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刚烈将军史迪威 >

第19节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19节

小说: 刚烈将军史迪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日了,驰骋疆场平战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一章  烽烟万里
            出使中国任武官,卢沟桥畔起狼烟;
            兵民血肉筑长城,沃伦万里闯险关。
    1935年7月7日,史迪威上校到达北平。不管中国局势如何,他一到这里就感到
安稳、幽静,似乎身处世界上最优美、大度的地方。15年前他到这里的第一印象立
刻又浮现在脑海里。
    现在,他是武官,美国驻华使馆的重要成员,身份和15年前大不一样了。他的
住所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宅院,里边有许多小套院和红漆柱子,原来是为广州总督
建造的。里边客厅宽敞,史迪威请人画了一幅中国山水画,挂在客厅的墙上,还购
买了一些蒙古鞍毯、慈禧太后穿过的一件华丽的罩袍,以及一些珍宝、古董,陈设
在客厅里。他喜欢收藏象牙扇柄的扇子,威妮也喜欢。
    在社交方面,史迪威不以身份的升高而有变化。他避而不去北京俱乐部,那里
的常客也不认为他是“自己人”。可是,他与作过慈禧太后宫女的一位满族皇亲—
—一位杰出的、有教养的女人相处融洽。史迪威的家人也常招待她。还有北京大学
校长蒋梦麟先生,经营玉器的商人“翡翠乔”等各色人物,是他家的常客。
    7月6日,史迪威到达北平的前一天,国民党政府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
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全部承诺日方的无理要求:撤消平津两市
的国民党党部,撤退东北军第51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宪兵第3团,撤免抗日的河北省
主席于学忠和平津两市市长,禁止一切反日团体活动等等。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何
梅协定》,它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日军在华北的势力更加扩大,活
动更加肆无忌惮。
    日本军人在大街上横行霸道,用枪托子驱赶路边的中国人,向其傀儡行政长官
发号施令,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气势汹汹的声明,大吹大擂其领导亚洲各国的“神
圣使命”。显然,中国被日本征服的情况比史迫感所估量的要严重得多。与此同时,
中国平民乃至官员的反蒋情绪也在增长。对日本和蒋介石同样反感的山东省主席韩
复榘,就公开拒绝奉者蒋命令撤离河北省的中央军通过山东地界。爱国的第29军军
长宋哲元被留在平津维持有名无实的中国主权,每天遭到日本人的侮辱,愤懑不已。
甚至胡适教授也对美国人说,国民党“已经死了,但是尚未埋葬,而一切没有埋葬
的东西,都会给活着的人们制造麻烦”。
    史迪威在使馆的顶头上司,是纳尔逊·T·詹森大使,一位48岁的、健壮的中产
阶级人士。他1907年到中国学习语言,开始外交生涯,在汉口、重庆等城市出任过
领事,1925年晋升为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1927年曾拒绝驻华公使敦促美国插手
反对国民党人的要求,1929年再次到中国出任公使。他是第一位会讲汉语的驻华大
使,对中国有广博的了解。他的座右铭是道教的一句格言“无为而无不为”,无论
走到哪里,他总是自己书写好这几个字,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也许由于都是务实的
人,史迪威和他有一见如故之感。美国军界颇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戴维·包瑞德上尉,
是史迪威的助理武官。他们三位对中国文化、中国人都有独到的见解。每每在一起
谈论起来都很愉快。
    南京国民党政府极力想使各国公使馆迁人南京,以显示外国承认这个政权是稳
定的。但北平的外国公使大多不想去那座泥泞的城市。政府能否长期维持下去,仍
是可疑的。但各国都在南京设立了由领事或代办主持的办事处进行工作。史迪威到
北平时,英美两国为了不让日本在南京的外交级别高出一头,也都把公使馆升级为
大使馆。9月,詹森率全体馆员到了南京,止或以大便身份举行了递交国书仪式。史
迪威身着白色军服,佩戴着各种奖章,看上去文质彬彬,是个极其英俊的武官。第
二年北平使馆所在地成了美国总领事馆,但史迪威被留了下来。因为美国认为,从
军事角度考虑,继续注视华北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         1935年10月,美国大西洋舰队旗舰“奥古斯塔号”到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史迪
威的职务包括兼驻泰国武官,于是搭乘旗舰入曼谷湾登陆,到了这个东南亚唯一的
独立国家。泰国原名暹罗,从16世纪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到19世纪末,
由于成了英、法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国”而保持了独立地位。1939年5月改国名为泰
国。它的西邻是缅甸,1858年被英国侵占,被划成了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它的东邻
是柬埔寨,也是亚洲的一个古老国家,1363年被法国侵占。所以泰国的战略地位很
重要,但此前的几位武官都不曾来过这里。这次泰国王室隆重接待了“奥古斯塔号”
旗舰上下来的一行人,并第一次见到了美国武官。史迪威除参加宴会、社交聚会和
王室人物会见外,还参观了步兵、骑兵和防空部队,编写了一份关于泰国陆军训练、
编制和防御能力的详细报告。这是他作为武官要观察、研究驻在国的军事能力和意
图的必尽职责。
    史迪威自泰国返回北平时,已进入初冬的11月。日本在平津非军事区以北集结
了重兵,对宋哲元将军施加压力,要他宣布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和山东等5省
脱离南京政府,以完成日军割取华北之计划。宋哲元这次奉南京政府旨意,在日本
压力下依从了。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他指望南京能作出抵抗的决定,但蒋介石却
按兵不动。
    此时,美国使馆看到,蒋介石不敢冒险同日本对抗,而宋子文却对报界说:
“是抗战的时候了,即使战败,也胜过不战而放弃一切。”史迪威问詹森大使怎么
看?得到的答复是:蒋宋二人意见相左,美国的政策要看哪一种意见取胜而定。
    日军肆无忌惮,在平津一带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恫吓。11月25日,国民党专员、
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冀东22县脱离中国政府,日本要宋哲元12月10日前宣布“华
北自治”。中国人的怒火骤然爆发出来了!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抗日游
行。史迪威观察到了这个如“五四运动”一般的“一二九运动”。当时路旁的行人,
都为游行的学生们鼓掌,一同高呼抗日口号,好多人不顾军警的阻拦加入了游行的
队伍,甚至连黄包车夫也振臂高呼起被禁止的抗日救国口号。这次游行立即扩大到
全国各大城市,势不可当。向南京政府请愿的学生们,乘上京沪线火车,沿途劝说
人们迫使政府立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随后几个月里,北方民众中出现了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救亡联盟”等抗日救国团体。共产党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口号,在各阶层民众中广为传播,并受到热烈拥护。
    史迪威在这期间,不断看到《大公报》等中、英文报纸上有关红军长征的报道。
1935年底,他着手整理了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情况”的小册子,也给别的武官看
过。1936年2月,英国大使馆在一项照会中,还专就史迪威提供的小册子“很有意思”,
表示感谢。史迪威当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熟悉并同情中国农民的苦难,所以
他把共产党的出现,看作是农民遭受压迫的结果。小册子中有这样的话:
          由于受饥荒、旱灾和沉重的租税、利息的压力,中间人
      和地主的压榨,他们自然要奋起改变所有制,这就使他们成
      了共产党人——至少这是对他们的称呼。他们的领袖采纳了
      共产党的方法和口号,但是,真正追求的,是在合理的条件
      下拥有土地。
    史迪威的资料,大部分来自报纸,也有他的朋友提供的。当时他在西点军校的
校友、驻天津第15步兵团团长林奇上校曾对他说,1932年他从菲律宾来中国休假,
在江西看到了共产党军队,他们不抓壮了,却给士兵发饷,而且不允许他们欺压老
百姓,这种做法与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地区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还有一位副领事,
说他在云南看到长征的共产党军队士气高昂,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目标一致。虽然他
们装备简陋,吃不饱饭,疲惫不堪,但他们是由经历过艰难困苦磨练过的人领导的,
他们作为一个组织,表现出了自太平军以来不曾有过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品德。
    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长征到陕北,和陕北红军会师的130
00人,以“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渡黄河,在山西汾离公路南侧的石楼、隰
县城郊和中阳县关上村的战斗中,歼灭阎锡山的两个团又两个营,并在孝义县兑九
峪地区打退阎锡山的反击。随后红军在晋西北、晋南、晋东南的20多个县开展群众
工作,进行抗日宣传,历时两个多月,歼敌约7个团,扩大红军8000人,胜利回师陕
北。
    3月末,史迪威到太原和汾阳调查了这次军事行动。他给陆军情报部的报告说,
红军是在“寻找维持生存的新地盘”。他还写道:“他们的情报工作搞得很好。组
织健全,战术高明。他们不要大城市,甘愿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他们的武器装备
很差,然而却把政府军吓得要死。”
    史迪威还发现了共产党丢下的传单、布告、宣言,强调他们代表全体中华民族
的利益;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了“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政策方面有
了“不废除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欢迎华侨资本家到根据地去发展工业”,
“成立国防政府”等条文。史迪威认为,他们知道民族战争比阶级战争的号召力大,
而且能使他们和北方人接近。
    詹森大使预料,中国民族抵抗运动的发展,“将是迫使日本使用武力的因素,
这也就会使世界各国再次陷入尴尬境地”。但是,蒋介石知道,同日本人促和必将
危及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授人以柄,使共产党人和他的其他许多对手能鼓动
国人反对他。南方的李宗仁、白崇禧集团已经在利用采取抗日行动的要求作为借口,
再次企图赶他下台。所以,蒋介石在私下里也谈论武装抵抗日本,用意是指望美国
提早而不是过晚地给他援助。这时,詹森听到了蒋介石给他捎的口信,说他的政策
是继续对日本进行武装抵抗。詹森说,必须马上查实这种意图的虚实、真伪,免得
使美国处于尴尬境地。怎么查实呢?史迪威认为,看看他们是否在进行对日作战准
备就会清楚。这差事自然又落到史迪威身上了。
    史迪威的第一站,是到广西会见李宗仁。他先到了广州,视察了军官学校,发
觉毫无抗日准备的迹象。后乘江轮到梧州,再乘坐长途汽车前往南宁会晤了李宗仁。
了解到确有蔡廷锴、程潜等一批将领要求蒋介石武装抵抗日本的进攻。
    第二次出差,是了解扬子江北军队的部署情况,由此可以估计出中国政府是否
在准备进行认真的军事抵抗。史迪威到了徐州、开封和洛阳,又返回徐州,乘大运
河的货船北上。在观察了部队位置,辨明部队番号以后,他在报告中说:“没有任
何迹象表明有计划地作抗击日军进一步蚕食的防御部署。没有增加兵力,没有训练
和调动。”他断定:中国政府“根本没有作任何准备”。这份报告正本发给了军事
情报部,詹森大使把抄件送给了国务卿。然而,史迪威由此对蒋介石的所谓军事才
干更加藐视。他在日记里写道:
          他——蒋介石,可能就没打算采取什么行动,若不然就
      是他对准备用第一流的部队打仗的含义全然不知……如果他
      真的打算沿着陇海路作战,那他要么是个大笨蛋,因为到现
      在尚未做好准备;要么是个傻瓜,因为他自以为打响以后可
      以立即投入战斗并能阻止住敌军。若蒋真想坚守陇海线,应
      加国铁路,在南边铺设支线。在铁路以南地区修建公路网。但
      是现在未采取任何行动。
      为了对中国军事力量作出估计,史迪威还在7月、9月两次去南京调查研究。
他视察了步校和炮校,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的祸根的何应钦。他估计中央政府的军队
(不含非正规军)总共130万人,地方军队36万人。现有36名德国教官在黄埔军校任
教,并通过他们的关系办妥了购买德国武器的交易。然而,史迪威认为,由于政治
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无法把中国军队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