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成熟让你如此美丽 >

第7节

成熟让你如此美丽-第7节

小说: 成熟让你如此美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险或危机,也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兴奋,进而让人们发现自己深埋的个性。公共灾难像战争、洪水、地震中,总有很多英雄脱颖而出。所以说,人们往往在遇到不寻常的挑战时,才迸发出能量,显示出品格。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场合,比如,有不少退休老人跟他们的孩子一家同住,他们总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可是,当家庭出现危机——疾病或是突如其来的打击时,他们突然像灯塔般放射出光明,既有力量又有能力。    
    这里列出三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认清自己的个性:    
    1. 每天留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让自己思考。    
    2. 尽全力打破习惯的外壳,认识真我。    
    3. 利用自己的兴奋和兴趣,找到自己。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发现的过程。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苏格拉底说“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起点,现在,我们明白:“只有一个人像你”,正是这条古代箴言的现代版。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学会爱自己(1)

    斯迈利·布兰顿博士在他的书《爱⋯;⋯;死亡》中说:“一定程度的自恋,是每个健康人的正常特征。要完成工作和取得成就,对自己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布兰顿博士说得太好了。对健康、成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就包括“爱你自己。”这是在倡导骄傲自满吗?肯定不是。这是在要求我们接受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明明白白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要自尊,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    
    心理学家A·H·马斯卢在他的书《动机和个性》中,曾提到过接受自己这个概念,他说:“在新的动力心理学中,有几个主要概念,分别是:自主性、释放、人性、接受自我、推动意识和满足感。”    
    一个成熟的人,不会在晚上眼睁睁地躺着,挑自己毛病跟别人比,担心自己没有比尔·史密斯的自信,或是没有吉姆·约翰斯的进取精神和毅力。他会审视自己的工作,认清自己的失误。他对自己的缺点很了解。但他认可自己的目标,满意自己的干劲。他试着花精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    
    对自己和对别人一样,他同样地宽容;他不让自己活在痛苦中。    
    喜欢我们自己,就像喜欢别人一样,这很重要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除非我们喜欢自己,否则,我们没办法喜欢别人。有些人看什么东西都烦,见什么人都憎恨,其实,这正表现出本身固有的挫折感和强烈的自我厌弃感。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阿瑟·杰希德博士坚信,教育工作应该帮助孩子和成年人了解自己,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去接受自我。在他最近写的新书《当老师面对他们自己的时候》中,他说,挣扎、满足、希望和头痛等情绪,交替主宰着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可见,接受自我对每个人都同样的重要。    
    在美国的医院里,有一半以上的病床上,躺着精神或是神经科的病人,他们通常都很憎恶自己。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忍受着精神或神经问题的困扰亟待救治。更有一些极端的例子,病人跟自己叫真儿,没法跟自己相处。    
    我不想讨论引发这些不幸事件的各种因素和压力。我认为,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对成功和名望重视,想要超过别人而强逼自己苦役似的工作等等,是造成我们灵魂生病的原因。对上帝缺乏坚定不移的信仰,导致了我们情感错乱。对此,我深信不疑。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W·怀特先生,写过《不断进步——研究个性的自然发展》一书,个中观点,发人深思。他在书中谈到目前十分流行的一种观念——“调整自己,适应来自周围的各种势力,是人的本份。”怀特先生接着说,这种思维方式从产生的时候,一直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定式,“结果,有些人过度调整自己,使自己变得十分地狭隘,思维方式单一,思想倍受束缚;使自己屈从压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角色。但是,成功的历程,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长、去完善自己、去创造,像一股有建设性的力量那样去行动——一句话,靠的是自身成长过程中有开创性的那方面。”    
    我从心底赞同怀特先生的话。我们中很少有人,有勇气独自站出来;也很少有人明白,我们支持的东西,究竟有什么意义。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行为,是由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我们穿衣服、吃饭、过日子、考虑问题等等,做这些事的方式,基本上同我们的邻居一样。如果我们感觉周围环境与自己不相宜,就会变得十分痛苦,经常会神经过敏,感到失落和困惑,自己讨厌自己。    
    我回忆起几年前参加卡耐基妇女讲座的一个学生,她就曾深陷在这样的冲突中。她先生是一个成功的律师,野心勃勃,敢作敢为,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家的社交圈子,完全由先生的朋友构成。跟他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名望,有显著的成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谦虚、温和的她,感觉自己简直被他们淹没了,变得很渺小。她所拥有的美德,没人看到,更没人欣赏。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的越来越压抑,她觉得自己没法儿达到他们期望的标准,她不喜欢自己。     
    这位女士的问题,不是改变她周围的环境,而是改变她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摆脱那些想要完全改变自己的压力。要相信,人活一生一定有某种意义;要相信,人活着并非是要完成别人的使命,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她才会有信心。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学会爱自己(2)

    赢得自信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用别人的专横标准来评价自己。她要找出自己的价值所在,按自己的价值标准,开始生活。她还要学习怎样轻松地同自己相处,少来一点自我批评。    
    那些讨厌自己的人,其病症之一,就是过分地给自己挑毛病。我们知道如果适度,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建设性的;对自我完善,非常必要。但是如果自我批评上了瘾,像得了强迫症似的,它就会阻断我们的进取行为。    
    很多年以前,有一天晚上我去了我先生教课的地方。下课后一个女学生找他,抱怨说她讲不好,讲得总是比她期望得差。    
    “我起身开始讲话的时候,”她告诉我先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胆怯、害羞,不像班里的其他人,人家看上去都是那么镇定、信心十足。老是想自己的那些毛病,让我更加没信心,最后,我完全没办法把心里话讲出来。”    
    她还讲了一些细节,剖析她的弱点。她讲完后,卡耐基先生对她说了一番我一直记得的话,他说得非常简单:    
    “忘了你的短处吧。不是你的弱点毁了你的演讲,是缺乏德行。”    
    不,不是我们的弱点、缺点毁了一次演讲,一种个性或一项艺术创作。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有很多历史或是地理知识错误。狄更斯的小说里,有大段大段的矫揉造作的伤感句子。那有什么关系?这些伟大的作品,永放光芒;他们的美震撼人心;与之相比,他们的不足,微不足道。我们爱我们的朋友也一样,爱是因为他们的美德,而不是他们的错。    
    要进步和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得靠我们的长处;要发扬优点,克服困难。我们必须改正错误,然后忘了它们,轻装上阵。    
    当耶稣基督面对那些身体和精神倍受摧残的人们时,从不会像考官似的问为什么。他也不会一味地给予苍白无力的同情,他不会说,“哦,可怜的人,你的命不好呀。周围环境不适合你。你是怎样迈出堕落的第一步的呢?”    
    不,耶稣基督直截了当地切入要害问题:“你的罪赦免了。走吧,你从此是清白的人了。”    
    负罪感和自卑感,被过去的错误和现在的缺点苦苦纠缠,这样的心理状态很不好,也很不利。当陷入其中时,我们羡慕别人,不喜欢、不尊重自己。我们必须埋葬已经死了的过去,继续前进。    
    学会欣赏自己,首先要能容忍自己的缺点,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降低标准,变得懒惰、得过且过,不用全力以赴;而是说我们一定要明白,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总能保持尽善尽美的状态。期望别人这样,不公平;期望自己这样,是十足的愚蠢。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协会,里面有一位数得着的女会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她对自己做的每件事,都过分地认真。工作上,她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每份报告,她都花几个小时苦思暝想。她发言时滔滔不绝,搞得她的论点和她的听众同样地精疲力竭。她家从不欢迎不请自来的客人,她家的聚会前,她总是事先计划好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位女士,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件事上都做到了冰冷地、机械般地完美。她的完美,是以牺牲了快乐、随意性和温暖换来的。她是完美,完美地乏味。    
    要求自己总是完美无缺,是一种自我虐待。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和别人一样好,我们必须超越别人,像黑暗中闪烁的一颗星星般发光。我们不是贡献出自己和自己的才能做工作,而是要和别人比,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别人是否把我们当成完美的偶像来崇拜。    
    做为人,完美主义者和我们一样会遭遇失败,但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不能从失败中爬起来,他以憎恨自己做结尾。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学会爱自己(3)

    别跟自己太过不去,要学会放松,偶尔自嘲一下,学会欣赏自己。    
    在上一章中,我提到每天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独处,也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自己。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赛顿心理学研究所的莱昂·巴特梅尔先生写道:“睡觉前花点时间,静静地想一下过去的一天都干了什么,曾经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同别人——还有我们自己,相处。”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陪伴,那我们怎么能期待别人愿意和我们在一起呢?哈里·爱默森·福斯狄克,曾经观察过那些不能忍受独处时光的人,说他们“就像一潭水,被无休止的狂风吹着,从未平静地映出过美丽的风景。”    
    透过独处的时光,我们会找到自己心灵的港湾,坐标的原点,它是我们向外发展人际关系的大本营。安妮·莫罗·林博格在她的优美的著作《大海的礼物》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先同他的内核建立联系,然后才可能同外界建立联系。对我来说,我的内核,也就是我的精神世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找到。”    
    独处赋予我们一种洞察力,让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圣经的《诗篇》中说“安静下来体会,我就是你们的神”,这是《诗篇》给我们的忠告。这是一句非常好的忠告,就像我们身体离不开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灵魂需要独处的时光。    
    完全看别人的脸色活着,随时关注别人是否满意,不单给那些我们喜爱的人增加了负担,也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毫无乐趣而言。喜欢、尊重和欣赏我们自己,如同能欣赏别人一样,是健康人格的一部分。


第三章 保持心理健康的三条原则妥协:恐惧的避难所(1)

    “想要做个男子汉,必须做到决不妥协。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就是一颗正直的心⋯;⋯;我犯的所有错误,都源于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想要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是伟大的不妥协主义者拉尔夫·埃森默的话。这番话无疑会给某些人极大的震撼,他们一直认为“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是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    
    也许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阐述埃森默的话:“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但行动的依据,务必是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成熟会带来一两个实实在在的好处的话,那么,其中之一就是:成熟长大的人,有自己的信念,而且不理结果如何,有根据信念行事的勇气。    
    年轻、没有经验的人,害怕与众不同,无论是穿衣服呀、玩呀、说话办事呀,都得按他们那个圈子接受的方式进行。人到中年的父母们,跟他们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冲突不断,就为了那几个令人困窘的问题:“莎丽她妈允许她涂口红,为什么你不?”,“像我这么大的都跟男孩子出去约会了。”,    
    “为了皮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