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83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83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史记》,并擅长音乐、绘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十世纪初期及
下半叶,出现了《竹取物语》及《宇津保物语》和《落洼物语》。这对紫式
部创作《源氏物语》提供了基础与借鉴。在文学创作上,主张从现实生活出
发,选取材料,反映生活的真实,并主张把艺术虚构和反映现实结合起来,
把散文和诗歌结合起来。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这些观点还不够系统完整,但
基本上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著有《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紫
式部家集》等。

(景年松)


《源氏物语》长篇小说。约成书于1015 年,紫式部著。这是日本文学
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全书共54 回,80 余万字,分前后两部分。前
41 回写了源式的一生经历,后13 回写源氏之子董君半生的故事。“源氏”
是小说主人公,“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文学中类似我国“传奇”的
一种体裁。《源氏物语》主要是以源氏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全面展示了日本
平安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其本质。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内部
的斗争以及贵族阶级的生活的腐朽、道德的沦丧,同时对下层人民,尤其是
倍受摧残的妇女寄予深刻同情,也预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在艺术上,《源
氏物语》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笼罩着一种缠绵的情调,为了增强小说的
抒情性,作者善于运用细致的心理描写。在语言上,以散为主、韵散结合,
并适当插入一些抒情性和歌,增强抒情效果。这种特点,可以使读者从中得
到美的享受,同时对日本后世文学的美学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日
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景年松)


《平家物语》日本中世纪著名历史演义小说。流行甚广,曾出现200 多
种不同的版本,现通行的是经过整理校勘的13 卷本,作者不详。故事写平安
时代末期,贵族权臣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逐渐衰落,拥有领地和武装的封
建武士集团势力上升。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实权。
从1156 到1185 年,源平两大集团发生了激烈战争,最后源氏取得胜利,从
而开创了历时700 年的由将军掌权的镰仓幕府政治。小说通过平氏一族的兴
衰,记述了这段源、平相争的历史。作品包含着佛教思想,也反映了儒家的
因果观和道德观。全书贯串了新兴的武士精神。武士、僧兵形象取代贵族地
位,而成为英姿勃勃的英雄人物。《平家物语》是镰仓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海田)


松尾芭蕉(1644~1694)原名松尾宗房,别号芭蕉,日本町人文学中诗
歌的集大成者。芭蕉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十几岁时被送到一个大武士家中
做侍童。他侍奉的少主人喜爱“俳谐连歌”,使他有机会去学习并创作俳谐。
37 岁前后,逐渐摆脱了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既富于诗意而又严肃端庄的
风格。芭蕉的成就主要在于将徘句做为民族诗体的一种,使它获得与“和歌”
或汉诗的同等地位,成为最短的独立诗。其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拜金主义社
会现象的厌恶,鄙视帮闲徘谐师阿谀奉迎的现象,透露了他追求宁静淡泊,
寄情风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脱俗风骨、作品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意
境幽思静寂隽永。作品集有与门人合作的《芭蕉俳谐七部集》和他在41 岁后
的数次旅行中创作的5 部徘文体纪行文中。俳句到了芭蕉的手里,才消除了
文字游戏的成份。芭蕉把俳句从市井文学提高到纯正文学的高度,故人们尊
其为“俳圣”。

(景年松)


《古池》俳句。松尾芭蕉著。选自《芭蕉七部集》。短诗仅有17 个音
节,优美的诗句犹如一幅闲寂幽雅的写意画。诗中写道,在长满苔藓的古池
边,一只青蛙“卟通”一声跳入水中,水面泛起一圈圈波纹,随之又归于深
深平静。短诗静中有动,动之又静,意境幽微,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霎那间的
感受,是诗人的代表作。(申海田)森鸥外(1862~1922)日本小说家、翻
译家、文艺评论家。生于岛根县津和野镇。原名林太郎。1881 年毕业于东京
大学医学系,后以医生身份参军。1884 年赴德国留学,1888 年回国后,同井
上通泰、落合直文等人组织新声社(S·S·S),创办日本最早的文艺评论杂
志《栅草纸》。1889 年与人合译诗集《面影》,对活跃日本诗歌的创作起了
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德国留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充满异国情趣的短篇小
说,其中以《舞女》(1890)最为有名。主要小说还有《青年》、《雁》,
历史小说《阿部一族》、《涩江抽斋》等。对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提出了
有名的“遵照历史”和“离开历史”的观点。在日本文学史占有着很高的文
学地位。曾任日本军医总监、陆军部医务局长等职。

(葛丽娟)


《舞女》小说。日本森鸥外著,发表于1890 年。小说以柏林为舞台,
描写了一出恋爱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日本留学生太田丰太郎同德国年轻舞女
爱丽丝在困境中相遇后,产生了爱情,进而发展到同居。丰太郎在功名利禄
的诱惑下,为了自己的仕途,抛弃爱丽丝,只身从柏林回国,忠贞于爱情的
爱丽丝为此发疯。作品以浪漫情调表现了个性自由追求者的失败的悲哀。文
体优雅,被誉为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葛丽娟)


二叶亭四迷(1864~1909)日本明治时代小说家、翻译家。原名长谷川
辰之助,1881 年进东京外国语学校俄语系求学,爱好文学,受俄国作家冈察
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影响较大。1885 年结识当时的文学大家坪内逍遥,
开始文学创作。1887 年以坪内逍遥的名义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被视为日
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统小说。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面影》、《平凡》
及文学论著《小说总论》等。《小说总论》明确提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其
小说亦根据其理论,以描写日本知识分子、小官吏的心理痛苦和生活现实为
主。标志着日本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曾翻译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果戈理等的作品。任内阁官办局翻译、陆军大学俄语教授、东京
外国语学校教授、《朝日新闻》记者等职。1908 年赴俄国彼德堡任《朝日新
闻》特派记者,翌年死于归途中。作为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二
叶亭四迷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葛丽娟)


《浮云》长篇小说。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著。发表于1887~1889。《浮
云》以1886 年的东京为舞台,描写寄宿在姨夫家的某政府机构小职员内海文
三同表妹阿势潜心相爱,后因文三失业、姨妈反目、阿势变心,婚事成为泡
影,讥讽了世态的炎凉及权势、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第一次正式刻划了日
本知识分子的苦恼心理。在主人公文三身上,反映了自由民权运动失败以后,
知识分子的苦闷、迷惘,也体现了作者对日本近代社会的憎恶和失望。作品
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真实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深刻有力的社会批判,为日本
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使它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
主义著作。

(葛丽娟)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小说家。原名夏目金之助,别号漱石。生
于东京的武士家庭。1893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898 年起在《杜鹃》杂志上发
表汉诗和文学评论。1900 年作为近代日本第一个英国文学研究者留学英国,
三年后回国任教。1907 年辞去教职任《朝日新闻》文艺栏的专业作者。主要
作品《我是猫》、《哥儿》、《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心》、
《路边草》、《明暗》等。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但有时亦流露出悲观
情绪。艺术特色是文字洗炼,传统的美文意识和近代西方文学的幽默相得益
彰。另有《文学论》等文艺论著。其创作对以后日本的“新思潮派”及“白
桦派”影响颇大。晚年在糖尿病、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的折磨下顽强写作。
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丰富多采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葛丽娟)


《我是猫》长篇小说。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发表于1905 年。
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猫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它的感受和见闻,表
现它的主人穷教师苦沙弥及其一家的平庸、琐细的生活以及和他周围人经常
谈古论今、嘲弄世俗、吟诗作文、故作风雅的无聊世态。作品还巧妙地写进
了邻居家金田小姐的婚事所引起的纠葛,并把它贯穿在作品始终。作品揭露
抨击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风气及警察制度,刻画了以主人公苦沙
弥为首的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直善良、鄙视世俗,却又胸无大
志、虚度光阴,只能以庸俗无聊终其一生。《我是猫》艺术构恩独具匠心,
结构自由灵活,讽刺辛辣有力,语言幽默,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
典范工作。

(葛丽娟)


《三四郎》、《其后》、《门》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
三部曲。发表于1908 年至1910 年。《三四郎》描写一个生在山村僻地的青
年三四郎,对生活和爱情怀着美丽的幻想,来到东京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
活,使他领悟到人生的辛酸和不幸,并遭到所追逐的女子美弥子的遗弃,使
他感到幻想的破灭、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深渊。《其后》塑造了有叛逆精神
的代助出身富豪、生活优裕,但却无所事事,与社会、家庭格格不入。要追
求个性自由和爱情、婚姻的幸福,又经不住社会的压力和家庭反对。他已经
觉醒,但醒来后却无路可走,他的愿望是强烈的,但行动却是那样软弱无力。
在《门》中,主人公宗助大学毕业后,取得了小官吏的稳定地位,在婚姻上,
他得到妻子的爱情,又使他朋友的妻子投入了他的怀抱,但生活的碌碌无为、
贫困桔据,良心上的折磨,使他苦闷、孤独,失望,为求解脱而参拜佛门,
却被方丈拒之门外,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站在门旁等待日落的不幸的入”。
《三四郎》、《其后》和《门》尽管人物各异、情节不同,但是贯穿一个中
心主题,就是表现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过程。作品通过他们
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反抗和对立,写出他们的梦幻——追求——失败的
三个步骤。三部作品对知识分子内心活动作了细腻、深刻的描写,显示出作
者精干心理刻画的艺术才能。

(葛丽娟)


樋口一叶(1872~1896)日本明治时代女作家。原名樋口奈津。生于东
京小官吏家庭。小学四年级时中途退学,但已显示出习文作诗的非凡才能。

后在中岛歌子门下学习和歌与和文。哥哥病死后挑起一家生活重担。由
于父亲负债累累,一叶一生都在贫困的生活中奋斗。1892 年发表处女作《暗
樱》,同年发表的《埋没的树》获得文学界好评。她的作品受日本古典《枕
草子》和近代作家幸田露伴的影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大多描写东京下层
社会庶民的不幸,特别着重表现受社会压迫的日本妇女的地位问题。代表作
《青梅竹马》,其他还有《大年夜》、《十三夜》、《浊流》和《一叶日记》
等。24 岁时患肺结核去世。作品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是日本近代现实主义
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葛丽娟)


《浊流》短篇小说。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著。发表于1895 年。在这部
作品中,作者发出了被摧残的人们要求生存、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心声。小
说中主人公妓女阿力的形象富有典型意义。阿力世世代代都喘息在封建制度
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双重压迫下,生活环境形成了她那倔强、刚烈和豪迈的性
格。她意识到,从这个社会杀出一条生路意味着过“独木桥”。路是艰难的,
但她必须勇敢地走上前去。最终阿力还是被旧社会的浊流吞噬了,这是生活
在那样的时代条件下一个孤立无援的、被侮辱被欺凌的妇女必然的下场。

(葛丽娟)


《十三夜》短篇小说。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著。发表于1895 年。在这
部作品里,着重描写万恶的金钱对人们命运所起的支配作用,以及封建的和
小市民的意识怎样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