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博弈游戏 >

第39节

博弈游戏-第39节

小说: 博弈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将像消失的楼兰古城一样,被沙漠掩盖。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重大的生态问题,而且荒漠化的速度还在呈上升趋势。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而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为2100平方公里,而目前的扩大速度为每年2460平方公里。这个速度还在增加。

  中国土地的荒漠化集中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即内蒙、新疆、黑龙江、宁夏等省份。在北方,雨水量小,土地上的生态系统脆弱,为了维持过度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等的需求,人们对土地的索取呈加速趋势。对土地的“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是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据调查,在牧区,草原上的牲畜严重超载已成普遍现象,牧区一般超载50%~120%,有的地区达到300%。

  那么是不是这些地方的人民都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呢?我们可以看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恰恰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是合理的,同时他们所生产的原料(羊毛、牛奶等)大部分是供应东南部较富裕的地区的。所以说,土地荒漠化不是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在世界环境危机中也有同样的问题,由于环境破坏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富国就把矛头指向穷国,要求它们保护环境,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可是发展中国家指出,环境破坏的最大收益者正是发达国家,它们理应为环境问题“埋单”。

  启示:现在普遍同意的观点是,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土地的利用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

  丧钟为谁而鸣

  现在各国都在发展经济,GDP(国民收入)是一国富裕程度的指标,或者说是国力强弱的指标,各个国家都在制定促使GDP增长的政策。然而,某些国家的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对自然的破坏之上,可以这么说,在某些国家和地区,GDP是对自然破坏的指标。

  当然,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美国那么富裕,而对自然破坏得较少?的确,美国的环境是保护得最好的。其实,这有三个原因:第一,美国生产或消耗的原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别国,如石油来自中东,美国GDP的增长建立在他国对自然的破坏之上;第二,美国的产品许多是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对自然的破坏较轻,但它会加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量;第三,美国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往往难以被自然消解,自然对加工粗糙的产品的消解是容易的,而对用高科技制造出来的精巧的物品消解起来是缓慢的,所以这种对自然的破坏不是那样直观,因此常被我们忽略。

  可以这么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拒绝的。当周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发展机器工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生产出比农业社会较多的物资,并且可以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东西,有哪个国家看到这种情形还会无动于衷?即使你情愿做“小国寡民”,周边国家的强盛也必然会使你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除了被动地跟进,你没有其他选择。17世纪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工业社会。而远东的中国,在距离上离发生工业革命的西欧较远,因而在时间上也直到19世纪中叶才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在列强枪炮的攻击下被动地接受工业化。20世纪的中国其实是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在社会发展史上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

  我们这里要说的不是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而是要表明:当前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经济、对自然进行破坏,是一个集体行动的悲剧。

  发展经济对人类确实是好事,但问题是,经济的发展空间不可能是无限的,不妨说,市场经济是促进人类发展的火车头,但是这个车头却没有一个有效的刹车系统。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格局下,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或者说掠夺是现时代的特征。每个竞争者——可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这样想:我不发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而经济的发展就是对自然的利用——无论这种利用是对自然中原始物的加工还是对中间产品的再加工,其结果都是自然被加速地破坏。这就是自然的生态状态愈来愈恶化的原因,其结果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这就是悲剧:大家都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大家都无能为力。

  启示:许多人清楚人类目前的这种状况,但谁也没有良药,因为“破坏——发展”是优势策略,每个参与者采取“破坏——发展”成为集体行动的纳什均衡。

  目光短浅,或在劫难逃

  现在很多人已经承认:人类的发展不是无限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证明。换言之,“帕累托改善”(所有人受益)总要达到“帕累托效率”(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吃亏)。

  人们都希望生活改善,而没有人希望生活水平下降,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发达国家也不希望停步不前(更不要说倒退了),有没有“发展的极限”?如果有,它在哪里?

  美国人口将近3亿,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世界30%以上的资源。这当然不公平,但是如何实现公平,确实令人头疼。

  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权追求更快的发展、更高的生活品质,但是如果再增加几亿人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这个世界就无法承担。结果是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都要面临问题,谈何发展?

  看来,惟一的解决办法是富国降低生活水平,给穷国让出部分“蛋糕”。正如“笼中猪”博弈所演示的那样,富国一方面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一方面遏制发展的欲望,给穷国让路。可是,即使真有政治家看到了这一点,他也无法赢得大选,实现这一理想。谁会选一个许诺“明天会更糟”的人呢?

  “帕累托改善”不可能,“帕累托效率”又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人类的未来的确值得忧虑。莫非只有等到“天塌砸众人”?惟一的希望在于在危机到来之前,人们找到一个合理的、各方认可的妥协方法,可问题是:还有多少时间?还有多少机会?

  启示: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就是这个道理。尽管签署这一协定,长久而言对大家(包括美国自己)都有好处。这也是“囚徒困境”:每个人的最佳选择,导致最坏的结果。

  世界政府

  既然各自为政的国家无法就这类全球性问题达成一致,那么一个“世界政府”(联合国不是一个权力机构,只是一个协调机构)能否解决这个难题?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二是好不好。先看第一个: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可能建立吗?

  今日的世界着实叫人眼花缭乱,一方面,很多国家分崩离析,如前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分裂,在另外一些国家,分离主义也在抬头;另一方面却是全球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进程。欧洲议会已经成立,并将产生欧洲宪法,可以想像,未来欧洲将以一个类似国家的统一面目发挥作用。同时北美、东亚、南亚和非洲都开始成立或谋求成立自由贸易区,而经济的一体化肯定会对政治一体化起到推动作用。

  不妨这样说,分裂是“清算过去”,而统一是“面向未来”,“过去”总有清算完结的一天,而未来的巨大利益,必将成为“天下一家”的推动力。即使各方文化、利益的冲突不可调和,一时无法成立一个天下一统的政体,至少出现几大国家集团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世界政府”应该建立吗?

  一个世界政府可能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如可以在整体上解决核威胁、资源调配和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可是它也有很多问题:它对各国的领导权是建立在暴力手段上吗?如何调节各地区、国家间的矛盾?用什么手段保证这个集权政体避免独裁?

  集权导致腐败,这是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的“定理”。一个独立国家的独裁者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如果他做得太过分,就可能导致国弱民穷,国家失去竞争力。可是假如没有外星人入侵之类的外部威胁,一个全球政府的外部压力又在哪里呢?如果希望通过“内部压力”——民主防止独裁,又如何解决内部权力斗争导致的效率低下?

  也许比较可能的前景,还是若干“超级大国”并存,相互既合作又斗争的博弈局面,这当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有助于简化问题,找到比较可能为各方接受的办法。可是这会不会又导致新的问题出现?一个答案往往是下一个问题,也许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你也许已经发现一个悖论:解决公用地悲剧的方法(通过私有化使人们从保护中获得利益)却是更大的公用地悲剧的根源(个人和国家追逐利益,破坏地球环境)。这其实也并不奇怪,“人类社会学三定律”其中有这样一条:一个系统内的解决之道,将成为更大系统的难题。

  这不仅是对博弈论的考验,更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

  启示:你也许已经发现一个悖论:解决公用地悲剧的方法(通过私有化使人们从保护中获得利益)却是更大的公用地悲剧的根源(个人和国家追逐利益,破坏地球环境)。这其实也并不奇怪,“人类社会学三定律”其中有这样一条:一个系统内的解决之道,将成为更大系统的难题。


尾声

  什么是最佳策略

  故此,尔等须知晓自身宿命,故此,尔等须把稳船只……置欲求于动机之后,尔须奋力以搏。

  故此,且容好奇心为尔等指南。追寻天上真理,如同在大地寻觅。

  所不敢为者,为之;所不敢至者,往之。

  道路千万条,宜选阳光道。聪明择路,正派为人,公平行事。

  故此,尔须多有智识,勤于创造。

  ——《爱因斯坦的圣经》

  很抱歉,这本谈策略的书要以布道告终。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好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太聪明。

  一个聪明人的麻烦是他总希望比别人多得一些,或者说,他总面临这样做的诱惑。因为他比别人聪明,他是有能力这样做的,按照我们对人性的了解,人普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聪明人这样做,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这种自然的行为却引起了一系列无法控制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生活越来越复杂了。

  比如,你要做成一件事情,希望达到某种目的,但是你不能仅仅考虑这件事本身,还要考虑它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要不要与人合作?利益如何分配?它会不会得罪某些人?等等。你不得不考虑它们,因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这样你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去处理它们,而这些花费对你本来想做的那件事并无多大益处。也就是说,它们大大提高了你做事的成本。这种多余的花费似乎是我们的宿命。

  如果大家都考虑得少一点,都傻一点,不是对每个人都好吗?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傻子创造的:埋头苦干的是傻子,助人为乐的是傻子,推己及人的是傻子,满怀希望的还是傻子,傻子创造了世界,傻子享有世界。

  很遗憾,我们已经懂得,世界不会因愿望(不管多么良好,多么合理)而改变,“傻子”在这个世界一定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可以说“利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己”,而“损己”的极至便是让出你的生存空间给别人。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改变一些东西的,只要你懂得:聪明可能并不像看起来那样聪明,傻也不像看起来那样傻。

  “囚徒困境”中,人们越聪明,结果越糟糕。而打破这一困境的办法很简单: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它能够清晰表明我们的立场,用最明了的方式告诉对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他该怎样去做。

  从“一报还一报”的胜利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你的策略越简单,越清晰,也就越有效。相反,如果你的策略无原则的复杂,将永远面临考验。

  书店里有很多书指导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应付这样那样的问题,杂志上也连篇累牍地告诉你如何说话、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八面玲珑。不用说,这些人生指南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你应该诚实,但又不能太老实;你应该友善,但也要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