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血火河山 >

第3节

血火河山-第3节

小说: 血火河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后备受争议的李鸿章!   
    现在一切都明白了,慈禧和光绪都那么看重自己,拉拢自己,哪是什么救驾的功劳,压根就是为了笼络自己的“爷爷”,手握大权的李鸿章!(注②)   
    什么都通了,李国勇甚至想起了李鸿章可不正是有个孙子叫“李国勇”的吗?那个时代的李国勇,素来是很同情李鸿章的,对他的家族也有些了解,如果记的没错的话,自己应该是李鸿章第二个儿子李经述的第五子,也就是最小的那个。(注③)   
    一条金光大道正在向着自己招手,李国勇莫名的开始兴奋了,下面就看自己能不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际遇了!   
    “孙少爷,您这是怎么着了?”福管家看着脸上一会茫然,一会惊讶,一会兴奋的李国勇问道。   
    李国勇赶忙从兴奋里回过神来,掩饰着自己的情绪:“没什么,车上坐着闷气,有些头晕。”   
    随着福管家的带路,两个人走到了贤良寺西院落的一座房子前停下,福管家止住了脚步:“孙少爷,老太爷就在里面,您请。”   
    按住自己“扑通扑通”乱跳的心,李国勇深深地呼吸了几口,努力使自己激动的神情平静下来,在福管家异样的目光下,他推开了那扇门。   
    屋里很亮,屋顶挂着盏很大的吊灯,一个清瘦但却显得非常精神的老者闭着眼睛悠闲地躺在一张躺椅上,边上的茶几,放着一杯晶莹剔透的葡萄酒。(注④)   
    这就是那个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千古名臣李鸿章?   
    李国勇却更无迟疑,心中叹着果然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前恭恭敬敬到磕了个头:“孙儿给爷爷请安了。”   
    李鸿章睁开眼睛:“哦,是明逸来了啊,来,到爷爷旁边坐下。”   
    待李国勇坐定,李鸿章慢悠悠地道:“你为皇上受了伤,我和你父亲很是牵挂,现在好利索了没有?”   
    这句平平常常的话一出,李国勇眼泪都快下来了。李国勇在自己的时代其实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原本是一兵工厂的高级工程师,李国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在一次事故中双双身亡。政府发的一大笔抚恤金,被自己该死的亲戚瓜分一空,这才造成了一个大好青年终于堕落成了一个流氓,拉皮条的,使用对于家庭的亲情,李国勇不知多少时候没有感受过了。李鸿章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关怀的话,让李国勇瞬间感受到了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温情,也让自己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强制压抑着内心的波动,李国勇道:“叫爷爷担心了,孙儿已无大碍。”   
    “好了就好,好了就好。”李鸿章有些高深莫测地说道:“好了才能为皇上,为太后办事啊。”   
    李国勇心里“咯噔”一下,没敢接口,他知道还有下文。   
    果然,李鸿章坐起抿了口酒:“老佛爷要对维新党动手了吧。”   
    虽然早有准备,李国勇还是吃了一惊。这个看起来悠悠闲闲的老人,究竟是怎么猜到的呢?   
    注①: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就住在贤良寺,之后的多次进京,李鸿章也居住于次,1896年末,失宠的李鸿章此后一直到死,都长期居住于贤良寺内。   
    注②:其实李鸿章自1896年10月,由美国出访回北京后,即被打入冷宫,10月20日更被莫须有的罪名由礼部判为革职,最后还是慈禧手下留情,改判为罚了一年工资了事。慈禧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杀他在洋人面前的“威风”,同时也平息国内对他“卖国”的指责。此后一直到了1900年6月12日,为了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才重新启用李鸿章,再度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蜘蛛在这里说他依然手握重权,实为需要,各位读者大人无须深究。   
    注③:李国勇为李鸿章的孙子,李经述的儿子,也是蜘蛛编出来的了。李鸿章一生共三子三女,长子经方,生三子:国焘、国熙、国休;次子经述,生四子:国杰、国燕、国煦、国雄;最小的经迈,生了一个:国超。蜘蛛让李国勇当李经述的儿子,原因大概是李鸿章死后,由李经述袭了一等侯爵的职位吧。   
    注④:不要怀疑,的确是吊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李鸿章“每膳供双鸡之精汁,朝朝经侍医诊验,常上电气”。民间有对联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的就是李鸿章(合肥人)、翁同龢(常熟人)的富有。   
第一卷 经略江苏 第五章 李鸿章   
    好奇的李国勇还是没能忍住:“爷爷,您究竟是怎么知道太后要动手了?”   
    李鸿章微微笑了下:“太后从来就没真的想让咱皇上亲政过,别看维新派这段时间上上下下闹腾得挺欢,可这朝廷,太后她可把握的紧着呢,想什么时候收拾维新派就什么时候收拾,这可由不得咱皇上做主了;李莲英李公公前些个日子又跪请太后垂帘听政,你想,这李莲英要没得到太后的暗示,他敢这么做吗?这几日我听人说,皇上召见这召见那的,我估摸着啊,皇上是想做点什么了;咱皇上虽然圣明,可他怎么也不想想,这朝廷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可都在人家手里捏着呢,他身边又有几个能真心忠君爱主的,他的一举一动,有哪个能瞒的过上面?皇上这么一闹出动静来,可不正好给人家个借口吗?”   
    李国勇傻傻的听着李鸿章这么一通话,可算是真正打心眼底佩服起这个“爷爷”来了。这个被民间叫做“李二先生”的中堂大人,这个到了他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的农民子弟,能一步步爬到今天的这个位置,其见识,韬略都不是光绪和他身边的那些维新党所能望其项背的!   
    李鸿章也没理会他的表情:“太后今儿个召见你没有?”   
    李国勇忙不迭地点头:“是的爷爷,太后不光召见了我,还问了我关于皇上的事,顺便着还将皇上封孙儿的正五品三等侍卫升为了正三品一等侍卫。”   
    李鸿章鼻子里“哼”了声:“一个皇上,一个太后,你当他们都真正为了你救驾的功吗?那都是想将我李家拉拢在自己身边,想让我李鸿章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点李国勇已经想到了:“孙儿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不知道爷爷的意思是什么。”   
    李鸿章从躺椅上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室内来回踱了几圈,长长叹息了声:“在朝廷里,爷爷是有名的洋务派,变法之时,爷爷还自称过是‘维新之同志’,不过维新也好,洋务也罢,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依我之见,变法是注定要失败的了,皇上的亲政,也算是到头了,当务之急,是要想着怎么完完整整的保住我李家的利益!”   
    李国勇默默的点了点头,是啊,“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这句话和后世毛老人家的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爷爷,太后命我明日晚间捉拿维新派,您的意思是抓了?”   
    “抓!”李鸿章眼里抹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不过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维新派的头头,你看能不能找机会放了,也给咱大清,留下点进步的火种吧。”   
    李国勇暗自苦笑,历史上的康有为梁启超,是因为得到了政变的消息,才匆忙出逃,流亡海外,没想到在这个世界,竟然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句话。   
    这时候的李鸿章,忽然想起了什么:“皇上这几天,是不是召见了袁世凯?”   
    李国勇心里暗叫厉害,这也能猜到:“是的,皇上不但召见了袁世凯,还授予侍郎职。”   
    早已猜到的李鸿章还是连连跺脚:“糊涂啊,皇上,您糊涂啊,谁能能找,焉能找袁慰亭!”突然问道:“你看袁慰亭此人如何?”   
    李国勇心里发笑,居然问自己对袁世凯的看法,未来的自己,袁世凯是个什么人,这世上只怕没人比自己更清楚了,他一本正经地道:“孙儿观此人,文武双全,礼贤下士,练兵很有一套,性格也胆小慎微,但照孙儿看来,此公乃见利忘义,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之徒;”说到这压低了声音:“将来亡大清者,必此人也!”   
    这番话在李鸿章耳中,可说是石破天惊了。这个由李鸿章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袁世凯,虽然自己渐渐看穿了他的本性,但此时的袁世凯虽然手握重兵,但官职不过一小小的直隶按察使而已,权利也只能管练兵事宜;自己不过随口这么一问,哪想到这个孙子不但一眼就看透了袁世凯的本质,还说出了那么让人震惊的话。   
    李鸿章象第一次认识李国勇一样:“你如何有此等想法?”   
    李国勇表现得慷慨激昂:“回爷爷,皇上密召袁世凯,实为杀荣禄,袁世凯当面表示‘诛荣禄如杀一狗耳’,暗地里却立刻向荣禄告密,此等行径让人不齿,现下太后爷爷俱在,他尚不敢有所举动,一旦日后太后和爷爷百年之后,嘿嘿,他手握我大清用银子帮他堆积起来的精锐之师,天下还有阻止他做任何事。”   
    看着因为自己的分析而频频点头的李鸿章,李国勇几乎就要笑出来了,在自己的那个时代,谁不知道最后逼着清帝逊位的就是这位袁大总统啊。   
    李鸿章满意的拍了拍孙子的肩:“你今年不过二十,居然已是正三品的官员,虽然不过是太后为了拉拢我李鸿章才破格提拔,但照着爷爷看来,孙儿,你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这下里李国勇想的却是:老大,二十岁?在我的时代,我都二十四了。   
    李鸿章怎么想得到这个孙子肚子里转的什么念头,兀自兴高采烈:“你大伯父体弱多病,你父亲生性懦弱,你三伯父只知享受,其他孙辈都是庸庸碌碌,我原当我李家自我而后再无可造之材,没想到啊,没想到,看来延续我李家辉煌的,非你莫属了。”   
    说到这李鸿章面色沉了下来:“切记,抓维新党时首要是要机密,不可让皇上察觉分毫,放走康梁二人更是得小心谨慎,万万不可露出一点马脚!”   
    李国勇点头称是。   
    李鸿章叹息声:“不想我李家终于出了这么个天纵英才,你很好,很好,你也不必再去拜见你父亲了,这就回去紧着心思办你的差使吧!”   
    辞别了李鸿章的李国勇有些迷茫,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于一百多年后的一个小混混,一个拉皮条的,竟然转眼间就成了千古名臣李鸿章的孙子,成了朝廷的侍卫,成了皇上太后两方面都要争夺的人物;李国勇实在不敢相信发生的事情。   
    自己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顺应早已发生的历史,平安而碌碌无为的度过这一生?还是轰轰烈烈的干出一番事业?   
    很快,随着变法的失败,中国即将走向一段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难道真的能够改变一切吗?   
    李国勇自己都不相信。   
    算了,李国勇摇了摇头,现在的我,只不过是个看起来官职挺高,但实际上什么权也没有的小小侍卫,就算真的想有一点作为,又凭什么呢?   
    倒是明天的工作才是首要任务,谭嗣同虽然是自己所崇拜的,但已经将自己和李鸿章绑在了一条船上的李国勇,开始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冷血,无论如何不能为了感情使得整个李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如果有朝一日,仅仅是如果,自己能爬上权利的巅峰,我李国勇,必定为先生平反!   
    李国勇这么安慰着自己。   
第一卷 经略江苏 第六章 谭嗣同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0日,这一天将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代表着中国进步自救觉醒的维新运动将被彻底扼杀!   
    一场彻底将中国拖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地步的政变拉开了帷幕。   
    政变的主使人就是慈禧,而政变的急先锋,却是从另一个时代过来的,莫名其妙被卷入其中的李国勇。   
    看着下面黑压压一片整装待发的士兵,李国勇心中一片茫然。   
    “大人,兄弟们都准备好了,大人您看?”一名内九门的门千总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国勇厌恶地看着这家伙,恨不得一脚将他踹出老远,强压着心头的厌烦,尽量平缓着语气说道:“杜大人看从哪先下手好啊?”   
    这个叫杜子其的千总存心巴结面前这新得宠的顶头上司:“大人,照下官看来,首要擒拿住维新党的康梁谭三人,此首功也,这份功劳当然是大人的了,下官带五百兵去抓捕其余逆贼,也跟着沾点小光。”   
    看着这个马屁精,李国勇有计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