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23节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23节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郁。其气上走颃颡。至蓄门而出鼻孔。因作嚏也。嚏则痛引胁肌。故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程〕水在肾。则肾气凌心。故筑筑然悸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手。原本。作水。今根据诸本改订。徐沈尤。作掌。) 
〔尤〕留饮。即痰饮之留而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者。饮留之处。阳气所不入也。 
〔程〕诸阳受气于 
胸中。而转行于背。心下有留饮。则阳气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尽寒也。 
医学六要。仲景曰。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茯苓丸。(茯苓一两。半夏二两。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半。共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案此指迷茯苓丸也。而引仲景者何。又王隐君滚 
痰丸主疗。有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证。亦与此同。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原注〕一作转甚。○案脉经。千金。作转甚。程金鉴从之。) 
〔程〕缺盆者。五脏六腑之道。故饮留于胁下。而痛上引 
缺盆。引缺盆则咳嗽。咳嗽则痛引胁下而转甚。此属悬饮。 
转甚。一本作辄已。未有咳嗽而胁下痛。引缺盆辄愈也。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脉沉以下。程为另条。) 
〔程〕胸中者。属上焦也。今为留饮隔碍。则气为之短。津液不能上潮。则口为之渴也。饮者湿类也。 
流于关节。故四肢历节痛也。经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故脉沉者为水饮。 
〔尤〕四肢历节痛。为风 
寒湿在关节。若脉不浮而沉。而又短气而渴。则知是留饮为病。而非外入之邪矣。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病痰。脉经。 
千金。作之病。脉经注云。目泣自出。一作目眩。) 
〔尤〕伏饮。亦即痰饮之伏而不觉者。发则始见也。身热背疼腰疼。有似外感。而兼见喘满咳唾。则是活 
人所谓痰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者也。目泣自出。振振身 动者。饮发而上逼液道。外攻经隧也。 
案金鉴云。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咳吐。痰盛寒热。背痛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 
甚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今验吼喘。未见振振身 者。故欠 
字不解。盖以其有所不妥者乎。况吼喘。乃前篇肺胀中之一证。与此自异。 
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 
喜虚。脉偏弦者饮也。(千金。外台。虚下。有耳字。脉双弦以下。程为别条。金鉴同。是。沈徐。 
无喜字。程魏金鉴。作大下后里虚。) 
〔程〕饮水多。则水气泛溢于胸膈。必暴喘满也。凡人食 
少饮多。则胃土不能游溢精气。甚者必停于心下而为悸。微 
者则填于胸膈。而为短气也。 
〔鉴〕凡病患食少饮多者。为消渴病。小便不利者。为留饮。留饮者。即今 
之停水饮病也。 
〔尤〕水溢入肺者。则为喘满。水停心下者。甚则水气凌心而悸。微则气被饮抑而短也。双 
弦者。两手皆弦。寒气周体也。偏弦者。一手独弦。饮气偏注也。 
案徐云。有一手两条脉。亦曰双弦。此乃元气不壮之人。往往多见此脉。亦属虚。适愚概温补中气。兼 
化痰。应手而愈。此本于吴氏脉语云双弦者。脉来如引二线也。然与经文双弦义递别。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苦。脉经千金。作喜。) 
〔尤〕肺饮。饮之在肺中者。五脏独有肺饮。以其虚而能 
受也。肺主气而司呼吸。苦喘短气。肺病已着。脉虽不弦。可以知其有饮矣。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卧。千金外台。作眠。) 
〔尤〕支饮上附于肺。即同肺饮。故亦喘而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必弦也。按后十四条云。咳家其脉弦。 
为有水。夫咳为肺病。而水即是饮。而其脉弦。此云肺饮不弦。支饮脉平。未详何谓。 
案脉平。诸注纷坛。多属附会。尤为未详。可谓卓见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沈〕此言痰饮属阴。当用温药也。脾失健运。水湿酿成痰饮。其性属湿。而为阴邪。故当温药和之。 
即助阳而胜脾湿。俾阳运化。湿自除矣。 
〔魏〕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义例于温药之 
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 
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 
外台。引范汪。病痰者。当以温药和之。半夏汤。即千 
金小半夏汤。附于后。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脉经。作甘草汤。) 
〔徐〕心下有痰饮。心下非即胃也。乃胃之上心之下。上焦所主。唯其气挟寒湿阴邪。冲胸及胁。而为支 
满。支者。撑定不去。如痞状也。阴邪抑遏上升之阳。而目见玄色故眩。苓桂术甘汤。正所谓温药也。桂甘 
之温化气。术之温健脾。苓之平而走下。以消饮气。茯苓独多。任以君也。 
灵经脉篇云。包络是动。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 
x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x(千金。名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圣济总录。茯苓汤。治三焦有水气。胸胁支满目眩。(即本方。)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徐〕短气有微饮。即上文微者短气也。然支饮留饮。水在心。皆短气。总是水停心下。故曰当从 
小便去之。 
〔尤〕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 
以行水。肾气丸。养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案喻氏法律云。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 
者入肾肝。此说甚凿矣。盖苓桂术甘。治肾阳不足。不能行水。而微饮停于心下以短气。肾气丸。治肾虚而 
不能收摄水。水泛于心下以短气。必察其人之形体脉状。而为施治。一证二方。各有所主。其别盖在于斯耶。 
严氏济生方云。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唾。盖肾为水之官。 
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上溢。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 
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脉经千金外 
台。反上。有者字。) 
〔魏〕病者脉伏。为水邪压溷。气血不能通。故脉反伏而不见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水流湿而就下。以 
下为暂泄其势。故暂安适也。然旋利而心下续坚满。此水邪有根蒂。以维系之。不可以顺其下利之势。而为 
削灭也。故曰。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盖阴寒之气立其基。水饮之邪成其穴。非开破导利之。不可也。 
案金鉴云。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句。当在利反快之下。必传写之讹。盖此一句释上文。必非传写之讹。 
x甘遂半夏汤方x(外台。引千金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千金作二 
枚外台作一两)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千金作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案一本作无四字未详)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 
煎取八合顿服。(千金。作上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案千金近是。) 
〔程〕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 
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 
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 
〔尤〕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 
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 
脉浮而细滑。伤饮。 
〔鉴〕凡饮病得脉浮而细滑者。为痰饮初病。水邪未深之诊也。李 曰。饮脉当沉。今脉浮者水在肺 
也。 
〔徐〕不曰有饮。而曰伤饮。见为外饮所骤伤。而非停积之水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尤〕脉弦数而有寒饮则病与脉相左。魏氏所谓饮自寒。而挟自热是也。夫相左者。必相持冬。则时 
寒助饮。欲以热攻。则脉数必甚。夏则时热助脉。欲以寒治。则寒饮为碍。故曰难治。 
案此条难解。金鉴改数作迟。肆矣。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鉴〕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尤〕脉沉而弦。饮气内聚也。饮内聚。而气击之则痛。 
〔徐〕主十枣汤者。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而性更 
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 
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盖悬饮原为骤得之证。故攻之不嫌峻而骤。若 
稍缓而为水气喘息浮肿。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枣肉和丸以治之。可谓善于变通者矣。 
x十枣汤方x(外台。引千金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 
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捣筛。太阳 
下编。作各别为散。快下。原本。作快之。今改。) 
千金云。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又云。钱匕者。以大 
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 
外台。深师朱雀汤。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 
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 
即本方。用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大枣十二枚。 
圣济总录。三圣散。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支满。辄引胁下痛。(即本方。) 
又芫花汤。治水肿。及支满 饮。 
于本方。加大黄甘草五味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 
匕。水二盏。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九分。下芒硝半钱。更煎一沸。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宣明论云。此汤兼下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肠垢积滞。 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或表之正气与 
邪热。并甚于里。热极似阴。反寒战。表气入里。阳厥极深。脉微而绝。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 
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 
宣明论。三花神 丸。治壮实人。风痰郁热。肢体麻痹。走注疼痛。湿热肿满。气血壅滞。不得宣通。 
及积痰翻胃。服三丸后。转加痛闷。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再加二丸。快利则止。 
本方。去大枣。加大黄黑丑轻粉。水丸。 
丹溪心法。小胃丹。治胸膈肠胃。热痰湿痰。 
本方。加黄柏大黄。粥丸。 
嘉定县志云。唐杲字德明。善医。太仓武指挥妻。起立 
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杲言是为悬饮。饮在喉间。坐之则坠。 
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脉经千金。无大青龙汤主之六字。及亦字。千金云。范汪用大青龙汤。) 
〔程〕内经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肤肠胃之外也。以其病属表。故可大小青龙汤以发汗。 
〔鉴〕溢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 
〔徐〕溢饮者。水已流行。归四肢。以不汗而致身体疼重。盖表为寒气所侵而疼。肌体着湿而重。 
全乎是表。但水寒相杂。犹之风寒两伤。内有水气。故以大青龙小青龙主之。然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加 
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盖麻黄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 
味干姜半夏细辛虽表散。而实欲其寒饮之下出也。 
x大青龙汤方x(外台云。范汪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 
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