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6节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6节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族,共击匈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肩负
着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政治使命,带着100 多人,踏上漫长的征
途,向西进发。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凿记载的最早一次探险和旅行。张骞
一行,从长安出发,走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经河西走廊,被匈奴所获,
拘留10 余年,直至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才乘机逃脱,继续西行,取


道于天山南麓的车师(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从那里穿过沟通天山南北的
重要交通孔道,进入焉耆,再从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
车东)、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然后经康居(在今锡尔河流域),到达大月氏。当时大月氏已吞并了大夏,
在那儿安居乐业,无意于进攻匈奴。张骞不得要领,决定回汉。元朔二年(公
元前127 年),张骞一行踏上归途。为躲避匈奴势力,他们决定改变路线,
由来时的“北道”改走“南道”。从大月氏出发,越过葱岭,沿昆仑山北
麓向东行进,经过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在
进入羌人居住地时,不幸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虏扣留。一年后,单于死,匈
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出,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回到长安。这次
出使前后共历13 年之久,回来时仅剩二人。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张骞以随军校尉的身分,随大将军卫青出
战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的地理情况,知道水草分布和交通路线,使汉军
粮食供应充足,兵强马壮,从而保证了这次出击很快取得了胜利。因从军
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第一次西行时,在大夏曾看到蜀布和邛竹杖,闻知来自身毒(即印
度),他根据方向和道里推测,身毒离大夏不会太远,由此他向汉武帝建议
通“西南夷”,前往身毒,再取道大夏,以寻求通往西域的途径,避免匈
奴袭击的危险。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张骞
出使西南夷,从西蜀犍为(今四川宜宾)出发,派使节分成几路,经■(今四
川茂县)、■(今四川汉源)、徙(今四川天全)、邛(今四川西昌)等地,向西
南进发,以寻求通往身毒的道路,结果都为各地方的少数部族所阻,终不
能通。但是这一次探路,为尔后通“西南夷”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 世纪
末,汉武帝毕竟完成通“西南夷”的事业,在今四川西南部及云贵一带设
置郡县。《史记·西南夷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等记载了当时西南地
区的一些地理知识。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张骞第二次通西域,主要是联络乌孙,夹
攻匈奴。这次出使,不仅随员、物质成倍增加,而且还带着许多“持节”
副使同行,以便沿途派往各地;同时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汉朝已赢得了对
匈奴战争的胜利,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河西走廊,已经在汉的统治下。
所以,张骞一行顺利到达乌孙,并把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
大夏、安息和身毒、于阗、■弥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张骞回
到长安,汉武帝拜他为大行。第二年,张骞因病去世。但他分遣的副使都
圆满地完成任务,和各国所派的使节一道回到汉朝。从此,汉同西域、西
亚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通西域的地理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
识,开阔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在陆上至少已
达到罗马的东缴。《史记·大宛列传》主要是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的,书
中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经济性质、人口、兵力、风俗、物产、贸易等
都有所记载,如它记载大宛:“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
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
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
乌孙,东则■弥,于阗。”这是我国文献对费尔干纳盆地地理情况的最早
记载。书中还对西域水系等自然因素有极粗略的认识,如它记载“于阗之


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南下,其南则
河源出焉”。西海指咸海,盐泽即罗布泊。这种认识对后代影响极大。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
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经
济文化的交流,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丝绸、养蚕术、漆
器、铁器和冶铁木等相继传到波斯、印度等地。汉朝的先进文化,也对西
域各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优良马种和葡萄、苜蓿等植
物则从西域引进中原。

张骞通西域,历经艰难,历时10 余年。他刚毅坚强的性格和胸襟开阔、
待人诚恳的宝贵品质,深受各族人民爱戴。他去世后,汉朝派出的使者“皆
称博望侯”,汉使所到之处备受信任和欢迎。他的封号,成了汉朝使者的
美称。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汉书·张骞李广列传,中华列局,1959。研究文献

'3'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
出版社,1984。
'5'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6'翟忠义:中国地理学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赵过

范楚玉
赵过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 年)人。籍贯、生卒年不详。农学。

关于赵过的家世和个人经历都知之甚少。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
前89 年),他被任命为搜粟都尉。《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有关他在农业
生产动力、技术和工具三个方面的创造和贡献。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同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这段记载,扼要说明了代田的由来和特点。“古法”就是春秋战国时盛行
的“畎亩法”。《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
亩,垄也。”“一亩三■”就是在一亩地里作三条沟、三条垄。“岁代处”
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清代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说:“代田
者,更易播种之名。■播则垄休,岁岁易之,以畎代垄,以垄处畎,故曰
岁代处也。”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闲轮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况下使
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其栽培管理也比“■亩法”有很大改进,“播
种于■中。苗生叶以上,稍耨垄草,因■其土以附苗根。。苗稍壮,每耨
则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旱农地区,
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风。沟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播种在
内,有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在沟里也可减少叶面蒸发,使生长健壮;
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垄平为止,这样作物根部
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则可耐风、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的增产效果
显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一岁之收,常过缦田(没有■亩的平作田)
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赵过所掌握的代田法,是从前辈农民那里学来,


而加以改进和提高的。他推广代田法时,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有计划、
有步骤。首先,在“离宫”(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内空地上试验,证
实确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
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再通过
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为重点推
广,然后普遍开展。“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
代田法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
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
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与推广代田法的同时,赵过又大力
推广牛耕,并发明了功效高的播种机——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
播种的需要。根据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我国牛耕虽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
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
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二牛
三人”,即操作时,二牛挽一■,二人牵牛,一人扶■而耕。东汉时这种
耕作法推广至辽东,开始时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解放前,云南
宁蒗纳西族仍留传的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时,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
牛,后面一人扶■,中间一人压■辕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
映了牛耕初期时的情形,因为那时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铁■构件和功
能也尚不完备。赵过还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
明了三脚耧车。东汉崔■《政论》记载说:“三■共一牛,一人将之。下
种■耧,皆取便焉。”三脚耧,即耧车,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
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
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
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
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农
业史上像赵过这样有独特创造和贡献的高级农业官员是不多见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4。

'2'(汉)崔■:政论,见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华书局,1958。

研究文献

'3'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4'范
楚玉:汉代的代田和区田,文史知识,1988,2,第36—39 页。
落下闳

杨怡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生卒年不详,活
跃于公元前100 年前后。天文学。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
前110—前105 年),历经100 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


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
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
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
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
都等20 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
后形成了18 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
法优于其他17 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
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
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
为期3 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
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 年
(公元前104—84 年)。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
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 
43 
日为一朔望月,由于

81 
分母为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
起来主要有:

(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
合拍。
(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个节气中,位于奇数
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
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
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3)为制历需要,落下闳亲自制造了一架符合他浑天观点的观测仪器,
即浑仪。据推测,落下闳的浑仪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构成,
直径8 尺。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