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与神对话之与神对话问答录 >

第7节

与神对话之与神对话问答录-第7节

小说: 与神对话之与神对话问答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假设我希望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并为有了一栋房子而感恩,我应该说明我想要的细节到什么程度呢?细节会不会限制了神?我应认为神知道什么是于我最好的吗?模糊一些对神或宇宙是否有用?这方面,我从不同的地方获得的讯息并不相同。
  神祝福你,尼尔!
                                                                             布兰达,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
  
我亲爱的布兰达:
  神也同样祝福你!
  你知道吗?关于日常生活中实用最高精神法则方面,你提出了几个至为重要的问题。
  先说十分之一捐。十分之一捐是一种表明。以十分之一捐,我们表明我们有关金钱的真理,正如我们整个一生都是我们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之表明。只有那提供十分之一捐、那经常将钱给他人的人,才十分清楚来源之处还有更多。由于这种清楚,而产生了这种表明,由于这种表明,就正产生了他所清楚的那种经验。
  当然,我们又回到了那古老的问题:先有鸡或先有蛋?以宇宙法则而言或我所谓的形而上原理而言这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表明总是先于经验。也就是说,你会经验到你所表明的。这就是何以我说:「你希望自己有的,就给予他人。」但这其中有陷阱。如果你做某事是为了造成某种结果(比如,为了生财才捐出十分之一),则你就不能得出这种结果,所以,你最好在开始之前就放弃。
  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做此表明所持的原因就表明你在说谎:也就是说,你现在并未拥有你希望拥有的,却需要更多。这潜藏的真相《与神对话》第一册中所称的「发起思想」(sponoring thought)就是造成你实况的原因。所以,不论你给出去多少,你都仍旧会经历「不够」和「需要更多」。
  反过来说,如果你做某件事是在表明结果已经产生(比如,每个星期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出去是出于你深知你总有足够的钱与人分享,「源头之处总有更多」,则你就会越来越经验到此一真理。记得,并不是你在制造这个真理,你只是在认知它。你明白吗?你懂了吗?
  关于我们为经验某一宇宙真理必须做何种程度的表明,宇宙中并无任何规定。所以,你那「需把多少钱还给宇宙」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就我自己而言,不论时间与地点,凡是给出去让我觉得舒服,并且是忠于我自己的,我就给予。我并不为制造「更多」才给。我给出去,只是因为我知道「更多」已经产生。
  规定比如把世间财物的十分之一给予出去是为那些需要规定的人而设立的,以便让基本真理得以实现,使人得以生活在基本的领悟中比如对「足够」的领悟。这些规定为人提供纪律,提供方针。大师们却本身就是自己的纪律。大师们自己创造自己的方针。所以,布兰达,这意谓着你选择将自己的财富给予多少就给予多少。如果你想保持在百分之十以内,我的结论是,你把一切为支持他人而做的捐献都算在这百分之十中,包括你对「人类住处」组织的捐献。几年以前,我便是如此做的。我把「善款」做了一个粗略的分配:每星期收入的百分之三给我的家庭教会:每星期收入的百分之二给「儿童奇迹网络」(这是我想要支持的):每星期百分之二给当地的贫困者医疗协助计划,每星期的百分之二帮助亲友,另外百分之一可以随意捐助(如给「人类住处」组织)。每星期百分之一。棒透了!加起来正好是百分之十。
  你问题的第二部分(你所说的「模糊」),答案也是一样。有些导师说:「不要太详细,免得限制了神。」有些导师则说:「要详细说明你的选择! 」我了解你的挫折感。所以,我要说的是一大开释:详不详细都可以。
  布兰达,你要明白,神并非必得在某一方针之下才接受你的祈求的,懂吗?因为如果必得某一方针,就又返回了古老宗教的数法:走向神的道路只有一条,其它均走向地狱。绝非如此。那是滔天大谎。详不详说,也是如此。
  即使在你祈求之前,神就已经知道你的愿望。你想把你要的东西大略具象化吗比如「一辆十足的好车」?那就说吧!你想更为详细?同样好。想象一辆红色大轿车,内装为黑色。用你的心眼去把仪表板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愿意,把型号都找出来。然而,这里也有个诀窍:这是秘密所在。就是在你把它「送交」宇宙之后,就放它去。这是说,不要再去顾念结果。《与神对话》第一册教我们说:开悟不是放掉一切欲望,逃避一切热情,不做任何选择。开悟是对某些事物保有热情。事实上它鼓励我们这样,因为,书上说,热情是创造之始。但它也告诫我们,不可耽溺于任何特定的结果。《与神对话》说,把你的选择表白出来,然后接受宇宙的供养,心中带着感恩与爱:明白其实一切都很好。
  布兰达,也请努力明白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是于你最好的。「于你最好」是一个相对用词,依许多因素而定,而这些因素并非你件件都在有意识的层面知晓。因此,大师从不设想什么是于她「最好」的。大师只是知道,现在的情况就是于她「最好」的。 
《与神对话问答录》12
相关搜索: 问答; 对话
十二、我们一定要向童贞玛利亚祈祷吗?
  
亲爱的沃许先生:
  向童贞玛利亚和其它圣人祈祷有多重要?我如何能切切实实的每分每秒都体认自己是谁,想要是谁?如果我想发财,先得如何做?百万个感谢!
  
                                                                                                                                                         艾摩尔,于加州此岭
  
亲爱的艾摩尔:
  你认为向童贞玛利亚和其它圣人祈祷有多重要?你不明白吗?这统统是你在制造的。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我们的事实,然后生活于其间。这便是《与神对话》的全部讯息。我们是我们的真情实况的创造者,我们经验的制造者。
  你相信向童贞玛利亚和其它圣人祈祷重要吗?如果是,就去做。我所知道的,则是不管我们如何送出我们的祷告,神都会听。走向神,并没有「对」和「错」的途径。也不需要中间人。但这不表示我们不可以透过中间人。
  你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你必须先决定你是谁和你想要是谁。这是你可以随意决定的,当然,是希望以你对自己最伟大的意象之最恢宏版本。《与神对话》邀请你做的就是这个决定。在你做了这个决定之后,致力于每一思、每一言、每一行都去实践。有时候免不了会忘记自己对自己的意象。没关系;觉察到此事并重新来过就是。
  至于财富,则请时时刻刻所做所为都像一个有钱人一般,当你看到购物中心的街角有人站着,竖个牌子,上写「想为吃饭而工作」时,请伸手到车窗外,递给他一张钞票。
  当你接到联合劝募的劝募单时,立刻从你个人的捐款项目中捐出,并且比去年的多一倍。这个星期在教堂或聚会所时,不要只捐五元或十元。每星期捐出你收入的十分之一。你不会因此而破产。在第一个数字的后面有多少个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原理。此原理说:「在来源处总有更多」。你可以训练自己,使你的思、言、行都符合一个范型,制造出丰富原理所肯定的结果。就是这么简单。 
《与神对话问答录》13
相关搜索: 问答; 对话
                                        十三、创造自己的梦想,梦想会不会实现?
  
亲爱的尼尔:
  我的问题跟创造自己的梦想有关。常听人说,你必须「放手让它去」,但是,我如何对我想在生活中创造的东西放手呢?如果不做大量投入,我的梦想很少能实现的。我放掉过许多梦想,带来的只是非常的失望。
  另外,如果只靠概念而不靠经验,人如何能真正认知神或说,巧克力呢?同样,如果我没有经验到宇宙的公平公正,我如何能接受宇宙的公平公正之说呢?我相信,若要说服自己如此,便是自欺。
  
亲爱的MH: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所过的这种生活才是自我欺骗。在最终实相中,凡是你所看到的没有一样真正是真的,而那真正真的,则是你看不到的。这就是何以「不以表相做判断」那么的重要。
  让我先从你信的起头说起,看我们能不能一路走到底。
  《与神对话》在这方面与一般约定俗成的智慧不尽相同,但其中完全没有提过要把自己的梦想「放手」。正好相反,《与神对话》非常清楚的表示,如果不对某种事物有热情,则人生将无甚可取。然而,书中也说,我们应放掉我们的期待,不要求任何特定的结果。
  你可能以为这在用词上是矛盾的,可是当你细察,就会发现它确实是对的。
  让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有人怀着改变全世界的梦想,想要改变人类互相生活方面的意识,想要改变全球人类对神的领会。有些人就是一直怀着这样的梦想,即使梦想成真的可能性看似十分遥远,也不「放」。然而,这梦想虽然他们紧紧抱持,却老早就已放弃要得某一特定结果的意念。因为驱使他们前进的不是某一特定结果的出不出现,而是他们持续的梦想。
  用另一种方式说,就是不论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这些人都总是梦想着它。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工作是永无完成之日的,因为即使他们真的改变了世界,他们还是会永远梦想着要去改变它。换句话说,不管世界变得多么好了,他们还是会想世界可以变得更好!因此,梦想永无止境,而使命永远不会完成,因为推动这些人的是梦想,而非成就!德雷莎修女就是这样一个人。马丁·路德·金恩也是。在我们的世界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可能你隔壁就住着这样的人。甚至你家中就有!
  顺便说一句,神跟这些人也一样。神的「梦想」如果你喜欢这么说就是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完全自我实现了。然而,当这种情况发生的那一刻,「完全的实现」又会有新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都真的完全实现了,则游戏就会结束!但游戏的重心不是得分。因为一旦得了分,你就已跑到游戏场之外了。游戏是要去到达目的地,而不是停在那儿。当团队到了目的地,人人都会再回起点,一切重新开始。因为这是大家的共识。这样玩下去,一直到钟响了,哨子吹了,游戏才结束。唯一不同的是,生命的游戏永不钟响,永不吹哨子。重点是:为得幸福、清明和和平之感,我们需要不执着于结果。但如连对结果的梦想也不执着,则就没有了任何益处。这就是《与神对话》中所说的神圣二分法。
  已故的肯·凯因斯(Ken keyes Jr。)出版过一本杰出的著作:《高等意识手册》(A Handbook to Higher Consiousness),就这个原理以日常用语阐述出来了。他说,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需求」(needs)转变为「比较喜欢」(preferences)后,我们才能除去情绪上的「耽溺」,而情绪的真正自由又只有由此才可获得。我认为凯因斯的这本书是历来对人类最有帮助的书之一,我热切推介你去找一本来读读。
  你也问到,如果神只是一个概念,而非经验,人如何能「认识神」呢?《与神对话》中指出,大部分人只有在经验过某一事物后,才能对它有所「认识」。但书中所启示的却是先「认识」某一事物,再去经验它!比如,如果妳「知道」生活总有出路,则它可能就总是会有出路。如果你知道世界是个友善的地方,则它通常都以友善的面貌呈现。如果你认知神,你就会经验到他。如果你知道你的祈祷会得应许,则它就会得应许。MH,你可以细心的读读《与神对话》中关于「认知」先于「经验」的章节。
  「认知」神的方法之一是天天都用一些时间来冥想或打坐。当然,这可能什么效果也没有。因此,如果你执着于结果,你可能很快就祖丧失望。只有当你放手,只有当你完全不在乎结果,你的打坐才会是澄澈的。而在澄澈中,才会见到神。
  认知神的另一途径是使他人认知神。你鼓励他人去体验的事,就是你鼓励自己的。这是因为并没有别人。所以不要花费时间去思考你如何可以去认识神,而应去思考你如何可以成为工具,透过你,他人得以认识神。因为你带给他人的,就是你带给自己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与神对话问答录》14
相关搜索: 问答; 对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