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74节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74节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方言馆、蚕学馆、化学学堂,倾向维新变法。晚年主讲温州师范学校,又
任浙江教育会会长。曾屡荐不出。治学严谨广博。著有《周礼正义》86 卷、
《契文举例》2 卷、《名原》2 卷、《墨子闲诂》15 卷、《籀庼述林》10 卷、
《籀庼遗文》2 卷、《温州经籍志》30 卷、《温州建置沿革考》,《瑞安建
置沿革考》、《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周书斠补》、《尚书骈枝》、
《九旗古义述》、《大戴礼记斠补》、《札迻》等。辑《永嘉郡记》。精经
学、金石文,对古书校释有所贡献。

(张新莉)


柯劭志(1850~1933)字风荪,号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州)人。中国
近代史学家。清末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国子监司业、湖北
学政、湖北及贵州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署总监督、山东宣抚使等职。
曾为宣统帝侍讲。1914 年清史馆成立,为代馆长、总纂。1925 年任东方文化
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主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整理经部《易经》类,
撰提要152 则。在清史馆审阅《清史稿》之本纪,整理儒林、文苑、畴人等
传。撰有《新元史》257 卷、《天文志》、《译史补》(续洪钧《元史译文
证补》)、《新元史考证》、《春秋谷梁传注》及未刊稿《校刊十三经附札
记》、《尔雅注》、《文献通考注》等。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赠与名誉文学博
士。1921 年,所撰《新元史》被北洋军阀政府列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
十五史。

(张新莉)


《新元史》清末柯劭撰。257 卷。内本纪26 卷,表7 卷,志70 卷,

列传154 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
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及同时代人的
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
较《元史》及他元史著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史学观点陈
旧,为论者所诟病。1921 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
十五史》之一。

(仝庆会)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又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
经史学家。光绪举人。宗西汉传今文尚书的伏生,署所居曰“师伏堂”,称
“师伏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主讲湖南龙潭书院。十八年主讲江西经
训书院,二十四年(1898)任湖南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宣扬保种保教,
赞成变法,被逐湘省。戊戌变法后,遭清廷革举逐原籍管束。晚年长期任教,
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一度曾出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博贯群经,
创通大义,湛深今文经学。著有《今文尚书考证》30 卷、《尚书大传疏证》
1 卷、《尚书古文疏证辩证》1 卷、《史记尚书考》1 卷、《尚书中侯疏证》
1 卷。重要著述有《经学通论》5 卷、《经学历史》1 卷。另有合刊《师伏堂
遗书》。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

(张新莉)


张春(1853~1926)近代立宪派,资本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
人。光绪状元。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在南通创办
大生纱厂,后又举办通海里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等企业,
同时还举办了一些文化教育事业,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清末
发起立宪运动,1906 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被推力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
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拥护袁世凯,组织统一党,与国民党对抗。
1913 年任袁政府农商总长,至袁将称帝时,方辞职南归,在五四、五卅运动
中反对革命。1925 年大生纱厂负侦被清算,次年病死。著有《张季子九录》、
《张春函稿》、《张春日记》、《啬翁自订年谱》,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
资料。

(王瑞)


徐世昌(1855~N39)字卜五,号菊存,一号鞠人,晚号彛⑺翊
人、石门山人。原藉天津,生于河南汲县。青年时代在淮宁县教家馆结识袁
世凯,并结拜为兄弟,受袁世凯资助,光绪十二年(1887)进士。清朝末年
协助袁位凯创办北洋军。曾任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内阁协
理大臣等。民国统治时期任北洋政府大总统。“五四”运动时,曾下令逮捕
示威学生,后迫于工人压力罢免三个卖国贼,但仍反对新文化运动,鼓吹尊
孔孟。1922 年为直系军阀曹琨、吴佩孚逼迫辞职,晚年在天津做寓公。日本
侵占东北后,拒当傀儡。著有《清儒学案》、《水竹村人诗集》、《东三省
政略》、《秘笈录存》等,有一定史学研究价值。

(宁洪里)


《清儒学案》题近人徐世昌撰,实出于其门客之手。208 卷。以孙奇隆
至郑果等一百七十九人为“正案”,附见其中者九百二十二人;另立“诸儒
学案”。收六十八人,共计一千一百六十九人,可供研究清代学术文化史者
参考。

(仝庆会)


丈廷式(1856~1904)字道希,一作道溪,号芸阁、云阁、芗德、罗霄
山人,晚号纯常子,小名麟生。江西萍乡人。清史学家。光绪进士,授编修,
后任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纂修。光绪二十年(1894)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署
大理寺正卿。甲午中日战争时,劾李鸿章误国,主张抗敌。为赞助光绪帝亲
政,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受到慈橹大后的嫉视,被参革职于光绪二十二
年(1896)。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上海参加自立会。后东走日本。终卒
于乡里。撰有《补晋书艺文志》6 卷、《闻尘偶记》1 卷、《春秋学术考》、
《纯常子枝语》、《文道希先生遗诗》、《云起轩词钞》等。另辑南宋佚名
《中兴政要》1 卷。能诗词,词学苏辛,也有感慨时政之作。

(张新莉)


孙楷(生卒不详)字汉珣。清末湖南湘潭人。清史学家。撰有《秦会要》
26 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行。此书搜集《左传》、《战国策》,《史
记》、《汉书》、《太平御览》等40 余种书箱中有关秦朝遗制,仿汉、唐、
五代会要体例,分门编载。凡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选
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商14 门,300 余子目,以史事系其下,
注明引用书名。近人徐复著《秦会要补订》,为之逐条订正,并补苴厘订。
书后附有关秦代典章制度、文物史迹的论著11 篇,以供参考。1959 年由上
海中华书局印行。

(张新莉)


《秦会要》清孙楷撰。26 卷。是书搜辑《战国策》、《史记》、《汉
书》、《太平御览》等书有关秦典章制度的记载,分门别类进行编辑。分为
世系、札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农、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
域、四裔等14 门,336 子目。刊于光绪31 年。然错误和疏漏颇多。近人徐
复作《秦会要补订》,为之钧槽群籍,逐条检查,予以订正和补充。凡是秦
制中和战国时的山东六国中有效仿关系的,皆著于篇,使因革损益显而易见。
1959 年,群联出版社印行。

(袁坤)


屠寄(1859~1921)江苏武进人。字敬山。1888 年入张之洞幕,任广东
舆图局总纂,主修《广东舆地图》。1892 年中进士,授庶吉士;1896 年任黑
龙江舆日局总纂。戊戌变法前后任杨州仪董学校总教习、京师大学堂正教习。
辛亥革命后任武进县民政长、北京大学国史馆总纂。致力于蒙元史研究,撰
《蒙兀儿史记》160 卷,惜未竞而卒,后由其子续成。

(孙少华)


《蒙兀儿史记》清末屠寄撰。160 卷(内缺十四卷)。纪传体蒙古史。
因《元史》成书潦草,历有改编续作者,屠寄认为蒙古史范围广大,“元史”
远不足尽括,遂以纪传体例别撰蒙古民族专史,实破了元史研究的传统格局。
他积二十余年之精力,广泛搜集中西史料,参引多美尼亚人多桑著《蒙古史》,
美国人乞朱亚可丁著《蒙古史》,对《元史》纪传中散见史实进行爬疏、考
订,结合实地考察,自撰自注,纠正不少《元史》错误,并补充元朝以外史
实。各卷末均有史论,虽全书未为完帙,考证与译音尚有失误,然较之同代
改编元史著作,不失为良史之一。有1934 年刻本。

(刘超文)


夏曾佑(1865~1924)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穗生,号遂卿(一作穗
卿),碎佛,自号别士,浙江杭州人。光绪进士,官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
署文案。授礼部主事。与谭嗣同交往甚密,曾参与改良派变法运动,宣传新
学。民国时,任北洋政府普通教育司司长,后改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精通佛
学,能诗,只可惜作品流传很少,他当时倡导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
命”颇有影响。他将进化论学说融于今文经学,1902 年以章节体编有《中学
中国历史教科书》,自上古写到隋朝,1933 年该书直版改名为《中国古代史》,
开创了近代中国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先河,是尝试用进化论剖析中国历
史的第一部著作。

(王瑞)


罗振玉(1886~1940)字叔言,叔蕴,号雪堂、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
中国近代史学家。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办农学社。次年创办《农学
报》。二十四年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张之洞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
学堂监督。三十年(1904)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三十二年调京任学部二等咨
议官,后补参事官,并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流寓日本,研究
甲骨、铜器、敦煌文物。1919 年回国组织东方学会。1924 年入清废帝溥仪南
书房。次年与日人密谋送溥仪去津。“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
国。1932 年任临时赈务督办,次年任伪检查院长。搜集大量文物史料,研究
甲骨金文颇有成就,撰著甚富。古史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二代吉
金文存》等书。有关目录学与图书版本者有《敦煌石室书目》、《宋元释藏
刊本考》。年表有《纪元以来朔闰考》6 卷。学术思想史有《本朝学术源流
概略》等。另有《贞松老人遗稿》。一生著述凡120 余种,为近现代史家中
所仅见者。

(张新莉)


蔡元培(1868~1940)原字鹤卿,改字仲申,别号鹤卿,又号民友、孑
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教育家。光绪进土,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
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
长。与章炳麟组织爱国学社,主编《警钟日报》,鼓吹民主革命。三十年组
织光宜会,任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二年(1907)赴德留学。辛亥革
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学术研究,主
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宣传劳工神圣,“以美育代宗教”,实行教授
治教,支持新文化运动。1927 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
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抗日战争中,于香港病逝。著有
《中国伦理学史》、《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尚有哲学、伦理学著作多种。
有《蔡元培选集》。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

(张新莉)


孟森(1868~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中国历史学家。幼
年学习四书五经,曾捐得秀才。1901 年到1904 年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攻读
法律。1905 年在上海参与成立“预备立宪分会”。1908 年担任《东方杂志》
主编。1909 年担任江苏咨议局议员。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共和党执行书记,
后又任国会议员。1929 年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副教授。1931 年担任北
京大学历史教授。1938 年1 月14 日去世。主要著作有《广西边事旁记》(1905 
年),《心史丛刊》(1916 年)、《元明清系统记》(1934 年~1937 年),
《八旗制度考实》《1936 年),《明清史论著》、《清代史》(1959 年)。

(许友根)


粱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举人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
其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次年在上海
主编《时务报》。二十三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