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37节

223-疡医大全-第37节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曰∶制方用药,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 
者刚;阴者怯,阳者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 
又曰∶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降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又曰∶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又曰∶气味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却;非刚不足 
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 
又曰∶气味之勇怯,勇者,直达病所,可赖出奇;怯者用以周全,籍其平妥。 
又曰∶气味之主气者,有能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为气之根;或阴中之阳者,能 
动血中之气;或阳中之阴者,能顾气中之精。 
又曰∶气味有善恶,善者,赋性驯良,尽堪择用;恶者气味残狠,何必近之。 
又曰∶气味有善恶,有素性之喜恶,有一时之喜恶者,相宜取效尤易,恶者见忌,不必强投。 
又曰∶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凡久远之病,则当要其终始,治从乎 
缓,此宜然也。若新暴之病,虚实既得其真,即当以峻剂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 
逗留畏缩,养成深固之势,则死生系之,谁其罪也。故凡真见里实,则以凉膈、承气; 
真见里虚,则以理中、十全;表虚则 术、建中;表实则麻黄、柴、桂之类;但用一 
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 
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性缓者,可用数两,而性急者亦可数钱。若三五七分之说, 
亦不过点名具数儿戏而已,解纷治剧之才,举动固如是乎! 
又曰∶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重轻。凡治实者,譬如耘禾,禾中生稗,禾 
之贼也,有一去一,有二去二,耘之善者也;若有一去二,伤一禾矣,有二去四,伤 
二禾矣;若识禾不的,俱认为稗,而计图尽之,则无禾矣。此用攻之法,贵乎察得 
其真,不可过也。凡治虚者,譬之给饷,一人一升,十人一斗,日饷足矣。若百人一 
斗,千人一斛,而三军之众,又岂担石之粮,所能活哉!一饷不继,将并前饷而弃 
之,而况于从中克减乎!此用补之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 
又曰∶虚实之治,大抵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泻必兼凉者,盖 
凉为秋气,阴主杀也,万物逢之,便无生长,欲补元气,故非所宜,凉且不利于补, 
寒者益可知矣,即有火盛气虚,宜补以凉者,亦不过因火暂用,火去即止,终非治 
虚之法也。又或有以苦寒之物,谓其能补阴者,则《内经》有曰∶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夫气味之相,宜于人者,谓之曰补可也,未闻以味苦气 
劣,而不相宜于人者,亦可谓之补也。虽《内经》有曰∶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 
以苦等论,然此特以五行岁气之味,据理而言耳。矧其又云∶麦、羊肉、杏、薤,皆 
苦之类,是则苦而补者也。岂若大黄、黄柏之类,气味苦劣,若此而谓之能补,无 
是理也。尝闻之王应震曰∶一点真阳寄坎宫,固根须用味甘温,甘温有益寒无补,堪 
笑庸医错用功。此一言蔽之也,不可不察。 
又曰∶补泻之法,补亦治病,泻亦治病,但当知其要也。如以新暴之病,而少 
壮者,乃可攻之泻之,攻但可用于暂,未有衰久之病,可屡攻可以无害者,故攻不 
可以收缓功延久之病。而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补乃可于常,未有根本既伤,而舍 
补可以复元者,故补不可以求速效。然犹有其要,则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 
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盒饭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亦不必论其有火证 
无火证,但无热证可据而为病者,盒饭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补泻要领,苟不 
知此,未有不至决裂败事者。 
又曰∶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此《内经》之旨也。经曰∶逆者正治,从 
者反治。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 
反治也,反即从也。如以热药治寒病而寒不去者,是无火也,当治命门,以参、姜、 
桂、附之类,此王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亦正治之法也。又如热药治寒病 
而寒不退,反用寒凉而愈者,此正假寒之病,以寒从治之法也。 
又如以寒药治热病而热不除者,是无水也,治当在肾,以六味丸之类,此王太 
仆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是亦正治之法也。又有寒药治热病,而热不愈,反用参、 
姜、桂、附八味丸之属而愈者,此即假热之病,以热从治之法也,亦所谓甘温除大 
热也。第今人之虚者多,实者少,故真寒假热之病为极多,而真热假寒之病则仅见耳。 
又曰∶探病之法,不可不知,如当局临证,或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在 
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 
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 
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有实邪也。 
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经 
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又曰∶假者反之,此之谓也。但用探之法,极宜精简,不可杂乱,精简则真伪 
立辨,杂乱则是非难凭,此疑似中之活法,必不得已而用之可也。 
华元化曰∶大凡治疗,脉不紧数,则勿发其汗;脉不实数,不可以下;心胸不 
闭,尺脉微弱,不可以吐;关节不急,营卫不壅,不可以针;阴气不盛,阳气不衰, 
勿灸;内无客邪,勿导引;外无淫气,勿按摩;皮肤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 
暖洗;神不凝迷,勿愉悦;气不奔急,勿和缓;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 
论曰∶汗家不可发汗,阳虚不得重发汗。(万灵丹发汗药,不可妄投。) 

卷五
痈疽论
属性:《生气通天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 
《痈疽篇》∶黄帝曰∶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 
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或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岐伯曰∶经脉 
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 
HT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 
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 
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 
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 
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 
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无冷食,三日 
已。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 
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 
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 
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 之。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 
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 
挟缨,急治之。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 
治,七日死矣。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 KT ,常苦寒热,急治之,去 
其寒热,不治,十岁死,死后出脓。发于 
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生肉,大 
如赤小豆,治之,锉 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取三升,则强饮浓衣 
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 
急治,三十日死矣。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发 
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月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发于膝,名 
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生。诸痈 
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发于 
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 
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 
治之,百日死。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 
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玉版》篇∶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 
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 
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寒热病篇》曰∶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俞在背。)俞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 
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 
痱,陷脉为 ,留连肉腠。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 
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 ,留 
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胁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 
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刺节真邪论》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 
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之入于身 
也深,寒与筋挛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 
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 
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 
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 
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 
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 
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民病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岁金太过,民病两胁 
下少腹痛,目赤痛 疡,耳无所闻。岁木不及,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 
疡,痱疹痈痤。岁金不及,复为寒雨暴至,民病口疮。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五常政大论篇》曰∶委和之纪,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卑监之纪,其动疡涌,分 
溃痈肿。赫羲之纪,其病笑疟疮疡。坚成之纪,其动暴折疡疰。少阳司天,火气下 
临,鼻窒疮疡。太阳司天,寒气下临,甚则 肿身后痈。少阴司天,热气下临,甚 
则疮疡。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适温热者疮,下 
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经曰∶诸痈肿筋挛管痛者,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经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着而不去,其病为实。 
又曰∶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营逆则血郁,气郁则热聚为脓,故为痈肿也。)热 
之所过,则亦痈肿。(热胜则阳气内郁,故浮肿暴作,荣气亦逆于肉里,聚为痈脓之肿矣。) 
又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热之阳气,则热结于肉分而故痛,寒之伤形,则 
寒薄于皮腠,所以坚凝而肿斯作也。)先痛而后肿者,气先受伤,而形亦受伤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先受伤,而气亦受伤也。故有形不痛者阳伤,无形有痛者阴伤,更有汗方发泄,寒 
水浴之,以致热郁皮里,湿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