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母子君臣 >

第17节

母子君臣-第17节

小说: 母子君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话不能谕知雷廷昌,回宫以后,要找李莲英来商议。    
    “听雷廷昌说得倒真中听。有几百万银子,花在清漪园上头,一定有个看头儿。”    
    “原是这么着!”李莲英对慈禧太后说话,完全是老管家对老主母的口吻,没有繁琐的称谓与虚文,是那种尊敬中含着亲切的味道,“而且修清漪园,也比修圆明园来得名正言顺。”    
    “怎么呢?”    
    “当年乾隆爷替老太后上寿,修了大报恩延寿寺,盖了清漪园,如今万岁爷不也该大报恩吗?”    
    一句话提醒了慈禧太后,意向越发坚定。倘或有言官不知趣,像当年谏阻圆明园工程那样,就由皇帝下一道上谕,引用高宗为孝圣宪皇后建寺修园祝禧的祖宗成法,狠狠地训斥一番,看谁还敢多嘴?    
    “你就说给福锟吧!让他跟立山核计,怎么样先叫雷廷昌画个图来看看。”    
    “奴才马上去传旨。”李莲英问道,“那里有山有水,怎么个把万寿山、昆明湖用得上?先得请旨,好让他们照老佛爷的意思去办。”    
    这是李莲英故意这样说的,其实已有草图。慈禧太后不知就里,想了一会说:“办事的地方总要有的。”    
    那是一定的。皇太后在园颐养,皇帝不得不随侍,召见臣工,裁量大计,不但要有正殿,还得要有臣下的直庐,草图上连这座召见臣工的正殿的名字都已拟好了,叫做“红寿殿”。不过,这时候的李莲英却只能答应一声:“是!”    
    “再要有烧香的佛阁。”    
    “是!”李莲英说,“那得离寝宫近的地方。”    
    “可也得在山上。”    
    “寝宫可不能盖在山上,上下不便。”    
    “寝宫就盖在山坡上,临着湖。”    
    “老佛爷的算计好。”    
    不是慈禧太后的算计好,是立山的算计好,一佛阁一寝宫的位置早就相度好了,正就如慈禧太后所指示的,建在仁寿殿之后,背山面湖的地方。    
    “我想到的就这两处。”慈禧太后说,“咱们在这儿瞎琢磨没有用,人家几辈子在样式房掌案,自然知道怎么取景,怎么样才新奇有趣?管保画来的图,比咱们想得要好。”    
    “是!”李莲英说,“奴才马上去说给福中堂,让他传旨,总在十天八天之内,把草图画得来。”    
    “十天八天怕来不及。给他们半个月的限吧!”    
    “那就更好了。”李莲英问说,“跟老佛爷请旨,这件事,要不要说给七爷?”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断然决然地说:“先不必跟他说,等我看了草图,让他们估一估,得要多少银子?有了准数,我自己来跟他说。”    
    “是!”李莲英答应着,心里在想,“新奇有趣”四个字,可千万不能忘掉。    
    李莲英当然了解慈禧太后的意思,甚至早就预料到必是如此处置,扩修三海的工程,马上就要大举进行,此时来谈重修清漪园,正好给醇王一个谏阻的借口,自非所宜。    
    但是,要瞒着醇王就有许多办不通的地方,因为他如今是“太上军机”,纵非大小事务一把抓,却是无事不可过问。李莲英心里在想,这个差使很难办,要能风平浪静地过关,着实得要费一番心思,目前决不能张扬,甚至连福锟都还不到可以商量的时候。    
    这时候,能商量的只有一个人:立山。


第三章重修清漪园(3)

    立山已经知道了召见雷廷昌的经过,而且已料到李莲英一定会来传达密谕,所以这天下午不出门也不见客,在家专候宫中的消息。    
    果然,下午两点多钟,李莲英来了。他是熟客,也是忙人,所以宾主都不作无谓的寒暄,一进立山那间摆满了古玩的精致书斋,立即便谈正事。    
    “今儿召见‘样子雷’,上头听他的话很对劲。”李莲英问道,“你知道不?”    
    “我知道。雷廷昌到我这儿来过了。”    
    “那好,省得我再说一遍。”李莲英说,“图样怎么样?半个月之内能不能赶出来?大殿、佛阁照咱们核计的样子画,另外半个的景致,着实也要费点儿心思。”    
    “大哥请放心,错不了!草图已经有了。大哥如果今天能不回宫,我把雷廷昌找了来讲给你听。”    
    “不回宫不行,再说草图上也看不出什么来。”    
    “那,”立山问道,“大哥跟上头回一声,哪天我陪你上万寿山走一趟,让雷廷昌当面讲解。”    
    “雷廷昌是样式房掌案,讲装修他是专工,但哪里该摆一座亭子,哪里该起楼,哪里该凿池子架桥,又是一门学问。他行吗?”    
    “行!”立山答得异常爽脆,接着又说,“当然也另外找得有人。”    
    “好吧!我跟上头去回,就在三五天当中,抽空去一趟。你听我的信儿好了。”    
    “是!我随时预备着,说走就走,什么时候都行。”    
    李莲英点点头,然后正一正脸色说道:“现在要谈到节骨眼儿上来了。上头心很急,巴不得图样一定就动工,可又不愿意先让七爷知道,说等工料估出来以后,再眼七爷说。你看,怎么样?”    
    立山不即回答,反问一句:“大哥看呢?”    
    “如说要先跟七爷商量,就难了。就算七爷不敢不遵懿旨,只要一经军机处,或者海军衙门,事情就闹开来了。”    
    “是!只有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生米煮成熟饭,不就能吃了吗?”李莲英双手一摊,“柴米又在哪儿?如今是七爷当家,不跟他要跟谁要?”    
    “先不跟当家人要也不要紧。”    
    “怎么呢?不正应着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要紧!自有人能垫。”    
    这“自有人”当然是立山本人。李莲英听他口气太大,惊异之余,不免反感。“兄弟,”他用讥刺的口吻说,“你有多少银子垫?”    
    “大哥面前不敢说假话,我是苏州人说的‘空心大老官’。不过,大家都知道有大哥撑我的腰,就放心我了。”立山从容答道,“第一,兴工少不得几家大木厂,垫料垫工都愿意;第二,监工采办少不得在内务府还要用些人,他们在外面都挪得动,也垫得起。”    
    那一顶“有大哥撑我腰的高帽子”,将李莲英罩住了,他点点头说:“这还罢了!不过,垫款一时收不回,可别抱怨。”    
    “钱有的是。只要大哥得便跟上头回一声,知道有这笔垫款,要收回也容易。”    
    这短短两三句话,在李莲英便有两个疑问:第一是钱在哪里?第二是何以见得收回容易?当然,立山有一套解释。    
    钱在部库。他告诉李莲英说,从阎敬铭当户部尚书以来,极力扒梳剔理,每年都有巨额节余,详细数目虽无法知悉,但估计每年总有一两百万。    
    这笔款子,阎敬铭是仿照大清全盛时代的成例,积蓄成数,不轻易动用,专备水旱刀兵不时之需。因此,对外也是秘密的,甚至慈禧太后都不见得知道。自从总司国家经费出纳的“北档房”为阎敬铭力加整顿,打破满员把持的局面,指派廉能的汉缺司员掌理之后,他要有意隐瞒这笔巨款是办得到的。    
    这笔巨款,照立山的看法是可以提用的,只要阎敬铭不加阻挠,换句话说,户部尚书换一个肯听话的人,凭皇太后的懿旨,几百万银子,叱磋可办。    
    “原来如此!”李莲英还有些不大相信,“我也听说,阎尚书积得有钱,但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吧!”    
    “有!”立山断然决然地说,“我是听户部的老书办说的,错不了!”    
    “好,就算有。”李莲英又说,“就算上头肯交代提用,可是这笔款子交给谁来用?总得有个衙门出印领啊!”    
    这就是说,如果是由海军衙门或者工部出印领,再转拨奉宸苑领用,其间便费周折,对归还垫款,一定要先追根问底,如说是奉懿旨办理,懿旨却又何在?那时候慈禧太后亦不便出面说一句:“不错,是有这回事!”数目到底太大,不便这样子苟且。    
    理会得此中深意,立山深深点头。“大哥说得是!”他说,“这笔款子当然拨给内务府,现在咱们动工,亦当做内务府每年照例的修缮办理,不用动折子,也不用下上谕,一切都是面奉懿旨。不过……”立山欲语不语,似乎有碍口的地方。    
    “怎么?兄弟!”李莲英说,“在我面前,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内务府人多主意也多。说句泄底儿的话,有好处争着来,要办事都往外推。如今修园照内务府常年修缮的例子办,只怕没有一位能挑得起这副担子。我呢,奉宸苑的郎中,连我们堂官都得听内务府司官的,哪还有我说话的份儿?修三海是七爷在管,凡事直接打交道,越过内务府这一层,不算我失礼。现在可又先不让七爷知道这回事,大哥,我可真有点儿有力使不上了。”    
    话说得相当含蓄,但李莲英一听就明白,而且深有同感。为了办事方便,慈禧太后交代下来,他直接告诉立山,如臂使指,十分方便。倘或要经过内务府大臣一层一层转下来,不特多费周折,原来的意思,保不定就会走样,并且有些话也不便说。这一层于公于私的关系都很大,得要好好做个安排。    
    于是他点点头说:“我知道了。我自有道理,反正准教你痛快就是了!”    
    “谢谢大哥!”立山笑嘻嘻地请了个安。    
    “空口说谢怎么行?”李莲英开玩笑似的答说,“‘有宝献宝’,快拿出来吧!我得赶回宫去。”    
    “有,有!”立山一叠连声地答应。    
    李莲英喜爱“奇技淫巧”之物,立山经常替他预备一些。这天捧出来的是一包西洋玩物,从金发碧眼的西洋春册到会走路的洋娃娃,总计十来件之多,足供他晚来无事,消遣好几个长夜之用。


第四章长春宫戏台(1)

    在归途中,李莲英就替立山想到了一个好缺;但是这个缺亦不是能随便调动的,先得仔细看看,有什么机会能撵掉旧的,才能补上新的。    
    因此,他这天回宫,直夸赞立山的好处,说他办事实心实意,干练爽利,既有担当,又肯任劳任怨。接着便提到挑个日子,预备上清漪园去实地勘察一番,再画图样进呈。话很多,却始终不露如何给立山调个差,得以直接指挥的意思。    
    “好啊!”慈禧太后很赞成李莲英去看一看。因为他每次看了什么回来,耳闻目见,讲得清清楚楚,就等于她亲闻目睹一样,“你就在这三两天里头,好好去看一看。先画个地形图来。”    
    “奴才就后天去吧!”    
    “后天?”慈禧太后想了一下说,“我本来想后天去看看长春宫搭的戏台,那就改在明天去看。”    
    长春宫搭戏台是这年兴出来的花样,为的是传召外面的戏班子方便,为此慈禧太后特地移居储秀宫,而长春宫的戏台,限期九月底“报齐”,这天是九月二十六,离限期还有四天,依内务府办事的习惯,一定还不曾搭妥当。李莲英本想劝阻,到了限期那天再去看,话都到了口边,灵机一动,将要说的话缩了回去,响亮地答一声:“是!”    
    次日朝罢,传过午膳,慈禧太后向李莲英说道:“绕绕弯儿去!”    
    她每天饭后,总在殿前殿后走走,其名为“绕弯儿”,其实是为了消食。绕弯儿的时候,照例也有一班太监宫女随侍,原以为她只在储秀宫回廊上闲步,哪知竟出宫往南直走。李莲英知道她的行踪,抢上两步,招呼一名小太监说:“赶快到长春宫,告诉内务府的官儿,老佛爷驾到,让不相干的人,赶紧回避。”    
    小太监从间道飞奔而去,一进长春宫便大嚷:“老佛爷驾到,不相干的人赶快出去!”    
    在场的内务府官员大惊失色,慈禧太后突然驾到,所为何来?堂郎中文慌了手脚,一面撵工匠出门,一面找长春宫的太监,预备御座。就在这乱作一团的当儿,慈禧太后出现了。    
    一踏进来脸色就难看,望着一堆堆乱七八糟的木料麻绳,不断冷笑,对文领着内务府的官员,磕头接驾,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理。    
    “戏台呢?”鸦雀无声中冒出来这么一句,声音冷得像冰,文顿时战栗失色。    
    “老佛爷在问:戏台怎么还没有搭好?”    
    “是,是月底报齐。”文嗫嚅着说,“今儿是二十七,还有三天的限。”    
    “你听,”慈禧太后转脸对李莲英说,“他还有理呐!”    
    遇到这种时候,跪在地下的人的穷通祸福,都在李莲英手里,如果他肯善为解释,或者先装模作样地骂在前面,为慈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