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20节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20节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并通过他们的关系办妥了购买德国武器的交易。然而,史迪威认为,由于政治
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无法把中国军队统一整编为国民军。蒋介石不是摧毁旧事
物的活动家,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只是保持一切的保守者。
    史迪威在南方,在中原,在南京都找不出蒋介石要对日本进行武装抵抗的迹象,
最后又到了长春,见了“满洲国”的外交部长,日本人大桥先生。大桥对史迪威说,
他们在阻止俄国实现把亚洲赤化的目标,这是日本面临的一场“极大的危机”,必
须在今后三五年作出决断。这时是1936年9月。
    由以上各方面看来,蒋介石给詹森的口信,证明完全是谎话。10月,蒋介石调
兵遣将,准备对共产党人发动第六次围剿时,要求美国劝说日本对他不要采取什么
行动。同时,一个中国上校带着上司的建议找到史迪威,说“如果美国采取行动,
是能够制止日本的”,否则,日本终将控制中国的资源,这将有损于美国。对此史
迪威在报告中说,“看来这再次表明,中国总想让别人来干他们不敢干的事”,或
者说“他们不打算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抵抗日本”。史迪威再次断定,“无为”代
表了一些中国人的特性,他们天生讨厌影响正常生活的事件。这话听来尖酸刻薄,
但确实道出了当时蒋介石及其政府的真相。
    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去发动第六次“围剿”,指挥这次M围剿的总司令张学
良和东北军不想打共产党。因为他们是被日本人强占了家乡的流浪者,他们要夺回
自己的家乡,蒋介石却逼迫他们去打共产党。于是,12月12日发生了张学良、杨虎
城果断扣押了蒋介石的“西安事变”。
    在蒋介石命运未卜时,外国武官们奉命赶到洛阳。史迪威是在圣诞节那天到洛
阳的,正好蒋介石乘飞机也到了洛阳。使全世界都大吃一惊的是,扣押他的张学良
将军也一起到了洛阳。蒋介石的声望提高了,而张学良却被软禁起来。
    西安事变后出现的民族团结与合作的迹象,使西方人印象良好。共产党的部队
编成了隶属南京中央政府的第八路军,并在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设立了办事处。
延安的报刊也可以在各地发行了。
    詹森大使的报告,使华盛顿认为,中国“为实现政权民主化的真正努力终于开
始”。但是,史迪威对“西安事变”后出现和解的表面现象没有这样乐观。1937年
初,他对中国形势的估量是:“目前中国关于民主的议论,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南京政府)将推行拖延政策,硬说正在准备战斗,其实并不想打……”史迪威又
写道:“中国十分软弱无力,对付日本的本钱,仅有地广人多和仇视。中国既没有
领袖、士气、团结、弹药,又没有统一筹划的军训。一旦发生战争,日本可以封锁
中国的港口。”
    史迪威在此期间,对中国军事,包括红军的作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他
看到了中国人的天资和潜力,加强了对中国改变现状的信心。1937年6月,他和法国
武官上校动身去绥远、内蒙古等地考察,然后步行到平汉线上返回北京。
    1937年7月7日,史迪威的武官处得到一个通知:日军今晚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
习。第二天清早,武官处获悉,中日军队开枪打炮,发生了冲突。武官助理包瑞德
少校和戈特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他们看到一排日军守着一具日军尸体。中国守
军说日军开炮轰击了宛平城,要中国守军交出枪杀日军的中国军官。宛平守军指挥
官拒绝日军提出的条件。双方正举行谈判。史迪威已获悉,大批关东军正穿过长城。
他和包瑞德一致认为,日军要采取行动强占华北了。后来事实证明,这就是中日战
争的开端。
    第三天,史迪威乘车去宛平,突然遇到中日双方的猛烈交火,转头回到了北平。
他立即组织了情报小组,密切注意战局变化和日军动向(他的儿子小乔也是情报员
之一)。他为了便于让全世界及时了解日军侵略关内的真相,把武官处发往美国军
事情报部的报告,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供记者翻阅。
    南京的沉默使史迪威感到没有指望。但蒋介石的庐山讲话,宣布在华北不能再
放弃阵地,并说同日方达成任何解决协议,都不得损害中国的主权。这个讲话表明
中国已忍无可忍,必须进行武装抵抗了。北平人听过广播后激动不已,敲锣打鼓上
大街游行,表示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
    不幸的是,这股热情随后又平静下来。史迪威感到愤怒的是,日军已犯下种种
罪行,美国政府却迟迟不表态。日军已控制了北平,只在城外还有宋哲元的部队进
行英勇抵抗。威妮到秦皇岛去送大女儿、二女儿回美国,要到8月才回来。史迪威孤
独一人,情绪抑郁,认为华北算是完了!
    7月29日,日军飞机轰炸天津,重点却是南开大学。这和日军过去打朝鲜时一样,
始终是有计划地破坏民族觉悟的源泉——学校。日军还在通往天坛的路上伏击了一
支中国部队,史迪威和包瑞德一起到现场观察,看到30卡车的中国士兵全被打死,
无一人幸免。与此同时,驻通县的伪保安队听说中国军队打了胜仗,信以为真,于
是杀了大批日本官员和傀儡官员,但是随后便被日军的增援部队消灭了。整个通县
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全撤走了,日军成了这里的“主人”。史迪威对中国政府
缺乏统、的防御政策和计划感到失望。中央政府、蒋委员长这时方调集兵力进行作
战了。两广部队愿效力中央,白崇禧到南京担任了参谋总部次长,大批川军正开往
前线,共产党的部队编为第八路军,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已在陕西誓师,
正向华北敌后挺进。
    9月24日,日军占领保定。3万日军兽性大发,在保定恣意烧杀奸淫抢掠长达一
周之久。日本兵像鬣狗般的凶残,越是得手越发贪婪嗜血。9月25日,八路军的第1
15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多人、打了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一个胜仗,人民受到振奋,
蒋委员长也给予褒奖。这也引起了史迪威的注意,认为共产党掌握了确实值得研究
的战术。几个月后,史迪威同到过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并随军转战几个月的史沫特莱,
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探讨、分析平型关战役和八路军的高超战术。
    8月中旬开始的上海保卫战,整整打了3个月,打破了日军要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
想,使全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被看成是在为民主国家而战,大批记者拥到中国来采
访这场战争。蒋介石的目的本来就是想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他调重兵保卫南京,设
想南京有外国使馆,会把外国牵扯到战争中来。然而,在中国实际出现的是一个接
一个的大撤退。
    在北平,史迪威不得不同日本占领军打交道。为此,他从东京借调了一名语言
教官——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尉(后来曾任美军参谋长)。在日军占领张家口后,
他们两个人在日军大佐陪同下前往张家口参观。史迪威提出了一些令对方难堪的问
题,被铃木将军轰出了办公室。他怒不可遏!后来,日军飞机在美国使馆上空150英
尺的低空盘旋,进行恫吓,他被气得暴跳如雷。只是出于职责需要,在泰勒劝说下,
他才违心地面带笑容同对方交往。史迪威难以忍受这种屈辱,一再要求华盛顿对日
施加压力。然而这不但毫无结果,还接到了陆军部转来的指示:“切勿采取任何会
使我们卷入战争的行动。”并按这个指示精神,撤销监视日军调动情况的观察站。
不久,日军又安排美方人员到城外参观,日方特意通知史迪威说,邀请的人员名单
中没有他。史迪威在给美国的大女儿、二女儿的信中说:“我自7月8日以来发泄的
怨恨,加在一起,足以浮起一艘战列舰。”
    进入9月前后,每天都有成批的外国人员家属离开中国回国。美国国务院唯恐美
国侨民发生意外,鼓励侨民回国。9月7日,总统颁布命令,要全体美国侨民离开中
国。同时,国务院和海军部也命令所属人员的家属全部回国。但是,陆军部却没有
给史迪威下达任何这类指示,他的家属—一他的两个女儿后来又从美国来到中国同
他们在一起——一直呆在中国,直到他1939年离任回国。
    1937年12月,史迪威离开北平,乘船从海上绕过山东半岛,然后由陇海线到郑
州,再向南到达汉口。从南京迁来的国民党政府和各外交使团都在这里。在此后的
8个月当中,这里是中国的首都。蒋介石把他的总部设在武昌,外交使团挤在汉口江
畔租界区的几幢洋楼里。美国海军长江巡逻队的旗舰“吕宋号”停泊在江边。市区
一片混乱。
    史迪威到达汉口一周后,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本人想就此胁迫中国
结束战争。他们实行的残酷杀戮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中国,认为与其毁灭不如
同日本言和的人大有人在,其中有的是政府官员,后来投降日本的汪精卫就是他们
的代表。但不容许投降,反对与日本达成和解的占大多数。史迪威写道:“蒋介石
无法罢手。他向全国发出过号召,全国人民作出了响应,现在不得不继续打下去。”
17日,蒋委员长公开重申全力以赴继续抗战。他说:“日本的军事力量终有枯竭之
日,到那时,中国就能取得胜利。”这时,日本在大陆上的兵力已超过100万人。詹
森大使说:“中国现政府既不能同日本媾和,也不能同日本决战。”
    12日,发生了日本飞机袭击美国停在长江的“帕奈号”炮舰事件。舰长等48人
负伤,2人死亡。史迪威坐立不安,焦急万分。因为他的助理武官罗伯茨上尉正在舰
上。但直到下午他才得知罗伯茨平安无恙,而且当舰队长负伤后,他代理指挥,领
着水兵们上岸,表现不错。日本随后就“帕奈号”事件表示了歉意。史迪威见政府
不再追究日本人,怨恨、抑郁的心情更加重了。
    由于中国军政部不准史迪威到前线去,只准他在汉口,他得不到关于战局的任
何可靠的情报,派到战场上去的助手也搞不到任何东西,他的“醋性子”发作得特
别厉害。他正式请求外交部允许他到前线去看看,仍未获准,只有怒气冲冲地呆在
汉口。他有个黑封皮的小本子叫“伤感簿”,专门记载令他不快之事。而这一段的
不快一个连一个,“伤感簿”差不多要记满了。
    令史迪威开心的是,他竟和15年前的老相识冯玉祥将军在武汉重逢了!冯是来
找他的“把兄弟”老蒋,要求改组政府,让共产党人入阁。他们谈得很痛快,史迪
威写道:“这个老家伙看上去身体挺好,满怀希望,说他还能继续打半年仗。”当
时,史沫特莱在援华委员会工作,到了武汉。史迪威常去找她谈论共产党人的情况。
有一天,她正往一辆卡车上装东西,史迪威问她装的是什么?她说:“药品。”史
迪威说:“我告诉你一件事,国际红十字会的仓库里堆满了新运来的药品,其中还
有新的黄胺药品。”他让史沫特莱到仓库里去要一些来,给她喜欢的军队去用。
    史迪威就在这时通过史沫特莱结识了在汉口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八路军参谋长
叶剑英。周恩来向他讲了共产党、毛泽东主张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抗战的方针,
八路军“独立自主”的作战原则与意义,这些对史迪威是完全生疏的。叶剑英知道
他是自北平来的,告诉他八路军的贺龙将军在晋西北,刘伯承将军在晋东南,还有
聂荣臻部、肖克部、吕正操部,在晋察冀三省广大地区、平津保城市周围收复了国
民党军队丢掉的国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北平西山门头沟一带都在八路军手里。
听到这些,史迪威感到亲切、振奋。他曾听说,叶剑英年轻时曾是孙中山的警卫上
校,是东洋式“刺杀”冠军。作为军人,史迪威对周、叶都怀有敬意。他们一道进
餐后,史迪威深感共产党领导人“谈吐坦率,举止彬彬有礼,态度友好,同国民党
身着毛领大衣、脚穿踢马刺靴的新式拿破仑们形成鲜明对照……那帮家伙一个个装
腔作势,盛气凌人”。他后来总是说,周恩来仪表英俊,很有涵养,文质彬彬,深
得外国人喜爱。提到叶剑英,他总是说,同大多数红军战士一样是好样的,稳重,
才干超群。同这些为中国革命的理想奋斗而没有被权力腐蚀的热诚而精力充沛的人
交谈后,史迪威感到他们同国民党将军那类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