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00-金匮要略心典 >

第14节

500-金匮要略心典-第14节

小说: 500-金匮要略心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恐伤胃 
也。 
x硝石矾石散方x 
硝石(熬黄)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酒家热积而成实。为心中懊 。或心中热痛。栀子、淡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于中。亦上 
下分消之法也。 
x栀子大黄汤方x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小便利。则湿热除而黄自已。故利小便为黄家通法。然脉浮则邪近在表。宜从汗解。亦脉浮者先 
吐之之意。但本无外风而欲出汗。则桂枝发散之中。必兼黄 固卫。斯病去而表不伤。抑亦助正气以 
逐邪气也。 
x桂枝加黄 汤方x(见水气)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此治黄瘅不湿而燥者之法。按伤寒类要云。男子女人黄瘅。饮食不消。胃胀。热生黄衣。在胃中 
有燥屎使然。猪膏煎服则愈。盖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HT 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 
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x猪膏发煎方x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服此。 
胃中燥粪下。便瘥。神验。 
黄瘅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此正治湿热成瘅者之法。茵陈散结热。五苓利水去湿也。 
x茵陈五苓散方x 
茵陈(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自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实之法。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 
较猛也。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便清自利。内无热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瘅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 
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阳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 
哕止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瘅也。 
x小半夏汤方x(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腹痛而呕。病在少阳。脾胃病者。木邪易张也。故以小柴胡散邪气。止痛呕。亦非小柴胡能治诸 
黄也。 
x柴胡汤方x(即小柴胡汤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宜补 
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夫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 
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 
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 
论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x附方x 
x瓜蒂散x 治诸黄。(方见 ) 
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也。 
x千金麻黄醇酒汤x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卷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属性: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惊则气乱。故脉动。悸属里虚。故脉弱。动即为惊者。因惊而脉动。病从外得。弱则为悸者。因 
弱而为悸。病自内生。其动而且弱者。则内已虚。而外复干之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脉浮。知肾有游火。目睛晕黄。知肝有蓄热。衄病得此。则未欲止。盖血为阴类。为肾肝之火 
热所逼而不守也。若晕黄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独肝热除。肾热亦除矣。故其衄今当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 
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就阴阳言。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 
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额。故不主衄也。 
或问衄皆在阳是已。然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非阴中事乎。曰前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 
言火自阴中出。非言衄自阴中来也。此所谓太阳、阳明者。言衄所从出之路也。谁谓病之在阳者。不即 
为阴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血与汗皆阴也。衄家复汗。则阴重伤矣。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 
而陷下不起也。脉紧急者。寸口之脉。血不荣而失其柔。如木无液而枝乃劲也。直视不 不眠者。阴气 
亡则阳独胜也。经云。夺血者无汗。此之谓夫。 
病患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面无色。血脱者色白不泽也。无寒热。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脉必浮大。阳气重也。衄因 
内伤者。其脉当沉弦。阴气厉也。虽与前尺脉浮不同。其为阴之不靖则一也。若脉浮弱。按之绝者。 
血下过多。而阴脉不充也。烦咳者。血从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后见之诊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脉数身热。阳独胜也。吐血咳逆上气不得卧。阴之烁也。以既烁之阴。而从独胜之阳。有不尽不 
已之势。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酒之热毒。积于胃而熏于肺则咳。久之肺络热伤。其血必随咳而吐出。云此因极饮过度所致者。 
言当治其酒热。不当治其血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男子则亡血。 
此条已见虚劳病中。仲景复举之者。盖谓亡血之证。有从虚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亡血者亡其阴也。更发其表。则阳亦伤矣。阳伤者外不固。故寒栗。阴亡者内不守。故振振动摇。 
前衄血 
复汗。为竭其阴。此则并亡其阳。皆所谓粗工嘻嘻者也。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 
瘀血。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此二条。辨瘀血之见证。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荣也。口燥欲漱水者。 
血结则气燥也。无寒热。病不由表也。脉微大来迟。血积经隧。则脉涩不利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外无形而内实有滞。知其血积在阴。而非气壅在阳也。故曰为有瘀血。 
如有热状。即下所谓烦满口干燥而渴也。脉无热。不数大也。有热证而无热脉。知为血瘀不流。 
不能充泽所致。故曰此为阴伏。阴伏者。阴邪结而伏于内也。故曰当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此但举火邪二字。而不详其证。按伤寒论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 
安。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仲景此条。殆为 
惊悸下血备其证欤。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加蜀漆之辛。盖欲使火气与风邪一时并散。而无少有留滞。 
所谓从外来者。驱而出之于外也。龙骨、牡蛎。则收敛其浮越之神与气尔。 
x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熬)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治饮气抑其阳气者之法。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 
不能发越津气。而但升引阳气。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饮气。而并和养中气。非仲景神明善变者。 
其孰能与于此哉。 
x半夏麻黄丸方x 
半夏 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按、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行。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营气虚散。 
血亦错行者。此干姜、艾叶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势。又非温药所能御者。故以柏叶抑 
之使降。马通引之使下。则妄行之血顺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x柏叶汤方x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黄土 
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生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 
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x黄土汤方x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 
下血先血后便者。由大肠伤于湿热。而血渗于下也。大肠与肛门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湿。 
解热毒。当归引血归经。且举血中陷下之气也。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心气不足者。心中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黄连、黄 
芩。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寇氏云。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 
衄。以苦泄其 
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此说亦通。济众方用大黄、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热凉血。亦泻心 
汤类耳。 
x泻心汤方x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卷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属性: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痈脓。胃中有痈。脓从呕出也。是因痈脓而呕。脓尽痈已。则呕自愈。不可概以止吐之药治之也。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 
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 
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属饮家。呕家本渴。水从呕去故也。今反不 
渴者。以宿有支饮在心下。愈动而愈出也。故曰此属支饮。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 
乃数。数为客热。不 
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 
反弦。故名曰虚。 
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以发汗过多。阳微膈虚所致。则其数为客热上浮之数。而 
非胃实气热之数矣。客热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脉弦为寒。乃不曰寒而曰虚者。以寒 
在于上。而医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阴寒外加之弦。而为胃虚生寒之弦矣。胃虚且寒。阳气无余。则 
朝食暮吐而变为胃反也。读此知数脉弦脉。均有虚候。曰热曰寒。盖浅之乎言脉者耳。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此因数为客热。而推言脉微而数者。为无气而非有热也。气者营之主。故无气则营虚。营者血之 
源。故营虚则血不足。营卫俱虚则胸中之积而为宗气者少矣。故胸中冷。 
合上二条言之。客热固非真热。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热治之。是皆当以温养 
真气为主。真气、冲和纯粹之气。此气浮则生热。沉则生冷。温之则浮焰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 
热以寒治。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