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证类本草 >

第2节

证类本草-第2节

小说: 证类本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从来。以此为疗,欲其中病,不亦远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复有图经相辅而行 
,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而明皇御制又有《天宝单方药图》,皆所以叙物真滥,使 
人 
易知,原诊处方,有所根据。二书失传且久,散落殆尽,虽鸿都秘府,亦无其本。天宝方书 
,但存一卷,类例粗见,本末可寻。宜乎圣君哲辅,留意于搜辑也。先是诏命儒臣,重校《 
神农本草》等凡八书,光禄卿直秘阁(臣)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臣)亿、太常博 
士集 
贤校理(臣)颂、殿中丞(臣)检、光禄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 
朱有 
章等,编绎累年,既而补注本草成书,奏御,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 
重命编述。(臣)禹锡以谓∶考正群书,资众见,则其功易就;论著文本,出异手,则其体 
不 
一。今天下所上,绘事千名,其解说物类,皆据世医之所闻见,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 
专壹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乃以(臣)颂向尝刻意此书,于是建言奏请, 
俾专撰述。(臣)颂既被旨,则裒集众说,类聚诠次,粗有条目。其间玉石、金土之名,草 
木 
、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有同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 
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备,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 
;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若陆英为蒴 花,则据《尔雅 
》之训以言之;诸香同本,则用《岭表录异》以证之之类是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 
先,今时所宜次之。若菟丝生于朝鲜,今则出于冤句;奚毒生于少室,今乃来自三蜀之类是 
也。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若赤箭,《本经》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茎苗之类是也 
。生于外夷者,则据今传闻,或用书传所载,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于于阗,不究所 
得之因,乃用平居诲《行程记》为质之类是也。药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经》为次第。其性 
类相近,而人未的识,或出于远方,莫能形似者,但于前条附之,若溲疏附于枸杞,琥珀附 
于茯苓之类是也。又古方书所载,简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验,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诸郡医 
工所陈经效之药,皆并载其方,用天宝之例也。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 
说浅见,附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又有今医所用,而旧经不载者,并以类次,系于末卷, 
曰“本经外类”;其间功用尤着,与旧名附近者,则次于逐条载之,若通脱次于木通,石蛇 
次于石蟹之类是也。总二十卷,目录一卷。撰次甫就,将备亲览。恭唯主上,以至仁浓德, 
函养生类,一物失所,则为之恻然。且谓札瘥荐臻,四时代有,救恤之惠,无先医术。蚤岁 
屡敕近臣,酬校歧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或范金揭石,或镂板联编,悯南方蛊惑之妖,于 
是作《庆历善救方》以赐之;思下民资用之阙,于是作《简要济众方》以示之。今复广药谱 
之未备,图地产之所宜;物色万殊,指掌斯见;将使合和者,得十全之效。饮饵者,无未达 
之疑;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太平之致,兹有助焉。(臣)学不该通,职预编述, 
仰 
奉宸旨,深愧寡闻。 
x嘉 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和颖州军州兼管内劝 
x农及管句开治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x 

卷第一
开宝重定序
属性: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辩,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 
为编 
纂。至粱·正白先生陶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而又考彼功用,为 
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逮乎有唐,别加参校,增药八百余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 
经漏功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证之。然而载历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 
、新注,其文互阙;非圣主抚大同之运,永无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尽考传误, 
刊 
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如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半 
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皮,胡桐泪改从于木 
类。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实禽也,由虫鱼部而移焉。橘柚附于果实,食盐附 
于光明盐。生姜、干姜,同归一说。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 ,以类相似,从而附之。 
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讨源于别本,或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 
否。至如突屈白,旧说灰类,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去非取是,特立新条 
。自余刊正,不可悉数,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 
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 
,又为今按。义既刊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 
下,传而行焉。 

卷第一
唐本序
属性:(礼部郎中孔志约撰) 
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蛰穴栖巢,感 
物之 
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 ,易愆寒燠之 
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舋,成肠胃之眚;风湿侯隙,构手足之灾。机(当作几) 
缠 
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于夭折。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刳麝 犀,驱泄邪恶;飞丹炼石,引纳清和。大庇苍生, 
普济黔首;功侔造化,恩迈财成,日用不知,于今是赖。歧、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 
、华、张、吴,振英声于后。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梁·陶景雅好 
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 
,与桐、雷众记,颇或 驳与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钟鼎峙 
,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 
,冬收云实。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繁蒌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野狼 
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 
时厥后,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 
忍冬于络石;舍陟厘而取 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 
叹。既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恭,摭陶氏之乘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 
,深副圣怀。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 
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恭详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 
,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 
施之君父,逆莫大焉。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 
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阙,有验必 
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铅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焕 
,备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四卷。(臣禹锡等谨按蜀本草序作五 
十三卷,及唐英公《进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 
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并图经、目录等,凡成五十三卷,据此三者,合作五 
十三卷。又据李含光《本草音义》云∶正经二十卷,目录一卷,又别立图二十五卷,目录一 
卷,图经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说不同,今并注之。)庶以网罗为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 
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王而不朽。 

卷第一
梁·陶隐居序
属性: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 
心, 
故撰而论之。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 
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天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滋彰。文 
王、孔子、彖、象繇、辞,幽 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岐、黄、彭、扁 
, 
振杨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 
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 
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尔。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 
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作KT ,音糜。)千 
不遗 
》 
《神农本草》三卷。又据《本经》陶序后朱书云∶《本草经》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 
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食 
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别有序录,明知韩保所云∶承据误本,妄生曲说,今当从三卷为正。) 
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云有《桐君采药录》,说 
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 
∶普,广陵人也,华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当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华佗弟 
子 
。修神农旧经,而世少行用。)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 
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 
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 
,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畛( 
音轸)物类,兼注铭(音瞑)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 
未 
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莱、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名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 
分为 
七卷。(唐本注《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班固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 
原 
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唯粱《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 
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序云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岂使草木同品 
,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今以序为一卷,例为一卷,玉石三品为三卷,草三品为 
六卷,木三品为三卷,禽兽为一卷,虫鱼为一卷,果为一卷,莱为一卷,米谷为一卷,有名 
未用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药合八百五十种,三百六十一种“本经”,一百八十 
一种“别录”,一百一十五种“新附”,一百九十三种“有名未用”。)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 
年者 
,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 
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 
愈疾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 
也。 
百 
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遂令后世览之者,捃摭此类 
,以谓非神农之书,乃后人附托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猝之效,然而岁月常 
服, 
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 
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 
故 
下品药性,专主攻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