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21节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21节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永祜”的安佑宫参拜。返回途中往长春仙馆探望他的母后。乾隆回到九州休息之后,就到舍卫城南的同乐园进用晚膳。他用完晚膳之后,就留在秀清村和如意馆,最后才回到“九州清晏”就寝。6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乾隆很早就起床到九州清晏去参拜玉皇大帝,那里已经准备好食物等贡品作御祭之用。在用完早膳之后,乾隆就乘坐龙船到十字亭,然后坐上四人抬的轿子,移驾至一个大蒙古包内,在那里接见正在等候的蒙古王子。会面结束之后,乾隆游览万寿山,在佛楼拜佛,然后在同乐园进用晚膳。餐后少坐之后,就前往水岸边等候他的母后驾临。这对母子在九州清晏里,结伴观赏色彩缤纷的花灯表演。节目结束之后,乾隆亲自护送他的母后到水岸边,并目送她离开,然后才回到九州清晏就寝。7    
    到了正月初十,乾隆因为某些事务而必须返回紫禁城处理;不过,他只短暂停留了两天。乾隆在返回圆明园的当天晚上,又到同乐园去进用晚膳。用膳完毕之后,他到“山高水长”去观赏摔跤和烟火,并接待众亲王和大臣。之后,他坐着四人抬的轿子移驾至十字亭,然后泛舟至同乐园,稍进消夜之后就回到寝宫入睡。8    
    乾隆在圆明园内的起居反映出,他常与母后在一起。乾隆的母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圣皇太后(1693—1777),乾隆以事母至孝闻名,在登基之后就把母后安顿在他最喜爱的长春仙馆。他似乎不仅仅作为一个孝子,遵循儒家的道德教训,而且对他的母亲表达出真诚的亲爱和尊敬。他是他母亲唯一的儿子,所以彼此相当亲近。每当乾隆有空闲的时间,就会陪伴她游览圆明园。每当端午节来临,他很少会错过这个节庆,一定会去陪伴他的母后到仙人承露台,观赏九艘龙舟进行的竞赛。而且,他常常会跟她一起用膳,1775年1月的记载显示,乾隆和他的母后几乎每天一起在同乐园的餐厅进用晚膳。9    
    乾隆对他母亲的爱和亲切从未消减。在1777年3月2日,他的母后在“山高水长”观赏花灯表演时,突然病倒;她被送回长春仙馆的寝宫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乾隆悲伤不已,不仅给她极为风光的葬礼,并且盖了一座名叫恩母寺的庙宇来纪念她。寺位于“鸿慈永祜”里面,建筑式样跟雍正皇帝为去世的康熙皇帝所盖的庙宇一模一样,10这座恩母寺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屹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中。    
    


第三部分:历史皇家膳食(1)

    给皇帝和他的皇族成员准备膳食是一件大事,御膳房就是“负责御膳,处理帝皇的膳食,以及在特别时节准备盛大餐宴”。    
    清朝皇帝似乎每天有两次主餐,就是早膳跟晚膳,但整天下来不断有各式各样的食品供应。每一顿饭都十分铺张、谨慎和准时地由一大群御膳房的伙头来准备。这些皇家膳食不仅仅是美食,而且极其丰富和多样化。从清代著名学者兼诗人袁枚(1716—1798)所传下来的著名食谱可知,袁枚与他同时代的富人是怎样准备他们的膳食。袁枚引用儒家经典《中庸》里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来提倡饮食的乐趣。他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尝到一道很好吃的鱼之后,就立即派出他的厨师去学习如何烹调。12他的食谱乃集烹饪艺术之大成,从了解材料的属性,到选用作料、掌握火候、使用合适的器皿,以及决定整个饭局的铺排等等,都详细列出,把烹饪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圆明园里的膳食在品位和排场上,不可能比袁枚在他随园内的膳食来得逊色,其烹饪的规模,必定是更为铺张,这是不用赘言的。    
    皇家筵席在儒家教条的规范之下,一顿标准的皇家食单是从120道不同的菜色当中,挑选出26道菜来组成。每一道端给皇帝的菜,事先必须由内务府派出的官员记录下负责烹饪的主厨名字,显然是为了安全起见。圆明园内皇室主餐的规模,一般是24道菜,大约比照在紫禁城里所伺候的规模。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大的胃口能在一顿饭里吃掉那么多食物,因此清朝的皇帝,特别是乾隆,通常会特别点一些人的名,将几样菜送去,以示他的恩宠和赏识。另有御厨伺候皇后、太后和其他嫔妃。御膳房会对各种要求,包括大小宴会,在接获通知后马上做好准备。宫廷膳食是奢华的,所代表的不仅是浮华,更重要的是帝王的威严,真正的奢华和精致通常是中国统治者饮食习惯的一部分。餐桌上的奢华包括了陶瓷餐具和金银的器皿,由于它们的数量极为庞大,特别有专人负责处理。14有人曾说,“事实上,许多清朝皇帝的饮食颇简单”,跟档案所示相反,从一系列有关皇室菜单的记录可知,皇帝膳食的气派是很大的。    
    有些盛大的宴会在紫禁城里举行,例如康熙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千叟宴。乾隆也于1740年召集包括满洲贵族、大学士和身处高位的汉臣等99人大宴于乾清宫。二十年之后,乾隆为了祝贺他母后的七十岁大寿,在香山举行了一场极尽奢华的盛宴。在1782年完成第一部《四库全书》时,乾隆邀请了所有参与编纂的臣工出席一场豪华的盛宴,并在宴会过后赐给他们礼物。    
    圆明园里的厨房也能准备盛宴。例如1727年1月19日在园里,由五品太监宫殿监督领侍刘进忠准备一连八天的盛宴,他拟定菜单、安排表演(通常是烟火和摔跤),和确认包括怡亲王、庄亲王、康亲王、果郡王和信郡王在内的宾客名单。    
    在1757年于同乐园举行的一场庆祝农历年之豪华宴会,宾客包括了皇室宗族、功臣和来自蒙古与西藏的特别访客。这场盛会跟其他众多的宴会一样,安排了余兴节目,像京剧表演和吟诗作对。在1790年,来自朝鲜、琉球和安南(越南)的使节跟其他人一起到北京向乾隆祝贺八十大寿。乾隆在圆明园大开宴席来款待他们,甚至向正使祝酒。之后在中午时分,乾隆为这次盛会作了一些诗,向宾客朗读。这些宾客包括几位正使和他们的副使,都能够用同样的联韵来唱和乾隆的诗。    
    宫廷宴会是怎样上菜的呢?一位18世纪的俄罗斯外交官在接受乾隆皇帝款待之后,把宴会的进行过程生动地描写下来:    
    首先拿来一张摆满各式各样水果和蜜饯的整洁小桌几,放置在所有来客的面前。看来这个国家似乎是流行先把甜点水果上桌,至少我在这里所接受的招待就是如此。就这一点而言,跟许多其他事情一样,中国人的行为跟欧洲是完全相反的。在水果之后,其他食物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端上,放置在宾客前的小桌子上。这些菜色包括了鸡肉、羊肉和猪肉,全都是它们最好的品种;这些菜不是烹煮就是以酱菜一起炸炒,但没有一样是用烤的。皇帝(乾隆)从自己的桌子上给大使送去几盘菜,特别是烹煮的野鸡肉,非常可口。    
    18世纪末的英国访客,虽然不满意他们“很不舒适的住宿处”,但心情由于“极佳的晚餐”而转为愉快。当他们游览圆明园时,他们在其中一座宫殿里,受到“口味稍重、咸味和其他香味的菜色,配以水果和甜点、牛奶和冰水等便餐”的款待。在这个宴会上,每两个英国宾客就安排一张桌子,乔治·斯丹敦形容,“当所有席位坐满时,桌子就立即摆出来,并展示一场豪华的宴会”。每一张小桌子上像“是盘子和碗叠在一起的金字塔,包括大量的各种美味珍馐和水果”。    
    在圆明园工作的厨师要伺候的不只是皇帝,还有亲王和大臣们,有文件记载在圆明园里“四位老臣要求我们从二月四日到二十七日侍奉五十五桌宾客”23。生活在圆明园里的皇帝、皇族和重臣肯定需要一座大型的宫苑厨房,为他们服务。    
    在御厨房里有大量的工人,《周礼》规范地分作很多不同的级别。他们包括了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人、腊人、食医、疾医、酒正、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和幕人。在皇帝的配置之下,御厨房里的伙头总数可能有2332人之多,外加206名有品位的官员监督他们。


第三部分:历史皇家膳食(2)

    整个清朝一直维持如此庞大的厨役队伍来服侍皇帝,没有一朝例外。尽管我们没有关于圆明园厨师的统计人数,但以皇帝长时期居住在园里来看,他们的数目不可能比紫禁城内的人数少。在圆明园厨房里工作的伙头大军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奢华与优雅的饮食习惯,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御厨房的每个月食料所消耗的费用,以1898年9月为例估算,大约是2780。92两白银。25根据近人的评估,光是一顿御膳的规模就可以满足100家农户整年的生活所需。    
    从1725年夏季的记录可以发现,圆明园里有多间冰库用来保存食物,这并不令人惊奇。27事实上,在很早以前,紫禁城里的清室宫廷就开始保留五座大型冰库,其中一座保存了9226块冰,而其他四座则各有5000块。28根据《周礼》记载,早在夏商周三代,宫室里就有一支94人的队伍,专门负责有关冰和冰库的处理,以保存食物。根据规定,任何清帝进用的食物都必须是最优质的“贡品”,通常是从全国送来的最好的地方名产。供圆明园消耗的谷物、谷类食品和蔬菜也是来自附近特别指定的耕作农地,而饮用的水同样也是取自附近玉泉山的新鲜泉水。    
    据我们所知,乾隆皇帝喜欢在圆明园内不同的地点进膳。这就说明园里每一个重要地点,都需有一座御用的厨房和厨师群。乾隆经常在九州的寝宫用晚膳之外,也常在同乐园的餐厅用膳,大概是因为附近有一个大戏台,方便他用膳后的消遣。自11世纪宋代以来,中国精英分子在晚宴后享乐,成为一种习惯。    
    根据圆明园资料中的《膳底档》,我们得知乾隆在1784年的农历新年正月十一日于同乐园进晚膳时,在他的餐厅里,使用了一张饰以花卉图案的漆桌。这顿讲究的晚膳菜肴包括酒炖鸭子热锅一品、肥鸡油煸白菜热锅一品、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燕窝肥鸡丝一品、鸭腰口蘑锅烧鸭子一品、冬笋爆炒鸡一品、摊鸡蛋一品、蒸肥鸡鹿尾攒盘一品、百果鸭子攒盘一品、象眼小馒头一品、鸭子馅提折包子一品、鸡肉馅烫面饺子一品,以及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除此之外,还有四盘用银碟盛的细切黄瓜、酱菜之类;咸肉一品;野鸡瓜一品;粳米干膳,和鸡丝燕窝汤。在这顿极其丰盛的晚膳之后,晚上还有一顿夜宵。这顿夜宵有燕窝红白鸭子三鲜汤一品、燕窝炒鸭丝一品、燕窝冬笋锅烧鸡一品、熏鸡咸肉一品、香蕈鸡一品和溜鸭腰一品。    
    宫廷菜单里有很多以燕窝为材料的菜肴,乃由于中国人认为燕窝是少有的珍馐。31根据清代学者袁枚的说法,燕窝是非常罕有而珍贵的食品,即使富有之家也无法经常食用。烹调燕窝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烧煮之前,先用清水泡浸大约两盎司(约57克)的燕窝,然后跟金华火腿和鲜菌一起放在嫩鸡汤里煮,直到燕窝本身煮透为止。这道菜没有油脂,所以滋味既软和又清淡。32皇帝经常服用这种珍馐补身,很可能基于美味。现代的学者可以确定,燕窝的胶结物富有蛋白质,并含有钙质、铁质和核黄素。    
    从前文提到的宫廷饮食菜单里,最引人注意的还有以鸡鸭入菜的次数,多于猪、牛、羊或海鲜。作为调味和作料,没有比酱油、油、盐、醋、玉桂、姜和胡椒使用得更多。不管这是不是所有清朝皇帝的标准菜单,或者可能只是反映乾隆个人的口味,后者似乎更接近事实。如果的确如此的话,乾隆的口味在中国烹饪手法里,很明显是比较喜欢北方菜。不过,圆明园里的御厨是完全有能力应付任何来自皇帝的需求。    
    在1784年农历年正月十二日的一个早上,乾隆在长春园里的淳化轩进早膳。这顿讲究的早膳跟昨天夜里的晚膳一样奢侈,菜单再一次记载了包括多道用切丝、调味、烤鸭和鸡肉来煮燕窝的菜肴,再加上鹿尾、开胃菜、小包子、白糕、肉菇馅包和盛在银盒里的冷盘。桌上另外还有四碟用银盘盛载的切细的蔬菜、咸肉、野鸡瓜、鸭子馅散旦饺子,配上白饭和稀饭,以及水果。除了这些主要菜肴之外,在餐厅里的几张小桌子上,摆放了各种以小麦制成的食品、奶,和几片冷猪肉与羊肉以满足乾隆的胃口。用过这一顿丰盛的早膳之后,乾隆就前往“山高水长”,在一个大型的蒙古包里跟一班喇嘛会面,同时有各种不同的面食伺候。虽然当天没有一顿正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