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23-疡医大全 >

第35节

223-疡医大全-第35节

小说: 223-疡医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曰∶按张仲景先生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先生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荣卫三法,用之得 
宜,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作痛,便利调 
和,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元戎云∶荣卫充满,抑遏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 
荣卫虚弱,壅滞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又东垣先生云∶疮疡虽面赤伏热,不得攻里,里虚则下利。 
仲景先生云∶疮家虽身体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详审,妄为汗下,以致血气亏损,反延陷少壮者, 
难以溃敛,老弱者多致不救。 
朱丹溪曰∶痈疽因积毒在脏腑,非一朝一夕,今发于外,宜以标本为治,当先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 
以行经活血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瓦斯外发,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黄、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乃 
内托之本意也。 
又曰∶山栀、黄芩、苦参、犀角佐辅人参,固可解食毒之热,若寒月与虚人,宁无加减乎?《内经》谓∶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言疮疽之因也。禁戒浓味,恐其引出宿火之热,此诚富贵豢养口腹者所当谨,若素贫 
者,大不然也。予治一人背痈径尺,穴深而黑,家贫得此,急作参 归术膏,多肉馄饨与之而安,多肉馄饨补 
气之有益者也。 
朱丹溪曰∶排脓内补十宣散,若用之于些小痈疽与冬月,尽可助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 
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比见世人 
用此方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先后,如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 
又曰∶内补十宣散,泻卫燥血药太多,止可用于轻小证候,虚之甚者,恐难倚仗。 
又曰∶《精要》云∶大黄治痈疽之要药,以其宣热拔毒。又云∶疮始作,皆须以大黄等汤,极转利之。且 
排日不废,继又自言,患痈疽者,每有泄泻,皆是恶候,此是不能无疑者也。藉曰∶前用大黄,恐因病体实而 
大便秘结,有积热沉痼之积者发也,止可破结导滞,推令转动而已,岂可谓极转利之,而且排日不废乎!若下 
利之后,又与利药,恐非防微杜渐之意。疮之始作,即《周礼》肿疡之时也,肿在肌肉,若非大满大实大坚之 
证,自当行仲景发表之法,借五香汤为例,散之于外,何必遽以峻下之药,以夺其里自取其祸乎! 
又曰∶内托散,(即护心丹。)此散绿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阳明胃,性寒能补为君;乳香去恶肿, 
入少阴,性温善窜为佐;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及百药毒为使。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若不因丹石而发疽 
者,恐非必用之剂。 
又曰∶独胜散(即香附去毛净,以姜汁浸一宿,焙研。)治气郁血滞,而诸疮愈后常服半年尤 
妙,此皆施于体实气郁之人。每思香附,经不言有补,惟不老汤一方,乃言于老人有益,用片子姜黄、香附、 
甘草三味,而以不老为名,且引铁翁先生与刘君为证,夫岂无其故哉。盖于行气中有补之之理耳。天之所以为 
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无穷。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故名益母;胎前产后所恃 
者气血耳,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夏枯草治瘰 亦然。 
《精要》云∶大凡痈疽不可舍五香汤,此又不能无言者也,开卷便于第一论中详言之。吾不知良甫之时, 
有许多大腑坚秘,病气郁塞,若是之顽浓,可以骤散而大下者!若果有之,亦当开陈时之先后,证之可否,庶 
乎后人不敢孟浪杀人也。或曰∶痈疽用大黄走泄以去毒,自孙真人行《千金方》已言之矣,良甫祖述其说,何 
吾子病之深也?曰∶大黄除诸实热而性峻急,孙以盛行奇术于公卿间,时在晚宋,民不知兵,交游于富贵之家, 
肉食之辈,固皆捷效,今良甫不分贫富苦乐劳逸,一概用之,宁无孟浪之患乎!况有房劳而虚者,忧怒而虚者, 
极意贪求而虚者,强力动劳而虚者,大醉过饱而虚者,皆因气弱而涩,血少而浊。生疽固是难治之病者,大腑 
秘而稍安谷食,肯守戒律,甘心澹味者,犹为可治,但费补工夫耳。苟因旬日半月,大便秘实,不知其气不降 
也,便以为实,而行大黄,些少寒热,不知其气血不和也,便以为有外感,而行表散,如此害人甚速。 
《精要》云∶内托散,一日至三日之内近十数服,治毒瓦斯攻冲脏腑,名护心散。此方专为丹石而发疽者, 
若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之剂。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证惫者、体重者,绿豆虽补,将有不胜重任之患矣。 
《机要》云∶治疮大要,须明惟有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毒邪在内则痛深,脉必沉实,外证发热烦躁, 
大便秘,疮肿木 
痛,不 赤,宜用内疏黄连汤,疏通脏腑。毒邪在皮肤,则痛浅,脉必浮数,外证 肿作痛,二便调匀,或寒 
热拘急头痛,恐邪气外极而内行,必先托里之剂以散之。毒邪在经络中,外无 恶之气,内亦二便调和,食如 
常,口知味,不恶风寒,止于热燥,其脉不浮不沉,乃邪在经络中也,宜调和荣卫。 
元戎云∶《素问》寒痈疽例,经云∶肾移寒于脾,发为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发为痈肿拘挛。又云∶诸寒 
痈肿,此皆安生?岐伯曰∶生于八风之所变也。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圣济》云∶衣服过浓表 
易着寒。所得之源,大抵如此。或发不变色,或坚硬如石,或捻之不痛,久则然后变色疼痛,渐软而成,脓如泔 
而稀,久不能差,疮口不合,变为疳漏,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宜以骨碎补丸主之。(此方用骨碎 
补、补骨脂、熟地、当归、川续断、石楠叶、黄 、石斛、牛膝、杜仲、萆 各二两,附子一两,白芍、川芎、 
菟丝饼、沙参、羌活、防风、独活、天麻各一两五钱,蜜丸,空心盐汤下。) 
《心法》曰∶凡疮口不合,脓水清稀,气血俱虚也,饮食少而难化,脾胃虚寒也。肌体瘦弱,皮色痿黄,胆 
气不行也,非参 归术之类不能补,非附子不能助其功。今饮食进少,且难消化,属脾胃虚寒,盖脾胃属土,乃 
命门火虚,不能生土而然,不宜直补脾胃,当服八味丸,补火以生土也。 
又曰∶气无补法,俗论也。以其为病,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知正气虚而不能营运,则邪气滞而为病。经 
云∶壮者气行则愈,怯者弱者则着而为病,苟不用其补,气何由而行乎? 
王肯堂曰∶疮漏不合遽合,结毒实虫所为。(《准绳》) 
张景岳曰∶疮疡之治,有宜泻者,有宜补者,有宜发散者,有宜调荣解毒者,因证用药各有所主。经曰∶形 
气有余,病气有余,当泻不当补;形气不足,病气不足, 
当补不当泻,此其大纲也。故凡察病之法,若其脉见滑实洪数,而 肿痛甚,烦热痞结,内外俱壅者,方是大实 
之证,此其毒在脏腑,非用硝黄猛峻等剂,荡而逐之,则毒终不解,故不得不下,然非有真实真滞者,不可下, 
此下之不可轻用也。其有脉见微细,血气素弱,或肿而不溃,溃而不敛,或饮食不加,精神疲倦,或呕吐泄泻, 
手足常冷,脓水清稀,是皆大虚之候,此当全用温补,固无疑矣。然不独此也,即凡见脉无洪数,外无烦热,内 
无壅滞,而毒有可虑者,此虽非大虚之证,然察其但无实邪,盒饭托里养荣,预顾元气。何也?盖恐困苦日久, 
或脓溃之后,不待损而自虚矣。及其危败,临期能及哉!故丹溪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宜先助胃壮气,以固其 
本,夫然则气血凝结者自散,脓瘀已成者自溃,肌肉欲死者自生,肌肉已死者自腐,肌肉已溃者自敛,若独攻其 
疮,则脾胃一虚,七恶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即此谓也。其有脉见紧数,发热憎寒,或头痛,或身痛,或四肢 
拘急无汗,是必时气之不正,外闭皮毛,风热壅盛而为痈肿,此表邪之宜散者也。如无表证,则不宜妄用发散, 
以致亡阳损卫。故仲景曰∶疮家不可汗,此之谓也。其有荣卫失调,气血留滞,而偶生痈肿,但元气无损,饮食 
如常,脉无凶候,证无七恶,此其在腑不在脏,在表不在里,有热者清其热,有毒者解其毒,有滞者行其气,所 
当调荣和卫,而从平治者也。大都疮疡一证,得阳证而病气形气俱有余者轻;得阴证而形气病气俱不足者重;若 
正气不足而邪毒有余,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危;若毒虽尽去,而脾肾已败,血气难复者,总皆不治之证。故 
临证者,当详察虚实,审邪正,辨表里,明权衡;淌举措略乖,必遗人大害,斯任非轻,不可苟也。 
又曰∶槐花治湿退热之功,最为神速,大抵肿毒非用蒜灸及槐花酒,先去其势,虽 
用托里诸药,其效未必甚速,惟胃寒之人,不可过用。 
又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时盒饭服此,不问疽发何处,或妇人乳痈,皆有奇效。如或处乡落贫家, 
服此亦便且效,仍兼以麦饭石膏及神异膏贴之,甚效。 
又曰∶愚意前论肿疡,有云忌补宜下者,有云禁用大黄者,此其为说若异,而亦以证有不同耳。盖忌补者, 
忌邪之实也;畏攻者,畏气之虚也。即如肿疡多实,溃疡多虚,此其常也。然肿疡亦有不足,则有宜补不宜泻 
者,溃疡亦或有余,则有宜泻不宜补者,此其变也。或宜补,或宜泻,总在“虚实”二字,最多疑似,贵有定 
见。如火盛者,宜清者也;气滞者,宜行者也;既热且壅,宜下者也;无滞无壅,则不宜妄用攻下,此用攻之宜 
禁者也。至若用补之法,亦但察此二者,凡气道壅滞者,不宜补,火邪炽盛者,不宜温。若气道无滞,火邪不 
甚,或饮食二便,清利如常,而患有危险可畏者,此虽未见虚证,或肿疡未溃,亦宜即从托补,何也?盖恐困苦 
日久,无损自虚,若能预固元气,则脓必易化,脓必易溃,口必易敛,即大羸大溃,犹可望生者,必待虚证叠 
出,或既溃不能收敛,而后勉力支持,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能无晚乎!此肿疡之有不足也,所系非细,不 
可不察。 
又曰∶溃疡有余之证,其辨有四∶盖一以元气本强,火邪本盛,虽脓溃之后,而内热犹未尽除,或大便坚实, 
而能食,脉滑者,此其形气病气俱有余,乃宜清利,不宜温补,火退自愈,亦善证也。一以真阴内亏,水不制火, 
脓既泄而热反甚,脉反躁者,欲清之则正气已虚,欲补之则邪气愈甚,此正不胜邪,穷败之证,不可治也。一以 
毒深而溃浅者,其肌腠之脓已溃,而根盘之毒未动,此乃假头,非真溃也,不得遽认为溃疡,而概施托补,若误 
用之,则反增其害,当详辨之。又有一种元气已虚, 
极似宜补,然其禀质滞浊,肌肉坚浓色黑,而气道多壅者,略施培补,反加滞闷,若此辈者,真虚既不可补,假 
实又不可攻,最难调理,极易招怨,是亦不治之证也。总之溃疡有余者,十之一二;故溃疡宜清者少,肿疡不足 
者十常四五,故肿疡宜补者多,此亦以痈疽之危险,有关生死者为言,故贵防其未然也。至若经络浮浅之毒,不 
过肿则必溃,溃则必收,又何必卷卷以补泻为辨也,观者审之。 
张洁古曰∶有里者下之。 
蒋示吉曰∶司命者用药,但有一可补之机,则补之,有不可不攻之势,则攻之,庶几得古人好生之意者哉。 
又曰∶夫疮疡既溃,肉腐脓流,血散气消,其虚之必补也,宜矣,用十全大补汤,为溃后诸证之总司。 
又曰∶误服克戕之剂,或脓血大泄,或因吐泻,或误入房,或劳损元气,或梦遗泄精,或外邪感触,以致发 
热头痛,小便淋漓,或滑数便血,脉濡烦喘,气短头晕,体倦热渴,意欲投水,身热恶衣,扬手掷足,腰背反 
张,此阳气脱陷之假热证也。又有畏寒头痛,咳逆呕吐,耳 目蒙,小便自遗,泻痢肠鸣,里急腹痛,阴茎短 
缩,牙齿浮痛,肢体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切牙啮唇,此阳气脱陷之真寒证也。如遇以上假热真寒,勿论其脉, 
勿论其证,若见一二,急以十全大补汤加附子,补温之药,庶有复生之理。 
又曰,凡肉黯阳虚属寒,十全汤加附子,肉赤血虚兼热,四物汤加栀子。 
又曰∶凡死不溃是脾虚,十全倍参术,肉白肉不敛为阳孤,十全加姜附。 
又曰∶凡寒凉非生肌所喜,发散非溃后所宜。 
又曰∶七日以前,火毒方炽,辛热温剂休尝;七日以后,脓血将成,寒凉敷药莫遏。 
又曰∶精为阴,人之水也,气为阳,人 
之火也,水中不可无火,无火则阴胜而寒,病生火中,不可无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