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道教的神 >

第16节

道教的神-第16节

小说: 道教的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清以后关帝庙祀几遍天下,南达岭表,北极寒沍,虽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有关帝庙。多数关帝庙,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庙解州关帝庙亦然。俗以五月十三为关帝生日,各地关帝庙皆举行祭祀。吴郡(今苏州市)地区,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剧,华灯万盏,拜祷维谨。行市,则又家为祭献,鼓声爆响,街巷相闻。又相传九月十三日,为成神之辰,其仪一如五月十三日制。俗以此二日雨,为关王磨刀雨,主人口平安。”⑧
  注:
  ①④ 《古今图书集成》第49册60407 页,60218 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
  ② 《笔记小说大观》第3 编3 册1534页,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
  ③ 《夷坚志》第2 册782 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⑤ 《客座偶谈》15~16页,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⑥ 《道藏》第34册746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⑦ 《道藏辑要》星集七,清光绪三十四年二仙庵刊本
  ⑧ 《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33 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碧霞元君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神。一说东岳泰山女,一说非是。
  泰山有女说,见于《太平御览》所引张华《博物志》。其卷三百九十七引文曰:
  “太公为灌坛令,于时文王梦见一妇人哭于道,因问其故,答曰:”吾是东岳之女,嫁为西海之妇。吾行往来,必以暴风疾雨。今灌坛令当吾道,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梦觉,遂召太公。“①此引文与今本《博物志》有异。今本《博物志》皆作”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
  据王嘉《拾遗记》称,张华最初撰著之《博物志》为四百卷,晋武帝嫌其采言多浮妄,乃芟截为十卷。其后,此十卷本佚亡,后人乃辑成为今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南朝及唐人所引《博物志》文,多为今本所无,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则往往相符。不仅如此,《太平御览》除上卷引用此文外,又在其他卷次多处引用此段文,文字皆略有出入。卷一百九十五引作“我东山女,嫁为西海妇”;卷二百零九引作“吾泰山之神,嫁为西海妇”;卷三百九十七引作“吾是太岳之女,嫁为西海之妇”;卷四百八十七引作“我东太山女,嫁作西海妇”。观此众多引文,皆与卷三百九十七所引“东岳之女”很相近,而与今本之“东海神女”相去甚远,故可认定《太平御览》之引文近于张华原文,而今本则非是。纵然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所记的泰山女仍然只是一个泰山神女的影子,故只能是泰山神女传说的萌芽。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记有一则泰山玉女故事,为泰山神女传说提供了附会的条件。云:“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宋真宗)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冷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象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视,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②据此记载,宋真宗命人重雕了玉女像,并造石龛加以供奉;但并未称之为泰山之女,更未说加以封号。但因泰山有女的传说,早已流传民间,而此玉女像及祠又恰在泰山顶,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指认她就是东岳泰山之女。
  明代一些文人以此说不经,提出辨驳。明王之纲《玉女传》曰:“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按《玉女考》、李谔《瑶池记》曰:”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玉女卷》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王)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就,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③作者认为,泰山玉女,即黄帝所遣七玉女之一,亦即汉明帝时再现世之玉叶,宋真宗东封时所奉祀的玉女即指此。又说:“国朝成化(1465~1487)间拓建,改为宫,弘治(1488~1505)间更多灵应,嘉靖(1522~1566)再更碧霞,碧霞宫之名始此。”④即是说,碧霞元君的封号是赐给黄帝玉女(玉叶)的,而不是泰山女;赐封的时间不是宋代,而是明嘉靖。
  清顾炎武《日知录》不同意上述说法,认为以碧霞元君为黄帝玉女是附会,碧霞元君实指泰山之女,宋真宗“当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⑤其封号亦出自宋真宗,不是明代。并说,封泰山女为碧霞元君是有根据的,“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已有之”,⑥并举张华《博物志》之文以证之。
  清张尔岐同意顾炎武之说,并加以论证。其《蒿庵闲话》卷一引《帝京景物略》云:“按稗史,(碧霞)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即泰山神)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圯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震元君。后祠日加广。”⑦上引《帝京景物略》文不见今本,不知何故。
  以上两种分歧意见,何者为是?已难定论。不过泰山神女说出现在前,黄帝玉女说出现在后,前说在民间的影响似较大些。民间多以碧霞元君为保护妇女生产之神,其塑像侧常塑一抱婴儿之侍者,故称之为泰山娘娘或送子娘娘。
  道教也崇信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谓其原为上界天仙,已证太一青玄之位。见众生遭遇沉沦,乃分身化气,陟降泰山,化为玉女之身。后被册封碧霞之号,统领岱岳之神兵,掌管人间之善恶,护国安民,普济群生。明清时之民间秘密宗教,又写有《泰山宝卷》备述泰山娘娘灵迹,广为传播。
  注:
  ① 《太平御览》第2 册1835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 《文献通考》上册823 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③④ 皆见《古今图书集成》第49册60016 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
  ⑤⑥ 皆见《日知录》第18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⑦ 《丛书集成初编》第0347册17页,中华书局,1983年
  城隍
  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②“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 ),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祐。 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④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  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 ),张说首撰  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  导  疫必祷焉”。⑥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 ),  贾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祐三年(950 ),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
  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⑦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元朝继承宋的祀典。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庙。至元四年,兴建大都。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庙,设象而祠之,封曰祐圣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庙碑》曰:“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  导  疫之祷,莫不宗礼之”。⑧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赐始见于此。元余阙《安庆城隍显忠灵祐王碑》记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县,至于山夷海峤、荒墟左里之内,无不有祠。”⑨明代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岛v ,秩三品;县为显祐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朱元  半  封城隍的用意,据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载,太祖谓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AB洪武三年,又定庙制,府州县城隍庙与各地官署正衙高广相当。《大明会典》卷九三载每岁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诣庙致祭,国有大事则告”。AC明代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以与神誓;并称城隍神于冥中司民命,且有监视纠察官吏之任。
  清代亦崇祀城隍神。据《清史稿·礼志》载:清都城隍庙有二,一在北京,一在沈阳。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城隍为群祀之一。清承明制,以城隍主厉坛,每岁秋祭都城隍。
  每月朔、望有司诣都城隍庙上香,二跪六拜,旸雨愆期则祷。
  从隋唐开始,逐渐以“正人直臣”或被认为有功于民者为城隍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阳郡”条引鲍至《南雍州记》云:“城内见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隍神”。
  AD《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载,宣州司户死,引见城隍神,府君曰:“吾即晋宣城内史桓彝也,为是神管郡耳。”AE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云: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隆兴、赣、袁、江、吉、建昌、临江、南康,皆谓灌婴;福州、江阴,以为周苛 真州、六合,以为英布;和州为范增 襄阳之谷城为萧何;兴国军为姚弋仲;绍兴府为庞玉……;鄂州为焦明……;台州屈坦……;筠州应智顼……”AF时代愈后,所祀之人愈多。明清时期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是城隍神之著名者。
  民间奉祀城隍最初以为城池、地方的保护神,前引《北齐书·慕容俨传》所记城隍帮助慕容俨退梁军,即是一例。稍后,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之神,《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谓:“《太平广记》引《报应录》云:”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暴得疾,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
  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是唐时城隍之神,已主冥籍,如今世所传矣。“AG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亦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至十七之祈求雨雪斋仪中,启请神灵之一,即为城隍社令。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诸司文牒“中,有”城隍牒“,为关照城隍将所管亡魂押送坛场,听候超度。明代所出的《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将其神职加以概括,称其职责为: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又称其属下有十八判官、分掌人之生死疾疫、福寿报应等事。AH旧时各地  隍庙多由道士住持。  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