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阅读-中国电影百年史 >

第37节

阅读-中国电影百年史-第37节

小说: 阅读-中国电影百年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会去《青春之歌》试戏,谢芳回忆当时说:“让我试就去试试,试上了就好好拍,试不上就还回来演我的歌剧。”试肖像,随后又试演了两段戏,一段是林道静告诉好友王晓燕她与余永泽分手,另一段是在监狱中拒绝自首。事后谢芳才知道,那天同时试演林道静的共有三位演员。
  拍完《青春之歌》谢芳回到武汉,她毫不知情林道静已使自己成名。后来谢芳到日本演出,看到她在《青春之歌》中的剧照被放大到一层楼那么高,许多日本的观众用生硬的中国话一遍遍地叫着“林道静”。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五朵金花》剧照


受尽磨难的“阿诗玛”杨丽坤


“难忘的1959”之《五朵金花》
    杨丽坤:永远抹不去的美丽
  《五朵金花》堪称那个时代艺术方面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当时获准在国内外放映,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片。《五朵金花》将民俗、民族风情和故事有机结合,它在群芳争艳的“献礼片”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杨丽坤所扮演的美丽善良的“金花”更是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电影大历史:在那遥远的地方,让爱情更清澈
  像“可可西里”在青海话里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的意思一样,“金花”在云南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而且一定是美丽善良的姑娘才敢担当这个名字。副会长金花与白族青年阿鹏在“三月三”盛会上一见钟情,蝴蝶泉边约定一年之后如不变心就再次相见。“蝴蝶飞来山茶开,去年约会今年来”,于是阿鹏高唱着来寻自己的心上人金花姑娘了。一路上遇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牧畜场的金花,炼铁厂的金花和拖拉机能手金花,甚至还遇见了找金花的采药爷爷。救人,出力,帮活,却始终与心上人擦身而过。两个人终于在“蝴蝶花开”的歌声中怦然相遇了。
  这是少数民族人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表达对爱情信仰的方式,他们有着水晶一般清澈的心,用这美好的结局来希冀更美好的生活。先天的禀赋过于卓越,也就不再驯服于电影理论的刑锁去框定它了,它是在创造一种自己举手投足的方式,人在歌唱的时候,心也在歌唱,人在舞蹈的时候,心也在舞蹈。电影此刻不得不站在一旁了,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并不能对这样生活有任何程度的扰乱,相反,它是被影响的那个。
  许多少数民族的电影像《刘三姐》,《阿诗玛》都流传下来经典对唱,有一点点音乐片的影子,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加上风情对唱,遍地的飞花!也许只有他们的结合才能从祖辈那里继承些许润滑,让爱情更清澈,曲子更悠久传唱。现在看来,《五朵金花》确实算是一部比较前卫的电影,从中听不到任何杂音。它给了我们一个梦想,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一种爱情,不痛苦,不悱恻,仅仅是充满美好和信仰。电影也因为沾染了它的气息而有些光辉四射了。
  口述影像;银幕上的美神,现实中的悲剧
  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因脑梗塞引起的并发症在上海的家中去世,享年58岁。2001年1月15日,杨丽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阔别故乡20余年的“阿诗玛”重新踏上了云南这片热土。当天,云南各界群众万人泣别“阿诗玛”,场面相当感人。这个一生中只主演过《阿诗玛》和《五朵金花》两部电影的姑娘,却在中国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两部电影给杨丽坤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却也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
  素心芳菲一芭兰
  1954年,省文工团领导发现昆明市新村小学里有个女孩子舞跳得很好,就派一名演员去仔细看看。左打听右打听,才找到女孩子的姐姐,经过多次动员,终于与这个佩带红领巾的女孩——杨丽坤会面了。检查了一下身材,做了几个舞蹈动作,感到有从事舞蹈的良好条件,就满意地收下了她。在很短时间里,她就迅速地成长起来了。不久,她便成为独舞演员,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和赞赏。她在强烈的聚光灯下,单凭一人身影,控制了空旷的舞台。举止松弛自若,舞姿优美舒展。人们赞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素心芳菲的芭兰。”这时,她仅仅12岁。
  五朵金花一枝独秀
  1959年初,《五朵金花》定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的影片。导演王家乙来到省歌舞团找女主演,听团里说有一位姑娘舞跳得好,气质也很出色。王家乙就说去看看,正好碰上杨丽坤在擦玻璃窗,导演一看认为太合适了,试镜头后就拍板用她了。那年,杨丽坤只有17岁。
  影片上映后,受到全国人民一致好评。周总理称赞它反映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1960年2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电影奖”,杨丽坤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埃及总统点名邀请她前往埃及领奖。该片曾先后在56个国家上映过,打破了我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纪录。
  受尽磨难的“阿诗玛”
  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阿诗玛》,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从一开始拍摄就屡遭磨难,杨丽坤被指责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她不得不一边在镜头前演着阿诗玛,一边受到工作组的“帮助”。更可怜的是,杨丽坤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看到过自己主演的这部电影,在《阿诗玛》剧组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杨丽坤接到通知马上赶回单位,从此就陷入一连串的批斗中。几年前她曾因爱情受人阻挠一度精神失常,但经过住院治疗已经基本痊愈。这次,惊涛骇浪般的政治斗争使她的精神再次受到严重刺激,那段时间她每晚都噩梦缠身。
  在恣意摧残下,她出现幻觉幻听,因得不到治疗,杨丽坤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周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后,杨丽坤被医院确诊为“心因性精神忧郁症”,才解除管制送到精神病医院。
    受尽磨难的“阿诗玛”杨丽坤
    她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
  1978年10月25日,我们在上海一个精神病院里,找到了杨丽坤。昔日身材苗条,神态娴静、可爱的姑娘,已被摧残得判若两人了。当我告诉她,江青等四人帮已被打倒了,她默默不作声,摇摇头。加之恐怖幻听的缠绕,她更是不相信这些话是真的。她的幻听很严重,当我每次给她讲解党的新政策时,她脑中同时出现另一个人讲话的声音:“你不要相信,他们讲的话全是骗你的!”我们只有当她神智清醒的时候,给她宣读了文化局的平反决定。杨丽坤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陈荒煤的《阿诗玛在哪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接着,上海《文汇报》发表了《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杨丽坤冤案轰动全上海,丽坤被平反并调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从此一直到她去世前,她再也没有回过生她养她成就她又让她痛苦万分的家乡。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难忘的1959”之《林家铺子》 
    屹立峰顶的艺术精品
  “1959国庆十周年献礼”中最巅峰之作莫过于由茅盾原作改编,夏衍编剧,水华导演,谢添等人出演的《林家铺子》。这部彩色影片堪称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五十年电影史以至整个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
  电影大历史:一台永不谢幕的大戏
  《林家铺子》是“难忘的1959”的顶峰之作。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6年在香港由《电影双周刊》与香港艺术中心合办的“世界经典电影展”上,成为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影片;199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被评选为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它的出现代表着新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十年的最高成就。
  然而,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回眸这部影片的时候,怅然发现成就这部经典力作的几位功勋都已长眠。诸位大师在人生的旅途上躬身谢幕,却为中国电影留下一台永不谢幕的大戏,在电影胶片和放映机器的摩擦声中,一遍遍地上演,也一遍遍地接受着喝彩。
  原著:茅盾(1896—1981年)
  代表作成功搬上银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造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1927年到1929年间,是茅盾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时期。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左联”期间,茅盾与鲁迅结成亲密的战友,共同战斗在30年代的左翼文坛上。《子夜》是那段时期的代表作,茅盾还写了几篇农村集镇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林家铺子》、《春蚕》都曾在不同时期被搬上银幕并成为同时期电影作品的翘楚之作。
  编剧:夏衍(1900—1995年)
  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
  “夏衍”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册上,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电影的史册上,更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中国电影事业带头人的夏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时间跨度里,多是以其杰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推进着中国电影前行。
  夏衍本名沈月熙,字端轩。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他的电影创作从《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女儿经》,到《自由神》、《压岁钱》,再到40年代《恋爱之道》,50年代《祝福》(与桑弧合作)、《林家铺子》(与水华合作),作为社会派电影的代表,联系着时代、政治与现实。解放以后,夏衍任上海文联主席、后调任为文化部副部长。“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
  导演:水华(1916—1995年)
  匠心独运塑经典
  水华导演是真正属于新中国的电影导演,他与崔嵬、成荫、凌子风并称为“北影四大帅”。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与其早期的丰富戏剧活动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水华原名张毓番,原籍湖北,17岁时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而他却以主要精力从事左翼戏剧运动。他曾到抗日前线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后又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里当戏剧教员。1940年水华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
  1949年,水华调入“东影”任电影导演,1950年就与王滨一起合导了《白毛女》。1959年的《林家铺子》,充分显示了水华在导演艺术上的成熟和功力。茅盾、夏衍是两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们的创作都具有高度精炼、严谨、深沉、含蓄的特点,这正是水华一心探求的导演艺术风格。原著——改编——导演的和谐默契,相近的生活积累和美学观点,是电影《林家铺子》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石。人们常常称道水华在导演风格上的简洁,又赞扬他的精细,而这两者恰恰是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的。粉碎“四人帮”后,水华重又回到电影导演岗位上,并于1981年拍摄完成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伤逝》,这是他导演生涯的又一力作。
  主演:谢添(1914—2003年)
  屹立影坛的千面人
  应该说《林家铺子》的成功与谢添的出色表演是分不开的。他的表演不温不火,分寸得当,准确揭示了林老板的复杂性格。他的得意、苦笑、沉思、焦虑,他的愕然无语、强作镇定,都具有丰富而充实的心理内容。他创造的林老板,既叫人可憎又令人可怜,为新中国银幕画廊增添了一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谢添原名谢洪坤,祖籍广东番禺,1914年出生于天津。家庭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对谢添最后走上电影道路有很大影响。谢添早在解放前就出演过很多角色,更重要的是在40年代,他走上话剧舞台并主演了《圣城记》、《追》、《郎才女貌》等片,且获得很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谢添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