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

第13节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13节

小说: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湖南资兴矿务局小学四年级的一位同学给“知心姐姐”寄去一首诗,题目就是《我要做星星》,诗中写道:    
    我不愿做太阳,也不愿做月亮。    
    因为,做太阳太寂寞,    
    做月亮太孤单。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1)

    我要做星星,    
    因为星星有无数朋友,    
    将黑夜点缀更加美丽、漂亮。    
    这首诗真使我们感到意外,我们大人把孩子比喻成“小太阳”,甘心围着“太阳”转;而孩子却不愿当太阳,而要做星星,因为他需要无数朋友。    
    中国有“竹马之友”这样的词语。按字面解释,就是一起玩竹马的朋友。不管谁在儿时都会有一起捉迷藏的伙伴。    
    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伙伴了。过去,住在一块的孩子总是结成群玩捉迷藏之类的游戏,可是现在,楼房越盖越高,各家各户往来越来越少,街头巷尾很少能够看见做游戏孩子的身影了。    
    孩子们在学校与同学相会,就成了与伙伴接触的难得机会。不过,就是在学校里,方便聚在一起,称得上伙伴的,多是同班同性别的孩子。此外,学校里伙伴关系,从学校的特点来考虑,是被限制在课间休息时间以内的,彼此的交往一般是表面性的。    
    由此看来,现在孩子们大概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孩子们当中,有的人在上补习班或技能班时可以与伙伴相会,但也难以做到与伙伴正常交往。正因为这样,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应鼓励孩子串串门,多交友,以促使孩子性格变得更为开朗、合群、乐友。    
    孩子同伙伴一起玩,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我们年轻的父母们恐怕孩子“吃亏”,常常袒护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是为怕自己的孩子“学坏”,干脆不让孩子同小伙伴往来。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    
    经常让孩子一个人与孤独相伴,会造成孩子孤僻、抑郁性格,严重的还会形成可怕的心理疾病。因此呼唤父母朋友们,一定要关心一些孤单的孩子们,使他们拥有幸福健康的童年生活。    
    嫉妒心是什么    
    1991年11月1日下午,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三层的一间教室里,几个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一个有关天体物理的讨论。3点30分左右,一直参加讨论的中国留学生卢刚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首先对准自己的导师葛尔滋开了一枪,葛尔滋教授应声倒下。接着卢刚不慌不忙又对准旁边的史密斯教授开了一枪,史密斯教授立即倒在血泊里。然后卢刚又把枪对准了自己的中国同学山林华,“口平口平”——又是一声枪响,当教室里其他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凶杀场面吓得目瞪口呆、惊慌失措之时,卢刚匆匆离开了那间教室,他跑到二层物理系办公室,一枪击毙了系主任尼柯森教授,然后走进行政大楼,向副校长柯莉瑞女士开了一枪。随后,又一声枪响,卢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为了这次谋杀行动,显然卢刚经过了精心策划。那么杀人的动机呢?说起来几乎简单得有些难以置信。卢刚1986年赴美留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其博士资格考试的成绩据说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记录。但是卢刚认为葛尔滋教授在毕业论文答辩发表等问题上有意刁难他,致使他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而让卢刚不满和忌恨的是,中国同学山林华显然得到了葛尔滋教授的青睐,他比卢刚晚来一年却在卢刚之前取得了博士学位。最让卢刚嫉妒并难以容忍的是,山林华还得到了他渴望得到的竞争优秀论文荣誉奖的提名。之所以杀其他几位教授,是因为他们对卢刚的多次申述置之不理。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2)

    卢刚杀人血案,立即在美国和中国留学生中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嫉妒竟然使一位优秀的留学生成为“冷血杀人犯”。不但残忍地毁灭了这么多无辜者,并使他们的家庭蒙受重创,而且也毁灭了他自己。可见嫉妒是一条多么可怕的毒蛇,它盘踞在人的心灵里,时时咬啮着人的心,使他的心胸变得日益狭窄,使他的头脑失去理智,而毒蛇的舌头一旦伸出来,就会伤人害己。    
    因此《爱的教育》的作者亚米契斯借“校长”之口大声喊道:“不要喂嫉妒的蛇,这蛇是要吃你的头脑,坏你的心胸的。”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心遭受嫉妒之蛇的伤害,影响了孩子心灵的纯洁,这是不应该的。为了孩子美好而纯洁的心灵,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摆脱嫉妒之蛇的纠缠,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    
    某小学语文老师布置六年级学生写《嫉妒是什么》的作文,没想到全班53名同学都认为他们常常备受嫉妒之心的折磨。女孩会嫉妒同伴漂亮的脸蛋或衣服,男孩会嫉妒同伴在球场上大出风头,得到女孩的青睐。男孩女孩更多更普遍的是嫉妒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说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是嫉妒“疯长”的时候。    
    《少年与法》报道一名叫娄英杰的学生因妒忌同桌,竟然在他的汽水中投放毒药,然后残忍地举刀朝他的喉部猛砍,同桌顿时鲜血四溅,血流如注……这是一桩惨剧,也是一桩恶性悲剧。    
    面对这样血淋淋的事实,我们应思考些什么?    
    要使孩子克服嫉妒心,父母必须予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克服嫉妒之心。    
    一个姓李的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是新来的插班生,而我的同桌也是新来的插班生,但是他的成绩却优于我,老师常常夸奖他,我很不服气,慢慢地,嫉妒之魔左右了我。那天,我的同桌因为上课讲小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我感到很高兴。回到家后,爸爸见我这么高兴,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告诉了他,爸爸却严肃地对我说:‘儿子,人不能存在妒忌之心。你不是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吗?周瑜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最后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失败而活活气死的。如果他超过你,你应该凭实力超越他。’从此,我把妒忌变成了超越与佩服,他对我也没有防范,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成绩都有了进步,我们也由‘敌人’变成了朋友。”    
    当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比自己的东西多时,孩子的嫉妒心容易萌生——    
    “妈妈,弟弟的苹果比我的大!”    
    “妈妈,姐姐干嘛又买新衣服了?”    
    “妈妈,茵茵这次去区里比赛,什么奖都没得到。”    
    孩子这就是在告诉你,他(她)在嫉妒同伴。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要怎样教孩子克服嫉妒心呢?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3)

    首先,培养孩子的宽阔的胸怀。当孩子跌倒后,被扶起后仍然痛哭不已,母亲便在孩子摔倒的地方重重踩几脚,说:“踩死你!该死的!谁叫你摔痛我的宝宝!”孩子即刻破涕为笑。这看来是小事,许多父母都这样做。可是我们想想孩子的心理便会觉得这样做的错误。孩子摔倒本是他自己的过错,你这样做无疑是叫他转移心中的怨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孩子:“嗨!没什么!”从小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在卢刚血腥枪杀他的老师和同学而使许多家庭卷入悲痛后,卢刚的家人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史密斯家人的慰问信。信中说:“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确很难过,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我们都在这场不幸中失去了最爱的亲人。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自重。”没有怨,没有恨,有的只是宽容、理解和关爱,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胸襟啊!若是卢刚黄泉下有知,他会感到何等羞愧!    
    卢刚那凶杀的嫉妒之心正是出自他那自私猖狂狭隘的心理。他怨恨一切,怨恨导师不看重他,怨恨同学比他好,甚至怨恨作为普通工人的父母,既“不能在事业上对我加以指导”,又“没有经济实力送我出国深造”,却唯独不怨恨自己心胸狭窄,嫉妒心作祟。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微笑和赞美。真诚地赞美别人,特别是赞美同伴,赞美对手,这需要一种宽阔的胸怀。我很崇敬一些在比赛中败北的运动员,他们在比赛结束时,或是在领奖台上总是主动走向自己的对手微笑、握手,向对手表示衷心的祝贺。    
    课堂上,当某个孩子答问出色时,老师有时会号召全班同学为之鼓掌。“啪啪!”低年级的掌声总是整齐而响亮,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可爱的、赞美的微笑。但在高年级,孩子们的掌声和笑容就要复杂得多。有的表情漠然地随意拍两下,有的懒洋洋地拍两下,眼睛里现出不屑之光,有的也许会拼命拍,但却让人感到掌声里有些变调。    
    可见孩子的嫉妒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赞美他人的习惯很重要。    
    有一个故事值得中国父母们注意。在一次中日儿童友好联谊会上,中国孩子的节目表演得非常出色,赢得了日本小朋友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喝彩,可是当日本小朋友上台表演时,中国小朋友却不会鼓掌欢呼。不知道日本的报纸报道这件事时会不会使用《不会鼓掌的中国孩子》这个标题,也不知道日本人在看了这篇报道后会怎么想。    
    也许是中国的母亲们在孩子出国前反复叮咛:“可千万要斯文懂礼啊,不要闹嚷嚷的。”于是一个个孩子端坐在座位上果真如文静的公主和严肃的皇帝。    
    有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小敏和她的朋友晶晶去参加区里组织的小学生演讲比赛。去的时候两人手挽着手,有说有笑。回来时,小敏独自走回来,且脸色不大好看。妈妈知道女儿肯定未获得名次,正想去安慰她几句,猛然想起一定是晶晶获了奖,小敏正在妒忌她呢。想到这里,妈妈亲切地搂着女儿说:“还记得上次吗?你俩一起去少年宫参加‘六·一晚会汇演’,你的舞蹈获了奖,而晶晶的提琴独奏没有获奖。她是怎么做的?她照样高高兴兴地到我们家来,一进门就向我报喜,说你那天表演得真好。可是你今天却怎么啦?”小敏的脸上泛起了羞愧之色。妈妈便建议道:“去请晶晶到我们家吃饭,让我们为她的成功庆祝,好吗?”后来小敏在饭桌上真的庆祝晶晶参赛获奖,为学校添了光彩。晶晶说:“其实我觉得你讲得比我好,我真怀疑评委弄错了呢。”小敏开心地说:“明明是你讲得好,我太紧张,都把爱因斯坦讲成了“爱类吃蛋。”于是,两个人大笑一场。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4)

    看来,微笑和赞美是嫉妒的最好解药。    
    我们的父母常犯的错误便是当着孩子夸奖他的同伴,这种“赞美他人”的结果,除了引起孩子的反感外,还会激发孩子的嫉妒心。不再把伙伴带回家,或不跟他们的朋友好。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正确评价别人、赞美别人,这是开阔孩子的胸襟,激发孩子上进心的有效途径。    
    当孩子回来赞扬他的同伴时,他的心是健康明朗的,父母应当热情对他的评价给予鼓励,使他明白这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有道是:“经常赞扬别人,从别人那里得到赞扬也特别多。”而在赞扬声中成长的孩子,总是比较自信、乐观、豁达。    
    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任何人面对问题时,心中都希望得到成功,但同时又怀着对失败的恐惧。而凡事积极的人追求成绩的意愿远胜过对失败的恐惧,他们敢于面对问题的挑战而奋斗不懈。    
    缺乏主动性的孩子,除了追求成功的意愿较弱外,更糟的是,对失败的不安感过于强烈。虽然心中想着:“我真想尝试看看,如果顺利成功,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夸奖,那将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当此念头一出现,马上又想着:“万一失败了一定会挨骂,反正我做的事从来没有成功过……”还没动手就已经认输,当然尝试的欲望就会萎缩起来,因而始终裹足不前。    
    当孩子畏缩的心理出现后,就不愿向新事物挑战,为了避免失败,将会越来越消极,这就是所谓的“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即使被他人强迫或催促做事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所想的只是如何避免遭遇失败。    
    积极主动的孩子,为了追求成功,将尽力避免失败;而被动的孩子,避免失败的原因,只是因为不愿挨骂,二者的基本动机有差异。因此,只要被动的孩子,每次总想着:“没有办法,只有姑且一试,但是不知有没有不必尝到失败滋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