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莫斯科1941 作者:[苏] 伊万·斯塔德纽克 >

第37节

莫斯科1941 作者:[苏] 伊万·斯塔德纽克-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大林不慌不忙地吸着烟斗,以疑问的目光看了看沉默无言的政治局委员们,他的意思是要他们发言。

  加里宁首先说话;

  “也许未可夫的想法是对的。”

  “我也有同感。”莫洛托夫支持加里宁。

  斯大林沉默片刻,吐出一口烟,说:

  “也许,我们大家都同意朱可夫的意见?……”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铁木辛哥元帅当即返回前线,朱可夫回总参谋部。政治局委员各自离去。 

第三十二章
 
  当晚,德国飞机照例空袭莫斯科,中央政治局在地铁“基洛夫”车站的防空掩蔽部里开会。轰炸和炮击的嗡嗡声,不断地传到这里,就象墙外轰响着一台尚未调试好的汽车发动机。政治局在听取军需中将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关于在作战部队施行新供给体制的报告。出席会议的还有以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为首的总参谋部的代表。

  地铁车站的这间前厅装饰精美,室内家具简朴敦实,和别的办公室全无特殊之处。斯大林象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一样,在桌边的长条地毯上缓缓踱步,桌旁坐着政治局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们,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倾听赫鲁廖夫的激昂慷慨陈辞。他注意到这一点,就更加有力地挥动右臂,仿佛要把自己的话打到绿色桌毯上似的,他那灰色的眼睛闪着勉强压抑的激动光芒。这时,就越发令人感到,将军对自己的论点深信不移。

  赫鲁廖夫身材粗壮、结实,淡褐色的头发在右鬓处分开,梳得油光馄亮,这使他那张嵌着大鼻子的圆脸,显得温文尔雅。

  赫鲁廖夫是个老骑兵,他和斯大林早在内战时期就相识。近年来,有时到克里姆林宫商讨军政大事,有时参加战友间偶尔的小型聚会,参加那些名目繁多的友好宴饮,和斯大林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赫鲁廖夫一向笑容可掬,和蔼亲切,乐干自告奋勇,担当重任。他记忆惊人,对人、对事和数字,都记得一清二楚,他随时准备唇枪舌战,据理力争,在任何问题上批驳任何人。只是在斯大林面前,还有在麦赫利斯面前,偶尔稍微有所收敛。此刻,斯大林怀着深深的内疚和惋惜,想起了去年人民委员会的一次会议……

  是啊,赫鲁廖夫将军完全有理由期望,他的意见能够得到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更多重视。他在不平凡的军事生涯中,可以说对此当之无愧。战前几年,赫鲁廖夫曾领导过苏联武装力量的财务部门,后来还任过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的营房部长、基辅特别军区的军事建筑部长。

  一九三九年十月,他被任命为红军供给部部长。赫鲁廖夫身居高位,肩负重任,在短时间内,就把该部的业务整顿得大有起色。在他的领导下,军队的经济工作明显改善,特别是在苏芬战争后,供给部门接受了沉痛的教训,组织系统经过整顿,焕然一新。

  斯大林知道,就是职位再高,权力再大的军队和政府的领导,来办公室晋见他,也不免有几分敬畏。他们不是担心斯大林意想不到的提问,就是感到他们所承担的本职和兼职工作过重,实在是诚恐诚惶,力不胜任。每当讨论军需方面的问题时(战前一年,他这个部改组为红军总军需部),赫鲁廖夫总是那样坦然和自信,意思是让斯大林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知道,他完全可以为他掌管的部门负责,他作为行家,比别人更通晓这些部门的工作特点,因此,就力陈己见,要求毫不怀疑地采纳他的建议。

  不过,他有时也不那么理直气壮……但只是有时。他对麦赫利斯有所顾忌,尤其当他提出某项重要建议,被这位国家监察人民委员百般挑剔他的漏洞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况。一九四0年,有一次召开人民委员会议,研究紧急战备物资在国内哪个地区集中存储为宜。赫鲁廖夫坚持,应放在伏尔加河以东。当时,总参谋部已经指示,把夏服和冬服启运佩列梅什利、利沃夫、布列斯特、巴拉诺维奇以及克莱佩达等地。

  “但是,战争可能突然爆发。”赫鲁廖夫当时已有先见之明,“再次动员组建的各师来不及如期到达边境地区。应当尽可能把封存的物资集中在中央仓库,主要是集中在东部。”

  “这是有害的观点!”麦赫利斯火冒三丈,打断赫鲁廖夫的话,转身对斯大林说道,“如果我们同意这种看法,就会把我们的军队置于困难的境地!我在沙皇军队干过,当时,我们每个士兵都有三套军装。”

  “这些士兵在哪里,在什么地方服役?”赫鲁廖夫问,话中有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针贬之意。

  “在莫斯科省的叶戈里叶夫斯克!”麦赫利斯回答得干脆利落。

  “叶戈里叶夫斯克,这不是边境!”赫鲁廖夫态度镇静,反唇相讥,“当时士兵的第三套服装是礼服。可为什么我们要把毡靴,外套、棉祆、背心统统都运到边境上……这些东西驻边境的各师都有。”

  “你怎么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爆发?是冬天,还是夏天?!”麦赫利斯自感受辱,不肯让步……

  现在,斯大林想起那次会议,就感到难堪和痛苦。他当时同意了麦赫利斯的意见,同意总参谋部的决定,而战争表明,赫鲁廖夫是正确的。结果,边境有多少仓库,被我军忍痛自毁,又有多少仓库,遭到敌军的劫掠!……

  赫鲁廖夫将军也常常想起那次会议。知道现在斯大林和麦赫利斯在为西部军需仓库的损失引咎自责,但不便启齿再提此事。他也感到自己有责任,没有及时对总参谋部的错误决定,提出反对意见,没有及时向斯大林、麦赫利斯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力陈自己的正确主张。

  只是赫鲁廖夫将军没有料到,在发生所有这些事件之后,他作为在大战条件下军队后勤工作的权威,他的分量非比寻常地变重了。可是,问题成堆啊。必须在短时间内弥补我军在敌军入侵初期所带来的损失,必须紧急储备必要的物资,以应未来作战之需,必须建立高效能的供应运输体系,最后,还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后勤指挥机构,以便集中力量,共同做好工作。过去,军队的供给系统由总参谋部和各合成军队司令部管辖,为此设置了第五部和第五处。战争爆发后说明,合成军队司令部在复杂条件下指挥作战,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去领导极其繁重的军事经济工作……

  一九四一年夏季,当战争呼啸而来时,赫鲁廖夫将军被任命为主管后勤工作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当时,他受命不仅要立即改组后勤指挥系统,而且还要改组红军整个的供给系统,以及后勤兵团、部队和机关。

  真知来自经验。赫鲁廖夫深知此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总供给部系统的干部会议。必须经过讨论采取措施,以使作战部队不致因物资匿乏而陷入困境。与会者都是富有经验的人。他们中间有:前沙皇军队的总军需官助理戈列茨基中将,有丹科夫上校,后者精通军事历史……就是这个丹科夫提出建议,首先读读早在一九一四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天颁发的军队野战指挥《条令》。这个条令在宣布动员后并未付诸实施,因为不知为何缘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参谋长亚努什克维奇①持反对意见。可是,这个条令确实不乏俄国军队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

  在国立列宁图书馆找到了这本《条令》,并向国防委员会主管军队供给事务的米高扬做了汇报。米高扬立即把这份虽说已过时,但仍不失其重要意义的文件,转送斯大林阅示。斯大林肯定了文件的价值,建议参照此件,补充进内战时期军事经济部门的经验和我军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尔后起草关于当前战争时期红军后勤组织工作的决议草案,提交国防人民委员会核准。

  赫鲁廖夫和他在军需方面的亲密战友,废寝忘食地连续干了几昼夜,现在,经过精力充沛的创造性探索,忘我的努力,终于在“故纸堆”上形成了红军新型的后勤保障原则,这真是巨大的劳动成果和科学上的大胆贡献。

  后来,这份文件草案,又由红军政治部主任麦赫利斯仔细推敲,最后定稿。现在,军需中将赫鲁廖夫站在桌边,朱可夫大将坐在一旁。他在说明总参谋部和方面军司令部免去领导供给和后勤工作的重担,有利无弊,这样才可避免供应工作的干扰以便作战指挥。

  ①亚努什克维奇(1868—1918)第一次大战期间任沙皇最高统帅部参谋长但平庸无能,战争期间把指挥作战事务委托给军务总监丹尼洛夫。——译者

  斯大林看到,朱可夫紧皱眉头,聚精会神地倾听赫鲁廖夫的话。他以赞许的态度,揣测着朱可夫的思路:“任何统帅不知道作战需要武器、弹药和给养保降,不知道把一切必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就不可能制订作战计划……”

  “可是为什么一个统帅不考虑供给计划,就不可能制订出自己的作战计划呢!”斯大林在心里反驳朱可夫,“而且,方面军司令员和后勤主任历来就应该同心协力的!”

  正如斯大林所预想到的,朱可夫不赞成彻底打破军队传统的供给方式。由于改革,势必要改组总参各部、处,以及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部的工作,还要重新配备干部。当前,正当敌人的强大兵力深入国土之际,这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

  赫鲁廖夫报告完毕,出现了一阵令人不安的沉闷。大家简直都忘记了上面还在炸弹轰鸣,预感到马上就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斯大林久久地吸着他的烟斗,然后,他几经犹豫,强压着胸中的怒火,轻声说:“您的意见如何,朱可夫同志?”

  朱可夫象往常一样刚直不阿,不肯调和。他知道,斯大林马上就要大发雷霆,因为斯大林以国防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在此期间已经批准实行新《条令》,但还是照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赫鲁廖夫同志显然是要把我们总参谋部踩在脚下……这样就全盘打乱了我们部署好的工作……”

  又是一阵令人尴尬的静默。莫洛托夫打破了僵局,他一如往常,每当大家冲动的时刻,就拿出手帕擦他的夹鼻眼镜:

  “对上帝还是要敬畏的,朱可夫同志……”

  斯大林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他站在朱可夫面前,带着难以理解,几乎感到受辱的心情,说:

  “您这番议论,不象个总参谋长,倒象个头脑简单的骑兵!您在这些事情上所知甚少!”

  “如此说来,斯大林同志,我可以马上就辞去总参谋长的职务。”朱可夫面色阴沉,但语调平静。

  斯大林的脸微现苍白,他以责怪的表情看着朱可夫,然后以劝导的口气,说:“朱可夫同志,我们想从您嘴里听到的,不是最后通牒,而是您对前线战局和我们慎重做出的决定,给予正确的评价……其中包括关于军队后勤工作的决定……” 

第三十三章
 
  这不过是两种性格的冲突,而这两种性格是在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长期激烈斗争中形成的,因而带有艰苦年代的印迹,带有榜惶不安、苦苦求索、矛盾重重的特点。令人费解的是,斯大林和朱可夫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但却对达到目标的途径,有时各执一端。

  这次会议后的第二天,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意见分歧。为执行最高统帅的指示,正确估计前线作战形势和总参所采取的措施,朱可夫同总参作战部的领导商议了一下,随即打电话,要求斯大林接见,说有紧急情况要报告。

  斯大林明白,朱可夫必有要紧的、令人不安的新情况相告,仿佛为了昨天和斯大林言语上的龈陪,他非要到政治局来给大家点颜色看,以泄心头之忿似的。斯大林指示他的助手波斯克列贝舍夫去邀请一级集团军级政委、红军政治部主任、副国防人民委员,亦即他本人的副手麦赫利斯到克里姆林宫来,要他在总参谋长汇报时在场,由他做所谓仲裁人。

  朱可夫当然不愿意触怒任何人,尤其不想触犯斯大林,但他的汇报确实令人不愉快。斯大林和麦赫利斯听着总参谋长的报告,神情专注地看着桌上的地图,看那图上的情况标示,使人有亲临战场之感。况且,朱可夫的报告明白清晰,令人印象殊深。他紧皱的眉头,阴沉的眼神,疲惫的面容,更加重了此时笼罩在斯大林办公室内的不安气氛。

  很难不同意朱可夫的意见,目前,我军在苏德战场上的防线,最薄弱、最危险的地段,就是中部战线,我第十三和第二十一集团军,兵力少,装备差,难以抵挡德军的再次攻击,而敌军很可能前出到屏护着基辅地区的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