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娼妓史 >

第27节

中国娼妓史-第27节

小说: 中国娼妓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遂斫之,其臭达平政门为乐。……”  则明末妇女裹足盛行,及受残杀痛苦,可想而知。  至明代坊曲中妓女,无不以小足为献媚男子之具,试以明代娼妓足的妆饰列举如下:  顾媚弓弯纤小,腰支轻亚。  张元清在少年场中,纤腰龋步,亦自楚楚,人称为张小脚。  顾喜,趺不纤妍,人称为顾大脚。(以上《板桥杂记》)  相传马湘兰足稍长,江都陆无从戏以诗曰:“吉花屋角响春鸠,沉水香残懒下楼,翦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似玉双钩。”(周栎园《书影》)你看了上面,便知当时娼妓欲博得嫖客欢心,或怜惜心,故以小足为惟一的妆饰品。马湘兰足稍长,则陆无从讥之以诗。顾喜趺不纤妍,人称为“顾大脚”。则小脚在娼门中贵重可知。又“鞋杯”恶作剧事情,在明代仍然风行。徐纨《本事诗》说:“何孔目元朗至阊门携〖FJF〗ND524〖FJJ〗夜集,元朗袖中带南院妓王赛玉鞋一只,醉中出以行酒。盖王足甚小,礼部诸公亦尝以金莲为戏。王凤洲乐甚。次日即以扇书长歌云:‘手持此物行客酒,欲客齿颊生莲花。’元朗击节叹赏,一时传为佳话。”又林若抚《鞋杯行自序》说:“余薄游秦淮,偶与一二胜友过朱校书樱宁,饭酒间出锦鞋贮杯以进。曰此所谓‘鞋杯’也。自杨铁崖而后,再见于何孔目元朗,才情正堪鼎足两公。余闻之喜甚。不意风尘中人,博综雅谑,有如此者。遂以笔蘸酒为赋《鞋杯行》云。”又明人徐渭《美人纤趾调·菩萨蛮》云:“千娇更是罗鞋浅,有时立在千秋板,板已窄〖FJF〗NB179NB179〖FJJ〗,犹余三四分。红绒止半索,绣满帮儿雀。莫去踏香堤,游人量印泥。”  你看明代女子的脚,小得可怜不可怜!又唐子畏《咏纤足排歌》云:“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新荷脱瓣,月生芽。尖瘦帮柔绣满花。从别后,不见他。双凫何日再交加,腰边搂,肩上架,背儿擎住手儿拿。”照此看来,小足对于性交时尚有特别快乐用途。无怪乎一般坊曲妓女,大家都裹三寸金莲,以献媚游客。


第五部分:官妓鼎盛时代花柳病起源之时与地 1(图)

  花柳病以杨梅疮为最重,亦最晚出。盖发生于明代中叶以后。但其原理,则我国古代医书中已说过了。隋巢元方《病源候论·二十四花瘘候》说:“风湿容于皮肤,与血气相搏,其肉突出,如花开状。”又《二十五反花疮候》说:“风热挟湿毒之气浸淫。”《疮候》说:“风热发于肌肤。”《无名疮候》说:“如恶疮,或瘥或剧,风热搏于血气所生”,唐王寿《外台秘要》引《素女经》说:“七伤之情,不可不思。第六之忌,新息沐浴,头身发湿,举重作事,流汗如雨。以合阴阳,风冷必伤。其胜利急痛腰脊疼强。四肢酸疼,五脏防响。上项头面,或生漏沥,云出《古今录验》二十五卷中。”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说:“交合事,蒸热得气,以菖蒲末白梁粉敷合,燥则湿痛不生。”又说:“治阴恶疮,以蜜煎甘草末涂之。”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霉疮由于与生疳之妇人交合,薰其毒气而生。”    

看了上面所引诸书,所云“四肢酸痛,上攻头面”,其发生时现象,颇似杨梅疮。所云“恶疮久不瘥”,恐怕就是杨梅疮萌芽吧,是明代中叶以后之杨梅疮,古代似已有之。但古代医学,未受科学洗礼,对于疾病名目,亦未能分析清楚,所谓恶疮者往往与风疠相混,试以事实证明之。崔言得疾,眉发自落,鼻梁崩倒,肌肤得疮如疥,皆目为恶疾,不可救。有异人教以皂荚刺烧灰,大黄九蒸九晒为末,以大黄汤调服之。(《神仙感遇传》)北齐李庶无须,博陵崔谌调之曰:“何不以锥刺颐下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益,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故庶以此调之。(《酉阳杂俎》)  齐武平(北齐后主年号)时,梁州薛河寺僧远为,性疏诞,不修细行,好逐流荡,欢宴为任。眼边有乌点,洗拭之,眉毛一时随手落尽。(《唐高僧传》)消渴连年,累有相如之患。迄于大渐,遂如范增之疾。桐君对药,分阙神明。李柱倚医,更无方技。铭云:“梧桐茂苑,杨柳娼家。千金回电,百日流霞。凋零倏忽,凄怆荣华。河阳古树,金谷残花。”(周庾信《郑伟墓志》)看以上所引,所谓“恶疾”,所谓“流荡”,所谓“相如之患”,“范增之疾”,大约都是指花柳病而言。但实际是花柳病或为风疠却不敢断定了。又《苕溪渔隐丛话》说:“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怆感惭愧,转加困剧而毙。”《东坡志林》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有得风疾者,口不能言,死生之争,有甚于刀锯木索者。知其不可救,默为祈死而已。”东坡所说,必是刘贡父的事情。贡父兄敞知永兴军,亦惑官妓茶娇得惊眩疾。(《宋裨类钞》)又《蜀NFDBF杌》云:“潘炕嬖美妾解愁,遂风恙成疾。”这皆是古代花柳风病混合不清的证据。但杨梅疮发生,吾国至明中叶以后,则确有可证。俞辨《续医说》(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出版)萆〖FJF〗NE53C〖FJJ〗土茯苓条: “弘治末年(明孝宗年号)民间患恶疮,自广东人始。吴人不识,呼为广疮,又以其形似,谓之杨梅疮。若病人血虚者,服轻粉重剂,致生结毒,鼻烂足穿,遂成痼疾,终身不俞云。”李时珍《本草纲目》(万历十八年,1588年出版)卷十八《土茯苓条下集解》说: “土茯苓,楚蜀山菁中甚多蔓生,昔人不知用此,近世弘治正德(正德明武宗年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叶取效。毒瘤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又说:“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薰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遂及海宇云。”吾国医书,最初载杨梅疮名目,及治法,当以此二书为权舆。而杨梅疮始于宠治,至正德而盛,吾人亦于二书证明,实吾国花柳史上最重要之纪录了。再检弘治正德前后医书,有无杨梅疮之纪载?《玉机征义》,刘宋厚著。(洪武二十九年,1396出版,正德元年1506再印。)卷十五疮疡门有治下疳疮及治便毒方。《山居医方便宜》,态宗立著。(正统六年1441出版。)卷七有诸淋,〖FJF〗NF549〖FJJ〗精下疳疮,阴头疮。《医林集览》,王尔著。(成化十八年,1482出版。)卷十五有淋遗泄疳疮,〖FJF〗NF549〖FJJ〗精疮便毒。以上诸书,均无杨梅疮之名。


第五部分:官妓鼎盛时代花柳病起源之时与地 2(图)

  《丹溪心法附录》,方广著。(嘉靖十五年1536著。)卷十六,有杨梅疮。  《外科心法良方》,薛立斋著。(嘉靖三十五年1556著。)有杨梅疮名。  《古今医统》,徐春甫著。(嘉靖三十六年1557出版。)有杨梅疮。  《医学纲目》,楼英著。(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版。)十九卷有杨梅疮。  《窦氏图经疮疡经验全书》,窦梦麟著。(隆庆三年1569著。)卷五杨梅疮,一名广东疮,一名霉疮。并附有详图。  《医学入门》,李挺著。(万历四年(1576)丙子出版。)卷七有杨梅疮。  《万病回春》,龚廷贤著。(万历十五年(1587)出版。)卷八有杨梅疮。  《疡科语治准绳》,王肯堂著,(万历三十六年(1608)著。)卷五有杨梅疮症状治方。  《景岳全书》,张介宾著,清康熙庚寅(康熙四十九年)新刻本。本书为明张介宾辑,《序文》说:“庚辰岁外孙林日蔚始付剞劂。”无年号,书中引用薛立斋朱丹溪李东垣诸家之说。(按庚辰为万历八年及崇祯十三年。)六十二卷有杨梅疮状。《外科正宗》,陈实功著,(万历四十五年(1617)著。)四十一卷有杨梅疮。《霉疮秘录》,陈司成九韶著,(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出版。)明代医书,谈杨梅疮者以是书为最后出。但对于杨梅疮状历史治法,亦以是书为最精 “往余弱冠,与友人某某者同试虎林。彼狎邪青楼,而余畏不敢从,彼以为迂也。北归未几,友卧病,心知有所中也,不敢彰其言,私倩余商榷。余发先王父遗书,及检各家秘授合治之,乃瘥。居无何,余食贫,而家且圮,遂弃去经生,业长桑君之术。于是考素难究针炙老人带下婴儿三科。既而浪游三吴间,参仿遇有剩病则搜奇别怪以瘳之,今二十年矣。无药不愈,更见公子王孙,一犯其毒,终为废疾嗟嗟,方书不言,言亦不悉,余甚愍之。因察天时、气运、病原、传染、嗜好,或问,爰及治验方法,类成一帙,名曰《霉疮秘录》。非敢以立言自任,聊补后人所未发耳。(崇祯五年叙)”又《总说》上说:“余家世业医,自高祖用和公至不NFDC0,已八世,方脉颇有秘授。独见‘霉疮’一症,往往处治无法,遂令膏梁子弟,形损骨枯,口鼻俱废,甚则传染妻子,丧义绝育,深可怜惜。于是遍访专门,亦无灼见。细考经书,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于竿会之末,起于岭南之地。至使蔓延通国,流祸甚广。”又说:“或问霉毒为患自何时乎?曰岭南之地,卑湿而暖,霜雪不加。蛇虫不蛰,凡污秽蓄积于地,一阳来复,湿毒与瘴气相蒸,物感之则霉烂易毁,人感之则疮疡易侵。更逢客火支煎,重虚之人,即得此病。故谓之杨梅疮。”又说:“此症有谓杨梅疮,有谓棉花疮,有谓砂仁疮,名状不一者何也?曰:毒之相感者一气也,脏之见证者各异也。如霉疮有赤游柴NFDC1,如疯,如疹,如砂仁,如棉花,如鼓钉,如烂柿,如杨梅,或结毒破烂孔窍,名状不一。大约似杨梅者多半,故曰杨梅疮。皆以形名,所以不一也。”


第五部分:官妓鼎盛时代花柳病起源之时与地 3(图)

  据上所述,吾国研究杨梅疮,有系统叙述,盖始自陈氏,无可疑问。  综合以上各家学说,杨梅疮于十五世纪始,发现于吾国医书中。其流行盖始自弘治末年(1488—1505)至正德年间(1506—1511)而始盛。且起源广东,诸家学说一致。考欧洲人最先来华通商的为葡萄牙人。明正德六(1511)年,葡人亚宽伯基占岭南洋麻六甲后设总督以掌贸易,拓殖事务。逾五年有伯斯特罗者,乃以航船来广东,此为第一次之试航。翌年(正德十二年)葡人孚那安德来德复率葡船四艘,马来船四艘,泊于澳门西南之上川岛,要求通商。明政府许以率船二艘,航行广东。是为现代欧洲国家与中国直接通商之始。(据武〖FJF〗NB063〖FJJ〗干《中国国际贸易史》引摩西《中国国际关系论》)再考欧洲古代在哥仑布发现美洲以前,欧陆似乎还没有梅毒流行。这种花柳病,确是那时从海地传到西班牙去的。(用《欧美淫业史》说。)我国“杨梅疮”至明孝宗宏治时候发生,至武宗正德而鼎盛。或恐怕与葡人东来,不无有多少关系吧。又吾国相传最古花柳病,所谓“消渴”者,汉司马相如有消渴疾。(《汉书·司马相如传》)魏卞兰得消渴病。时明帝信咒水,使人持水赐兰。兰曰:“治疾当有方药,何信于此,”(《三国志》注引《魏略》)按“消渴”似即近世“糖尿病”。《医胜》引王志懋《二酉委谭》说:“闽参政王懋德自延平归,忽瘦甚,须发皆枯。云乃消渴症。百药罔效,先是延平一乡官,潜谓人曰:‘王公病曾有尝其溺否?有此症者,其溺甚甜。此不治验也。’王后闻之,初试微甜已而渐浓。愈益甜。王亦自知不起。乃曰:‘消渴病闻之,溺甜则未之闻也’”是可为消渴病即糖尿病之确证了。


第六部分:私人经营娼妓时代清代中叶以前之娼妓 1(图)

  清初用明朝制度,顺治元年设教坊司以掌宫悬大乐(《钦定八旗通志》)顺治八年,奉旨停止教坊女乐,用太监四十八名替代它。(《康熙会典》)但据《皇朝通考·乐考》上说:“顺治十二年仍设女乐。十六年后改用太监,遂为定制。”经过这二次革除,以后清代的北京官妓,似已消灭了。所以《雍正会典》有:“顺治十六年裁革女乐后,京师教坊司并无女子”的话。至各省官妓,康熙后始次第废除。  《雍正会典》说:“礼部进春仪,康熙十二年复准直省府州县拜迎芒神土牛,勒令提取伶人娼妇者,严行禁止。”又说:“雍正三年律例馆奏准:令各省俱无在官乐工,”都是显然的证据。清初王士桢做扬州推官时,曾有关于官妓的一段掌故。他说:“扬州旧例,府僚迎春琼花观,以妓骑导,太守节推各四人,同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