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证类本草 >

第49节

证类本草-第49节

小说: 证类本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五大合。浸经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两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杜壬治气痢 
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一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 
温酒下。子母秘录因惊举重,胎动出血。取黄连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孙尚药同。又方 
∶ 
小儿赤白痢多时,体弱不堪。宣连浓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减二 
分,频服。又方∶小儿耳后月蚀疮,末黄连敷之。又方∶小儿鼻下两道赤者名曰 ,亦名赤 
鼻疳 
。鼻以米泔洗,敷黄连末,日三、四度,佳。姚和众∶小儿方小儿食土。取好土浓煎黄连汁 
搜之 
,日干与服。抱朴子∶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宋王微∶黄连赞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 
涤暑 
,阐命轻身。缙云昔御,飞跸上 。不行而至,吾闻其人。梁江淹黄连颂黄连上草,丹砂之 
次。御孽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衍义曰∶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热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 
用之 
更不知止。又罔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利,服之 
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卷第七
络石
属性: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 
,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音宽)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 
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音陵),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 
石 
,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陶隐居云∶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 
如石 
斛等,系石以为名尔。唐本注云∶此物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绕树石侧 
。若在石间者,叶细浓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人家亦种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 
石血,疗产后血结,大良。以其苞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主疗蝮 
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立瘥。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络 
石 
,煮汁服之,主一切风,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薜荔相似。 
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大略皆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若呼石 
血为络石,殊误尔。石血叶尖,一头赤,络石叶圆,正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 
木 
石间,凌冬不凋,叶似细橘,蔓延木石之阴,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旁,花白,子黑 
。今所在有,六月、七月采茎、叶,日干。药性论云∶络石,君,恶铁精,杀孽毒。味甘, 
平。主治喉痹。陈藏器云∶地锦,味甘,温,无毒。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 
能 
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生淮南林下,叶如 
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山人产后用之。一名地噤。苏恭注曰∶ 
络石,石血亦此类也。又云∶扶芳藤,味苦,小温,无毒。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冷,去 
百 
病。久服延年,变白不老。山人取枫树上者为附枫藤。亦如桑上寄生,大主风血。一名滂藤 
。 
性冷 
,以酒浸服。藤苗小时如络石、薜荔夤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圆长二、三 
寸,浓若石苇。生子似莲房,中有细子,一年一熟。子亦入用,房破血。一名木莲,打破有 
白汁,停久如漆,采取无时也。又云土鼓藤,味苦。子,味甘,温,无毒。主风血,羸老, 
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煮服,浸酒服。生林薄间,作蔓绕草木,叶头尖,子熟如 
珠,碧色正圆。小儿取藤于地,打用鼓声,李邕名为常春藤。日华子云∶木莲藤汁,敷白癜 
,疡及风恶疥癣。又云常春藤,一名龙鳞薜荔。 
图经曰∶络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间,今在处有之。宫寺 
及人 
家 
亭圃山石间,种以为饰。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 
包络石上,以此得名。花白子黑,正月采,或云六月、七月采茎、叶,日干。以石上生者良 
。其在木上者,随木性而移。薜荔、木莲、地锦、石血,皆其类也。薜荔与此极相类,但茎 
叶粗大,如藤状。近人用其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愈。木莲更大如络石,其实若莲房 
,能壮阳道,尤胜。地锦叶如鸭掌,蔓着地上,随节有根,亦缘木石上。石血极与络石相类 
,但叶头尖而赤耳。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 
用 
。 
外台秘要∶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神验。以络石草二两,水一升,煎取一 
大 
盏,去滓,细细吃,须臾即通。背痈∶《图经》云∶薜荔治背痈。晟顷寓宜兴县,张渚镇有 
一 
老举人聚村学,年七十余,忽一日患发背,村中无他医药,急取薜荔叶,烂研绞汁,和蜜饮 
数升,以其滓敷疮上,后以他药敷贴,遂愈。医者云∶其本盖得薜荔之力,乃知《图经》所 
载不妄。 

卷第七
蒺藜子
属性:r蒺藜子pd103。bmpr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 
,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 ,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 
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 
藜,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乌头为之使。) 
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 
军家 
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 
不可扫也。以刺梗秽也。方用甚稀尔。今按别本注云∶《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 
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茨,蒺藜。注∶布地蔓 
生 
,细叶,子有三角刺人。药性论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诸风 疡,破宿血, 
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日华子云∶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 
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图经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又冬采。黄白色,类军 
家铁 
蒺藜 
。此《诗》所谓墙有茨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 
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 
,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与蚕种 
子相类而差大。又与马 子酷相类,但马 子微大,不堪入药,须细辨之。今人多用。然古 
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饵蒺藜,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 
,舂去刺用。兼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葛洪治卒中五尸,捣蒺藜子,蜜丸,服如 
胡豆二枚。日三,愈。 
雷公云∶凡使,采后净拣,择了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 
用酒 
拌 
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圣惠方∶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水出不止。以蒺藜二握 
, 
当道车碾过,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之, 
嚏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虫,即瘥。外台秘要∶治急引腰脊痛。捣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 
二 
丸,日三服。又方∶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 
匕 
。又方∶治肿。蒺藜子一升熬令黄,捣筛,以麻油和如泥,炒令焦黑,以涂故布上,剪如肿 
大 
,勿开头 上。又方∶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作灰。先食服方 
寸 
匕,日三。又方∶治一切疔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酢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又方∶ 
备急 
小儿蠼 疮,绕身匝即死。以蒺藜捣叶敷之,无叶用子亦可。千金方∶涂疮肿。蒺藜蔓洗, 
三 
寸截之,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又煮取一升,纳小器中,如稠糖下,取敷 
疮肿上。又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以蒺藜子苗煮汤洗之,立瘥。《千金翼》同。梅师方 
∶治 
难产碍胎在腹中,如已见儿,并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下一匙 
,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孙真人食忌∶治白癜风。以白蒺藜子生捣为末,作汤服之。神 
仙 
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硕,当七、八月熟时收,日干,舂去刺,然后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 
水 
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 
少,发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 
衍义曰∶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 
刺, 
此 
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荫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 
蒺藜,出同州沙苑收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唯用刺 
蒺藜。 

卷第七

属性:r黄 pd104。bmpr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 
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 
,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 
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恶龟甲。) 
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 
粗 
,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 
,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唐本注云∶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 
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羊齿草,独茎 
,枝扶疏,紫花,根如甘草,皮黄肉白,长二、三尺许。今原州者好,宜州、宁州亦佳。药 
性论云∶黄 ,一名王孙。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 
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萧炳云∶出原州华原谷子山,花黄。日华子云 
∶黄 ,恶白藓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 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 
白 
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药中补益,呼为羊肉 
。又云白水 ,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 。赤水 ,凉,无毒 
。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 , 
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于黄 ,遇阙即倍用之。 
图经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 
来。独 
茎,作丛生,枝秆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 
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 
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有赤水 、有木 ,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 短 
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 
,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唐·许裔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 
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 
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 
医者,知所取法焉。 
雷公云∶凡使,勿用木 ,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先须去头上皱皮了,蒸半 
日, 
出 
后,用手擘令细,于槐砧上锉用。圣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黄 二两,杵为细末。每服三钱 
, 
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又方∶治缓疽。以一两杵散,不计时候,温水调 
下 
二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