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世界上下五千年 >

第19节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19节

小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
有迷人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
多性格鲜明,形像生动。如第一卷,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相见的对话,鼠
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
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
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或成果所
证实。
    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
    … 

 
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
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
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
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
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
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
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
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
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
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
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
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
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
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
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
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
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
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
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
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
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
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
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
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
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
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
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
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
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
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
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
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
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
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
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
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
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
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
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
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
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
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许多人突然发烧、呕吐、腹泻、抽筋、身上
长满脓疮、皮肤严重溃烂。患病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没过几日,雅典城中便随处可见来不
及掩埋的尸首。对这种索命的疾病,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但此时希腊北边马其顿王国的一位
御医,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调查疫情,一面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
他发现全城只有一种人没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铁匠。他由此设想,或许火
可以防疫,于是在全城各处燃起火堆来扑灭瘟疫。
    这位御医就是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
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接生婆。在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所以希波克拉
底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父母去世后,他在希腊,小亚细亚,里海沿岸,北非等地一面游
历,一面行医,从而增长了知识,接触了民间医学。
    那时,古希腊医学受到宗教迷信的禁锢。巫师们只会用念咒文,施魔法,进行祈祷的办
法为人治病。这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疗效的,病人不仅被骗去大量钱财,而且往往因耽误病情
而死去。
    一天,希波克拉底在街上看到一个人突然神志不清,全身抽动,面色青紫、口吐白沫。
周围的人都惊惶失措,纷纷说:“他中邪了,赶快请巫师来吧。”
    这时,恰好有位僧侣经过,他装模作样地看了看病人就说:“他得了神病,只有神才能
宽恕他,快把他抬到神庙里去吧。”
    “不对!”希波克拉底走上前说:“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神病,他得的是癫痫病,把他抬
到神庙是治不好病的”。
    那僧侣根本不把希波克拉底放在眼里,他高傲地说:“什么癫痫不癫痫的,他的病是山
神给的,只有祈祷山神才能治好。你不懂就别瞎说,惹恼了山神,也让你患上神病!”希波
克拉底理直气壮地说:“癫痫症并不比其他疾病神秘,而是和其他疾病一样,具有相同的性
质和相似的起因。只有魔术师,江湖术士和骗子手,才会把它当作神病!”
    “你胆敢当众咒骂山神,好大的胆!那么你说这病是什么引起的?”
    “脑,是他的脑子出了问题,才会变成这样子,”希波克拉底毫不示弱。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科学解释是不可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那个病人最后被
抬到神庙里去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希波克拉底指出的癫痫病的病因被现代医学认
为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这个病名,也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一次,希波克拉底碰到一个巫医给
骨折病人治病。病人右腿被车轮辗断,鲜血淋淋,已昏死了过去。但巫医还硬叫家属扶着病
人用左腿跪在神像前,他自己则念念有词,不知在说些什么。
    希波拉底气愤地走上前说道:“靠念咒语怎能治好他的伤呢?这简直是在折磨病人,简
直太荒唐了!”
    巫医不屑一顾地说:“看来你会治伤啊,那好,你说他的伤怎样治?”
    “清洗创口,进行牵引,使断骨复位!”希波克拉底对骨折病人提出的治疗方法,是合
乎科学道理的。为纪念他,后人将用于牵引和其他矫形操作的臼床称为“希波克拉底臼床”。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人下腹部绞痛,小便不畅。希波克拉底为其诊断后对病人家
属说:病人出现这种症状,是由于饮用不洁的水引起的。不洁的水在尿道中逐渐凝结起来,
不断增大变硬,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甚至堵塞尿道,引起小便不畅。很显然,希波克拉底
所说的病,就是尿道结石。为了抵制“神赐疾病”的谬说,希波克拉底积极探索人的肌体特
征和疾病的成因,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他认为复杂的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
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的,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性情急躁、
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跪
弱、动作迟纯的抑郁质。人所以会得病,就是由于四种液体不平衡造成的。而液体失调又是
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他认为一个医生进入某个城市首先要注意这个城市的方向、土
壤、气候、风向、水源、水、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这些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的
自然环境。
    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的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
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那时,尸体解剖为宗教与习俗所禁止,希波克拉底勇敢地冲破禁
令,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在他最著名的外科著作《头颅
创伤》中,详细描绘了头颅损伤和裂缝等病例,提出了施行手术的方法。其中关于手术的记
载非常精细,所用语言也非常确切,足以证明这是他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
    在他的题为《箴言》的论文集中,辑录了许多关于医学和人生方面的至理名言,如“人
生矩促,技艺长存”;“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暴食伤身”:“无故
困倦是疾病的前兆”;“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寄希望于自
然”等,这些经验之谈脍炙人口,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据说,希波克拉底与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交情颇深。德漠克利特致
力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不善理家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