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

第25节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25节

小说: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而不藏。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为肺神也。    怒者,肝胆病也。怒本情之正,惟发不中节,则肝胆之气横逆,而二经遂伤,且木盛克土,久必伤脾,怒所以为病也。程子云: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如此用怒,便是情之正,便是发而中节之和,岂至成病。今所谓怒者,以肝胆属木,木性本直,木势必伸,稍有所郁,不能遂其直达之性,不能顺其上伸之势。因激而成怒,则此怒已非情之正,已非中节之和,即其怒已是病。况木郁则激,激则横,横则变生诸症,有不可意计测者矣。程子又云:治怒为难,惟克己可以治怒,此圣贤治怒之法也。馀亦云: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言肝而胆在其中(宜香甘散。)  
【脉  法】  《得效》曰:怒则脉激。《入门》曰:怒伤肝,则脉必濡。  
【怒病原由】  《内经》曰:肝在志为怒。又曰:暴怒伤阴。又曰:大怒则气绝而血菀於(上菀、郁也,)使人薄厥。又曰:血并於上,气并於下,心烦惋善怒。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矣。又曰:胆为怒。《纲目》曰:怒在阴阳,为阴闭遏而不得伸也。    忧者,肺与脾病也。肺居华说之顶,下通心肝之气,心有所愁苦而不乐,则上搏乎肺而成忧,故忧为肺病。肺与脾同称太阴,同行气以给众脏,肺既成忧病,则闭结不解,气固於内而气不通,气不通,则大小便闭而伤脾,故忧又为脾病(宜静神丹、归脾汤。)  
【脉   法】  《得效》曰:忧则脉涩。《入门》曰:忧伤肺则脉必涩。  
【忧病原由】  《内经》曰:肺在志为忧,忧则气沉。《灵枢》曰: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为脾神也。又曰:忧则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    思者,脾与心病也。脾之神为意。意者,心之所发也。由发而渐引焉曰思,则当其发属在脾,及其思属在心。故玄晏先生曰:思发於脾而成於心也。《中庸》曰: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论语》曰:君子有九思。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是思固不可不用者,然思之太过,则流荡失节,必至伤神,神伤,百病蜂集矣,其何以堪。故或有劳心思虑,损伤精神,致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者(宜清心补血汤。)有思虑伤心,致心神不足,而不能寐者(宜养心汤。)有忧思过度,令人惕然心跳动而不自安者(宜静神丹。)有思虑太甚,致心气不足,忽忽善忘,恐怯不安,梦寐不祥者(宜定志丸。)有思虑太甚,心血耗散,竟至怔忡恍惚者(宜益荣汤。)有因思劳伤心脾,致健忘失事,言语颠倒如痴者(宜归脾汤。)有思力太猛,心神失守,致痰涎聚於心包,渐成痴癫者(宜加味茯苓汤。)凡此皆思之病也,皆过用其思之病也。乃若过用其悲忧恐惧,亦有类於此者,治法大约可以相叁。  
【脉  法】  《得效》曰:思则脉沉,一云结。《入门》曰:思伤脾,则脉必结。又曰:凡七情之脉,惟气口紧盛而已,细分之,乃有如此等项之不同也。  
【思病原由】  《内经》曰:脾在志为思。又曰:思则气结。注云:聚心不散,故气亦停留而结也。《灵枢》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又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也。治惊方十四    控涎丹    ”去痰〔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等分糊丸,淡姜汤下七丸。    温胆汤    ”凉魇〔  半夏  枳实  竹茹  陈皮  茯苓  甘草  姜  枣    黄莲安神丸    ”大惊〔   黄连  朱砂  生地  甘草  归头    秘  方    ”物惊〔  猪心一个,劈开,入朱砂於内,纸包火煨熟,食之大效。    朱砂安神丸    ”血虚〔  黄连六钱  甘草  生地各三钱半  当归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  蒸饼丸,黍米大,津唾咽二三十丸。    加味定志丸    ”痰盛〔  茯苓三两  远志  石菖蒲各二两  人叁一两  琥珀  郁金各五钱  朱砂为衣。    清心补血汤    ”思虑〔  人叁  当归  茯神  白芍  枣仁  麦冬  川芎  生地  陈皮  山栀  炙草  五味子    妙香散    ”神虚〔  麝香一分  木香二分半  远志肉  黄    山药  茯苓  茯神各一钱  人叁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朱砂三分    珍珠母丸    ”肝虚受风〔  珠母  熟地  当归  人叁  枣仁  犀角  茯苓  沉香  龙齿  柏子仁  朱砂为衣,蜜丸,薄荷,金银器煎汤下三钱。    养心汤    ”气血虚〔  茯苓  茯神  当归  生地  姜远志  黄  各八分  柏子仁  川芎  枣仁各七分  半夏曲六分  炙甘草  肉桂各三分  五味子十四粒  停水怔忡加赤苓、槟榔。    静神丹    ”养血〔  酒当归  酒生地  姜远志  茯神各五钱  石菖薄  黄连各二钱半  朱砂二钱  牛黄一钱  金箔十五片  猪心血和丸,黍米大,金箔为衣,灯心汤下五十丸。    宁志元    ”又〔  人叁  茯苓  茯神  山栀  琥珀  当归  枣仁  酒远志各五钱  乳香  朱砂  石菖蒲各二钱半  蜜丸枣汤下三十丸。    交感丹    ”气郁〔  香附一斤  长流水浸三日炒  茯神四两  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细嚼,再以制香附、茯神、甘草各一钱水煎,名降气汤送下。    加味四七汤    ”又〔  半夏二钱  赤苓  厚朴各一钱二分  茯神  苏叶各八分  姜远志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七片  枣二枚  石菖蒲半寸治悸方五    天王补心丹  ”水衰火旺〔  人叁  当归  天冬  柏子仁  五味子  麦冬  丹叁元叁  茯苓  枣仁  远志  桔梗  生地  黄连  蜜丸。    茯苓钦子    ”水停〔  茯神  麦冬  赤苓  半夏  橘红  槟榔  沉香  甘草半夏麻黄丸    ”又〔  半夏  麻黄  等分蜜丸,日三服,每服一钱。    温胆汤    ”正虚〔  方详上。    辰砂远志丸    ”痰涎〔  辰砂  远志  人叁  茯神  石菖蒲各五钱  川芎  山药  铁粉  麦冬  半夏曲  细辛  天麻  白附子  南星各一两  生姜五两打汁,入水煮糊丸,朱砂为衣,临卧姜汤下一钱。治悲方二    加味温胆汤  ”总治〔  半夏  枳实  竹茹各八分  香附二钱四分  陈皮一钱二分  人叁  茯苓  柴胡  麦冬  桔梗各六分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此即叁胡温胆汤。    安神补心汤    ”又〔  当归  生地  茯神  黄岑各一钱三分  麦冬二钱  白芍  白术各一钱  远志  枣仁各八分  川芎七分  元叁五分  甘草三分治恐方四    定志丸    ”心恐〔  人叁  菖蒲  茯苓  茯神  远志  白? @麦冬  朱砂    四君子汤    ”胃恐〔  人叁  茯苓  白术  甘草    酸枣仁汤    ”肝恐〔  枣仁  远志  黄    莲肉  人叁  当归  茯苓  茯神  陈皮  甘草  姜  枣  心经有热加黄连、生地、麦冬、木通。    人叁散    ”肾恐〔  人叁  枳壳  桂心  甘菊  茯神  山萸  五味子  杞子各七钱半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黄为末,酒下二钱。治喜方一    定志丸    ”总治〔  方详上。治怒方一    香甘散    ”总治〔  香附  甘草各一两  共为末,每三钱,白汤下。治忧方二    静神丹    ”总治〔  方详上。    归脾汤    ”又〔  当归  龙眼  枣仁  远志  人叁  黄    茯神  白术各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三分  姜五  枣二治思方七    清心补血汤”损伤〔  人叁一钱二分  当归  白芍  茯神  枣仁  麦冬各一钱  川芎  生地  黑山栀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此方一名补血汤,又名当归饮。    养心汤    ”不寐〔  茯苓  茯神  当归  生地各一钱  蜜黄    姜远志各八分  柏子仁  川芎  枣仁各七分  半夏曲六分  人叁五分  炙甘草  肉桂各三分  五味子十四粒  姜三片  怔忡加槟榔、赤苓。    静神丹    ”心跳〔  方详上。    定志丸    ”恐怯〔  人叁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姜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  蜜丸。    益荣汤    ”恍惚〔  黄    当归  小草  枣仁  柏子仁  麦冬  茯神  白芍  紫石英各一两  木香  人叁  甘草各五钱用末七钱,加姜五枣二煎服。    归脾汤    ”伤心脾〔  方详上。    加味茯苓汤    ”痰聚〔  人叁  半夏  陈皮各一钱半  益智仁  茯苓  香附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乌梅一个2
 烦躁健忘源流    烦躁,心经热火病也。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外热身躁。故躁者,并身处热躁也。内热属有根之火,其原本於热,凡但烦不躁,及先烦後躁者,皆易治;外热属无根之火,其原本於寒,几但躁不烦,及先躁後烦者,皆难治。伤寒亦有烦躁症,及先躁後烦者,皆难治。伤寒亦有烦躁症,其所主属肺肾二经,与此心经主病者不同。故伤寒之烦,气也,火入於肺也。伤寒之躁,血也,火入於肾也。若诸虚烦热,又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头皆不痛,脉不紧数耳,切不可汗下,误攻必害。  即心经所主烦躁而历言之:有身不热,头昏口乾不寐者,是心虚烦(宜人叁竹叶汤。)有烦热误汗,热益甚,致呕者(宜陈皮汤。)有内热头痛,气短心闷乱者(宜竹茹汤。)有烦热,睡卧不宁者(宜远志汤。)有忧思成虚烦劳病者(宜小草汤。)有肾虚心躁烦,下部瘦弱,小便痛者(宜八味丸。)其不得一例视之也明矣。若夫伤寒烦躁,另详本条。  
【烦躁原由】      《内经》曰:夏脉者,心也,不及则令人烦心。又,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健忘,心肾不交病也。心不下交於肾,则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於心,则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故惟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自不健忘矣。其为症,可枚举也:或思虑过度而病在心脾(宜引神归舍丹、归脾汤。)或素多痰饮(宜茯苓汤。)或痰迷心窍,言语如痴而多忘(宜导痰汤送下寿星丸。)或精神短少(宜人叁养荣汤。)或上盛下虚(宜养心汤。)或上虚下盛(宜龙眼汤。)或心火不降,肾水不开,神志不宁(宜朱雀丸。)或勤政劳心,读书刻苦(宜安神定志丸。)或禀赋阴魄不足,神志虚扰(宜定志丸、孔圣枕中丹。)或年老神衰而善忘(宜加减固本丸。)健忘之故,约略尽矣。  
【健忘原由症治】  《灵枢》曰:上气不足,下气有馀,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於下,久之不以时上,故易忘也。又曰:肾盛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渐忘其前言。《内经》曰:血并於下,气并於上,乱而善忘。丹溪曰: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入门》曰:怔忡久则健忘,由心脾血少神亏也。《医鉴》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也,主心脾二经,治法必先养心血理脾土,以宁神定志药调理之。治烦躁方六    人叁竹叶汤    ”心虚〔  竹叶  人叁  甘草  熟半夏  麦门冬  石膏粳米或去石膏,加茯苓、淮小麦亦可。    陈皮汤    ”误汗〔  陈皮  甘草  人叁  竹茹    竹茹汤    ”内热〔  麦冬  小麦  炙甘草  人叁  熟半夏  茯苓  竹茹  远志汤    ”烦热〔  远志  黄    当归  麦冬  人叁  金石斛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甚者加竹叶、知母。    小草汤    ”忧思〔  小草  黄    当归  麦冬  金石斛各一钱  人叁  枣仁各钱二分  炙甘草五分  加竹叶    八味丸    ”肾虚〔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治健忘方十三    引神归舍丹    ”心脾〔  胆星二两  朱砂一两  附子七钱  猪肉血丸,黍米大,每五十丸,萱草根汤下。    归脾汤    ”又〔  龙眼  人叁  黄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木香  甘草  姜  枣    茯苓汤    ”痰饮〔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香附  益智仁  人叁各一钱  乌梅一个  竹沥二匙  姜汁二匙    导痰汤    ”痰迷〔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实  陈皮  甘草  姜    寿星丸    ”又〔  姜远志  人叁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生地  白芍  茯苓陈皮  肉桂  胆星  琥珀  朱砂  五味子  猪心血、姜汁糊丸    加减固本丸    ”老人〔  熟地  天冬各一两半  麦冬  炙甘草  茯苓各一两  人叁  石菖蒲  远志  朱砂各五钱  蜜丸。此方兼治中风後善忘。    人叁养荣汤    ”神短〔  白芍一钱半  人叁  黄    陈皮  肉桂  炙甘草  当归  白术各一钱  五味子  熟地  茯苓各八分  远志五分  姜  枣    养心汤    ”上盛〔  天冬  麦冬  菖蒲  远志  白术  熟地  人叁  茯神  牛膝  当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