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18节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18节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50年新创立的官署器皿库,乃是圆明园银库的一个扩充机构。新官署人员的任命与其他人员一样,从一班声誉良好的官员中挑选出来,不过他们的任期只有三年,作为防止滥权的保证。从1763年开始,又推行一套新措施来防止出轨的行为,其中一项政策,就是库守要轮流值夜班,并配置十名守卫跟值班的库守在一起。再者,乾隆皇帝为了让圆明园的财务健全,要求每一年清点账册,每五年给银库做一次彻底的复核,督察员会谨慎地审阅呈报的账目、申请补贴、归还未消耗的物资和报销手续等程序。如果在既定的期限之内无法厘清账目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各个位阶管理人员的数目随着圆明园的扩建,不断地在增加。每当一座殿堂、庙宇或楼阁完工时,就立即需要一批新的工人和主管去维护和守卫这个新的地方。御园行政管理部门的成长,迟早需要更多的高阶层行政人员。到了1742年的夏天,内务府就给圆明园各委任了两名新增的副使和笔帖式。两年之后,也就是四十景完成之际,乾隆又增置了新的职位:六品的主事、七品郎中和八品员外郎。    
    内务府在乾隆的同意之下,于1749年又任命了新的六品库掌,专门监管圆明园内的大量白银、丝绸和器皿的库藏。这位新库掌从干部中挑选一名副手和任命六名库守来帮助他。当长春园于1751年完工时,又任命了另一组管理人员,包括一名六品的主事、两名七品郎中和两名八品员外郎。在1759年,分别把主事与郎中改称为苑丞,员外郎则改称为苑副。当绮春园于1774年被并入圆明园之后,就需要委任一名新的六品苑丞、一名七品苑副,一名八品苑副,以及一名笔帖式。


第三部分:历史园政及其运作(2)

    当道光皇帝于1821年继承大统之时,圆明园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人员包括两名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1名委署主事、1名六品库掌、8名六品苑丞、1名七品库掌、1名七品苑丞、8名八品苑副、15名委署苑副、14名笔帖式、18名库守、2名学习笔帖式、6名效力柏唐阿、35名园户头目、615名园户、53名园隶、148名匠役、54名水门侍卫和3名水手蛮子等。12这些数字显示,圆明园从18世纪之初建园以后,人员的编制已经增加了三倍。    
    圆明园内太监的总数在乾隆禅位的时候已达到502人,他们由内务府委派、调动和奖惩。他们是园内最大的族群之一,并且不断在增加;他们的人数于1805年已经增加至620人,其中包括88名太监主管和532名一般太监。    
    太监是皇帝御用的忠仆,负责必要的杂务诸如清理房间、侍桌、守门和植树种花。大部分的太监必须随时听候差遣,以满足皇帝的需求。他们负责卑微而且吃重的工作,但所得月俸相对微薄,以1754年为例,他们的月俸按照资历计算,大约是在0。66到1。3两白银之间。当时1两白银的价值差不多是1。5美元。例外只见于极少数获得皇帝特别宠信的资深太监,像在皇帝书房养心殿侍候的太监头目,每个月的俸钱最多可得到7两白银外加7石米。14如果我们以1000文钱兑换1两白银的话,按照乾隆晚期的物价,7两白银可以买到14只鹅或70只家禽。不过,一个普通太监的所得,只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的收入。    
    除了太监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佛僧和道士在圆明园内生活和工作,他们的人数也随着园内扩建庙宇和道观而增加。许多僧侣和道士看来都很年轻,例如在1753年,乾隆意外地发现有二十名男童在道观里当道士;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乾隆觉得园里的僧侣和道士可能过多,因此要求大幅削减。16然而,由于圆明园里特别是新建的长春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和祭典,新落成的庙宇和道观更需要新进僧侣和道士在那里供职,结果是佛道人数不仅未削减,反而持续上升。    
    雍正皇帝于1729年第一次引进园户到圆明园,所有园户的成员都属于满洲一个旗营。他们是可靠的工人,提供各方面的劳务,例如有些人被安排在北远山村充当蚕户,他们于1762年与位于万寿山脚下的织染局发展出工作关系。    
    在园内的汉人仆役被划分为匠役,根据工作的性质分为花匠、工匠、木工、水手蛮子、瓦匠、搭材匠、僧道及兵丁。在圆明园内工作的满汉仆役人数,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都在同步增加。长春园于1760年完成多座大型喷水池之前,就立即聘用了30名以上的花匠和工匠。园户的人数于1770年有600人之多;17年之后,亦即是1787年,又增加了67家园户住在园里面。这些园户都由园户头目监管,而头目的人数也在同一段时间里增加了18到20人。不久之后,园方由于园户人数的快速增加,再多委任了15个头目。    
    圆明园的日常维护既繁重又复杂。理论上,圆明园是依赖内务府的支援,但实际上圆明园有它自己独立的财源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其中一个财源就是征收圆明园附近土地的地租。18据报这些地租在18世纪期间,至少可以支付园内的维修之需,这个时候的圆明园财政是相当健全的。圆明园的行政部门也接受有钱人像富裕的两淮盐商之现银捐献。商人黄源德于1757年向圆明园孝敬了100万两白银。19有些钱显然是园方从盐商获利甚丰的生意中所得到的利息。    
    当乾隆在18世纪末龙御归天的时候,圆明园的财政仍未有吃紧的迹象。事实上,刚登基不久的嘉庆皇帝于1799年的2月,发现圆明园的账册里尚有693 290两白银的盈余,这个数目还没有把铜钱算进去。当时1两白银相当于1。388美元,所以圆明园的结余大约是962 287美元。乾隆一生在圆明园花了巨额金钱,居然还有这个盈余数字,当然让人印象深刻。乾隆在1794年到1799年的五年里透支了448 582两白银,大约是622 732美元。21如果乾隆活得更长的话,他会耗掉园里所有的盈余。    
    嘉庆采取财政上的预防措施,调动10万两白银到获利甚丰的两淮盐局去赚取利息。富裕的盐局给他的果然不只是可观的利润,而且还赠送窗框等珍贵物资去美化圆明园。园内的许多窗户的框格,夏天是以纸糊或竹子制作,冬天就换上以毛皮做的帘子。22嘉庆皇帝虽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挥霍,但他仍然需要巨额的金钱来维持园内的运作,以及保持它的体面。更何况嘉庆要在1772年就已并入圆明园而尚未多有兴建的绮春园,花上大量金钱。绮春园的营造于1809年达到巅峰,因为在这一年内,有173间厢房、260条廊道、6座亭子和2座精美的牌楼完工,总共花费了328 775。331两白银。23嘉庆最后给绮春园命名了三十景。    
    嘉庆在位期间,圆明园并没有出现财政困难。就在1815年的上半年,也就是在极其失败的阿美士德使节团访华之后,嘉庆在园内的工程上花了四万两白银。没有一幢新建筑由于缺钱而进度落后,每当一座新殿堂或楼阁完工时,来自热心官员们的丰盛礼物也不会缺少,他们经常奉献可以用作装潢的珍贵檀香木料。24在1819年,也就是嘉庆六十大寿的那一年,圆明园的行政部门仍然可以负担一场盛会,铺张的程度足可媲美嘉庆父祖辈们的寿辰庆典。


第三部分:历史园政及其运作(3)

    继承嘉庆的道光皇帝有谨慎、仁慈和俭朴的美誉;26不过就圆明园而言,他仍然维持用一大笔预算去花费。他于登基后没多久的1824年发现在圆明园的财政里,有一笔结余;不过,这笔结余并不实在,因为很多不足的差额都已由各级政府机关抵付。例如广储司有一次向圆明园挹注五万两白银作为储备。27很清楚可以看到,单靠内务府已不能够给圆明园供应充裕的资金。虽然如此,道光并没有终止园内工程的打算。最让人瞩目的是,他在1830年花了巨资完成著名的“慎德堂”,一座位于九州的新寝宫。这座慎德堂于1836年10月4日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三幢建筑,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复了所有的损坏。    
    圆明园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日常事务上,并不会比其他重要的政府部门更有效率。让皇帝和皇室成员在园里居住时感到舒适,必然是最优先的关注,日常事务更是非常琐细繁重。除了管理财政和监督工程之外,还要负责给新完工的建筑物取名和维护园内的设施。加强园里的安全、调查事故,以及把各种文件归档也是职责所在。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负责执行礼仪,例如规定内外官员应如何表达谢主隆恩。圆明园兼并了绮春园和长春园之后,立刻碰到来自万泉河的淡水供应不足问题。园里的主事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着手进行新水道工程的计划,把位于玉泉山下的大蓄水池─昆明湖─的水引进园里。    
    在所有行政管理的任务当中,以工程的监督最为劳累,因为园内的工程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园里的很多主事者确实都要承受这份负担。他们要看管财务的运作、监督工人,以及签收之前核查所负责的项目,每一项都是冗长而难以确定的程序。园工之重要导致一个名叫“督催所”的特殊机关创立,以便监控所有送到园内的文件和准时递交清算好的账目之手续。既定的规定是,任何超过一千两白银的账目都要在一个月内清算,超过一万两白银的账目要在两个月内清算,更大金额的账目要在三个月内清算。这个机关要求所有的申请表、清单和账目都先向其办公室登记,以确保在期限之前能完成清算的工作。    
    圆明园的行政管理层亦有其自己的销算房去估算支出。举例来说,这个部门在执行一项工程时,有责任在十天之内决定金额和材料两大项目的估价,然后把结果送到督催所做登记。31假设工程密集的话,这个部门的工作量就会增加至难以负荷的程度,所以1777年就制订了一个简化程序的办法。此后,只需要一个计划经过档房送到督催所,也就是说在议定具体事情之前不必到督催所去登记。遇到紧急情况时,申请人可以提出由自己签署的计划,同时办理必需的官府手续。


第三部分:历史圆明园内的器皿库

    器皿库旨在保持园内物质供应线的畅通。库中储存了大量可以用在日常琐事上的供应品,包括纸张、扫帚、蜡烛、灯笼和火药等小物品。供应品的申请无论数量或质量,都必须要事先得到批准,才可以取得;不过,很少会不被批准。例如在1752年这一年中,档房从器皿库那里取得6300张纸、60枝毛笔和16盎司(约454克)的墨。同一年,大宫门取得270把大小不同的扫帚、27个畚箕和13枝大大小小的鸡毛掸子。在文源阁完工之前,就已经需要62把扫帚、25枝掸子、42个畚箕和50码(约46米)的布。在“鸿慈永祜”里的“安佑宫”,每天要消耗6。5磅(约2。95公斤)的木炭和13磅(约5。9公斤)的木柴,以确保所有茶壶的温暖。33这些少数例子透露出,供应圆明园内好几百个单位,消耗的物品数量是极其惊人的。乾隆皇帝曾注意到过多的日常供应品,甚至浪费,他因而于1757年指示,要适度减少分配到圆明园内各处的煤炭和木柴。34    
    圆明园的行政管理部门毫无疑问十分认真对待园内的安全措施,防火这一项就是最重要的安全措施之一,因为园内的建筑物大都是木造的。光是长春园一处就配备了75个巨型的激桶作为灭火之用。每年春秋两季固定要举行认真的救火演练。35然而,尽管安全措施非常严密,火灾意外仍然不时会发生。36    
    不让没有得到许可的人接近圆明园也是这座皇家宫苑必要的安全措施,所有在园里生活的人因而都要受到严密的控制。内务府任命的总管太监,在他园内的办公室里保留一份所有园内人员的个人档案资料,包括每一个在圆明园内生活和工作者的外貌特征,这些措施很明显是要防止陌生人或未经许可的人潜入园内。当来自各省的贡品送至园内的时候,在贡品获得批准通过河道到达指定陈列的地方之前,总管太监的职责是要先对所有贡品做彻底的检查。37    
    在1749年一个平常日子里,乾隆从他的御舟上岸时,巧遇一名司法官员和他的一群亲属在一起,但亲属是不应该在禁地出现的。这个安全疏失被乾隆看到,让维护安全的人员极为难堪。圆明园的行政管理部门就在第二天规定:除了少数极有威望的亲王和大臣可以获准携带两名随从之外,其他人等都不能有这项特权。园方请进来工作的一般百姓,诸如农民、工匠和大夫,都要预先呈报他们的姓名,以便做最细密的检查。这些人进入园内之前,都先要在大门口集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