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13节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13节

小说: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伤,荣卫俱病者,疏为下编。盖风寒二气,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 
不皆无寒。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荣卫兼病,惟其证均无汗,皆谓之实邪,故立大青 
龙汤两解之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躁之汗也。然必审其人脉不微弱,无 
少阴证者,乃可与之。若误施之,则大汗淋漓,厥逆筋惕肉 ,必致亡阳之变,故又 
立真武一汤,以救青龙之误。夫表寒里热者,大青龙固所宜也。若表里俱热,则又非大青 
龙之所胜任,爰立白虎一汤,以辅青龙之不逮。至于寒热轻微者,则更出桂枝二越婢一 
汤、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皆两解荣卫法也。合上、中二篇而熟读之,则 
三法了然,以之施治,庶不紊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注】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 
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 
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 
两伤,营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中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 
厥逆、筋惕肉 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 
伤,故为荣卫俱实,所以宜大青龙汤主之也。 
喻昌曰∶大青龙汤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 
程应旄曰∶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 
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 
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身轻,邪在阳也;身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身重而 
有时轻也。若但欲寐,身重无轻时,是少阴证也。今无但欲寐,身虽重,乍有轻时,则 
非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脉虽浮缓,证则无汗,属实邪也,故亦以大青龙汤 
发之。前条以脉微汗出示禁,此条以无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至也。此二条,承上 
篇首条、次条,中篇首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编荣卫兼病之提纲。后凡 
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二条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 
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也。 
喻昌曰∶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 
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力驱其在表之风 
寒而无疑也。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又曰∶细玩二条 
文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 
两无疑矣。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 
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方氏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不思中风之脉, 
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编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 
里,其在阴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入肾脏者有之。况两感夹阴等证,临病 
犹当细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证耶!故有少阴证者,不得已而 
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两相绾照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剂,立铲孤阳之根乎! 
魏荔彤曰∶身重一证,必须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则属少阴。误发其汗,变上厥下 
竭者,少阴热也;变筋惕肉 者,少阴寒也。其犯误汗之忌一也。 
x大青龙汤方x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 
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名大青龙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 
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之主剂也。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二 
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矣。仲景于表 
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热兼肌里矣。初 
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 
先着也。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冒,纷然变出矣。观此,则 
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故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服 
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 
也。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 
无制也。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集解】许叔微曰∶仲景治伤寒,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治风,麻黄 
治寒,青龙兼治风寒,不拘时候,施与脉证相对者,无不应手而愈。今人皆能言之,而 
未晓前人处方用药之意,多不敢用,无足怪也。 
吴绶曰∶大青龙汤,治伤寒发热,恶寒不得汗出,烦躁不安,脉浮紧或浮数者,急 
用此汤发汗则愈,乃仲景之妙法也。譬若亢热已极,一雨而凉,其理可见也。若不晓此 
理,见其躁热,投以寒凉之药,其害可胜言哉!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用也;如误 
用之,其害亦不浅。所以脉证不明者,多不敢用也。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 
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注】此发明风寒两伤,荣卫俱病之义也。 
浮,风邪脉也;风,阳也;卫,阳也。紧,寒邪脉也。寒,阴也;荣,阴也。各从其类而 
伤之。荣卫俱病,骨节烦疼,是大青龙发汗之脉证,虽发热烦躁,其热在肌而不在胃,不可下也。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此申首条,示人以救逆之法也。首条言误汗,此条言过汗,互文以明其义也。盖 
二证皆属亡阳,故均当以真武汤主之,扶阳抑阴以救其逆也。大汗出,仍热不解者,阳 
亡于上也;心下悸筑筑然动,阳虚不能内守也;头眩者,头晕眼黑,阳微气不能升也;身 
动者,蠕蠕然 动,阳虚液涸,失养于经也。振,耸动也。振振欲擗地者,耸动不已, 
不能兴起,欲堕于地,阳虚气力不能支也。 
【集注】张璐曰∶此为误用大青龙因而致变者立法也。汗出虽多而热不退,则邪未尽 
而正已大伤,况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 ,身振振摇,无往而非亡阳之象,所以 
用真武,把守关口坐镇之法也。 
汪琥曰∶或问治不在表,何以方中尚用生姜?盖病自过汗而来,虽无郁热可发,其 
内外寒邪犹在,用生姜者,乃温中有发也。 
x真武汤方x(见少阴篇)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 
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注】太阳病中风、伤寒,二日不躁,今反躁者,是不得汗出而躁,大青龙汤证也。不 
以青龙汤发汗,反以火劫熨背,逼汗大出,火邪入胃,胃热水竭,则烦躁谵语所必发也。十 
有余日,邪正相持,持久必争,争必振栗作解,然解非汗出及下利,邪无从解也。若自 
下利,此为欲从里解也;若自汗出,此为欲从表解也。今十余日不自下利,而有欲小便不 
得,反呕欲失溲者,是里不解也;不自汗出,而下体无汗,足下恶风者,是表不解也。里 
不解者,大便必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则知水留胃中,久必肠润,其久积之大便自应 
多下而解也。及多大便已,虽小便不得,诸病不解,其头卓然而痛,是里解表未悉解也。 
表未悉解者,是因火逼汗出,而从腰以下不得汗,乃上解而下未解也。故有小便不得,诸 
在下之病。今虽里解,而其人头卓然而痛者,是表之余邪上逆也。足心必热者,里之余热 
下流也。谷气者,即胃气也,言胃中热气随大便而下流也。此病皆由妄行火劫致变,难 
以拘定成规,当诊犯何逆,随证治之可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 
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 
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集注】方有执曰∶服桂枝汤,证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 
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解,而寒热如疟也。桂枝二麻黄一汤者,重解风而轻于散寒也。 
x桂枝二麻黄一汤方x 
桂枝(一两十七株)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 
(去皮尖,十六枚) 生姜(切,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集解】张璐曰∶详此方药品,与各半不殊,惟铢分稍异,而证治攸分,可见仲景于 
差多差少之间,分毫不苟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 
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太阳荣卫两伤,风多寒少之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其 
人不呕,小便清白者,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愈,然必审其人。如疟状之寒热,一日二 
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且缓,则知邪已衰,正欲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 
微不缓,是正犹未复,恶寒是邪犹未衰,尚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 
里,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则面色当白,今色反赤,犹有余 
邪怫郁于表,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 
小汗之,以和荣卫,自可愈也。 
【集注】吴人驹曰∶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谓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 
之处,惟麻黄能达也。 
x桂枝麻黄各半汤方x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大枣(擘, 
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 
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此承上条,发明面赤身痒之义也。表阳气虚,故脉浮迟,邪气怫郁,故面热赤, 
正虚邪盛相争,故战惕也。至六七日,则邪当衰,应汗出而解,若反发热,是邪未衰,故 
瘥迟也。迟者,正不胜邪也。阳微怫郁,其身必痒,以无阳气,不能宣发作汗故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阳虚不能作汗之脉也。浮则邪在肌表;迟则阳虚;气怫郁而不 
得越,则面热赤;正与邪争而不得出,则身战惕。至六七日传经尽,当汗解之时,乃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