,美好光阴很难复返,到头来活生生地落得个玩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地步。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交友不易(2)

    所以说,交友必须选择,也必须有自己的原则;择友必须理智,也必须有所取舍。在现实生活中,在结交朋友和选择朋友的问题上,我的办法是先将交友及择友的原则和标准做成“底片”储存在脑海里,遇上新的朋友,则在交往中用“底片”去感光,如有感应及影像则真诚地进行交往,如没有感知或不在“底片”的框框内,则不失分寸不失情理地让其慢慢地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消退和消失。同时,还注意不以地位、级别论高低,而应以品质、修养作标准。    
    交朋友,就像跳交谊舞,须有进有退。欧洲人习惯于“近距离”交往,而澳大利亚人却喜欢“中距离交往”。但无论何种距离,需因人而异,不宜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实际上,朋友也可以分等级的,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敬而远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但最好还是要结交比自己能干、聪明、富有、幽默、有成就……可咨询的人做朋友。同优胜者走在一起,当然好过同那些蠢钝、自私、古板、常失败、爱诉苦的人在一起。同后者在一起,你提不起对方,他反而拖着你往下沉。    
    还有,在结交朋友和选择朋友的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就是怎样处理好朋友向你借钱和你向朋友借钱。因为这个问题一是较为现实,每个人都将遇到,而且还较为经常;二是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朋友之情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可能反目成仇,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是也。    
    在这个问题上,理财顾问洪清先生的借钱原则颇有借鉴意义,他认为:首先看这样一个数目,是不是自己负担得起,再看两个人的熟悉程度,是否值得你冒风险借钱给他。答案是“是”,就假设这笔钱是“送”,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答案是“是”就可借。他日朋友还了钱,心头必定愉快,拿回了钱,又得了“友谊的利息”。如果答案有一个是“否”,那么一开始就要婉言拒绝。    
    至于怎样开口向朋友借钱,首先最好是不轻易开口;其次是朋友同意与否均要有一种理解的心情,特别是作为商业朋友的钱,他因还需要不断地投入钱滚钱、利滚利的商业运作中去,所以商人是没有余钱的;还有就是借钱时须有真诚的信誉和等值的房产物业作抵押。这样方能在借贷的同时也不失朋友情谊。    
    再有,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友谊的线不能轻易扯断,否则将来再系上,也是会留下疙瘩的。    
    这仅是我的一己之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不一定能让朋友们全部认同。但我想,在市场经济与商品交流日趋活跃的今天,在人与人的交往日趋频繁与复杂的现在,在结交朋友与选择朋友的问题上,有原则总比没原则好,有框框总比没框框好。    
    所以说,结交朋友也是一门学问,前提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真正的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巧诈不如拙诚(1)

    巧诈不如拙诚    
    古人论智,有小智、大智之分。小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自认为见多识广,能谋善断,在生活中显得无所不能;大智,则是指能识大体、知大事,明大是大非。    
    岁月的更替,阅历的增加,自己也慢慢地体味和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大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愿与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打交道。官场如此,生意场更是如此。大凡遇到一位合作伙伴,签订一份经济合同,自己总是要观其形、察其言,如有可能还要了解其过去和历史,如果发现对方属于聪明人之列则肯定会强打起精神,增加十二倍的提防;如果对方是一个坦诚实在之人则提防程度肯定要减少许多。所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让糊涂来掩盖聪明难上加难。正如古代韩非子所言:“巧诈不如拙诚。”    
    还有,现实生活中渴望成功的人很多,可最后获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纵观失败者,大体有两类人,一种是天性愚笨之人,另一种是聪明绝顶之人。那种聪明之人既迷恋功成名就所带来的一切物质方面的诱惑,又对成功道路上的每一点付出都精打细算,唯恐付出与收获不等值。结果呢,就在他算计来算计去的时候,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好机遇。    
    “一脸猪相,心中雪亮。”商场如战场,谁能最终获胜,关键在于你究竟知道对手多少底牌,你有多少底牌对手不知道。“糊涂”的好处就在于,你最大程度地隐瞒了自己,并且给了自己从容研究、应对对手的时间。当然,这种“糊涂”的主张,并非怂恿大家去“虚”,去“扮猪吃老虎”,去耍小聪明,而是让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保留一分开放、从容的心态,给员工、客户,也给自己一个彼此信任、相互沟通的空间。    
    研究表明,人的智商由7个基本部分组成:数字、感觉、空间、语言、记忆、归纳、表述。这得益于人有神奇的大脑。任何一位常人的大脑都优于一台计算机。据悉每一个正常的人脑都有1000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就像一棵树一样地复杂,而人的每一只眼睛都有13000万个光接受器,结构之精密难以想象。人的大脑有七个智力中心:语言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左半脑帮你管着语言、数学、逻辑、次序,右半脑则把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幻想管了起来。由此说明,上帝在造人时,大多是相同的,所谓的不同则取决于每个人后天的学习、思考、归纳和取舍了。为此专门从事智力研究的霍华德·加纳教授说:“谁比谁聪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谁是能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智力的人。”同样,如果小聪明取多了,大聪明相对就会少些;相反,如果大聪明多了,则小聪明就会相应地少些。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既有大聪明,也有小聪明的全才和奇才,但毕竟是少数,常人很难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巧诈不如拙诚(2)

    然而,历史总是彰显其残酷和无情的一面,其表现常常是过于聪明的人,却往往被聪明所误。三国时的杨修可谓聪明之人,但正因为他太过聪明,反过来遭到了杀身之祸。东汉末年,皇叔、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与军师诸葛亮率兵攻打汉中,守将曹洪、张颌节节败退,数关失守,曹洪抵挡不住,求救曹操。曹操闻讯大惊,亲率四十万大军至汉中迎战刘备。双方在汉水一带屯兵,形成对峙局面。曹兵又被诸葛亮伏兵十余路前后夹击,三军锐气堕尽,曹操进兵不能,退兵又怕人耻笑。一日,夏侯淳入帐问夜间号令。曹操一眼看见桌上的一碗鸡汤,心有感触便说:“鸡肋。”号令传到当时的行军主簿杨修那里,杨修即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返程。夏侯淳不解,亲自往杨修处细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惹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夏侯淳闻之曰:“先生真知魏王心腹。”也令所有军士准备行装,并告诉所有军士来日必班师,免得大家到时惊慌,得提前收拾。    
    曹操得知后大怒,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聪明的杨修遇到了既聪明又更忌讳别人聪明的曹操,所以其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杀”了。    
    我曾有这么一个部下,小聪明特多。我带他十年,他耍了十年小聪明,但印象中没有一次不被识破。结果,他没能成多大气候,而我则是更烦他了。现实生活中遇事有的人反应快一些,有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