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 >

第84节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第84节

小说: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特勒同戈林在何时曾商量过空运问题尚无定论。耶舒恩纳克,在里希特霍芬的规劝下,再加上自己参谋的悲观估计,很快改变了意见。可是希特勒给戈林打了电话,这位帝国元帅向他保证,空军将全力以赴满足陆军的需要。   (后来戈林对里希特霍芬解释说:“元首很乐观。我还有什么权利悲观呢?”)戈林无条件作出保证是不合适的;可是,那时,希特勒本人预计这仅是一次暂时的包围——直到受损失的集团军阵线得以修复,以及把冲破战线的敌人消灭掉即可解除。22日晚,保罗斯用无线电报告,第六军团被包围了,他的军火和食物储备不久将会消耗殆尽,燃料还仅能维持六天。   (由于保罗斯那个处于罗网中的军团尚需坚持两个月之久,所以似乎他故意绘出了一幅惨淡的图画,可能希特勒也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了。)
    11月22日中午,希特勒认识到他必须返回东普鲁士大本营,不能再拖延了。那天晚上9时55分,他的专列离开了伯希特斯加登车站。陪同他的有凯特尔、约德尔、耶舒恩纳克以及他的副官们。显然是天气太糟使他在莱比锡无法乘坐飞机,所以整整一天他都被闷在奔往“狼穴”的列车里。每过大约四小时列车就停下来和参谋总部的大本营接通线路,进行简短的通话。希特勒来回踱步,忧郁地望着窗外,凯特尔、约德尔把最近的冷酷无情的细节印在斯大林格勒的军事地图上,等专列再次摇晃一下开动的时候,希特勒也看到了,听到了自己的恶运。希特勒和约德尔开始为霍特的第四装甲军团详尽地制定一个大胆的方案,让他们攻打包围圈,来解救斯大林格勒。准备工作需要十天时间,但是这样可以挫败俄军,这是希特勒求之不得的。蔡茨勒在又一次停车时给他打来电话,恳求他下指示让第六军团放弃伏尔加,向西突围,现在还为时不晚。希特勒断然予以拒绝。‘我们已经找到新的出路,约德尔会告诉你的。明天我们亲自和你讨论。”
    希特勒在11月23日晚到达他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蔡茨勒在混凝土暗堡的外边迎候他,元首举步向前,举起一只手和他打招呼,嘴唇上挤出一丝微笑。“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如果我本人在这儿,也不会比现在好。”然后,他故作伤感地说,“一个人在最不幸的时刻,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伟大——象腓德烈大王一样。”蔡茨勒对于这一席话无动于衷,却报告说,集团军司令韦克斯现在和他的观点一致,都认为如果第六军团死守,该军团不久得垮台。①希特勒砰砰地捶着桌子说:“我们一步也不能离开伏尔加!”当天夜里保罗斯给希特勒打无线电话,疯狂地进行呼吁,意思仍是:除非把每个师都从斯大林格勒撤出,否则这个军团注定要“顷刻毁灭。”当然撤军要损失大部分装备,但是起码可以让士兵脱险。希特勒的回电在24日一大早发出:第六军团必须坚守勿退,因为“一百多架容克飞机已开始空运了。”
    在其后的一周里,希特勒毫不动摇地深信自己干对了,在危急之中,只有他一个人保持镇静,这并非是第一次了。当然他周围也充满了乐观情绪—一可是战后遗留下来的关于大本营的有限的几份记录被篡改了,结果给这种乐观情绪蒙上了假面具。第一,军事形势并非完全无望:后备力量正在调运,准备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发动救援攻势。第二,按陆军情报机关的说法,俄国战俘曾说,他们的军官现在被胜利搞乱了手脚,举棋不定不知如何打下去。第三,第六军团的供应形势——这是危急的关键所在,并非象担心的那样糟(尽管该军团军需的统计数字,甚至战斗力的统计数字,常常变动)。11月24日,该军军需官要求每天运送二百吨燃料和二百吨军火,27日之后还要面粉,数量未定。可是,
25日最高统帅部的历史学家写道,保罗斯“需要七百吨”,显然是过分夸大了,(最高统帅部战务日记的作者格雷纳,1945年删去了这句活,以后出版的正文中这句不见了。)人们渐渐地同意了每日三百吨。对于里希特霍芬的反对意见——搞不到足够的容克飞机,人们是不相信的。他打电话进言说,第六军团必须向西南突围,但没有予以考虑。“元首仔细听了我的发言,”他在日记中写道,“但是决定却是相反的,因为他相信该军团能够顶得住,他还认为一旦撤退,我们就再也回不到斯大林格勒了。”里希特霍芬企图到戈林那里去一趟,但是没有去成:帝国元帅正在巴黎。(不过在1942年11月25日的一则“日记”中,恩格尔少校竟把戈林搬到“狼穴’,说他正在和希特勒开一次戏剧性的会议!)这位空军参谋显然很乐观,因为最高统帅部的历史学家在记录里两次写道,有二百九十八架容克运输机可以摘到手,每日运输量可达六百吨。(格雷纳“加工了”他的记录——是事后1945年干的——写道;“空军第四军仅有二百九十八架运输机,而需要量大约是五百架。”)大家都公认,没有几架到达斯大林格勒——每天大约二、三十架而已,但是一旦天气好转,空运情况就不同了,希特勒听到了这样的保证。11月27日,最高统帅部关于希特勒下午会议作了这样的记录;“敌人在斯大林格勒周围的部署对第六军团来说再有利不过了。斯大林格勒的食物状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保罗斯按计划从西北阵线往下撤退的工作进展顺利。29日,会议记录提到了陆军元帅冯·曼施坦因对形势的分析:“我得出了和元首一样的结论。”(这句牵连他人的话被格雷纳从他加工过的正文中完全删掉了。)
    曼施坦因的意见受到了希特勒的高度重视;无疑也增强了希特勒的决心。11月24日曼施坦因来到韦克斯的作战处办公室,着重驳斥韦克斯那种认为保罗斯除了放弃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围,就别无选择的判断,曼施坦因在报告中说,显而易见,突围可能是“最保险的作法”,固守不动从军火和燃料角度上看是极端危险,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给养一—有起码的装甲穿透弹,步兵的军火和燃料,我们就不会有B集团军那种突围热情,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份文件的原稿幸存下来。曼施坦因在出版的备忘录中,给我引用的这个可恨的措词‘加了工’:第六军团应该等待援救。因为已经失去了突围的良机,要是“只要’能从空运中得到足够的给养就行了。)
    曼施坦因还说,到12月初,随着援军的到来,有可能采取救援行动,只有在增援受到敌军封锁时,第六军团才有必要突围;但必须在“形势每况愈下”时,才能这样干。与此同时,他还给保罗斯打了无线电话:“我们将千方百计地为你们开辟道路。”四天之后在一次报告中,曼施坦因又说,第六军团每天最少将需要四百吨给养。可是,到这时,希特勒早已打定主意了。
    曼施坦因本人正在全神贯注地计划如何让霍特将军从科切耳尼科夫向斯大林格勒发起援救攻势,可是为了支撑斯大林格勒北部顿河战线上意大利和匈牙利的易受攻击的防区,由霍特支配的兵力逐渐被削弱了。从11月28日,那里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战争风暴就要到来——希特勒8月中旬就预感到,斯大林对罗斯托夫的战略大举进攻就是要从这儿开始。里希特霍芬不安地评述说:“似乎俄军也要攻打意大利防御分区——真糟糕!因为意军可能比罗马尼亚军队跑得还快。”他责怪韦克斯的集团军——特别是该集团军的参谋长索登斯坦,说他们把东线的盟军当作灰姑娘对待。正在调查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战斗情绪的希特勒心急如焚,他评述说,他们严重地忽视了反坦克炮的供应;他命令立刻从所缴获的法国库存中补充这种疏漏。在这期间,曼施坦因很乐观。12月9日他宣布援救攻势两、三天之后即可开始,17日就能同保罗斯的第六军团恢复联系。约德尔的代理人那天给最高统帅部的战务日记口授了下边一席话:“元首很有信心,计划夺回我们原来在顿河上的阵地。可以认为俄军冬季攻势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但还看不出决定性的胜利。”约德尔勾划了希特勒在东线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轮廓:’今冬坚守阵线,1943年春季至少在一个防区上恢复攻势。
    希特勒以沉静的态度看待东线的每个微小的失利。那里的军团最终被迫后退四十至八十英里,是无关大局的,可是如果轴心国在欧洲损失这么多地盘,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北非——作为欧洲的“外围地区”——为什么意义如此重大。这也就是他要把部队、装甲车,包括最现代的虎牌坦克投到突尼斯的原因。他不想再让隆美尔跨过苏伊士运河发动攻势了,隆美尔也被一笔勾销了,他是个吓破了胆的可怜虫,他需要休整。希特勒的最终计划就是要把敌人赶出阿尔及利亚和法属摩洛哥。这是他秘密地对正在突尼斯统帅新第五装甲军的汉斯一朱尔根.冯.阿尼姆将军说的。12月初,德军击败了企图夺取突尼斯的英国装甲兵,给人们增添了信心。起码在这儿,希特勒取得了主动权。七个月后,他吹嘘说:“由于占领了突尼斯,我们胜利地把同盟国对欧洲的入侵推迟了达半年之久,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在轴心国中留了下来。”
    这些是从政治上考虑的,他的将领们不怎么理解。11月28日隆美尔先未通知就来到“狼穴”——他的意大利最高司令们既不知道,也没同意,他不客气地暗示希特勒不要让非洲的损失搞得愁眉苦脸,最好振作起精神来。希特勒为这种新的抗上情绪,把这位陆军元帅羞辱了一顿:隆美尔描述自从阿拉曼以来,他的士兵在横跨北非八百英里的土地上怎样拼死战斗,边打边撒,以及他的一万五千名战士手里仅有五千只步枪,希特勒对他大喊着说,枪支都让士兵丢弃了。当隆美尔为意军缺少物资,特别是为缺少汽油而提出尖刻的批评时,希特勒命令戈林亲自把隆美尔护送到罗马,让他督促加紧装货。希特勒还坦率地拒绝隆美尔要放弃目前在阿格拉的据点的提议。他不相信隆美尔所说的他缺乏继续战斗所需要的汽油。“一只庞大的军团是用烧汽油的车从阿拉曼运回(安格拉)这里的,”后来希特勒讽刺地说。“他们的车,烧的不是水!”
    戈林对罗马的访问不能算不成功。墨索里尼接受了隆美尔的意见,因为安格拉后边有二百英里无水的沙漠,所以,守不了多久。凯塞林,这位南线德军总司令充满了乐观情绪,可是隆美尔却充满了悲观情绪——后者的确曾公然伏在米尔契的肩头上抽泣过,(米尔契也同戈林到罗马去了)。帝国元帅在向希特勒作报告时显然没有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希特勒懂得,一系列长途撤退造成的疲劳——尽管任务完成得不错—一已搞得隆美尔心烦了。“也许我们早该立刻将他调回,派一个合适的硬汉子接替他的位置,并下一道‘你要守住阵地!’的严格命令。”幸运的是,当英军对安格拉袭击开始之时,隆美尔正巧没有坚持战斗,因为敌人计划在后边伏击,隆美尔的军团即时逃命,为以后的战斗保存了实力。
    戈林12月11日向国内的希特勒作了汇报,但是显然几天前他已打电话把他对罗马的大体印象告诉了元首。墨索里尼正沉陷在绝望之中——他劝说德军尽快结束他们这场毫无意义的俄国战役,以便把那些消耗殆尽的军团用在举足轻重的战场——地中海战争上。希特勒知道他这位盟友的个人地位现在是多么不稳定。敌人一连串的空袭已经给那不勒斯和都灵带来严重伤亡,可是德国人民所忍受的痛苦比他们深重,时间也长。很清楚,希特勒还担心意大利可能和敌人搞交易,从下边的事实可以看出他现在有这种担心,他命令凯塞林收集储存意大利地图,以备一旦德国需要接管它们的防御工事时使用。12月6日从党卫军传来报告,提醒他注意美国驻梵蒂冈大使迈伦·泰勒最近所提出的秘密和平交易。希特勒决定吓吓他们。他指示凯塞林设法引导意大利的最高司令注意他们和敌人向北非的船运力量上的悬殊差别,阿尼姆和隆美尔依靠的就是这些运输力量。意大利作出“有约束力的回答”,将决定元首要作出什么样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这清,楚地暗示了可能完全放弃北非。
    9日希特勒正在计划到伯格霍夫作长期逗留,“清醒一下头脑以便作出新的决策,”等曼施坦因的援救攻势一开始,他将去柏林,
15日在那里将会见赖伐尔,然后到上萨尔斯堡去,在那里将会见墨索里尼和安东奈斯库。可是俄国事件打乱了他的计划。
    必须考虑到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