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时珍 >

第1节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时珍-第1节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时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医学是一枚璀璨(cuǐ càn)的明珠。在 

古代,有许多名医为后人称颂,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的华佗、张仲 

景、唐代的孙思邈 (miǎo)等等。就中药学的研究而言,成就最大者莫过于 

曾被誉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他成就了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 

目》,是永远也不会让人忘怀的一代名医。 

     中医,在世界医学中,一直是一个神奇而深邃的领域。而记录了包括动 

物、植物和矿物等药品共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药的《本草纲目》,更加神奇。 

在十六世纪末问世后,刚过半个世纪,波兰人卜弥格便将其中植物部分译成 

拉丁文,传入欧洲,后来又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朝等国文字,传到 

世界各地,其中英译本多达十余种,这些国家的医界,把这部著作誉为“东 

方医学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它推崇备至,称它为“中国古 

代的百科全书”。 

     人们瞩目这部重要的医药文献时,不会忘记为之奋斗一生、呕心沥血的 

名医李时珍。人们惊叹于他的成就,同时,更为他伟大的一生和高尚的人格 

而感动。 



                         一、慎重抉择 随父从医 



     湖北省蕲 (qí)春县的蕲州镇,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城。它 

位于长江中段近下游处,号称吴头楚尾。城廓有群山守望,江水湖泊环绕, 

水上交通非常发达。这里盛产鱼虾龟鳖,米谷药材。蕲州特产的九孔莲藕, 

色味俱佳,驰名中外,蕲艾闻名全国。蕲州过去曾以产蕲龟、蕲蛇、蕲竹著 

称。在历史上,从北周起,有好几个王朝在这里设州、郡或路、府的治所, 

明朝朱氏宗室的荆王府也建在这里。 

     在蕲州城东门外有一个雨湖,依傍着透迤起伏的群山。雨湖周围,春天 

桃李盛开,百花争艳;夏天荷花映山,红白相映,山光水色,十分宜人。我 

国明朝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李时珍就生活在这个迷人的水国 

仙乡。 

     李时珍,字东璧,又字可观,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 (今湖北省蕲春县 

西南)东门外瓦硝坎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明万历二 

十一年(1593年),享年75岁。 

     李时珍出生在世代行医之家。李家一直以仁爱德义处世,在宗族和乡邻 

中享有较高的声望。祖父是个“铃医”,也称“走方医”。常手摇铃串,背 

着药箱,走街串户,在乡村和城镇间卖药治病。铃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比较 

低下。父亲李言闻,字子都,号月池,为人笃厚仁孝,乐行善事,乡亲中谁 

家有困难或纠纷,他都热情帮助。李言闻深知行医的清苦和劳累,为摆脱医 

业,曾发奋读书,中过秀才,但再也考不上去了,只好随父从医。 

     李言闻博读经史,精通医药,以医术济人,成为当时的名医。到了晚年, 

被选为贡生,送入京师,后来当上太医院吏目,是相当于文书之类的下级医 

官。曾著有《四珍发明》(八卷),《痘疹证治》,《月池艾叶传》和《月 

池人参传》等书,均已散失。他还整理补订了宋·崔嘉彦写的《四言举要》。 

     李言闻悉心研究中药。不仅研究古代药书,而且非常注重实践,常常到 

山中找来药草来与药书对比印证。在他的房间里,一年到头都可以闻到白芷、 

郁金之类的芳草的清香。就在这飘散着异香的环境中,李时珍诞生了。 


… Page 3…

     李时珍是李言闻的次子,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尤其父亲李言 

闻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李时珍的成长影响很大。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很 

小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给乡亲们看病、去山里采药。他能辨别出许多药草 

的名字,对草木虫鱼,他有一种奇特的爱好。当他随父亲去山里时,父亲告 

诉他药是从哪来的,怎样采集。让他看到药草的生长情况。他的药草方面的 

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兴趣也越来越浓。 

     小时候,李时珍在药草方面的知识使他成为小朋友们崇拜的对象。当小 

朋友们一起到湖畔、田野丘陵去爬山、划船、捕鱼、捉鸟时,他便自豪地向 

小朋友们讲一些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草药知识。 

     附近的渔民、樵夫、农民们大都认识李时珍。李时珍求知欲极强,特别 

爱提问题。人家看这孩子聪明,也乐意告诉他。李时珍还经常帮助贫苦人干 

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帮助渔夫收拾鱼篓、传递东西,老渔翁也常传授他一 

些水鸟的知识。 

     李言闻很了解儿子的兴趣,为满足时珍对草木虫鱼一类学问的好奇心, 

教他读图画书《尔雅》(中国古代解释词义的专书)。在很小的时候,他就 

能把整大段难懂的《释鸟》、《释兽》背诵如流。 

     在李时珍生活的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 

的发展,所以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与算命,卖卦、看风水的江湖术士几乎 

没有什么区别,医术高明,但社会地位仍旧低下,属于“下九流”的社会地 

位,受人歧视。在正史里,名医的传记要排列在方伎列传里,医学被称为末 

学杂流。当时的读书人都热衷于追求风雅、参加科举考试,轻视实际知识的 

积累。李言闻对李家世代为医,被人瞧不起的社会职业早已厌烦了。当他科 

举考试一再失败时,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异常聪明的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够 

 “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以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 

     李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把他一向喜爱的与医药有关的书收拾乞来,督 

促李时珍去读八股文。李时珍虽不愿意,但是又不愿伤父亲的心,只好遵照 

父亲的吩咐,读八股文准备应试,有时他还偷偷地读起医书来,当父亲替人 

看病时,他借故帮忙,这样,虽然在读八股文,但是,并没有影响他医学知 

识的增进。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14岁的李时珍考取了秀才。父亲非常高兴, 

激励他继续努力,争取考中举人。 

     此后,李时珍一度想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科举考试一般内容都是“四书”、“五经”,而且当时的考试,常常指 

定内容不许超过程、朱的集注疏义的范围。考场上的八股文,形式要求非常 

严格,内容死板枯燥。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 

股。而且硬性规定:“破题”要用两句话点题,“承题”要承接破题的意思 

作进一步的发挥,到“起讲”才开始议论。以后各股,要求把议论层层推进, 

而“中股”是全篇的中心。在最后四股中,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共为八股或者称作“八比”。这种死板、空洞的文字,不仅不能有自己的独 

特见解,也不能思考发挥。只能剽窃子史陈言,雕琢字句。 

     李时珍尽管聪明过人,但是他生性好学多思,不愿意死记硬背教条的八 

股文,而且,象他这样崇尚真理和科技知识的人,是注定写不好揣摩时好的 

八股文的,并且,李家的人忠厚正直,不愿向考官进行贿赂。这样,在他十 


… Page 4…

七岁、二十岁、二十三岁的时候,他曾经三次到省城应试,可是都失败了。 

     从考场上返回家,躺在床上,他深深地嘘了一口长气,可是,好象积压 

在胸中的郁闷太多了,他一下子不能一股脑儿吐出去一样,他觉得有一种压 

抑不住的愿望,想做一些对这个世界更有用的事。 

     他一头钻进父亲的藏书室。李言闻博识经史,家中藏书很多。李时珍在 

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发现了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完全沉湎于书本之 

中。 

     李时珍利用一切时间,读所有能找到的书,包括凡子、史、经、传、声 

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他读书十分认真,发现有可取之处, 

就记录下来;发现有疑点,便进行考古论证。那时,他创作了一系列有关唐 

律、天文、地理、奇门遁甲之类的书。而且,他非常注重理学,他读诵了大 

量的程朱理学的著作,吸收其中积极的部分,提出了一些富有独特性和创造 

性的思想。读书不仅使他丰富了知识,开扩了思路,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而 

且使他对考证和编纂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的阅读为他后来的科学研 

究和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性聪明而且自信心、自尊心极强的李时珍决定从科场的失意中摆脱出 

来,不再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用的八股文中,他决心读书治学,走一条属 

于自己的、对社会、对人们更加有益的道路。 

     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父亲的为人和治病救人的职业,对他更具有极大 

的感染力。他从小在家里看到父亲为病人治病,经过父亲的调理,许多人解 

除了疾病的痛苦。李时珍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疾苦,一方面接触到医药实际, 

了解了许多医药方面的奇妙,他对医道有着极大的兴趣,深感这是一项非常 

重要的职业。 

     李时珍反复思量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小时候身体瘦弱,少年时患有眼病。二十岁那年 

参加乡试前后生过一场大病。这次病是从感冒引起的,咳嗽了很久,没有及 

时注意,结果转为“骨蒸病”,皮肤发热,热得象火燎一样,觉得心烦口渴, 

每天吐痰一碗多。从现在的医学知识来看,他患的可能是肺结核。李时珍当 

时已懂得医道,他自己用柴胡、麦门冬、荆沥等各种清热化痰的药,治了一 

个月,病情没有好转,却更加严重了。他父亲也多方治疗,仍不见效,几乎 

断了性命。后来,他父亲根据李时珍皮肤发热、口渴、而白天又更加严重的 

情况,选用了名医李东垣的独味黄岑汤,李时珍服用后第二天就退了烧,痰 

和咳嗽也渐渐好了。 

     想到这件事,李时珍闲不住了。他感慨到,药对病症就好象鼓槌敲在鼓 

上一样,立刻发出响声,“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他深感医生的医术决定 

着病人的命运,如果诊断不明或用药不当,轻则延误治疗,重则害人性命。 

高明的医生可以起死回生,掌握医道对人民的好处太大了。 

     想到这儿,李时珍一刻也坐不住了,他对父亲说:“不能老让您为我操 

劳,还是让我跟您学医吧!”李言闻早已看出儿子在医学方面有特长,听了 

儿子的话,觉得这是儿子的慎重选择,不能再阻挠他从医,因此说:“从医 

是非常苦、非常累的,而且医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你不在意吗?” 

李时珍坚定地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见他态度这么坚决,就说:“咱们李家几代从医,几代受苦。我是希望 

你不再受苦,才让你走科举这条路的,既然你现在一心从医,我也不能再硬 


… Page 5…

逼你去走不愿意走的路了。你就跟我好好学医吧!” 

     重新选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对人有益的职业后, 

李时珍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自由了许多,在他面前似乎有无限的希望在 

呼唤他。抬头仰望,天更广阔了,大雁在自由地翱翔,侧耳聆听,鸟儿在林 

间啭鸣。大自然太美了,世界充满了生机。 



                         二、救人危险 医名远扬 



     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24岁的李时珍跟随父亲正式开始行医。 

     当时,蕲州一带连年大旱,河塘干涸,粮食歉收,百姓生活非常艰难, 

许多地方的百姓都忙着求雨,祈求上天降雨。可是不仅没有下雨,相反,由 

于天气燥热,当地又发生了瘟疫,许多人死于瘟疫。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情况 

下,一旦得上病,百姓立即感觉走投无路。 

     蕲州的贫苦人为生活所累,提心吊胆地度过一天又一天。 

     当时的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