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01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 >

第3节

01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第3节

小说: 01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第二十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以先天地无极之气理言之,以比君子仁德之心未施之意,井井於心,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以其凝而不妄动,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不殆云时时省悟其道,不致有亡,既不亡,安得不利济万物?若以此道利济万物,岂不为母哉?虽云强为之名,即太极之道也,故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曰逝,所以逝者,谓道成而给於物也。物得而道,仍归於我,岂不反也?远谓流行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谓天地同造化,王者法天地,执此道居两间,若比天地王,岂眇然一人而已?何居四大之中一大,盖其道理之鸿濛,王乃持之,故云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四法字,不过明四大也,是谓相继而持大道焉。所以人法地者,君天下,当体地之四序交泰,以为常经而施政。地法天者,听风雨霜露,以生实收敛物焉。天法道者,以无极之气,自然徐成之也。道法自然者,和气冲而物不敝是也,故能自然。
  
  右第二十一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持身之道如是,凡君子举事,必先以身为重,然後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方乃施之。所以下重、静、轻、躁四字,乃云不欲胡为轻发,亦不许犹豫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终日行者,行道心也,不离辎重者,以此辎重比身也。其道理者,人心也。心乃神魂所栖之处,若神魂而妄虑妄为,使不守其心而纵其所欲,是为离辎重也。譬如帅师远行而入敌境,岂有弃其军粮而先行焉?先行则失粮,所以君子持身若是。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言守身之道甚坚如是,且吾有微宝赍持行途间,或曰他处有美玩者,欲与吾同往观之,此所谓荣观。君子但知守己之微宝耳,持心以静,不欲他美者,故燕处超然是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此言因有发之矣,昔周穆王乘八骏而游是也。岂不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纣乃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何止乎躁,其不仁甚也。故所以失君。不但天下失君,其纣亡其身矣。
  右第二十二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以其无夸己之言。其又不自矜,既不自矜,何有妄言?妄言既无,安有瑕谪?吾心终日守之以理道,小人将欲窥侮之,其来既非理道,安得不为我所制?其为计乎筹乎?吾有天下,而守在四夷,民安物阜,君臣同心,军民遂其生而同其志,吾虽无关键绳约而结者,孰能善可开而善可解?所以善闭善结者,皆譬言道养天下之人,则天下之人为吾闭,而为吾结矣,解之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圣人之心,无善无不善,善者何?盖谓道常善被於人物者,以其常道而常善也,所以无善者,其非理之人物自不善也。所云无善人物者,圣人未尝有心弃之,奈何人物自弃焉?所以不弃而常救者,常道也。若能从斯道者,是谓不弃也。袭明者,圣人因此而终古今承其明耳,故曰袭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教人者,不为人师,乃能使人为善。君子之所在,心善渊,身安乎?荡荡然与相处者,其有学乎?故不善人师,而人善也,所以无辙迹是也,汝知资乎?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不教人而习我,是谓不贵其师。不与人之物,而人得我之道,是谓不爱其资。如此者似乎无知,乃有机,是谓要妙。
  右第二十三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白乃光明也,将甚必有亏,故先守其黑。黑乃明之先兆,是以存其光而不欲尽也。如此者君子可为式,但能用此者常,常有德之士,於心不忒,既不忒,当去其私欲,合精神为一,以存乎其中,如先天地之理气然,即无极是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此务教人不尚强而尚柔,乃云雄雌也,如此者,当以吾腹为天下长江大河,所以长江大河能容百川之波涛。故欲君子以心比之,则常有大德。大德既有,不可矜夸,复若小儿无知之貌。又非真无知之貌,不过使心不妄为耳。故小儿不能妄为曰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既富而恐有所辱,守之以严,则不辱矣。如此者可为天下谷。谷乃大山深远低处是也。既若大谷,大谷比心胸腹也。又云若能如是,则常。常为之德,既有如许大德而不夸,当以心为淳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散而为器,则圣人用之。朴,道未行也,散而为器,道布也。圣人用之,则为官长,非官长也,云人主是也。淳於此而畜於中,散而为道,周行聚则朴而混一,虽云散,未尝曾散,所以云不割是也。
  
  右第二十四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此老子自叹之辞,朕於斯经乃知老子大道焉。老子云:吾将取天下而将行,又且不行,云何?盖天下国家,神器也。神器者何?上天后土,主之者国家也。所以不敢取,乃曰我见谋人之国,未尝不败,然此见主者尚有败者,所以天命也。老子云:若吾为之,惟天命归而不得已,吾方为之。
  
  凡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行随,行乃先,随乃後,先为不让,後为能弟。又或呴或吹,呴,徐徐出气也。吹乃急出也。所言急则乏疾,徐则有余。如强羸二字,强胜羸弱,其强必有丧,其羸必壮。载隳之比,盖以有载将有不载,有隳必又将兴,故所以戒人,甚勿违天命而妄为,是去甚奢泰之云耳。
  
  右第二十五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朕观老子之为圣人也,亘古今而无双,夫何故?以其阴氪笱伞7蛭顺颊撸晃褚缘雷羧酥鳎宋裆斜浚ト酥饕病5笨煞⒈淘ィ戮环ⅲ嗤鼍病T破涫潞没拐撸朔抢碇裉觳恍硪病H粲写宋薰仕鹕宋锩巧砑醋铀锉ㄖ碛胁豢擅庹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
  此又喻君臣焉,谓凶年者何?盖为凡国家用兵,或转输边境,转输则民疲用乏,是有凶年。或境内相争,言境内相争,农废耕植,田野荒芜,所以荆棘生焉。皆乏用,是为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
  此专复喻君臣若遇卒急与可为,当疾便为之。为之而既胜,勿许声张,即勿矜是也。强谓勿愈尚兵也。其勿伐、勿骄,皆夸大也。果而不得已,是为没奈何而为之。是谓果而勿强,此云为我不得已而为,岂我强哉?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此再喻用兵若过,是谓老。早已,是谓既老必不久也。大概不可每每无故尚兵强也。
  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谓用兵得胜而归,常常夸之以为能用兵也。才言能用,是谓不祥。物或恶之,言兵行处所,非损命则诸物不无被废。物者何?钱粮兵甲旗仗舍宇津渡舟车及马,无有不损者,故物或恶之。为此其上善度之,不处是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此言兵凶事也,左乃生气之方,故君子居左,以其生气也。右乃属金,金主杀伐,故用兵居右是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兵本是凶器,没奈何而用之,是以君子不得已而用之,纵使大胜,不过处以寻常。所以寻常者,即恬淡也。是谓胜不美。
  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若人夸善用兵者,是谓喜杀人也。如此等不可式天下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主之。
  古所以慎人命者,幽哉!盖为不欲使凶事尚吉,重人命也。
  右第二十六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道无名,言仁心大德是也。朴淳然於心似乎微,孰敢以为小?朴,真道理也,不敢臣,即不敢小也。若王主之,万物将自宾。自宾是人物来臣贡也。侯庶能守,将名同天地,可贤也。子以侯王并称,侯乃过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言道之功理之妙如是,言甘露降,人莫之令,即不知谁人使令如是均,乃和气自然而然。
  始制有名。
  德之造化如许,名乃云甘露,是其名也。即前无名有名之说,所以有名无名,道理未施则无名,既施著物,以物为名,是谓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谓其名因物而有之,乃当止之,何故?盖谓令君子措事既成,勿再加巧,加巧则复敝,不加巧,是谓知止。既能知了足,可以不危,即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道在君子之胸中,能坚持不忘,则如长江大河之水一般。世间之云雨兴作,百川泛溢,本海为源,何以见之?海,太阴所集,阴升腾而云雨作。如道之行,既行则溢江河,既溢江河,复朝宗於海,乃道之体用也。
  
  右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知人者,有智。能知自己何如,是为小善。能善胜人者,虽不用力,是谓有力。自胜者是为强。强然如此,此数事皆能知足为当。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贪,於我物甚坚,故得当富。又强行者,言君子终日虑道不息,是为有志,既有志,事将必成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其所者久,谓此数事能常常守之行之,将名垂万古而不朽,是谓死而不亡者。寿孰不知?释氏云不生不灭,即此是也。然犹恐人愚迷,特言虚无,此云实行大道得如是。
  右第二十八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言大道大也,其理鸿濛,安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
  道之恩世间,万物凭此而发生,既生万物,道何言哉?言君子行道,务不夸为上,所以不夸,即不辞。所谓不辞,即事业成而不任己之能是也。
  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矣。
  道如厚纩之衣被,被者盖覆人物也。若言可名,道之德不欲使人名之,故止小也,即可名於小矣。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大道既施,万物各得其所,吾不言能,而後万物归於我者,可为大,即可名於大矣。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善能利济万物,又不自夸其功,是谓能成其大。因本身不以为大,所以成大,乃不成而成者矣。
  右第二十九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执大象者,即道理本体也。又王者大位而大名,政事是也。又王位民之大宝,持之以常而不妄,则天下归焉。归者从也,即天下往。既众庶之服归,加抚以劳之,则天下安和,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君能抚养有方,虽有叛者,亦复归也。过言去,止言复往。其谓道,无形无影,口说时无验,亦无滋味,看又不见,耳听之又无声,愚人将谓无有,上善用之,终古不乏,是谓不可既。
  
  右第三十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柔浅而机秘,智者能之。(绝注。)

  右第三十一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治天下,专其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