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77节

223-疡医大全-第77节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方 马蔺头(即本草马蔺草,走肺经)揉熟,塞鼻孔即止。 

卷十二颧脸部
鼻冷门主论
属性:马鲁瞻曰∶凡鼻冷与夫面黄面白,乃阳气大弱。宜大剂参 加附子主之。 

卷十二颧脸部
鼻祟证门主论
属性:岐天师曰∶倘人鼻中生红线一条,长尺许,少动之则痛欲死,人以为饮酒之病 
也,而余以为不然,亦祟死。方用硼砂、冰片各一分,研为末,以人乳调匀,轻轻点 
在红线中间,忽然觉有人如将病患打一拳一般,顷刻即消,奇绝之治也。盖硼砂亦 
是杀祟之物也。(《秘录》) 
书云∶凡人喜食猪、羊、鹿血,血分积热壅盛,鼻毛如绳,痛不可忍,气塞不 
能呼吸,用乳香、 砂各等分,饭丸桐子大。每早晚冷水送下十五丸,自然消落而愈。 

卷十三
正面耳颏部
属性:自耳起至下颏髭须止,凡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痈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痈,寒热间作,内外红肿,疼痛日增。(《准绳》) 
r耳痈p04…a41a71。bmpr 
冯鲁瞻曰∶火壅上焦,或作大痛,或脓流于外,或脓塞胀痛,有因纵怒纵酒,湿 
热相乘,耳肿作痛者,所主宜平肝除热疏风。(《锦囊》) 
澄曰∶耳痈之证,痈者壅也,与脓耳初起有间。非醇酒炙 ,即怒火遏郁,更 
有色欲过甚,真阴耗竭,相火亢盛,或肝胆火逆,是以耳窍壅肿,耳根 热胀痛。初 
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如内脓已成,用四妙汤去黄 加白芷、丹皮;已 
溃出脓者,用八珍汤去川芎加银花,脓尽换用地黄汤加麦冬、牛膝自愈。外治内已 
有脓,用红升丹少少提之。耳门不可贴膏药遮挡闭窍。耳畔红肿,用黄敷药敷之自消。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发疽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发疽生耳叶,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桃,或 
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十日刺出黄白脓者生;刺之无脓,时 
出鲜血,饮食不下,神昏狂躁者死。(《准绳》) 
申斗垣曰∶耳发疽,乃足少阳胆经,其经多气少血,其疽发于鬓下耳旁近脸,悬 
厘、主客二穴上,不五六日渐长蜂窝,皮紫焰热如火灼痛。十日内剌之,有脓者生, 
无脓出血,精神恍惚,二十四朝必死,不可救也。(《启玄》) 
《心法》曰∶耳发疽,生耳折间,连耳叶通肿,甚则脓窜耳窍。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后疽门主论
属性:《心法》曰∶耳后疽,生耳上稍之后,(角孙穴)开口有空陷下之处者是。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疔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疔,寒热大作,痛楚难 
禁者是也。(《准绳》) 
窦汉卿曰∶耳疔,以烧酒滴疔根上,方得脱。随用苦茶洗,解去酒毒。 
陈实功曰∶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连腮颧,宜针刺之。照 
疔疮门治法(《正宗》) 
r耳疔p04…a41a72。bmpr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疳门主论
属性:r耳疳p04…a41a73。bmpr 
王肯堂曰∶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冯鲁瞻曰∶耳内疳臭谓之冱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因风水起。(《锦囊》) 
李东垣曰∶小儿耳后生疮,名肾疳。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疳门主方
属性:耳生疳疮。 
黄连(去毛须,蜜炙数次) 儿茶(各等分) 轻粉(半匙) 冰片 麝香(各少许) 共乳细搽。 
耳后生疮名肾疳。 
地骨皮研末,粗者煎汤洗耳,细者香油调搽。 
耳疳出脓。 
核桃仁研烂,取油一钱,入冰片三分,每用少许滴入。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 耳又曰耳湿,常出黄脓。(《准绳》) 
又曰∶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 
冯鲁瞻曰∶实热者,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津液壅结,故成 耳。 耳之名, 
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 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 
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 
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则成聋。治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其患 
自愈。(《锦囊》) 
r 耳p04…a41a74。bmpr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门主方
属性:x千金不换丹x(秘方) 
水龙骨(一钱) 硼砂(五分) 
研末。吹入耳窍,又绵塞之。二次除根。 
耳不论已未出脓,神效方(周鹤仙)头发在新瓦上烧灰存性,为细末,罗过,每 
灰一钱加真冰片七厘研匀,吹少许入耳内,极验。 
验方 胭脂烧灰为末,加冰片少许,吹之。 
验方 酱茄子挤汁滴耳内即愈。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震耳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名曰震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 
而成。(《准绳》) 
r震耳p04…a41a75。bmpr 
冯鲁瞻曰∶耳内虚鸣,常出青脓,名曰囊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壅,或风水 
入耳所致,法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锦囊》)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缠耳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中常出白脓,名曰缠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冯鲁瞻曰∶白脓出者名曰缠耳。仍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风水入耳所致。(《锦囊》) 
r缠耳p04…a41a76。bmpr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脓耳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耳病乃三焦、肝风妄动而成,大人有虚火实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 
风之别。虚火者,耳内蝉鸣,出水作痒,外无 肿;实火者,耳根耳窍俱肿,甚则寒 
热交作,疼痛无时。(《正宗》) 
又曰∶初生小儿胎热,或洗浴水灌窍中,亦令耳窍作痛生脓。切记不可吹药,若 
治早项内生肿,莫若候毒尽自愈。如一月不瘥,以红绵散治之,自安。 
冯鲁瞻曰∶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也。有小儿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 
耳,遂使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然则厥阴之与足阳明,手少阴之与足太阳,为 
证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实热,有阴虚,有因痰,有因火,有气闭,有 
肝风,有胎元所发而为病也。证有五∶为鸣、痛、肿、聋、 是也。当分其所因而 
治之。(《锦囊》) 
又曰∶常出红脓,谓之脓耳。 
又曰∶胎元而成者,是因父母不谨,故先天火毒攻冲,脓臭流处成疮,四傍肿赤, 
时发时愈。所主宜化毒滋肾。 
陈远公曰∶人有双耳忽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脓血,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 
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发胆 
气,佐以散风泻火之味,则愈矣。然有不效者,何也?盖胆受风火之邪,燥干胆汁, 
徒用祛风泻火,则胆汁益干,胆火益炽,风藉火威,愈焚灼也,病益甚矣。润肠汤主 
之,当归、白芍、玄参各一两,黑栀子二钱,柴胡一钱,花粉三钱,石菖蒲八分,水 
煎服。一剂疼轻,二剂肿消,三剂脓血止,四剂寒热除,十剂全可也。(此方归、芍不但入胆, 
且入肝也。胆病,肝亦必病,平肝则胆亦平也。柴、栀亦舒肝胆之味,舒肝正所以舒胆也。肝舒则血必旺,而 
胆汁有不濡润者乎!胆汁既濡,邪风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机,加天花粉逐痰,则风火无党,以石菖蒲通耳中 
之窍,玄参退浮游之焰,自然风火渐祛,上焦清凉,耳病随痊也。《冰鉴》) 
汪省之曰∶虚火治以四物汤加牡丹皮石菖蒲、肾气丸主之。实火,治以柴胡清 
肝汤主之。(《理例》)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脓耳门主方
属性:x红棉散x 耳内生疮流脓,乃肝经郁火所结。 
枯白矾(三钱) 胭脂(一钱, 存性,如能用干油胭脂更佳) 
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另以柳杖子蘸药掺入耳底,自干。若 耳加麝香五厘。 
耳底流脓。 
枯矾 黄丹 龙骨 海螵蛸 麝香 干胭脂研细吹之。 
又方 
青黛 人中白 枯矾 雄黄 冰片 黄柏(各等分) 研细吹。 
又方 橄榄核 存性研细,加冰片少许吹。 
又方 大红千叶石榴花瓣研细吹。 
又方 枯矾入人乳内,放炭火上顿 
滚变黑色,研细吹。 
又方 芦柴梗、叶箨 存性,加冰片水许,研细吹。 
又方 陈皮 灰一钱,加麝香少许,吹。 
又方 白鲞牙二个 ,加冰片,研细吹。 
又方 
水龙骨(即船底陈油锻石,一两) 硼砂(二钱五分) 
共研极细。每用少许吹。 
又方 
黄丹(水飞,二钱,) 龙骨( ) 枯矾 胭脂(各一钱) 海螵蛸(五分) 麝香(少许) 
研细。以棉杖子榐去脓水,用少许吹耳内,每日吹一次,勿令风入。 
x煎方x 蔓荆子 升麻 前胡 桑白皮 甘草 麦门冬 赤茯苓 赤芍 
耳内肿痛出脓出水 金丝荷叶(即虎耳草)揉汁,灌入耳内自愈。(此味乃治耳病之妙药, 
如有脓可加枯矾少许。) 
又方 头发烧存性研细,每用少许吹入。 
又方 五倍子一个,略挖破,入生明矾于内,纸包浸湿火内烧存性,研细。每用少许吹入。 
又方 鲜白果捣烂,用棉裹绞汁入耳,脓血自止。 
又方 蛇蜕卷条插入耳内,其脓吸尽自愈。 
又方 红枣一枚去核,入雄黄三分,烧干研末,用管吹入耳内。 
又方 柿蒂不拘多少, 存性,研细吹。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风毒门主论
属性:r耳风毒p04…a41a77。bmpr 
王肯堂曰∶耳风毒,耳中常出红脓,此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胡公弼曰∶耳风毒,即耳门毒。(《青囊》) 
又曰∶耳之上下前后,皆属少阳,最不可破。如毒一有溃破,便要仔细详审,不可轻忽。 
窦汉卿曰∶耳风毒受在心肾,气不流行,壅在心经,致伤于耳。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蕈、耳痔门主论
属性:王肯堂曰∶耳蕈、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 
不已,令人耳聋。(《准绳》) 
陈实功曰∶又有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当用白降丹点之,化 
尽乃愈。(《正宗》) 
窦汉卿曰∶耳痔、耳蕈,先用针刺破,用红玉膏点之,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 
耳内,痛即止。 
汪省之曰∶耳挺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挺肉缝内,化尽自愈。(《理例》) 
r耳蕈 耳痔p04…a41a78。bmpr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痛门主论
属性:《易》说∶卦坎为耳痛。 
王肯堂曰∶脑里虚疡,(虚疡者即无名肿毒之谓。)耳中疼痛,不可当者。(《准绳》) 
冯氏曰∶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不 
可专作火与外邪。凡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真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 
火实也。昔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 
君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痛,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 
故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间,故坎为血卦,是经 
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愈。(《锦囊》)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痛门主方
属性:x立效散x 耳内忽作大痛,如有虫在 
内奔走,殊痛,或出血,或出水,或干痛,不可忍者。蛇退火烧存性,研末,鹅管吹 
入立止。一方加冰片。(用蛇退者,取蛇之善脱以解郁火也。) 
耳痛不可忍者 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 
又方 番大鳖子去壳,磨冰麝油,滴入耳中,自止。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痒门主论
属性:《后汉·律历志》∶春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当至不至,多病耳痒。 
岐天师曰∶有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 
声,始则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中,非汤药可救,宜救痒 
丹主之。愈后服六味地黄丸三十斤可也。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痒门主方
属性:耳痒,并治耳中有核,或耳屎凝结难取。胡桃肉煨热塞耳内,食顷即通。 
耳痒或耳屎结于耳底,火酒滴入,片时即止。 
救痒丹(岐天师) 
龙骨(一钱) 冰片(三分) 皂角刺(一条,烧灰存性) 
先将药研细。用雄鼠胆一枚,水调匀,加人乳再调如浓糊,尽抹入耳孔内,必然 
痒不可当,必须人执其两手,痒定则自愈矣。 

卷十三正面耳颏部
耳烂门主方
属性:耳叶赤烂,桑、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