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22节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22节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往“山高水长”,在一个大型的蒙古包里跟一班喇嘛会面,同时有各种不同的面食伺候。虽然当天没有一顿正式的午膳,但一些简单的食物像面食、水果和茶都充分供应。到了晚上,乾隆返回同乐园用晚膳,菜单跟头一天的晚膳一模一样。    
    清代的统治者似乎都很节制地饮用适量的葡萄酒和谷物酒,并固定饮用小量的奶。看来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 1902—1985)必须要更正所说的“中国向来刻意地不用奶酪和奶油”的论点。35在所有饮料之中,中国人饮用最多的非茶莫属,那是中国的天然饮料。以茶代酒的习惯似乎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代(220—265)。在大清朝的中国,满族与汉人都习惯把茶叶当做珍贵的结婚贺礼。36事实上,在紫禁城和圆明园里的每一幢主建筑内都有一间优雅的茶室。重要的皇室成员像皇帝、皇后和皇子,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特定的茶室。皇帝的茶室称为“御茶房”,由两名七品的官员打理,他们负责处理茶叶、茶壶和瓷、金、银的茶杯。茶叶一般会准备在茶壶或茶杯里再加入滚热的水,经常是趁热喝,不加糖或其他添加物;冰茶则是闻所未闻。在圆明园里用来泡茶的清水,只取自附近的玉泉山,那里的水质被视为是最好的。乾隆于1756年南巡的时候,就随身带着这种“纯净”的水。


第三部分:历史皇家膳食(3)

    当1784年的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五来临时,圆明园一如往昔张灯结彩、放烟火和演“连台戏”。各种不同的丰盛食品用来款待皇室成员、贵宾和一些蒙古亲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乾隆很早就起床到“鸿慈永祜”的安佑宫里参拜,在休息时会有甜汤圆侍候着。当日他在同乐园里进用有24道菜的早膳,这些菜肴包括了燕窝鸡丝、烤鸭、片野鸡肉、鹿茸蒸鸭、蒸鸡、烤鹿肉、碎猪肉、蒸菜包、蒸鸡肉汤圆、腊肉和各类蔬菜。有些菜肴是用特别的碗盘来盛载,例如碎猪肉就盛在一个金盘里,烤鸭放在珐琅器上,用银盘盛着腊肉。这顿元宵节的早膳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供应非常多的小点心和各式各样的糕点,以及多种由后宫嫔妃特别准备的菜肴。    
    乾隆用完这顿早膳之后,就跟平常一样,来到正大光明殿里的听政厅。与一般日子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厅房里有几张桌子上摆放了面点、水果、糕点和甜汤圆;每一样菜肴都盛在白玉盘或精致的瓷碗里。乾隆在他的听政厅里已经没有胃口再吃东西,所以命身边叫做厄禄里的太监,把这些食品作为御赐之物送给亲王、嫔妃和内阁大臣享用。    
    元宵节的午膳极为奢华,在奉三无私殿的华丽餐厅里,有32道不同的菜肴呈现在紫檀木餐桌上,并摆好特别准备的筷子、瓷匙、玉碗和银碟,以及布和纸制成的餐巾。乾隆在亲王、嫔妃和宠臣等受邀的嘉宾聚集之后才现身,他随着音乐演奏声驾临餐厅。当乾隆就坐御座后,奉上热菜。照例每两个宾客被安排坐在一张桌子上,享用着不断提供的热菜,并配上羹汤、奶茶、美酒、冻肉、蔬菜和甜点。当菜肴一盘接一盘奉上的同时,有柔和的音乐在伴奏。午膳结束之后,乾隆赐给他的宾客一碗特别为元宵节准备的甜汤圆,以表达他的愉快心情和仁爱。    
    到了元宵节的下午,太监常宁给乾隆奉上一些流质的热食,像燕窝、鸡鸭或羊肉蛋汤和奶茶,此外几张桌子上还摆了葡萄酒和一些酱菜与糕点。日落之后,夜幕低垂,乾隆让他的宾客,包括来自蒙古、西藏和朝鲜等的特别访客到“山高水长”台阶上,让他们在那里观赏烟火,并享用由仆役奉上的果品和汤圆。    
    这场节庆盛会持续了好几天;不过,原定在一月十七日举行的烟火,因为下雪的关系而被取消,乾隆也就只好留在室内。当晚,乾隆享用了一顿极其丰盛的消夜,包括燕窝烩鸭子一品、豆腐干炒菠菜一品、羊肠羊肚汤一品、燕窝炒鸡丝一品、溜鸭腰一品,和猪骨一品。    
    


第三部分:历史嬉戏与娱乐(1)

    圆明园作为一个享乐的地方,提供了很多种类的娱乐。其中一个几乎是乾隆一朝最好玩的项目,那就是在园里(通常在同乐园)设立一个刻意造出来的市场,为皇帝和他的宾客娱乐之用。许多太监在市场里到处游走,并装扮成掌柜、茶楼老板,和贩卖古董、书籍、家具、丝绸、瓷器、漆器等的摊贩。为了让他们看起来就像真的北京市集商贩,以求尽兴,太监们大声地吆喝,就像商贩那样叫卖,同时努力模仿商贩,拉着客人的衣袖求售。为了呈现出一般街道的景象和那些真正街道经常发生的事,他们甚至故意互相争吵或打架,并有意等待衙役来逮捕。作为庆祝节目之一,这个有点像“迪斯尼”的市场,一般会在新年期间一连持续九天。43    
    农历六月的第十八天是著名的“跑御马”的日子,清帝会观赏他的御前侍卫在圆明园的北墙外策马。一个侍卫在策骑的时候,领着另一匹马在旁边;在跑马的过程中,这名侍卫会鞭策旁边的那一匹马,就在这匹马因为被鞭而加速的时候,该名侍卫就会跳到那匹马的背上。侍卫如果能够从后面骑上那匹正在奔驰中的马的背上,就能得到最大的赏赐;而成功地从坐骑上跳至另一匹并行的马背上之侍卫,只能获得二奖;即使在跳上另一匹马的过程中坠地的侍卫,也能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赏赐。曾经住在圆明园里的五位清帝当中,只有咸丰没有亲自主持过这项活动,而由品位较高的官员替他执行。44    
    五位清帝经常以这座让人自豪的宫苑,接待来自邻近国家,特别是朝鲜、安南和琉球的国王、亲王和其他显要。被满洲人视为亲密盟邦的蒙古,更是这里的常客。1757年农历正月初九清帝就接待了一个藩属的来使,乾隆在“山高水长”接见蒙古宾客,并设下盛宴招待,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五天之后就是元宵节这个大日子,那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庆之一,各个阶层的百姓都在这天尽情地玩乐,庆祝这个节日就是要敲锣打鼓和赛马,才让这一天过得热“闹”哄哄。45    
    在圆明园里,乾隆在元宵节的前夕会先沐浴然后才就寝。他会在元宵节当天很早起床,跟着在正大光明殿品尝一些水果之后,就会前往“鸿慈永祜”的主殿安佑宫参拜。在同乐园跟他的母后共进早膳之后,就到长春园里的佛寺祈拜。到了下午,则享用由糯米粉搓成的甜汤圆(元宵),作为节日美食,然后在他的寝宫休憩。当夜幕下垂后,他乘坐四人抬的轿子来到“山高水长”,欣赏让人兴奋的表演节目,包括摔跤、灯舞和一年中最盛大的烟火表演。来访的蒙古亲王作为贵宾,被邀请参加这场庆典。所有在旷野里的人都陶醉在灿烂烟火照亮夜空的壮观景象之中,同时不断有食物伺候和音乐演奏。46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就对圆明园里盛大的“灯会”,感到雀跃并附带说了一些有趣的详情:    
    每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都会庆祝,即使再穷的中国人,当天都会点起他的灯笼,而灯笼本身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价位。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尤其是那些享乐的地方,这些我都会为你们描述出来: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飘荡。在所有山丘、桥梁和几乎全部树上,都挂上一些灯笼,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中国人把林林总总的灯笼展示在他们的建筑物里。我佩服他们的创意之富,并且很想拥有;与之相比,我们的灯笼就显得穷酸与贫乏。47    
    在灿烂的烟火表演结束之后,元宵节也就告一段落了。乾隆出席于同乐园举行的夜宴之前,先回到他的寝宫,享用一些应节的甜汤圆。夜宴过后,乾隆随同一支灯笼队伍,返回九州。48    
    灯笼和烟火显然是圆明园里最大的乐事,在园里任何地方都看得到,尤其在湖边。许多曾经目睹过的人,把他们的印象写了下来,像18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1727—1814)就有这份荣幸,跟乾隆一起在圆明园内观赏节庆的烟火,他说: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先有八旗骗马诸戏:或一足立鞍革凳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扳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乙在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49    
    这位历史学家对烟火奇观的描述,可以从乾隆身边的朝廷官员在其中一个庆典所作的诗,得到共鸣:    
     银汉星河不动尘,    
     斜飞火凤入勾陈;    
     一声雷起地中蛰,    
     万树花开天上春。    
     太乙高楼灯似昼,    
     未央前殿月移轮;    
     君王行乐新年盛,    
     先使思光遍近臣。


第三部分:历史嬉戏与娱乐(2)

    18世纪末的英国使节也为圆明园里的烟火着迷。他们当中有人形容,这些燃放的烟火数量超出他曾经看过的所有烟火的总数。他注意到无论在“气势、壮观还是种类”上,在巴达维亚曾经看过的烟火要“比中国烟火低劣”。中国烟火从设计的新奇、匀称和巧思的角度上来看,都远胜于他以前看过的烟火,并且形容中国的烟火“编排成火山普遍的爆发,绽射出光芒和闪烁;在园内使用的甩炮、弹射器、鞭炮、火箭和照明弹等,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还积有大量不散的烟云”51。    
    圆明园让人愉悦和快乐的环境,毫无疑问是最适合给皇帝庆祝自己生日的地方。按例在皇帝生日的当天早上,文武大臣都要穿上正式的服饰,集合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品位较低的官员,比方说三品以下的就集合在更远的二宫门。皇帝会盛装出席,并由侍候在侧的官员逐一宣召殿内的官员名字,让皇帝一一接受他们的道贺。乾隆于1757年九月二十五日寿辰那一天在热河狩猎,政府官员就齐集在紫禁城的午门从远方给他致贺。52    
    乾隆的长寿让他可以在1790年庆祝八十大寿,没有一位清朝皇帝有机会庆祝如此盛大的寿辰。当时清帝国大致上仍然和平与繁荣,这位自傲的老人有多方面的理由去度过一个最盛大的寿宴。在生日的前夕,喜气洋洋和鲜艳的装饰已经呈现出来,从北京的西直门开始布置,一直沿着所有通往圆明园大门的道路,延伸出去。由一个总理钦定大臣监督整个庆祝节目的进行,包括来自全国重要官员和富商的贺礼。记载提到:来自两淮、长芦和浙江等富庶地区的富人,实际上支付了这整个盛大装饰的费用。    
    这场八十大寿的庆典,在1790年九月二十五日于圆明园正式开始。长长的祝寿队伍是根据以下的次序来一一觐见:皇室成员、满洲贵族、大臣、武将和文官、耆老、安南国王,和来自朝鲜、缅甸、真腊、蒙古、台湾,以及各个回族部落的代表。在宣召之后,他们就会坐到指定的位置。待他们全都入座以后,所有宾客齐呼“万寿”以示忠诚。位于圆明园南门西侧的山丘也暂时被命名为迎寿山,在山顶上竖立了一座新建成的名叫寿星亭的亭子。“万寿”成为当天最多人挂在嘴边的字眼。万寿这两个中文大字展示在开放的戏台上,另有数以百计以吉祥的句子写成的对联在圆明园内到处张贴。乐队不停地在远处奏出愉悦的颂扬乐声,大约有一千名喇嘛聚集在巨大的遮篷底下,朗诵佛经以祈求伟大的乾隆皇帝万万岁,在这座壮丽的帝王宫苑里,所有事情都要塑造出让人兴奋的景象。一整天不断送来数以千计未能亲自出席寿典的地方官员所发出的致敬贺词。八十岁高龄的乾隆仍然身体健康和精神焕发,他在高梁桥北的倚虹堂进用他的生辰晚膳。    
    这场盛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