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57节

中医养生学-第57节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益于防寒保暖,还能防治当地常见的风湿证或腰腿痛;夏季吃辣,能加速机体排汗、散热,有利于防暑降温,同时可帮助克服在湿热气候下出现的“苦夏”现象。可见,食辣是当地人为适应寒冷潮湿环境而养成的饮食习惯。但各种辣味刺激性强,对有痔疮、肺结核咯血和胃溃疡者慎食。

四川的泡菜、金华的火腿、腊肉以及东北的酸菜都是颇有地方风味的食物。这也是人们为调剂口味,延长蔬菜、肉食供应期的一种手段。但现代研究证明,这些腌制、熏烤的食品里,含亚硝胺等物质,长期过量服用,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二、对健康有利的因素

(一)丰富的矿泉资源

我国著名的矿泉疗养地大部分布在内陆平原或丘陵地带,如陕西临潼华清池、北京小汤山、辽宁汤岗于、兴城和黑龙江五大莲池、安徽半汤、南京汤山、四川攀枝花、新疆沙湾金钩河、江西庐山星子温泉等地,矿泉中含多种化学微粒、气体及放射性物质;如碘、溴、钙、镁及二氧化碳、硫化氢、氡气等。矿泉的温度、压力、浮力和化学成分,对人体都有—定生理作用,并能防治某些疾病。

(二)优美宜人的湖滨风景和气候疗养

我国的湖滨气候疗养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如江苏太湖、武汉东湖、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另外,还有一些江滨气候疗养地如钱塘江、松花江,以及风景疗养地如苏州、杭州,都历来为中外人士所向往。这些疗养地的特点为空气清新、气候湿润宜人;景色秀丽、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碧波荡漾,湖光山影相映生辉,名胜古迹点缀其中,令人赏心悦目。

优美的环境作为良性刺激,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因此,在风景胜地和湖(江)滨环境休养生息,对许多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慢性消化系统疾患,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当然,平原和盆地区域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新鲜的瓜果蔬莱,丰富的水产食品,各种粮棉油料作物,为人体的衣食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开放的经济、发达的交通,悠久的文化传统,从不同角度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使平原和部分盆地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的发展重地。

三、危害健康的因素及预防

(一)地方性氟中毒

1、氟对人体的影响 氟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是非金属元素中较活泼的元素。氟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岩石、土壤、水体、动物、植物体内都含有一定量的氟,它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氟进入人体的途径除饮水和食物外,还可通过饮茶、吸烟和用柴草熏烤食物等方式。

氟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上。据统计,人体对氟的需求量,两岁以下每日2mg,两岁到十二岁每天3mg,成人每天24mg。当氟的摄入量过低,龋齿的发病率相对增高;但体内氟过量时,就会引起以牙齿和骨骼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七岁以上的儿童可出现氟斑牙,表现为牙表面无光泽,粗糙如粉笔样,然后逐渐变得微黄、黄褐或黑褐色,严重者牙釉质受损脱落,牙齿表面呈点状、片状或花斑样缺损,最后牙齿变得酥脆以至过早脱落。过量的氟沉积在骨骼里会形成氟骨症,主要临床发现为骨关节持续性疼痛、四肢麻木、抽搐、胸腰部有紧束感,肢体和脊柱弯曲、变形,严重者会导致残疾、瘫痪,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耳鸣、心悸、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

氟中毒的病理机制是过量的氟化物沉积在骨组织中,造成骨细胞营养不良,导致骨质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过量的氟与骨中的钙结合,形成氟化钙,而过量的氟化钙会抑制骨的磷酸化酶,使骨中钙的代谢紊乱,钙的吸收过程变慢,并从骨骼中游离出来,造成骨质疏松而引起氟骨症。

2、氟中毒的区域分布特点 地势低洼闭塞、滨盐湖、山谷、盐沼地,背靠高大山系,是氟中毒病区分布的显著地貌特点。地势越低.氟的含量越高,氟中毒患病率越高,基本上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医学地理规律。我国是亚洲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流行病区之一,已知全国有21个省(市)区有本病发生,以北方平原如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华北平原以及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和罗布泊洼地等处为重病区带。

3、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

(1)调查水质,改善水源: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饮水中含氟高。所以调查城乡中水的合氟量,改善水质,是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基本措施。如在很多浅水中含氟高,而深层水中含氟低的地区,可用深井水代替浅井水;在井水中含氟高的地区,可改用地面水作饮水源;在当地缺乏低氟水时,亦可在适当地区引低氟水饮用。

(2)降低水的含氟量:对含氟高的饮水不能改变水源时,可采取除氟措施。如用明矾加碱法(用碱、明矾各17g加入15L水中,可使水氟由7mg/升降至1。2~1。5L);把水煮沸半小时可使水氟减少1/5—5/6;一些工业企业中可采取电渗析法除氟。

(3)减少食品中含氟量:在高氟地区,应选种含氟低的农作物;或试种不作食用的经济作物;并禁用含氟高的磷肥(如磷矿粉)和含氟农药(如氟酰胺),尽量减少人体对氟的摄入量。如不用含氟牙膏,不饮浓茶(每公斤绿茶中含氟高达336mg),少吃鱼松等熏烤食物,研究证明,鱼松中氟化物含量高的惊人,其吸收率也很高,如一天食用10~20g鱼松,会从鱼松中吸收氟化物8~16mg,加上从饮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氟化物,就相当可观了。人体摄入氟的安全值为3~4。5mg,如超过此值,氟化物在体内蓄积,可导致食物性中毒。

(4)多吃复含维生素A。C的食物:因为在水含氟量近似的情况下,个体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A。C缺乏时,易促进氟骨症的发生。所以平素应多吃一些维生素A。C含量丰复的食物,如猪肝、鸡蛋、瘦肉、胡萝卜和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等。

(5)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限制工矿企业中含氟“三废”向环境中排放;对废气、废水采取综合回收措施,是防止氟对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肝癌及某些传染病

1、平原低地与肝癌 肝癌是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地域分布上与平原低地有明显的相关性。我国肝癌的发病主要集中在华北、华南地区,如长江中下游亨原、淮河下游平原、东南沿海平原、珠江三角洲一带发病率较高,其次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宁夏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北部。这些地区通常地势低洼、水源闭塞、排泄不畅,污染物质或有害物质容易积聚;有些地方的居民饮用宅沟死水;特别长江三角洲平原因气候潮湿;霉雨季节长,食物易发霉,当地居民有在床底下贮藏粮食和吃熏烤腌制食品的习惯,摄入的黄曲霉素较多,诱发肝癌的发生。从国内大量肝癌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低洼环境对肝癌的发病确有一定影响。

2、低洼环境与某些传染病 有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以低洼环境为主要流行病区。如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传播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发冷发热,脾肿大和不同程度的贫血为特征。地域分布的总规律是:低洼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山区;盆地底部高于周围山区。低洼地带水田、湖泊、沼泽多,气温相对偏高,利于蚊虫孳生、繁殖,成为疟疾流行的重要因素。

血吸虫病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中由血吸虫所致的,经皮肤传染的地方性寄生虫病。临床上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慢性期有脾大、腹泻、脓血便和肝硬化等表现。因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多分布在湖汉、池塘、水田、水沟地带,所以血吸虫病的流行也有严格的地区性。在我国,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区,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平坦的洞庭湖、鄱阳湖及太湖等湖盆周围地区较为严重。

肝癌以及疟疾、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开展环境卫生运动,消灭蚊虫、钉螺,搞好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粮食的保管和防霉去毒工作;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做好普查工作等等。

第四节 海滨
深遂、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它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数不清的海洋生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国有辽阔的海疆,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内陆高山和平原地区的生活环境。

一、环境特点和生活习惯

(一)海滨的环境特点

1、温和的海滨气候 海滨气候又称海洋气候。地球上气候形成的原动力来自太阳的辐射能,海洋由于它固有的特性,形成与陆地上显着不同的气候。

首先,海水中阳光穿透的深度比在陆地土壤中大得多,这使太阳不仅能使海水表面加热变暖,同时也使海水较深层加热变暖;其次,水是流体,随着水流,就把热量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因此,水面受阳光照射得到的热量,能在水中很快传播开来:再有,跟土壤相比,水的热容量特别大,约是土壤的7000倍。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在接受同样多太阳能的情况下,海水升温比陆地土壤慢;反之,夜晚和冬季海水的冷却速度也比陆地土壤慢得多。也就是说,通过海洋这个巨大水体的调节,海滨地区的气候变化比内陆缓和得多。不仅昼夜和各季度之间温差比内陆小,而且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相对较低,霜日不多。典型的海滨气候,年平均温度差小于15℃。夏日里内陆已是烈日炎炎,海滨却凉风习习;秋去冬来,内陆早已寒风凛冽,海滨仍暖意未尽。

2、清新的海陆风环流 生活在海边的人会感到,风向在一昼夜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白天日出后,有凉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送来清新的空气,尤其炎夏暑日,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使人顿觉爽快,倦意全消;夜晚来临时,风向也随着转成从陆地吹向水面,送走污浊的空气。这种海陆风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造成的,因而在白天和夏季更为明显。

在海滨空气中,碘、氯化钠、氯化镁和溴氧含量通常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陆空气含碘量的40倍,不仅能补充人体生理需要,还有杀菌作用。

3、日照充足,海滩松软 我国海滨地区日照充足,即使在雨季,日照百分率也在50%左右。另外,我国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为沙质结构,形成许多天然的日光和海水浴场。加上明媚的太阳,广阔的地平线,湛蓝的天空,翱翔的海鸟,不绝于耳的周期性的波涛声,都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海滨居民生活习惯举例

1、住宅特点 沿海地区雨量丰沛,台风较多,因此防风避雨,是海滨民宅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海滨城市街道的走向一般应设法避开当地风速的主风向;房屋座向除考虑座北朝南外,前后排房屋的布局多错落交叉,使风速在迂回曲折中减弱,也使视角开阔,大多数民宅能“推窗见海”,令人心情豁朗;沿海房屋的规模与内地相比,较为低矮、小巧、坚固,也是其特点。福建、广东沿海的民居极少茅草结构,多用蝶瓦、小青瓦封顶以加强牢固程度,屋顶上常建有封风墙或马头墙减弱风速。

我国海岸线漫长,民宅建筑除考虑避雨防风外,各地根据气候差异,南北海滨建筑又有所不同。北方海滨如大连、青岛一带的民宅,还要考虑房屋的御寒功能,房屋结构比较密闭,窗户较大,以利冬季采光,且采取双层窗户,加伤保温效果。南方海滨地区则更多考虑遮阳避雨,苏皖闽浙沿海地区常见一种“骑楼”(又称行人廊)建筑,这种行人廊陈遮阳避雨,也是适应当地人多地少,使住宅向空间发展的一种形式。从民俗文化角度看,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交场所,可谈天说地,饮茶听戏,下棋打牌,行人廊也成为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街井。

2、着装服饰 沿海地区四季着装不一,但总的趋向是对衣服保暖性要求较低。从华南沿海、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地况看,以海南岛对服装的保暖性要求最低。沿海居民的夏季服装一般多用浅色或白色,质薄而织造疏松的衣料,样式较宽松,裤管肥大。外出多头戴斗笠赤足而行。

3、体质性格特点 沿海居民由于户外生活时间长,接受紫外线辐射较多,故肤色一般较黧黑,体魄较结实,精悍,性格豪爽里透着精明。

4、饮食特点 我国是吃“鱼生”和其它半熟或生肉食的典型国家之一,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尤以东南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