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00-金匮要略心典 >

第13节

500-金匮要略心典-第13节

小说: 500-金匮要略心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浮者。宜杏子汤。 
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病 
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已。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阴则当温其经。风水即当通其肺。 
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沉谓少阴。浮谓风也。 
x麻黄附子汤方x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x杏子汤方x(缺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厥而皮水者。水邪外盛。隔其身中之阳。不行于四肢也。此厥之成于水者。去其水则厥自愈。不 
必以附子、桂枝之属。助其内伏之阳也。蒲灰散义见前。 
x蒲灰散方x(见消渴)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 
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 
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 
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 、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营卫大行。而 
邪气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按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 
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 
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x 芍桂酒汤方x 
黄 (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 
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尝暮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 
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 
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 
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 
两胫自冷者。阳被郁而不下通也。黄汗本发热。此云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者。谓胫热。非谓身热 
也。盖历节黄汗。病形相似。而历节一身尽热。黄汗则身热而胫冷也。食已汗出。又身尝暮卧盗汗出 
者。营中之热。因气之动而外浮。或乘阳之间而潜出也。然黄汗、郁证也。汗出则有外达之机。若汗 
出已反发热者。是热与汗俱出于外。久而肌肤甲错。或生恶疮。所谓自内之外而盛于外也。若汗出已 
身重辄轻者。是湿与汗俱出也。然湿虽出而阳亦伤。久必身 而胸中痛。若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者。 
是阳上通而不下通也。故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其病之剧而未经得汗者。则窒于胸中而不能食。 
壅于肉理而身体重。郁于心而烦躁。闭于下而小便不通利也。此其进退微甚之机。不同如此。而要皆 
水气伤心之 
所致。故曰此为黄汗。桂枝、黄 。亦行阳散邪之法。而尤赖饮热稀粥取汗。以发交郁之邪也。 
x桂枝加黄 汤方x 
桂枝 芍药 甘草 黄 (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 
不汗。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 
即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 
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 
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 
足无气而逆冷。营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 
胱。即后所谓失气、遗溺之端也。营卫俱劳者。营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营 
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 
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 
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 
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皆相失之征。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气分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其势亦已甚矣。然不直攻其气。而 
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视后人之袭用枳、朴、香、砂者。工拙悬殊矣。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 
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x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x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 
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证与上同。曰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也。 
x枳术汤方x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x附方x 
x外台防己黄 汤x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 
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 

卷下
黄瘅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脉浮为风。脉缓为湿。云为痹者。风与湿合而痹也。然非风痹疼痛之谓。故又曰痹非中风。所以 
然者。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而苦烦。脾脏瘀热而色黄。脾者四运之轴也。脾 
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 
名曰谷瘅。 
趺阳脉数为热者。其热在胃。故消谷。脉紧为寒者。其寒在脾。故满。满者必生湿。胃热而脾湿。 
亦黄病之原也。尺脉浮为伤肾者。风伤肾也。趺阳脉紧为伤脾者。寒伤脾也。肾得风而生热。脾得寒 
而生湿。又黄病之原也。湿热相合。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谷入而助其热则眩。谷不 
消而气以瘀。则胃中苦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 
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曰谷瘅者。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耳。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 
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 
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 
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懊 。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 
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 
者。脉迟故也。 
脉迟胃弱。则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则谷气郁而生热。而非胃有实热。故虽下之而腹满不去。伤 
寒里实。脉迟者尚未可攻。况非里实者耶。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瘅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 
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之湿热。积于中而不下出。则为酒瘅。积于中则心中热。注于下则足下热也。酒黄瘅者。心中 
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上冲为欲吐鼻燥也。 
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其脉浮者。则邪近上。 
宜先吐。脉 
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 
微黄。故知之。 
酒瘅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黑瘅。目 
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瘅。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蒜 
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瘅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师曰。病黄瘅。发热烦渴。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烦满燥渴。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瘅。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 
热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 
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 
故曰当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脉沉者。热难外泄。小便不利者。热不下出。而渴饮之水。与热相得。适足以蒸郁成黄而已。脾 
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腹满舌痿。脾不行矣。脾不行者有湿。躁不得睡者有热。热湿相搏。则黄瘅 
之候也。 
黄瘅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气也。内伤于脾。故即以土王之数。为黄病之期。 
盖谓十 
八日脾气至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十日以上瘥者。邪浅而正胜之则易治。否则邪反胜正 
而增剧。所谓病胜脏者也。故难治。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瘅而渴。则热方炽而湿且日增。故难治。不渴。则热已减而湿亦自消。故可治。阴部者。里之脏 
腑。关于气。故呕。阳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 
谷瘅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瘅。茵陈蒿汤主之。 
谷瘅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营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 
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陈、栀子、大黄。苦寒通泄。使湿 
热从小便出也。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 
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乃不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肾热所致。与酒瘅、谷瘅不同。酒瘅、谷 
瘅热在 
胃。女劳瘅热在肾。胃浅而肾深。热深则外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 
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热而气内蓄。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阳气并伤。 
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