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37节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37节

小说: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时如结胸,竟成结胸矣。心下硬,变为下利不止,水浆不入矣。上不入而下常出,则中空无物,其人心烦忙 
乱,而变成坏证,虽有前条刺法,亦无所用矣。 
【集注】程知曰∶此二阳并病,误下之变也。太阳表邪乘虚入里,则为结胸,心下硬;少阳半里之邪,乘 
虚入里,则为下利不止。上下俱病,而阳明之居中者,遂至水浆不入,而心烦也。 
喻昌曰∶并病即不误用汗、下,已如结胸,心下痞硬矣,况又误下乎?故比太阳一经,误下之变殆有甚焉。 
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然经谓结胸证具,躁烦者死,意此亦谓其人心烦者死乎? 
汪琥曰∶太阳病在经者,不可下,少阳病,下亦在所当禁,故以下之为反也。 

卷十
辨瘥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属性: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交接,复而自病,谓 
之房劳复。男女交接,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谓男传不病之女,女传不病之男,有如交易也。盖因其人新差, 
余邪伏于脏腑,未经悉解,故犯之辄复也。学人于临证时,审其脉证而详辨之,则施治自无误矣。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注】大病瘥后,谓伤寒病新瘥后也。劳复者,谓起居作劳复病,非房劳复也,宜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温 
覆,令微似汗自愈,不取其涌者,以热不在胸而在经也。若因过食复病者,谓之食复,以有宿食也,宜枳实桅 
子豉汤加大黄下之。 
【集注】成无己曰∶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王肯堂曰∶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 
x枳实栀子豉汤方x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枚) 豉(绵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 
令微似汗。 
【方解】是方也,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者,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欲上涌作吐也。下豉煮五六沸即 
去滓者,取其清腐之气走表,易于取汗也。太阳用之以作吐,劳复用之以作汗。仲景用方之妙,药品虽同,煎 
法各异,故施用不同也,于此可类推矣。 
【集解】方有执曰∶大邪初退,血气新虚,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乃用苦寒以发其微汗者,以劳伤之复 
热,与初病之实热不同伦也。方中用清浆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全是欲水之熟而趋下,不至上涌作吐,与太阳 
中篇下后身热取吐之法不同,所以覆令微似汗也。 
伤寒瘥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此承上条详言证脉,以别其治也。伤寒瘥已,后更复发热者,虽有劳复、食复之别,然须分或宜 
和、或宜汗、或宜下之不同。如脉浮有表,当以汗解者,用枳实栀子豉汤汗之;脉沉有里者,当以下解者,用 
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下之;若无表里证,当和解之者,用小柴胡汤和之。对证施治,斯为合法。 
【集注】方有执曰∶此示病后不谨调理,致复之大法。脉浮,有所重感者也。脉沉,饮食失节也。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注谓用枳实栀豉汤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注谓枳实栀豉汤加 
大黄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尽该者,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为大病之后,庶治复病,而不碍于大病后也。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注】伤寒病瘥后,从腰以下肿者,是有水气也,宜牡蛎泽泻散,峻逐水气,恐缓则 
水盛,必上犯阳部也。 
【集注】成无己曰∶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故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云∶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可也。 
x牡蛎泽泻散方x 
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暖水洗去腥)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苦葶苈(熬,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方解】水停于内,外泛作肿,腰以上者,当汗之,小青龙、越婢是也;腰以下者,当利小便,此方是 
也。以牡蛎破水之坚,泽泻利水之蓄,海藻散水之泛,栝蒌根消水之肿,又以蜀漆、苦葶苈、商陆根辛苦有毒 
之品,直捣其巢,峻逐水气,使从大、小二便而出。然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 
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虚寒,不能运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日久无已时也,宜理 
中丸以温补其胃,自可已也。 
【集注】程知曰∶病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前牡蛎泽泻用散者,欲其恋肺 
而下水也;此理中用丸者,欲其温胃而收唾也。 
喻昌曰∶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泽,故不用汤药荡涤,而用丸药缓图也。 
张璐曰∶伤寒瘥后体虚,每有遗热,故禁温补,即间有素禀虚寒者,只宜理中丸调理,未尝轻用桂、附也。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胃也。故宜竹叶石膏汤,益虚 
清热,以降逆气也。 
【集注】方有执曰∶病后虚羸少气,脾胃未强,饮食难化,则痰饮易生,饮停气逆,故欲吐也。 
程知曰∶伤寒解后,津液不足,则虚羸;余热不尽,则伤气。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而去虚热。盖前条 
是治病后虚寒,此条是治病后虚热也。 
x竹叶石膏汤方x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麦冬(去心,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 
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 
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注】病患脉已解,谓病脉悉解也。惟日西微烦者,以病新瘥,强食谷早,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 
微烦,不须药也,损谷自愈。 
【集注】方有执曰∶强与谷,谓强其进食也。损者,言当节减之也。 
喻昌曰∶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旺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不知此论瘥后之证,非论六经转阳明之证也。 
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不可引前条宿食,轻用大黄,重伤脾胃也。 
王鹤田曰∶此言瘥后强食,而为虚中之实证也。病后起居坐卧,俱宜听其自然,不可勉强,强则非其所欲, 
反逆其性而不安矣,不特一食也。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注】伤寒新愈之后,男女不谨,偶犯余事,发热复病者,谓之房劳复。男以六味地黄汤主之,女以四物 
汤主之,随证加减治之可也。若犯余事,男病传女,女病传男,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其证身重少气,少腹 
急痛,牵引阴中,膝胫拘急,或热气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证,皆余毒乘虚传易也,当以烧 散主之。 
【集注】王肯堂曰∶房劳复病,谓新瘥之后,或尚未愈,而男妇相交接复病者,若同阴阳易证,则从阴阳 
易治。亦有寒热多汗,头重目眩,腹中拘急,百节解离,经脉缓弱,筋骨痿软,不能动移,精髓空虚,心神恍 
惚,迁延岁月方死者,宜当归四逆汤。厥者加附子,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以治之。按∶瘥后男女交合而病者, 
若无阴阳易证,而有表证,则不可从阴阳易治,当从房事后犯风寒治,汗、吐、下法,皆不可轻用。即有应汗、 
应吐之证,汗则以补中益气汤加麻、桂微汗之,厥者加炮附子;吐则以补中益气汤加淡豆豉探吐之。适可即止, 
总当识此为新病之后也。 
方有执曰∶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 
互相换易而为病也。身体重少气,真元亏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者,所易之气内攻也。热上冲 
胸,头不欲举,眼中生花者,虚阳生热而上蒸也。膝胫拘急者,脉乱而筋伤也, 裆近阴处,阴阳二气之气聚 
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 
喻昌曰∶病伤寒之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骨髓之中者,无曲发泄。故差后与 
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 
x烧 散方x 
妇人中 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 烧服。 
【方解】男女 裆,浊败之物也。烧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气相求之义耳。服后或汗出,或小便利则愈。 
阴头微肿者,是所易之毒从阴窍而出,故肿也。 

卷十一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属性: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 
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 
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硬,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 
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其论散见诸篇,今合为一集,以便后学。 
其中或有挂漏,是在能三反者。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注】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病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证,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者何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 
法拘也。 
【集注】方有执曰∶既不可定以正名,则亦难以出其正治,故但示人以随机应变之微旨,一以贯之,斯言尽之矣。 
程知曰∶病在太阳,治之不当,即成坏病,故初治不可不慎。桂枝不可与,以桂枝证罢也,若桂枝证仍 
在,则不谓之坏病矣。 
程应旄曰∶如汗后亡阳动经、渴躁谵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 
纷纭错出者,俱是为前治所坏,后人切不得执成法以救逆。所以前证虽属桂枝,若坏则桂枝亦不中与也。观其 
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盖欲反逆为顺也,非从望、闻、问、切上,探出前后根因,无从随证用法,非头 
痛医头之为随证治之也。 
吴人驹曰∶不得拘三日为表病而与桂枝,当根据现下之变坏者而为救治。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诊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 
属,故可与小柴胡汤。 
【注】本太阳病不解,而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脉沉弦,是邪转入少阳也,若未经吐 
下者,当与小柴胡汤,解其半表半里之邪可也。其已经吐下、发汗、温针者,则表里俱虚,更加谵语,柴胡证 
罢,此为坏病,即小柴胡汤亦不中与也,当审其所犯何逆,随证以法治之可也。 
【集注】成无己曰∶转入少阳,柴胡证也。若已吐、下、发汗、温针,不惟犯少阳三禁,更加温针以迫劫 
之,损耗津液,胃中干燥,必发谵语。柴胡证罢者,谓无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也,此为坏病。 
沈明宗曰∶太阳不解而传少阳,当与小柴胡和解,乃为定法。反以吐下、发汗、温针,以犯少阳之戒,而 
邪热陷入阳明,故发谵语,已为坏证。要知谵语乃阳明受病,即当知犯阳明之逆而治之;若无谵语,而见他 
经坏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