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妇科-备急千金要方 >

第62节

妇科-备急千金要方-第62节

小说: 妇科-备急千金要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眩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 
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 (一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 
六 
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 
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疾。大甚为击仆,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 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扁鹊曰∶脾有病则色萎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吞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 
食之类。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音主长夏,病变 
于音者,取之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则病精,是故五脏主藏精 
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 
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 
,缪也)。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 
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 
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 
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 
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 
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 
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 
候死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 而短气也,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一作实),体重不能衣(一作收),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 
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 
白黑。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胸胁抢急。趺 
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 
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一云不足)。荣卫俱和,刚柔相 
得, 
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 
,此为胃气有余,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 
脾家不治。 
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 
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瘥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 
微烦,损谷则愈。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 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 
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如大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 
因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 
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逆,十死不治。 
宫音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经足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 
阴阳翻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如破鼓之声, 
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如山,便利无度,甚者不可治,根据源麻黄汤 
主之(方在别卷中)。又言声优惧,舌本卷缩,此是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 
则 
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此为邪热伤脾,甚则 
不可治,若唇虽萎黄,语音若转可治。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恒山丸主之(方见别卷中), 
若 
其人本来少于 怒而忽反常, 喜无度,正言而鼻笑不答于人,此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 
月,祸必至矣。阴阳之疾,经络之源,究寻其病,取其所理,然后行治,万无遗一也。黄为 
脾,脾合肉,黄如 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余,其人土形相比于上宫黄色,大头圆面美, 
肩 
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阴敦敦,然脾应月,月有亏盈。脾小大随人唇大 
小,上唇浓,下唇薄,无 龈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耸唇者则脾高,高则实,实则热,热 
则季胁痛,满唇垂而大。不坚者则脾下,下则虚,虚则危,危则寒,寒则身重不能行步,唇 
坚者,则脾坚,坚则脏安,安则不病,唇上下好者,则脾端正,端正则脾胃和利,人无病。 
唇偏举者,则脾偏痛好胀。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阳明为脾之部,而脏气通于内, 
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则起,起则前泻阳,后补阴,若 
里病内出,所部则陷,陷则前治阴后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寒主外,热主内,凡人死 
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 
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浓薄,决判赊促,赊则不盈四百日内, 
促则旬朔之间。脾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靥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脾绝十 
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其出时(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黄者五 
日 
死。病患着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傍徨。因坐于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 
可谓神良。又面黄目赤不死。黄如枳实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霏霏,而见黑黄,入唇必病, 
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当两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应也。 
季夏土脾,脉色黄,主足太阴脉也,其脉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应在背俞与舌本。中 
封在内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脉本从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脉根于隐白,隐白在足大趾端内 
侧是也。其筋起于足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 
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脉起于足大 
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 
循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 
中,合足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厉兑,足趺上大趾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 
其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主脾生病, 
实则胃热,热则腹中切痛,痛则阳病,阳脉反大于寸口三倍,病则舌强筋转,卵缩牵阴股, 
引髀痛,腹胀身重,饮食不下,烦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虚则胃寒,寒则腹中鼓胀,胀则阴 
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泄水不能卧而烦,强立股膝内痛。苦筋折扭之,扭之者,脉 
时缀缀动也。发动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余十八日,此为四季之余日,主脾胃,黄肉随病也(一作内阳病)。其源从 
太 
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则脏腑伤 ,随时受疠,阳气外泄, 
阴气内伏,其病相反。若腑虚则阴邪所加,头重颈直,皮肉强痹。若脏实则阳疫所伤,蕴而 
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毒热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 ,隐隐而热,不相断离, 
故 
扁鹊曰∶灸肝脾二俞主治丹毒。四时随病当根据源补泻,虚实之病,皮肉随热则须镰破敷 
贴,方咒促治,疾无逃矣。 

卷十五脾脏方
脾虚实第二
属性:(论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脉四首 灸法一首)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泻热汤
属性: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元参 大青(各二两) 苦 
竹叶 
(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射干煎方
属性: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 
半夏 母姜(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 
仁 
(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 
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 
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 
,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三黄泻热汤方
属性: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大黄泻热汤
属性: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 
皮 
(各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 
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 
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石膏 
(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 
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